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 過系統(tǒng)的研究和總結(jié),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jīng)》一書,。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 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 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 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云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diào)樁 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chǔ)。這些理論對于后人學(xué)習(xí)形 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云深先生云: 形意拳術(shù),,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三層道理 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zhì),,復(fù)其本然 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練之以筑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zhì),,威嚴壯似 泰山,。 二、易筋:練之已騰其膜,,以長其筋,,俗語:“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lián)絡(luò),, 生長而無窮也,。 三、洗髓:練之以清虛起內(nèi),,以輕松其體,,內(nèi)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 滯,,身體動轉(zhuǎn),其輕如羽,。 三種練法 一,、明勁:練之總以規(guī)矩不可易,身體運轉(zhuǎn)要和順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齊 而不可散亂,。拳經(jīng)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jīng)云:圓者 以應(yīng)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勁:練之周身四肢運轉(zhuǎn),,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神意運用之,,雖是神 意運用,,惟形式規(guī)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雖然周身運轉(zhuǎn)不著力,亦不能全不 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 一 三種練法 明勁 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 氣與后天之氣不合,,體質(zhì)不堅,,故發(fā)明其道。大凡人之處生,,性無不善,體無 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后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后天不合,陰陽不 交,,皆是后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 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jīng),,習(xí)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面目,。 后岳武穆王擴充二經(jīng)之義,,作為三經(jīng),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jīng)又制成拳 術(shù),,發(fā)明此經(jīng)道理之用,。拳經(jīng)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迸c古之五禽,、八 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shù)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 陰陽混成,,剛?cè)嵯せ瑹o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 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nèi)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 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 陰陽變化,,皆有更
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之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 豈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jīng) 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zhì),,以復(fù)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 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內(nèi),,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guī)模
鍛煉,練至六陽純?nèi)?,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nèi)外如一,,至 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暗勁 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 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后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 之意。明勁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 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后用力拉回 (內(nèi)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后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或 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 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里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里裹勁,,如同 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huán)拳之包裹,。拳經(jīng)云:“裹著,如包裹之不露,?!眱?nbsp;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 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跟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后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 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jīng)云: “腳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后足蹬”,,是后足,。馬有疾蹄之功, 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有聲,, 暗勁則無聲耳。 化勁 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 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jīng)云:“陰陽混成,,剛?cè)嵯せ?,謂之丹熟”。柔 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 真以至于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jīng)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 意”,是謂之化勁,。連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瘎耪?,與練劃勁不同,名勁 暗勁,,亦皆有劃勁,。化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墻抓 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化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 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三會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zhuǎn)者,,九轉(zhuǎn)純陽 也,,化至虛無而還于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 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nèi)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 所用之力,有而若無
