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平 南陵縣,始自西漢,,據(jù)《漢書·地理志》,,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春谷縣,,屬丹陽郡。南陵的大部分區(qū)域?qū)俅汗瓤h,,弋江鎮(zhèn)一帶屬宣城縣,,故人們認(rèn)為南陵縣古名春谷。古春谷,,還包括繁昌縣,、銅陵縣,及貴池縣,、青陽縣一部分,。 春谷故城,一般認(rèn)為在繁昌縣境內(nèi)之赭圻,。另一說為繁昌縣春谷鄉(xiāng),。清學(xué)者洪亮吉《補三國疆域志》云:“春谷,漢舊縣,,有赭圻城,。”東晉時期,,大將桓溫在赭圻筑城鎮(zhèn)守,,稱南陵戍,即位于江南山丘的戍守之所,。其地在三國時即為吳國置屯處,。《晉書·桓溫傳》載:“(上)復(fù)征溫,,溫至赭圻,,詔又使尚書車灌止之,溫遂城赭圻,?!绷何涞燮胀辏ü?25年),以赭圻置南陵縣,兼置南陵郡,?!杜f唐書·地理志》云:梁置南陵縣,治赭圻城,?!独m(xù)通典》宋白曰:“梁武帝始置南陵縣,屬南陵郡,。臨江有城基見在,,去今縣一百三十里?!笨梢姡狭昕h因南陵戍而得名,,縣治本在赭圻,。唐長安四年(704年),移縣治至青陽城,,即今籍山鎮(zhèn),,參見宋劉摭《青陽橋記》,劉為南陵人,。 從時間上推算,,赭圻作為南陵縣治,已有著179年的歷史,,如從漢春谷算起,,則有800多年了。筆者十幾年前曾尋訪過赭圻,,其地處長江岸邊,,這里山高林密,山勢險峻,,赭圻嶺如一條蒼龍自上而下蜿蜒盤旋,,撲面而來。順著山勢往下,,山谷間建有許多古民居,,但因年代久遠,且缺乏維修,,已有不少頹敗坍塌,,雖然如此,人們?nèi)钥上胂蟪龃颂幬羧兆鳛檐姞I和城鎮(zhèn)的繁盛,。因背山臨水,,易守難攻,故軍事家桓溫在此筑城,,作為根據(jù)地,,以圖北伐之舉,。如今,人們一般都知道周瑜曾為南陵縣前身的春谷縣縣長,,卻不知道同樣聲名顯赫的大司馬,、征西大將軍桓溫曾是南陵縣前身之南陵戍的最高指揮官! 赭圻古城 赭圻古城 南陵縣得名及縣治所在大致如此,。 南陵縣除了南陵之外,,還有其他名稱,著名的有兩個,,下面分別說說,。其一是“陵陽”,此名稱南陵人很熟悉,,城區(qū)西街一直有“陵陽路”“陵陽街”“陵陽居委會”及“陵陽社區(qū)”的名稱,。這當(dāng)然不是今人杜撰,自古即有,。元代至正丙申年(1356年),,有一位邑人所寫的“郡縣士民哭張國岡公歌”的詩篇,記述了本縣義士張國岡率義民血戰(zhàn)盜匪,,守土安民的感人事跡,,詩的最后兩句為“血祀千秋酬忠烈,陵陽突起真豪杰,?!边@里的陵陽即指南陵本縣。明代南陵文人王宏道《工山削翠》一詩曰:“陵陽太白山,,摩空出層碧,。丹灶不知年,飛仙振羽翼,?!贝颂幜觋栆嘀改狭瓯究h,太白山是指從天而降的仙山—工山,。南陵明代聲名卓著的縣令沈堯中在其《望華樓》一詩的開頭即宣稱:“陵陽自昔稱三輔,,疆域袤起吳楚間?!边@里直接用陵陽代指南陵,。清初文學(xué)家何一化在《籍山橋賦》的開首寫道:“繄陵陽之雉堞,扼形勝而樹基,?!蓖瑯邮怯昧觋柎婺狭辍7泊朔N種,不一而足,。 人們?yōu)槭裁从昧觋栔复狭昴??