作為中國人民,,我們都是天生自帶繁簡轉(zhuǎn)換器的——雖然從沒學過繁體字,,但你仍然可以順暢地閱讀這句話。 那么簡體字,,繁體字,,到底誰更好呢?讀完今天的文章,,相信你心中自有答案,。 繪圖:豐子愷 漢字的簡化,一直在進行 從五四新青年們提倡簡化文字開始,,到如今簡體字家喻戶曉,,已經(jīng)過去了近百年。漢字簡化,,固然與社會觀念,、政治需求相關(guān),但同時,,它也是文字發(fā)展史上的必然——簡體字,,可能并不像你想的那樣“簡單”,。 甲骨文、金文與篆書,,它們見證了漢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為了記錄更多內(nèi)容,,字形不斷分化,,增加表音或表義符號,這是文字“繁化”的階段,。 但當漢字體系成熟之后,,就要由繁趨簡了。作為記錄語言,、交流思想的工具,,最基本的要求是“便于使用”。漢字簡化,,符合文字發(fā)展的總趨勢,。 由復雜難辨的小篆發(fā)展成好寫好認的隸書,這個“隸變”過程正是漢字史上最大的簡化——經(jīng)此歷程,,漢字才算是從古文字進入到了今文字階段,。 漢隸中的典范《華山廟碑》 有了隸書之后,古人也未必一筆一劃地遵從標準寫法,,而是常常連筆,,形成行書,、草書,,也因此造就了很多簡化單字。 《蘭亭序》唐代馮承素摹本 后來楷書開始通行,,工匠們在刻碑,、雕版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效率,,依然會減省筆畫,,從而形成了簡明的“俗體字”。 元代的《古今雜劇》與《京本通俗小說》中都有大量俗體字,,這是民間傳抄過程中自發(fā)進行的漢字簡化,。 所以,漢字的簡化是一直在悄然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后推行簡體字,,也只是人為地、系統(tǒng)化地加速了這個過程而已,。 漢字的簡化方式: 1.改換偏旁:如“燈”變“燈”,,“遠”簡為“遠”,,都是將漢字的聲旁簡化?;蛴煤唵畏杹硖娲圆渴字械膹碗s部分,如“對”簡為“對”,、“漢”簡為“漢”等,。 2.刪減組件:如醫(yī)(醫(yī)),、雖(雖),、務(務)等,都是刪掉繁體字中的“零件”,,用部分代替整體,。 3.行書、草書文字楷化:如門(門)字,,來自王羲之的行書,;發(fā)(發(fā))字,來自智永的草書,。 4.同音假借:如“裡面”的“裡”,,用“里”代替;“剛纔”的“纔”,,以“才”代替,。 現(xiàn)代簡體字,古代就有了 那些古已有之的簡化字,,不少都被引入了如今的簡體字中,。 有學者根據(jù)1986年版《簡化字總表》統(tǒng)計過,除了用簡化偏旁類推的那些字以外,,大部分簡體字在古代都已出現(xiàn),。其中約29%源自先秦兩漢,約38%產(chǎn)生于元明清,,而新中國新造的不到1%,。 北齊《集敬碑》中就出現(xiàn)了簡體字“亂”、“無” 清末太平天國發(fā)行的錢幣上,,“國”字簡化為“囯” 例如,,“雲(yún)”最初就寫作“云”,甲骨文為: 后來它為了用來表示“說”的意思,,才在表示云彩的“云”字上加“雨”字頭以示區(qū)分?,F(xiàn)在重新簡化為“云”,實際上是回到了當初,。 若論“內(nèi)涵”,,從漢字字形的表意作用來看,,很多簡體字甚至優(yōu)于繁體字。比如繁體“衆(zhòng)”字,,單看字形,,完全講不出所以然,而簡體的“眾”就一目了然:表示人的群體,。繁體“塵”是個會意字:鹿群在土地上走過,,要繞個彎子才能聯(lián)想到“揚塵”;而簡體“塵”字則頗為形象:塵就是顆粒細小的土,。 塵→塵 “親愛”二字(繁體寫作“親愛”),,被人們說成是“親不見、愛無心”,,這其實也缺乏說服力,。“愛”變成“愛”,,源于草書,。草書楷化的“愛”字,在元代的書中就有出現(xiàn),。 王羲之這樣寫“愛”字: 蘇軾這樣寫“愛”字,,“心”早已隱去: 而“親”字,在金代的《改并四聲篇?!分芯鸵呀?jīng)出現(xiàn)過了,,并不是如今為了簡化漢字才刻意發(fā)明的。 繁簡轉(zhuǎn)換,,是個大坑 繁體變簡體的最關(guān)鍵問題在于,,繁體字與簡體字并非一一對應的關(guān)系。所以,,直接使用軟件或網(wǎng)頁的“繁簡轉(zhuǎn)換”功能,,常常會出錯,。 例如“著”字,,表示“寫作”時,繁簡寫法相同,,但除此之外,,它還可以作為“著”的繁體字出現(xiàn)。又如“乾”,,讀qián時為八卦卦象之一,,表示天,繁簡同形,;讀gān時則是“干”的繁體字,。 對上面這種情況,,大多可以根據(jù)文字學原理加以辨析與記憶,以免掉進坑里,。 再比如,,簡體的“發(fā)”字,,繁體對應“髪”與“發(fā)”兩個字,。帶“髟”的字往往與毛發(fā)有關(guān),,如“垂髫”、“鬢角”,、“鬃毛”,所以“白發(fā)”的繁體要寫成“白髪”,。而“發(fā)”意為射出弓箭,并且引申為啟動的意思,,所以“發(fā)生”的繁體要寫成“發(fā)生”,。 即便如此,有的繁體字還是極易搞混,。比如“饑餓”與“饑荒”,,繁體字原本是要寫成“飢餓”與“饑荒”的?!帮|”指人體的感覺,,“饑”則指農(nóng)作物歉收。這兩個字在先秦時是不通用的,,后來偶爾通用,,等到簡化時就直接合二為一了。 還有的看起來像是一個字的繁簡版本,,實際卻是兩個字,。 比如“馳騁疆埸”,現(xiàn)在多作“馳騁疆場”,,但“埸”其實不是“場”的繁體“場”,,而是讀作yì,右邊是“易”不是“昜”(yáng,,同“陽”),。 “疆埸”本指邊關(guān),誤傳為“疆場”之后,,就變成泛指戰(zhàn)場了,。這類以訛傳訛,,時間長了就弄假成真,也是語言文字演變的正?,F(xiàn)象,。 對了,還有件好玩的事兒,,估計現(xiàn)在好多年輕人都不知道,。就是咱們國家建國后,雖然已經(jīng)有了1964年發(fā)布的官方簡體字規(guī)范,,但民間自發(fā)的漢字簡化并未止步——比如筆畫復雜的“餐”,,人們常常簡寫為“歺”,。 應此需求,,1977年我國公布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批簡化字被稱為“二簡字”,。 你來感受一下“二簡字”長啥樣: 什么炸大王,?,? ,??,? ,??,?,?,? GIF 由于“二簡字”簡化得有點過度,在當時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所以1986年它就被廢止了,。 “二簡字”雖然在正規(guī)報刊中出現(xiàn)的時間很短,但直到現(xiàn)在,,我們?nèi)匀荒茉谝恍┦謱憳伺粕峡吹剿嫩櫽埃?/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