,,實而若虛,,腹內(nèi)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 在積蓄虛靈之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之足采取歸爐,封固停息 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云: “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功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 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也,。以 后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 可無不可也,。拳經(jīng)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yǎng)靈根而動心者,,修道也,。 所以形意拳術(shù),,與丹道合一者也。 二 郭云深論三體式單重與雙重 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 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 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 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chǔ)也,。三體式單重者,得 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 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變,,奇偶不顯,剛?cè)岵慌?,虛實不明,?nèi)開 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
后天意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 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后 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式,,無可無不可也,。 三 郭云深論練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shù)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 亂。其拳術(shù)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xué)而能者也,。周身動作 運用,,亦截平常之理。惟人之未學(xué)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guī)矩,而不能整齊,, 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xué)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于規(guī)矩之 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恒,而不間斷,,可以至于至善矣,,若 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 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術(shù)也。因動作作用,,皆是平 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shù)練之極易也,?!吨杏埂吩疲骸叭四伙嬍?nbsp;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于觀,,以致半途 而費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剛好剛勁之氣,, 身外又務(wù)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shù)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務(wù) 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shù)之道理,,得之”甚難,。
《中庸》:”道不遠人,人之 為道而遠人“,,即此意也,。 四 郭云深論神氣 形意拳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 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shù)之道亦然。惟有鍛煉形體與筋骨之功,, 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fù)靜也。拳術(shù)是動中求靜,,靜極而復(fù)動也,。其初練之 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jīng)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yǎng)靈根而靜 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xué)也,。丹道有三易:練精化氣,、 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拳術(shù)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 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 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fā)動,,既速回光返 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念茲在茲, 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dāng)忘息,以致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 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fù)煉,煉至不動,,為限數(shù)足滿,、止火,謂之坎離 交妒(媾),,此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 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cè)幔S時消息,,此皆是 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 道與拳術(shù)并行不悖。故形意拳術(shù),,非粗率之武藝,。余恐后來,練形意拳術(shù)之人,, 只用其后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fā)明形意拳術(shù)之道,,只此神,、 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論拳術(shù)之詳情,。 五 形意拳術(shù)有三層呼吸 第一層練拳術(shù)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腭,,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 其自然,,不可著意于呼吸,因手足動作合于規(guī)矩,是為調(diào)息之法則,,亦即練精 化氣之功夫也,。 第二層練拳術(shù)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腭等規(guī)矩照前,,惟呼吸與前一層次不 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diào)息的法則。此是息調(diào)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借此 以通內(nèi)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與丹田之內(nèi)呼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練氣話 神之理也,。
第三層練拳術(shù)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于外。二層 是暗勁,,有形于內(nèi)。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 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 為練拳術(shù)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六 內(nèi)勁 人未練拳術(shù)之先,手足動作,,順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壯而老以至于死。道家 逆運先天,,轉(zhuǎn)乾坤,,扭氣機,以求長生之術(shù),。拳術(shù)亦
然,。起點,,從平常之自然 之道逆轉(zhuǎn),其機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成為三體式,其姿勢,,兩足要前虛后 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寧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 加于其內(nèi),要純?nèi)巫匀惶撿`之本體,。由著本體,,而再萌動練去,是為拳中純?nèi)?nbsp;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亦謂之明善復(fù)初之道,, 其三體式中之靈妙,,非有真?zhèn)鞑荒苤病?nèi)中之意思,,猶丹道之點玄關(guān),,大學(xué) 之言明德,孟子所謂養(yǎng)浩然之氣,,又與河圖中五之一點,,太極先天之氣相合也。 其姿勢之中,,非身體兩腿站均當(dāng)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規(guī)矩之法則:縮回身中 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于內(nèi),,正氣復(fù)初,血氣自然不加于其內(nèi),,心中虛空,,是 之謂中,亦謂之道心,,因此再動,,丹書云: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 所以拳術(shù)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后天,, 以后天合著規(guī)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還虛,,以至末后還虛無端之理,, 無聲無臭之德,,此皆名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術(shù),,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 滿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此謂拳中之內(nèi)勁也(內(nèi)家拳之名即 此理也),,其拳中之內(nèi)勁,最初練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 不能不詳言之,。免后學(xué)入于歧途,。初學(xué)入門有三害、九要之規(guī)矩,,三害莫犯,, 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學(xué)詳之矣),手足動作合于規(guī)矩,不失三體式之本體,, 謂之調(diào)息,,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nèi)巫匀?。