陵陽地名,早在?zhàn)國時期屈原的作品《哀郢》中就出現(xiàn)過:“當(dāng)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這是屈原流放江南時寫的,一般學(xué)者認(rèn)為是指陵陽古鎮(zhèn),,即今青陽九華山南面的陵陽鎮(zhèn),。西漢時,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陵陽縣,,縣治即今之陵陽鎮(zhèn),。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年)置臨城縣,與陵陽縣并存,。臨城縣包括今青陽縣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及南陵丫山,、何灣等鄉(xiāng)鎮(zhèn),陵陽縣包括今青陽縣陵陽鎮(zhèn)等地及石臺,、涇縣部分鄉(xiāng)鎮(zhèn),,東晉時,,僑置定陵縣,,縣域包括今青陽木鎮(zhèn)等地及南陵丫山、何灣鄉(xiāng),,梁時,、廣陽縣地(原陵陽縣)及定陵縣屬南陵郡。隋時,,定陵縣,、臨城縣并入南陵縣。唐天寶元年(742年),,置青陽縣,,轄陵陽、臨城故地,。由上述建置沿革可知:一,、歷史上南陵縣的部分地區(qū)曾隸屬于今之青陽,而青陽縣部分地區(qū)曾屬于南陵,。二,、青陽縣古時稱陵陽縣,這即是說,,南陵和古陵陽有著很深的淵源關(guān)系,。我們再來考察一下古漢語詞義,山之南稱陽,山之北稱陰,,南和陽可以是同義詞,。陵陽指山丘南面,南陵指南面的山,,二者意義相近,,可以互換。 陵陽古城 除了上述這些而外,,還有一個原因,,根據(jù)古籍《列仙傳》和清光緒本《青陽縣志》記載,竇伯玉,,字子明,,西漢時人,元封年間曾為陵陽縣令,,居陵陽幾十年,,世稱陵陽子明,他以清靜無為之術(shù)治理縣政,,公余熱衷于修煉神仙之術(shù),。曾在池邊垂釣時得白魚,魚腹中有修煉秘訣,,他因上黃山采五石脂服之,,終乘白龍飛升上天,傳說陵陽仙姑尖下遺有竇的煉丹灶,。因為南陵縣和陵陽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人們常將南陵稱作陵陽,;又由于名人效應(yīng),,人們也將陵陽縣令竇子明說成是南陵西漢時的一位縣令。并津津樂道,,使后人深信不疑,。比如明代宣城文學(xué)家梅鼎祚在其《鵝嶺橫云》一詩中寫道:“陵陽自昔稱仙令,化作翩翩葉縣鳧,?!笔钦f古時的陵陽(亦即今之南陵)縣令竇子明成仙之時,是化成一只金鵝翩然飛去的,,這就像東漢明帝時河南葉縣縣令王喬騎著兩只野鴨子上朝一樣,。明代文學(xué)家湯顯祖經(jīng)過南陵時,在其《寄林南陵》一詩中寫道:“日飲朝霞春氣開,,陵陽縣令筑亭臺,?!苯柰瞥顼嫵几事兜牧觋柨h令竇子明,贊頌當(dāng)今南陵縣令林鳴盛高潔的志趣,。而沈堯中對竇子明的事跡同樣向往,,他在《望華樓》一詩的結(jié)尾寫道:“遙憶子明垂釣處,煙霞猶自鎖元關(guān),?!弊约哼b想竇子明垂釣之處,如今氤氳籠罩,,云霧重重,,已是洞府緊閉了。 在古陵陽縣南邊有一座山名陵陽山,,相傳竇子明曾在此煉丹,,所以李白等許多詩人來此游歷陵陽山水,仰慕竇子明,。李白在天寶十二年游陵陽山的詩中寫道:“白龍降陵陽,,黃鶴呼子安。