舌頂上腭,要鼻孔出氣?nbsp;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式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 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腭,,閉口,令鼻孔出氣,,謹要,。 至于睡臥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diào),。手足動作 要不合于規(guī)矩,,上下不齊,進退步法錯亂,,牽動呼吸之氣不均,,出氣甚粗,以 至胸間發(fā)悶,,皆是起落進退,,手足步法,不合規(guī)矩之故也,。此謂之息不調(diào),,因 息不調(diào),拳法身體不能順也,。拳中之內(nèi)勁,,是將人之散亂于外之神氣,,用拳中 之規(guī)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nèi),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 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nèi)勁也,丹書云: 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呼處,。莊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 術(shù)調(diào)呼吸從后天陰氣所積,,若致小腹堅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氣勉強積蓄而有也,, 總要呼吸純?nèi)巫匀?,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 《老子》云:綿綿若存,,又云:“虛其
心而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 亦此意也,此理既拳中內(nèi)勁之意義也,。 七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有有形有象之用,;有有名有相無跡之用,;有有聲有 名無形之用;有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之用,。拳經(jīng)云:“起如鋼銼,,起者去也。落 如鉤竿,,落者回也,?!蔽雌鹑缯樱绰淙鐗嬜?,起如箭,,落如風(fēng),追風(fēng)趕月 不放松,。起如風(fēng),,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 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打人如走路,,看人如篙草,。膽上如風(fēng)響, 起落似箭鉆,。進步不勝,,必有寒食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相之用也,。到
暗勁之時,用法更妙,,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意 好似卷地風(fēng),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 望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落,,不翻不鉆,,一寸為先。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 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式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有形無跡之用 也,。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 隨時而發(fā),,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臥,,以至飲食茶水之間,皆是用,?;?nbsp;有人處,或無人處,,無處不是用,,所以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勁,,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虛實奇正,亦 不可專有意用于奇正虛實,。虛者,,并非專用虛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勁拉 回,如落鉤竿,,謂之實,。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勁拉回,,彼之手挨不著我的手,, 謂之 虛。并非專有意于虛實,,是在彼之形式感觸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 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nèi)缪h(huán)之無端,,所用無窮 八 “明勁為小學(xué),,暗勁為大學(xué)” 形意拳術(shù),明勁是小學(xué)功夫,,進退起落,,左轉(zhuǎn)右旋,形式有間斷,,故謂之小 學(xué),。暗勁是大學(xué)之道。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nèi)外如一,循環(huán)無端,,形式無有 間斷,,故謂之大學(xué)。此喻是發(fā)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墩撜Z》云:一以貫之”。 此拳亦是求一以貫之道也,。陰陽混成,,剛?cè)嵯嗪希瑑?nèi)外如一,,謂之化勁,,用神 化去,至于無聲無臭之德也,?!睹献印吩疲骸按蠖^圣,,圣而不可知 之,,之謂神”。丹書云:“形神具杳,,乃與道合真之境”,。拳經(jīng)云:“拳無拳, 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寂然 不動,感而遂通也,?!独献印吩疲骸暗闷湟欢f事畢”,人得其一謂之大,,拳 中內(nèi)外如一之勁用之于敵,。當(dāng)剛則剛,當(dāng)柔則柔,,飛騰變化,,無入而不自得, 亦無可無不可也,,此之
謂一以貫之,。一之為用,雖然純熟,,總是有一之形跡也,, 尚未到至妙處,因此要將一化去,,化到至虛無之境,,謂之至誠至虛至空也,加 此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之道理,,得矣。 拳經(jīng)云:“拳去不空 回,,空回總不奇”,,是此意也。 九 “形意與人相較時要注意要領(lǐng)” 拳術(shù)之道,,要自己煅練身體,,以卻病延年,無大難法,,若與人相較,,則非易 事,。第一存心謹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驕矜,,驕矜必敗,。若相識之人,,久在一 處,所練何拳,,藝之深淺,,彼此皆知,或喜用腳,,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誰 勝誰負,,尚不易言,,若與不相識之人,初次見面,,彼此不知所練何種拳術(shù),,所 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藝淺者,,自立時相形見絀,。若皆是明(名)手,兩人相較,, 則頗不易言勝,。所宜知者,一睹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虛靈,,氣質(zhì)是否雄厚, 身軀是否活潑,。再察其言論,,或謙或矜,其所言與其人之神氣,、形體動作是否 相符,,觀此三者,彼之藝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較之時,或彼先動,,或己先動,, 務(wù)要辨地勢之遠近,險隘,、廣狹,、死生,若二人相離極近,彼或發(fā)拳或發(fā)足,, 皆能傷及吾身,,則當(dāng)如拳經(jīng)云:“眼要毒,手要奸,。腳踏中門隨里躦,。”眼有 監(jiān)查之精,,手有撥轉(zhuǎn)之能,,足有行程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 洞緊隨身,乘其無備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兩人相 離之地遠,,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勞,,不等己發(fā)拳, 而彼先發(fā)之矣,。所以方動之時,,不要將神氣顯露于外,似無意之情形,,緩緩走 至彼相近處,,相機而用,彼動機方露,,己即速撲上去,,或掌或拳,隨左打左,, 隨右打右,,彼之剛?cè)幔褐M退,,起落變化,,總相機而行之,此謂遠地以緩也,。 己所立之地勢,,有利不利,,亦得因敵人而用之,不可拘著,。與彼 相較之時,看
彼之剛?cè)?,或力大,、或奸巧。彼剛吾柔,,彼柔吾剛?nbsp;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 長吾短,,彼短吾長,,彼開吾合,彼合吾開,,或吾忽開忽合,,忽剛忽柔,忽上忽 下,,忽短忽長,,忽來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須相敵之情形而行之,,雖不能取勝 于敵,亦不能驟然敗于敵也,??傄灾斏鳛橐?nbsp;十 “論上下相連,,內(nèi)外合一” 拳經(jīng)云:上下相連,,內(nèi)外合一。俗云,,上下是頭,、足也。亦 云:手,、足也,。 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氣,,與下呼吸之氣 相接也,,此是上下相連,心腎 相交也,。內(nèi)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 下照于海底,腹內(nèi)靜極而動,海底之氣,,微 微自下而上,,與神意 相交,歸于丹田之中,,運貫于周身,,暢達于四肢,融融和 和,,如 此方是上下相連,,手足自
然相顧,合內(nèi)外而為一者也,。 十 一 “練拳術(shù)勿專求氣,、力” 練拳術(shù)不可固執(zhí)不通,若專一求力,,即被力拘,。專以求氣, 即被氣所拘,。 若專以求沉重即為沉重所捆墜,。若專以求輕浮, 神氣則被輕浮所散,。所以然者,, 練之形式順者,自有力,。內(nèi)里中和者自生氣,。神意歸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 山,。將神氣合 一化成虛空者,,自然身輕如羽。故此不可以專求,,雖然求久有所 得焉,。亦是有若無,實若虛,,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已,。 十 二 “論橫拳” 形意拳之橫拳,有先天之橫,,有后天之橫,,有一行之橫,。先天之橫者,由靜 而動,,為無形之橫拳也,。橫者中也,易云:“黃中通理,,正位居體”,,即此意 也。拳經(jīng)云:“起無形,,起為橫”皆是也(此起字是內(nèi)中之起,,自虛無而生有,, 真意萌發(fā)之時,,在拳中謂之橫,亦謂之起),。此橫有名無形,,為諸形之母也,萬 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橫則為拳中之太極也,。后天之橫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一 動即名為橫也,。此橫有名有式,,無有橫之相也,因頭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 形七拳,,一動即名為橫,亦為諸式之干也,,萬法亦皆生于其內(nèi)也,。 十三 “三層功夫與丹道的關(guān)系” 形意拳術(shù),頭層明勁,,謂之練精化氣,,為丹道中武火也。第二層暗勁,,為練 氣化神,,為丹道中文火也。三層化勁,,謂之練神還虛,,謂丹道中火候純也?;?nbsp;候純而內(nèi)外一氣成矣,。再練亦無勁,,謂無火。謂之練虛合道,,以至行止坐臥,, 一言一默,無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經(jīng)云: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至此無聲無臭之德至矣,。先人詩曰:“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得 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yīng)當(dāng)似水流。 十 四 “形意拳與河洛之理” 拳意之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數(shù)理兼該,, 順其人動作之 自然,,制成法則;而人身體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風(fēng),,易有八卦,拳有八 脈,,拳有八式,,是以拳術(shù)有八卦之變化。八卦者,,有圓之象焉,。天有九天,星 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竅九數(shù),拳有九宮,,故拳術(shù)有九宮之方位,,九宮者, 有方之義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區(qū)而作貢賦,,以九 軍而作陣法,,以九竅九數(shù)(九數(shù)者,,即九節(jié)也,頭為捎節(jié),,心為中節(jié),,丹田為根 節(jié),手為梢節(jié).肘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足為捎節(jié),膝為中節(jié),,胯為根節(jié),,三三 共九節(jié)也)而作拳術(shù),無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圖,洛之書,,皆出于天地自 然之?dāng)?shù),。禹之范,,大撓之歷,,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農(nóng)先生所授之九 宮圖,,其理亦出于此,,而運用之神妙,變化莫測,。此圖之道,,夫婦之愚,
可以
與知與能,,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圖之形式,,是飛九宮之道,, 一至九、九還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當(dāng)中一根,,竿不 拘粗細,,起初練之,地方要寬大,,竿相離要遠,,大約或一丈之方形,,或一文有 余,或兩丈,,不拘尺寸,。練之已熟,漸漸而縮小,,縮至兩竿相離之遠近,,僅能 容身.穿行往來,形如流水,,旋轉(zhuǎn)自如,,而不礙所立之竿。繞轉(zhuǎn)之形式,,用十 二形,,或如鷂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撥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縱跳之靈活,, 各形之巧妙,無所不有也,。此圖之效力,,不會拳術(shù)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 脈流通,。若練拳術(shù)而步法不活動者,走之可以能活動,。練拳術(shù)身體發(fā)拘者,,走 之身體可以能靈通。練拳術(shù)心中固執(zhí)者,,走之可以能靈妙,。無論男女老少,皆 可行之,??梢詤s病延年,強健身體等等妙術(shù),,不可言宣,。拳經(jīng)云:“打拳如走 路,看人如篙草”’“武藝都道無正經(jīng),,任意變化是無窮”,。“豈知吾得嬰兒 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轉(zhuǎn)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圖明數(shù)學(xué)者, 能曉此圖之理,。練八卦拳者,,能通此圖之道也。此圖亦可作為游戲運動,,走練 之時,,舌頂上腭,不會練拳術(shù)者,,行走之時,,兩手曲伸可以隨便。要會拳術(shù)者,, 按自己所會之法則運用可也,。無論如何運動,左旋右轉(zhuǎn),,兩手身體,,不能動著 所立之竿為要。此圖不只運動身體已也,,而劍術(shù)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根竿之 高矮,總要比人略高,??梢跃艂€泥墊或木墊,,將竿插在內(nèi),,可以移動練。用時 可分布九宮,,不練時可收在一處,,若地基方便,不動亦可,。若實在無有竿之時,, 磚石分布九宮亦可,若無磚石,,畫九個小圈走之亦無不可,。總而言之,,總是有 竿練之為最妙,。此法定練,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之路,,返之九八七六五 四三三一,。此圖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當(dāng)中一根,,又共比喻九個門,。 要練純熟,無論何門亦可以起點,。要之歸原不能離開中門,,即中五宮也。走之 按一至二,、二至三,、至 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還于一之?dāng)?shù)。此圖一圈一 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為飛九宮也,,亦名陰八卦也,。河圖 之理藏之于內(nèi),洛書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術(shù)之道,,體用具備,數(shù)理兼該,, 性命雙修,,乾坤相交,合內(nèi)外而為一者也,。走練此圖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 一人之?dāng)尘?,左右旋轉(zhuǎn),,曲伸往來,飛躍變化,,閃展騰挪,,其中之法則,按著 規(guī)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會耳。其圖之道,亦合于乾坤二卦之理,,六 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得之
莫 不有拳術(shù)奧妙之道焉,。形意拳譜 拳經(jīng)云: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要”、“二總”,、“三毒”,、“五惡”、 “六猛”,、“六方”,、“十目”、“十三格”,、“十四處打法”,、“十六處練 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槍”之論,。恐后學(xué)者未見過拳經(jīng),,不知有此,, 故述之以明其意。 七拳:頭,、肩,、肘、手,、胯,、膝、足,。 八字:斬(劈拳也),截(鉆拳也),,裹(橫拳也),,跨(崩拳也),挑(踐 拳亦即燕形也),,頂(蛇拳也),,云(鼉形也),領(lǐng)(蛇形也)。 二總:三拳,、三棍為二總,。(三拳是天、地,、人,、生法無窮。三棍是天,、地,、 人、生生不已),。 三毒:三拳,、三棍精熟悉為三毒。 五惡:得其五精,,即為五惡,。 六猛:六合練成,即為六猛,。
六方:內(nèi)外合一家,,為六方。 八要: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凈。清凈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 象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氣歸矣。 十目:即十目所視之意,。 十三格:自七拳格起,,至土、農(nóng),、工,、商為十三格。 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頭為一拳、臀為一拳,、共 為十四拳名為七拳,,故有十四處打法,此十四處打法變之則有萬法,,合之則為 五行,,兩儀而仍歸一氣也。 十六處練法:一寸,、二踐,、三鉆、四就,、五夾,、六合、七齊,、八正,、九脛、十 驚,、十一起落,、十二進退、十三陰陽,、十四五行,、十五動靜、十六虛實,。 一寸――足步也 二踐――腿也 三鉆――身也 四就――束身也 五夾――如剪夾之夾也,,即谷道上提,兩股夾緊也,。 六合――內(nèi)外六合也,。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為內(nèi)三合。肩與 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為外三合,。 七齊――毒疾也,、內(nèi)外如一 八正――直也,看正卻是斜,,看斜卻是正。 九脛——脛相磨 連聲。 而行也,,即兩腳橫度勿使張開也,。歌曰:磨脛磨脛,意氣響
十驚――驚起四梢也,,機―發(fā)物必落,。 十一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謂起 落也,。 十二進退――進是步低,,退是步高,進退不知枉學(xué)藝,。 十三陰陽――看陰而卻有陽,,看陽而卻有陰,天地陰陽相合能以下雨,,拳術(shù)陰 陽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塊皆為陰陽之氣也。 十四五行――內(nèi)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 十五動靜――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 跡,,動靜是發(fā)而未發(fā)之間,謂之動靜,。 十六虛實――虛是精也,,實是靈也,精靈皆有,,成其虛實,,拳經(jīng)曰:精養(yǎng)靈根 氣養(yǎng)神,養(yǎng)功養(yǎng)道見天真,,丹田養(yǎng)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九十一拳:三拳分為二十一拳,,五行主
是十拳,、分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 (一拳分為七拳是,;前打,、后打、左打,、右打 一百零三槍,、天、地,、人三槍,、各分四槍是三四一十二槍,五行五槍,,是五七 三十五槍,、八卦八槍,是七八五十六槍,,共一百零三槍也,。 太極歌:心猿已動,拳勢斯作 剛?cè)崽搶?,開合起落,。