愿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 南陵的另一別稱是朗陵,,這在古籍中也頗為多見,。比如,清初詩人施閏章在其《何生伯示近詩兼約文瀾亭野眺》詩中,,開頭即寫道:“不到朗陵三十年,,舊時游子心茫然,?!痹姷膬?nèi)容是對南陵詩人何一化的答復(fù),是說他已有三十年沒來南陵了,。清代順治年間的南陵教諭史鑒宗有一首題為《朗陵署中即景》一詩,,寫自己在南陵官衙中的清靜生活,這里也是用朗陵直接替代南陵,。涇縣人翟湘有兩首題為《過朗陵贈汪湘人明府》的詩,,同樣是用朗陵代南陵。 康熙時的南陵人王三錫曾任山西寧鄉(xiāng)知縣,,多有善政,。當(dāng)他卸任返鄉(xiāng)時,為寧鄉(xiāng)土民留下一幅自己繪就的南陵山水圖,,以作紀(jì)念,。其臨別詩的詩題為《寧鄉(xiāng)解組留畫朗陵山水》,,用朗陵代替南陵。詩的末尾還用陵陽代指南陵,,用輞川替代繪畫的本人“臨歧為寫陵陽景,,別后遙應(yīng)憶輞川?!币源吮磉_和寧鄉(xiāng)父老結(jié)下的深厚情誼,。不僅是文學(xué)作品,在正式的公文中也有用朗陵替代南陵的,。清代乾隆時南陵縣知縣陳應(yīng)聯(lián)有一篇《重修朗陵城垣碑記》,,就是直接將南陵寫成朗陵。清代康熙年間任南陵教諭的夏之玙,,有一篇《北門陳氏重修啟圣祠碑記》的石刻,,開頭寫道:“余秉鐸朗陵有年矣?!闭f自己在南陵任教諭一職已有些年了,,這也是以朗陵代替南陵。 工山 人們之所以指稱南陵為朗陵,,是由南陵著名的歷史人物何琦引起的,,何琦曾任涇縣令,孝行聞于天下,,辭官后在工山西面鑿井煉丹,,后得道成仙。由于后世研究歷史的人們的誤會,,以為他即是曾被封為朗陵侯的何曾,。查何曾仕于三國魏累拜司徒,封朗陵侯,,晉初又進爵為公,。其人性豪奢,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箸處,。民國本《南陵縣志》編修者曾為此作過考證,認(rèn)為二人鄉(xiāng)貫不同,,族望亦異,,為土俗相傳,致有舛誤,。而錯誤源自《寧國府志》,,將涇川令寫成朗陵侯。但由于相沿成習(xí),,人們即默認(rèn)何琦為朗陵侯,,稱何琦修煉之山為朗陵山,,何琦煉丹之井為朗陵丹井,居處為朗陵院,。清初宣城詩人梅清有一首《登工山》的詩,,末兩句為“我呼朗陵侯,何處應(yīng)聲起,?!边@里的朗陵侯顯系何琦。明代南陵本土文人方如岡有一首題為《朗陵山中》的詩,,末句是“朗陵丹井尋何處,,一曲滄浪且共聽”,詩題的朗陵山就是工山,,詩中的朗陵丹井即是指何琦的煉丹井,。明代南陵文人程文繡也有一首《朗陵丹井》的詩,記述了朗陵丹井的形成及其傳奇色彩,。 因朗陵侯何琦是南陵著名大孝子,,后又成為工山之神;朗陵山即工山是南陵的一邑鎮(zhèn)山,,人們樂意用有代表性的人物,、山水作為縣邑名稱,再者朗陵,、南陵讀音相近,,人們也就從朗陵侯、朗陵山等開始,,推而廣之,,進而稱南陵縣為朗陵縣了。這也可說是順理成章的,。 筆者最近看到本縣圖書館從臺灣購進的清嘉慶本的《南陵縣志》,,其封面赫然地印著“朗陵書院輯”的字樣,可見朗陵的稱號是由來已久,,源遠流長了,。 (本文圖片由王四平,、鄧勝,、樊衛(wèi)東、姚耘,、邵丹及作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