兩儀歌:鷹熊競志,取法為拳,。 陰陽暗合,,形意之源。 兩儀說:兩儀者,,拳中鷹熊之勢,,防守進取往來之理也。吾人具有四體百骸,, 伸之而為陽(鷹勢),,縮之而為陰(熊勢)。故曰陰陽暗合也,。前人見有鷹熊 競志,,取法為拳,防守象熊,,進取象鷹,,越此二式,其拳失真,,名為形意者,, 象其形而思其意也。 三節(jié)說:三節(jié)舉一身而言,,手時為梢節(jié),,身為中節(jié),,腳腿為根節(jié)是也。分而言 之,,則三節(jié)之中亦各有三節(jié)也,。如手為梢節(jié),,肘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此梢節(jié)中 之三節(jié)也,,腳為梢節(jié),,膝為中節(jié),胯為根節(jié),。此節(jié)中之三節(jié)也,,頭為梢節(jié),心 為中節(jié),,丹田為根節(jié),,此中節(jié)中之三節(jié)也。要不外子起,,隨,、追而已,蓋梢節(jié) 起,,中節(jié)隨,,根節(jié)追之,庶不至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此三節(jié)之所以貴 明也,三節(jié)即三體也,,手為梢也,,身為中節(jié),足為根節(jié),,三節(jié)不明周身是空,, 上中下三節(jié)總要分明,上節(jié)不明,,手多強硬,,下節(jié)不明,足多盤跌,,中節(jié)不明,, 渾身是空。 四梢說: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梢,蓋發(fā)為血梢,,舌為肉稍,,牙為骨稍, 爪為筋稍,,四稍用力,,則可變其常態(tài),能使人生畏懼焉,。 1 ,、 難。 2 ,、 膽,。 3 、 惚,。 4 ,、 功。 血稍:怒氣填胸,、豎發(fā)沖冠,,血輪速轉(zhuǎn),敵膽自寒,,毛發(fā)雖微,,催敵不 肉稍:舌卷氣降,雖山亦憾,,肉堅似鐵,,精神勇敢,一言之威,,落魄喪 骨稍:有勇在骨,,切齒則發(fā),敵肉可食,,嚙裂目突,,惟齒之功,令人恍 筋稍: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攫足踏,氣勢皆雄,,爪之所到,、皆可奏
五行說: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謂也,。如人之內(nèi)有五臟,,外有五官, 皆與五行相配合,,心屬火,,脾屬土,肝屬木,,肺屬金,、腎屬水,此五行隱于內(nèi) 者,,目通脾,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腎、人中通脾,,此五行之著于外者,,金生 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五行相生之道也,,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此五行相克之道也,。 六合歌,身成六式,,雞腿龍身,,熊膀鷹爪,虎抱雷聲,,六合者,、雞、龍,、熊,、 鷹,、虎、雷,。形意拳之身法,,六形合為一體,又內(nèi)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 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為六合也。 七星歌:用必七體,、頭,、肩、肘,、手,、胯、膝合腳,,相助為友,、七 者、
即頭,、 肩,、肘、手,、胯,、膝、足七體也,。二七一十四個用法(頭是雙數(shù))為拳中之要 領(lǐng),。 1 、 頂――頭向上頂有沖天之雄,,頭是一身之主,,上頂則后三關(guān)易通,腎氣 因之上達泥丸以養(yǎng)性,,手掌向外頂有排山之功,,則氣貫周身,力達四肢,舌尖 向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 能導(dǎo)上升之腎氣,,下行歸于丹田以固命, 是謂“三頂” ,。 2 ,、 扣――兩肩要扣,則前胸空闊,、氣力達肋,,手背足背要扣,則氣力達手,, 樁步力厚,,牙齒要扣,則筋骨緊縮,,是謂“三扣”,。
3 、 圓――脊背要圓,,其力推身,,則尾閭中正,精神貫頂,,前胸要圓,兩肋 力全,,心窩微收,,呼吸通順,虎口要圓,,勇猛外宣,,則手有抱裹力,是謂“三 圓”,。 4 ,、 敏――心要敏,如怒貍攫鼠,,則能隨機應(yīng)變,,眼要敏,如肌鷹之捉兔,, 能以視察權(quán)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餓虎,,能先發(fā)制人,,是謂“三敏”。 5 、 抱――丹田要抱氣不外散,,擊敵必準,,心氣要抱遇敵有主,臨變不變,, 兩肋要抱出入不亂,,遇敵無險,是謂“三抱”,。 6 ,、 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身隱如山,,兩肩下垂則臂長而活,,肩催肘前, 兩肘下垂則兩肱自圓,,能固兩肋,,是謂“三垂”。 7 ,、 曲――兩肘臂要曲弓如半月則力富,,兩膝要曲彎如半月則力厚,手腕要 曲曲如半月則力湊,,皆取其伸縮自如用勁不斷之意,,是謂“三曲”。 8 ,、 挺――頸項要挺則頭部正直,,精氣貫頂,脊背腰挺則力達四稍,,氣鼓全 身,,膝蓋要挺則腿堅馬穩(wěn),如樹生根,,是謂“三挺”,。 打法歌: 1 、 2 ,、 3 ,、 4 、 5 ,、 6 ,、 7 、 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足齊到才為真,,拳如炮形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 頭打起意站中央,,渾身齊到人難當(dāng),,腳踩中門奪地位,就是神仙亦難防,。 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肋下藏,左右全憑蓋世力,,束展二字一命亡,。 手打起意在胸膛,其勢好似虎撲羊,,沾實用力須展放,,兩肘只在肋下藏。 跨打陰陽左右變,,兩足交換須暗藏,,左右進取宜剪勁,得心應(yīng)手敵自躺,。 膝打要害能致命,,兩手遮目繞上中,猛抬一膝命歸陰,,強身勝敵樂無窮,。 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后足蹬,,蓄意須防被敵覺,,起勢好似地卷風(fēng)。
七疾說: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腳要疾,,意要疾,出勢要疾,,進取要疾,, 身法要疾也,習(xí)拳者具此七疾,,方能完全制勝,。 七順說: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要催指,而指不 逆手,,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 膝,,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心氣穩(wěn)定,,陰陽相合,,上下相連,內(nèi)外如一,,此 之謂“七順”,。 八要說:一、內(nèi)要提,,二,、三心要并。三
,、三意要連,。四、五行要順,。五,、四 梢要齊。六,、心要睱,。七、三尖要對,。八,、眼要獨。內(nèi)容提者,,緊縮谷道提其 氣,,使上聚于丹田,三心要并者,,頂心往下,,腳心往上,手心往回也,,三意要 連者,,心意,、氣意、力意三者連而為一,,即所謂內(nèi)三合也,,五行要順者,外五 行為五拳,,內(nèi)五行為五臟也,,四梢要齊者,舌要頂,,齒要扣,,手指,腳趾要扣,, 毛孔要緊也,,心要睱者,練時心中不慌不忙之謂也,,眼要毒者,,謂目光敏銳而 有威也。 八字決:八字者,、頂,、扣、圓,、敏,、抱、垂,、曲,、挺八字是也。 “九歌”:九歌者,,乃三體之九事,,分條研究,以資熟練也,,其九事即身,、肩、 肘,、手、指,、股,、足、舌,、臀是也,。分列于下: 身――前俯后仰,,其勢不勁,左歪右斜皆身之痛,,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肩――頭要上頂,,肩要下垂,,左肩成拗,右肩順隨,,身力到手,,肩之所為。
肘――左肘前伸,,右肘在肋,,似伸不屈,似直非直,,伸則不遠,,直則無力。 手――左手齊心,,右手在臍,,后者勁塌,前者力伸,,兩手皆覆,,用力宜均。 指――五指各分,,其形似鉤,,虎口圓滿,似剛似柔,,力須到指,,不可強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撐,,似直不直,似弓不弓,,雖有曲直,,每見雞形。 足――左足前直,,斜則皆病,,右足勢斜,前踵對脛,,隨人距離,,足趾扣定,。 舌――舌為肉稍,卷則氣降,,目張發(fā)豎,,丹田愈沉,肌容如鐵,,內(nèi)豎臟腑,。 臀――提起肛門,氣貫四梢,,兩腿繚繞,,臀部肉交,,低則氣散,,故宜稍高。 十二形取意 龍有搜骨之法,,虎有撲食之勇,,猴有縱山之能,,馬有疾蹄之功,鼉有浮水之靈,, 雞有爭斗之性,,鷹有捉拿之技,熊有豎頂之力,, 有崩撞之形,,蛇有撥草之精, 鷂有鉆天之勢,,燕有抄水之巧.
形意宗師李洛能師承及其弟子學(xué)藝時間考據(jù)推論---劉元亨李太和支系傳
一,、源據(jù)
據(jù)《車君毅齋紀念碑記》、《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著者高降衡先生,。此書成書于民國二十四年),、《戴良棟墨本拳譜》序言以及《保定中學(xué)形意拳講義》(著者劉維祥乃郭云深先生之弟子)記載,李洛能師承戴龍邦,,李洛能和戴二閭,、郭威翰、王長樂,、呂洛齊,、劉四等是師兄弟。
據(jù)1 《車君毅齋紀念碑記》載:拳術(shù),,中國絕技也,。有少林內(nèi)外家之別。吾郡則自咸同間此術(shù)獨盛。一曰王長樂弟子,,一曰戴文雄弟子。長樂,,交人,。戴氏小字二閭,則祁人也,。戴氏祖?zhèn)餍囊馊?,少林外家支派,外傳李老農(nóng),。老農(nóng)為吾世丈孟孛如先生座上客,,再傳車毅齋。時,,予家客有燕人馮四者,,亦精拳術(shù),且能只馬入亂賊中奪婦歸,。若論拳術(shù),,自愧不如老農(nóng)甚。而毅齋得老農(nóng)之術(shù)特精,。 從《車君毅齋紀念碑記》可知:李洛能并不是戴文雄的弟子,,而應(yīng)該是戴龍邦的傳人。祖?zhèn)鞯茏哟魑男?,外傳弟子李洛能?nbsp;
據(jù)2《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著者高降衡先生,。此書成書于民國二十四年。從文中可知:明末清初,,薄州姬隆風(fēng)訪師終南,,得武拳譜,歸而依法精練,,斯拳乃得重興,,后傳繼武。繼武苦學(xué)十二載,,功方成,。....后告歸籍,傳河南馬學(xué)禮,。學(xué)禮與戴龍邦交索篤,。邦祁縣小韓村人,善技擊,,廣交游,,時開廣盛店(河南十家店),故以武拳譜授之,時乾隆末年也(1785-1795),。
據(jù)3《戴良棟墨本拳譜》序言:形意拳源于宋岳武穆練兵破金兵的武術(shù),。它是采取十二種動物形象的特別技能融會理解其意習(xí)應(yīng)用之。當(dāng)武穆死后由善此拳之個別人保存下來,,現(xiàn)在考者有兩個來源:
1,、清初康熙間有蒲州人姬隆風(fēng)在終南山得武穆拳譜依法苦練學(xué)得其術(shù),傳之曹繼武,,繼武傳之河 南馬學(xué)禮,,乾隆末年,祁縣小韓村戴龍邦善技擊,,廣交友,,在河南十家店開廣盛店,因識馬學(xué)禮,,學(xué)禮逐將武穆拳譜授之,,龍邦有子二人,長名文量,,次名文熏,,乳名大呂,二呂,,又妻侄郭威汗"Q4,,D0
a三人于道光一八年同在河南十家店做營業(yè),從此三人亦學(xué)此拳術(shù),。
2,、第二個傳此拳者為陜西牛希賢,此人在道光二十二年聞龍邦好友尚義,,專道來訪,,龍邦見其舉動異常,因相詰問逐以實告,,乃牛皋之后裔,,亦精通斯拳。大呂二呂威汗等以師禮事之,,留住店中盡得其傳,。于是武穆所創(chuàng)之形意拳由這兩方面都傳于祁縣戴氏父子。而廣盛店實際成了拳場,。其后冀, 魯人李洛能聞而來訪,,則希賢已死,但亦留店共學(xué),。光緒初年,,二呂以老歸,戴五昌,戴良棟,,溫老六等得其傳,。后良棟傳于戴逵,逵于一九五零去世,。
此墨本拳譜,是自寫教與學(xué)本用的,僅屬一部分槍劍箭等法但亦足珍貴了.原本藏戴鴻慈先生家,于一九五六年獻文化館.
從《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和《戴良棟墨本拳譜》序言中可知:馬學(xué)禮于乾隆末年將武穆拳譜授之戴龍邦,,而不是乾隆十五年。戴龍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還健在,。并不是某些人所講戴龍邦生于1713年;據(jù)祁縣一些老拳師講,,戴龍邦大約生于1763年--1852年去世,。
據(jù)4《保定中學(xué)形意拳講義》序言(民國二十三年)形意拳的起源說: 按現(xiàn)在的史料記載,形意拳的歷史,,已有三百多年,。形意拳的創(chuàng)始人為明末清初山西永濟縣尊村人姬際可,有的拳譜稱姬隆鳳,。姬生于一六零二年即明萬歷三十年,,卒于一六八三年即清康熙二十二年。姬氏曾南游河南少林寺,、洛陽,、安徽丘埔等地,傳藝給曹繼武,。
曹繼武系安徽人氏,,據(jù)拳譜記載,曹曾于“清康熙癸酉年間(即公元一六九三年)武試科舉中聯(lián)捷三元,,后供職于陜西遠總鎮(zhèn)大都督”,。曹繼武致仕歸里,后曹繼武傳于姬壽及河南馬學(xué)禮等,。姬壽傳于山西太谷戴龍邦,,戴龍邦傳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郭維漢,、李能然等人,。
從《保定中學(xué)形意拳講義》序言可知:李洛能學(xué)拳于戴龍邦。戴文英,、戴文雄及郭維漢,、李能然等人是師兄弟,無可異義,。
據(jù)5《形意拳學(xué)》著者孫祿堂,,成書于民國四年(1915年)自序所敘:余習(xí)藝四十余年,不揣固陋,因本聞之吾師所口授暨所得舊譜加以詮釋,,蓋亦述而不作之意也,。余嘗聞吾師云:“形意拳創(chuàng)自達摩祖師,名為內(nèi)經(jīng),,經(jīng)至宋岳武穆王發(fā)明,,后元明二代,因無書籍幾乎失傳,。當(dāng)明末清初之際,,有蒲東諸馮人姬公,先生諱際可,,字隆風(fēng),,武藝高超。經(jīng)歷有年,,適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數(shù)編,,融會其精微奧妙,后傳授曹繼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西科武試聯(lián)捷三元,,供職陜西靖遠總鎮(zhèn)者是也。先生致仕后,,別無所好,,惟以平生工夫授人而娛余年,以技傳戴龍邦先生(山西人),。戴龍邦先生傳李洛能先生(直隸人),。李洛能先生相傳郭云深(直隸人)、劉奇蘭(直隸人),、劉元亨(直隸人)宋世榮(直隸人),、車毅齋(山西人)、白西園(江蘇人)諸先生,。諸先生各收門徒,。郭云深先生傳李魁元、許占鰲諸先生,。劉元亨傳楊德勝,,楊德勝傳侯樹林。劉奇蘭先生傳李存義,、耿繼善,、周明泰諸先生”。余侍李魁元先生為師從學(xué)數(shù)載,,曾在北京白西園先生處,,得見岳武穆王拳譜,。......
從《形意拳學(xué)》自序可知:李洛能學(xué)拳于戴龍邦,而不是戴文雄,。
二,、分析:由《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和《戴良棟墨本拳譜》以及《保定中學(xué)形意拳講義》中可知:姬隆風(fēng)傳南山鄭氏(曹繼武),曹繼武傳河南馬學(xué)禮(1713-1789),,并沒有傳戴龍邦,,戴龍邦學(xué)拳于李政1696-1787(《心意六合拳譜》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河南府李某某(李政)作序之人、馬學(xué)禮的師兄弟),。乾隆末年(1785-1795),,二十幾歲戴龍邦學(xué)成后,遵師囑,,戴龍邦和馬學(xué)禮(師叔)見面,,馬學(xué)禮逐將武穆拳譜授之。碰面時間應(yīng)該在馬學(xué)禮去世前(可能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而并不是某些考證人所傳的乾隆十五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戴龍邦還沒有出生,。山西某些考證人所傳,,戴龍邦生于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卒于1802年(清嘉慶七年),,戴文雄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那就是說戴文雄是在戴龍邦65歲時出生的,,那是不現(xiàn)實的,;“光緒初年,二呂以老歸,,戴五昌,,戴良棟,溫老六等得其傳”,。如果戴文雄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光緒初年(1875年)戴文雄又如何傳戴五昌、戴良棟,、溫老六,、賈大俊等。說明光緒年間戴文雄還健在,。
戴龍邦(1763-1852),,13歲從師李政(治和)學(xué)心意六合拳,乾隆五十年(1785),,72歲的馬學(xué)禮(1713-1789)與22歲的戴龍邦交素篤,,……故以武穆拳譜授之(馬學(xué)禮是戴龍邦的師叔),。戴龍邦(1763-1852)祁縣小韓村人,時開廣盛店(河南十家店)包括廣盛鏢局(1802-1830),。戴龍邦39歲后到河南省陽縣賒旗鎮(zhèn)開設(shè)廣盛鏢局(1802-1830),,聲名大震(開創(chuàng)戴家心意拳)。道光三年(1823年)戴龍邦60歲引退回山西家鄉(xiāng)祁縣,,由25歲的兒子戴二閭(1798-1893)繼續(xù)執(zhí)掌廣盛鏢局至1830年歇業(yè)結(jié)束,。
道光五年(1825),李洛能(1788-1876)37歲時在山西太谷經(jīng)商期間,,慕祁縣戴家心意拳之名,,遂往拜學(xué)于祁縣戴龍邦為師學(xué)習(xí)戴氏心意拳,時值戴龍邦62歲,,戴母八十歲(與《拳意述真》孫祿堂所敘相合),;李洛能精心苦練十年大成。戴龍邦1823-1838年期間在家鄉(xiāng)山西祁縣,,李洛能就在那段期間在山西祁縣拜師戴龍邦學(xué)戴氏心意拳,。
高文的《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溯源”章記載:“道光十八年,龍邦子文量(大閭),、文薰(二閭)及妻侄郭威漢皆至十家店幫龍邦執(zhí)旅店業(yè),,兼講學(xué)武藝。道光二十一年間,,有陜西牛希賢者來店就食,,……文量、文薰,、威漢等三人自此遂以師禮之,。……文量等達龍邦之同意,,暗差店伙攜款入陜,,代賢大興土木,歷一載有半,,廈方成,。隔數(shù)年,賢思歸,,龍邦父子留之不聽……”高文中未提到戴隆邦去世的具體時間,,但其生活年代大體交代清楚。其中所說“一載有半”后又有“隔數(shù)年”,,兩者相加至少應(yīng)有四年,,則說明至少在1845年前后,戴隆邦尚健在,。
道光十八年(1838),,龍邦子文量(大閭),、文薰(二閭)及妻侄郭威漢皆至十家店幫戴龍邦執(zhí)旅店業(yè),兼講學(xué)武藝,。其時戴龍邦也回廣盛店,。厥后李洛能慕技往訪……文量等以其遠道訪師(據(jù)戴良棟墨本拳譜序言和高絳衡《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所敘,戴龍邦道光二十五年還健在),,行端情誠,,雖與之相友善,于是四人(李洛能和戴二閭,、戴大閭,、郭威翰)日究斯技,行功弗輟,。爾后李洛能往來于深縣,、祁縣與太谷之間,首傳形意拳于河北深州地區(qū),。
咸豐間,,捻睡眠作亂,清帝派兵征伐,,隨之就禽,,四人皆有功焉,龍以文薰為最,,故匪平之后,赦賜黃馬褂以表其功,。光緒初(1875年),,文量等以年老歸里,戴五昌,、戴梁棟,、朱氏、溫老六,、賈大俊因得其傳,。說明李洛能和文量、文熊等是師友,、師兄弟關(guān)系,,而不是師徒關(guān)系。戴五昌,、戴梁棟,、朱氏、溫老六,、賈大俊等才是文量,、文熊的徒弟,,是在光緒初年(1875年),文量等以年老歸里后的徒弟,。
1,、形意創(chuàng)始時間
李洛能(1788-1876)諱飛羽,字能然,,世稱老能先生,,清代直隸深州竇王莊村人,生于乾隆末年,。37歲時在山西太谷經(jīng)商期間,,慕祁縣戴家心意拳之名,遂往拜學(xué)于祁縣戴龍邦為師學(xué)習(xí)戴氏心意拳,,時值戴龍邦62歲,,戴母八十歲;李洛能精心苦練十年大成,。藝成后開始悟化傳授此術(shù),,并潛心于心意拳術(shù)之研究,回鄉(xiāng)廣傳門徒,。在心意六合拳基礎(chǔ)上,,吸收道家的養(yǎng)生觀點和哲學(xué)思想,結(jié)合平生武術(shù)實踐,,取長補短,,改革創(chuàng)新,將“心意”改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開始,,形成了養(yǎng)生與技擊并行不悖的中華武術(shù)名拳--形意拳,大約1845年左右正式以形意拳為名對外傳播,。在當(dāng)時,,李先生被稱為“神拳李能然”。
李洛能向戴龍邦學(xué)戴氏心意拳時間大約1825-1836年(李37歲學(xué)拳時戴62歲戴母80歲),。學(xué)成后,,1838-1849年期間來往于河北、河南,、山西等地,,訪師交友并傳授弟子,收徒授藝劉曉蘭(1819-1906),、郭云深(1820-1900),,劉奇蘭(1819-1889)、白西園(1819-1907),、張樹德,、劉元亨(1836-1909)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老農(nóng)受太谷富紳孟綍如之聘,來到太谷為孟護院,,孟綍如(1824-1902)從其學(xué),。咸豐六年(1856年)李洛能收車二(車永宏1833-1914)為徒;咸豐十一年(1861年))收徒李廣亨(1845-1929),、賀運亨(1850-1924),;同治四年(1865年)李洛能收宋世榮(1849-1927)、宋世德為徒,;同治六年(1867年)李洛能回轉(zhuǎn)河北深縣,,宋世榮也隨師遷入河北易州;1867-1875年期間李洛能奔走南北(主要在河北易州),,光緒初年(1875)回家鄉(xiāng)河北深縣竇王莊,,光緒二年(1876年)李洛能去世。
2,、形意傳藝弟子
劉曉蘭(1819-1906)直隸河間府南里店村(今河北省任丘市南里店村)人,,自幼喜好拳術(shù),學(xué)過多種拳法,,尤喜實戰(zhàn),,八極拳最為精純,其根底最為深厚,,當(dāng)時名聞遐邇,。1840年,經(jīng)商至山西遇李老能先生,,李老能系直隸深縣人氏近鄉(xiāng)人也,,二人一談非常投機投緣。經(jīng)試技,,劉曉蘭覺得形意拳靈動多變、神妙莫測,,遂拜李洛能先生為師習(xí)形意拳,,經(jīng)十幾年研煉得以大成,為李老能先生“八大弟子”之一,。
郭云深(1820-1900)直隸深縣馬莊人,,家不富足,力食四方,,兼訪名師,,聞劉曉蘭先生名氣,便訪至易州西陵,,也拜孫亭立先生為師練八極拳,,住在劉曉蘭先生處,,這樣劉曉蘭先生與郭云深先生成了八極拳門中的“譜兄弟”。孫亭立先生見郭云深學(xué)拳已成,,便讓他也去山西李老能那里學(xué)形意拳,。1842年郭云深到山西太谷以同鄉(xiāng)之關(guān)系拜見李老能先生,說明來意,,并將八極拳中的剛猛猴拳和梨花大槍演示給李老能先生看,。李先生見郭云深所練手法靈速、氣勢嚴整而神氣活妙,,遂收為弟子,。當(dāng)時李老能以租種菜園為生計,郭云深幫助灌田,、耕耘,,一應(yīng)事情非常勤快,深得老能先生的喜愛,,便傾囊相授,,郭十二年后(34歲)藝成。咸豐年間(1851-1861),,郭云深在京師任清宗室載純,、載廉的武師。咸豐六年(1856年)三十六歲的郭云深遇八卦掌名家五十九歲的董海川(1797-1882),,二人比武三日不分勝負,。光緒二年(1876年)李洛能去世后,郭云深即到山西拜訪師弟車毅齋切磋交流,。
劉奇蘭(1819-1889)河北深縣人,,是當(dāng)時城內(nèi)著名紳士,其祖上乃書香門弟,,頗有家財,,劉自幼方讀詩書,通文墨,,亦酷愛武術(shù),,精通多種拳術(shù),1845年拜師李洛能學(xué)形意拳,。后將李飛羽師請入家中任教,,深感武學(xué)精奧,又刻苦研習(xí)數(shù)年,,功臻大成,,且造詣頗深。
白西園(1819-1907)直隸饒陽縣人,自幼以行醫(yī)為業(yè),、1841年行醫(yī)至山西太谷得遇李老能先生,,拜于門下學(xué)形意拳。其拳法奸滑抽撤,,杳無蹤跡,,三搖二旋不可捉摸,后為清宮御醫(yī),。
車毅齋(1833-1914)系山西省太谷縣桃園堡村人,,后移居太谷縣賈家堡。早年,,在太谷富戶武福蠻家當(dāng)車夫,,先生一生除務(wù)農(nóng)外,也曾保鏢護院,,約1856年,,形意拳宗師李洛能先生(世稱李老農(nóng))在太谷一紳士孟綍如家保鏢護院。車先生知李洛能精形意拳,,咸豐六年(1856年)經(jīng)友人介紹,,拜李洛能先生為師。自得名師指教后,,車先生便晝夜發(fā)奮苦練,,二十余年,終于在形意拳的造詣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每次與人相較無不隨心所欲,、手到成功,為李洛能先生最得意的門徒之一,,為武林同輩中之佼佼者,。從《車君毅齋紀念碑記》和有關(guān)車的資料看:車毅齋的老師有王長樂、李洛能,、戴文雄,;若論拳術(shù),老農(nóng)甚,。車毅齋拜師李洛能之前,,從王長樂學(xué)拳,1856年開始車毅齋跟李洛能拜師學(xué)形意拳,,期間,,因為李洛能忙于走鏢,,托師兄戴文雄帶教三年,,爾后李洛能再親授車毅齋,毅齋得老農(nóng)之術(shù)特精。(車毅齋形意有戴家心意之風(fēng)味,。)
宋世榮(1849-1927)京兆宛平人(今北京大興縣),,祖籍金陵(今南京)。宋世榮賦性慷慨,,急公好義,,有古俠士之風(fēng),自幼好學(xué),,喜讀書,,為人多才多藝,對于諸子百家無不涉獵,。同治四年(1865年)他隨父遷居山西省太谷縣,,在山西太谷開設(shè)鐘表鋪。其時,,武林尊宿,、形意拳宗師李洛能先生受晉商巨戶孟家之聘居于太谷,聞李能然先生拳術(shù)高超,,名冠當(dāng)時,,托人引見,拜為門下,,從學(xué)形意拳術(shù),。自受教后,晝夜勤苦習(xí)練,,迄不間斷,。宋世榮隨李洛能先生奔走南北,十年藝成,,盡得其傳,。宋世榮二十四歲時(1873年隨師李洛能在河北),結(jié)識了燕都劉曉棠先生,得到武學(xué)秘籍《內(nèi)功四經(jīng)》,。由于他刻苦練功,,精心研究,反復(fù)揣摩,,因此他對形意拳術(shù)之精義,,造詣很深,終于掌握了形意拳術(shù)之真諦,。特別是對于內(nèi)勁功夫的研究,,更為突出。
李太和(1822-1906),,河北省深州市竇王莊村人,。先生在幼年時(3歲)即隨父母家人來到山西省晉中一帶寄居,其父李老能先生,開始往來于河北與山西之間,,做經(jīng)銷布商的生意,,后來,李老能先生在三十七歲時帶藝向祁縣戴龍邦先生學(xué)習(xí)心意六合拳術(shù),,并在祁縣城邊附近的谷村以種菜園謀以生計,。李太和先生幼年時即向其父李老能先生學(xué)習(xí)家傳孫臏拳術(shù)和在心意拳的基礎(chǔ)上,形成自己風(fēng)格的形意拳術(shù),。弱冠之時,,太和先生即以武功技擊響譽于武林界,并以拳術(shù)之長受聘于晉中當(dāng)?shù)馗粦艉兰澋纳钫笤褐斜gS護院,。
李廣亨(1845-1929),,山西省榆次東趙鄉(xiāng)上戈村人。李廣亨先生在十五歲(1860年)時,,因家境貧寒,,經(jīng)親友介紹獨自一人離家到太谷縣城謀生做事,先在一家商號內(nèi)擔(dān)任小伙計,。廣亨先生自幼聰慧,,閑余時喜歡拳術(shù),后經(jīng)商號柜上的老板介紹,,咸豐十一年(1861年),,隨太谷城內(nèi)孟綍如紳士家中護院的形意拳一代宗師李洛能先生學(xué)習(xí)形意拳術(shù)。拜李洛能先生為師后,,他練功刻苦,,不久即以武功引起武林界的注意,他常伴李洛能先生出外進行交流技藝,,以武會友,,以武功精深,聞名形意拳界,。藝成后,,太谷的商賈富戶爭相聘請他擔(dān)任鏢師。廣亨先生是清末民初中國形意拳界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武術(shù)界稱之為“試金石”,。
賀運亨(1850-1924),形意拳名師,,李洛能門下八大弟子之一,。賀運亨早年學(xué)過公議拳,后與李廣亨同拜神拳李洛能為師,,藝成后曾為晉商曹家的護院拳師,,賀運亨腿功出眾,,人稱「鐵腿」。傳人不多,,據(jù)說晉中太谷、太原一帶仍有少量傳人,。
劉元亨(1836-1909),河北深縣人,,先生幼年隨家父學(xué)譚腿,向族叔學(xué)習(xí)迷宗拳術(shù),,后隨形意拳宗師李洛能先生學(xué)習(xí)形意拳,,成為洛能先生入室弟子之一,先生精形意拳術(shù),,善大槍桿子,,翼德槍法,人稱“大桿子劉”,。與光緒年間往來晉冀兩地,,以保鏢護院為生計。曾在河北深縣和山西太谷,,榆次等地做傳徒授藝之事,,所授弟子之多冠于他師。劉元亨先生,,曾受聘在榆次四大富室之一的聶店王家護院多年,,以保財主家的安全。曾在北田富戶侯姓財主“恒升莊”宅院中護院多年,。曾受聘太谷縣任村賈家巨富護院多年,,并傳授富戶子弟拳術(shù)。先生在榆次北田富戶侯姓財主“恒升莊”護院期間,,與侯姓財主家請來共同護院的李太和(形意拳宗師李洛能之子)同室居住,,共同操練技藝。與在十余里地的榆次北要村要家富室護院的王福元先生(劉奇蘭先生的弟子)也常來“恒升莊”看望師叔,,小住幾日,,共同磋商技藝,當(dāng)時在榆次,,由于劉元亨,,李太和,王福元是形意拳在榆次城鄉(xiāng)最早的傳播推廣者,,所以一時間向三人拜師學(xué)藝的弟子無數(shù),,習(xí)武之人,均以向三人中任何一位拜師學(xué)藝為榮事,。劉元亨先生著名的弟子有:楊德勝,,張虎臣,,雷明亮,榮滿宏,,王天壽,,郝大林,喬武毅,,李文元,,武九元,冀補云,,喬三杷,,張五蠻,王樹森,,郭國禎,,李玉山等。劉元亨先生于一九零九年逝世,,享年七十三歲,,他是一位被同門稱為清末武林中的“奇?zhèn)b”,其生平軼事,,多為人們所稱道,,富有傳奇色彩。由他傳播的形意拳術(shù)人才濟濟,,遍布各地,,稱為心《形意》六合拳術(shù)中的一支勁旅和重要流派。在諸多心《形意》六合拳術(shù)中獨樹一幟,,風(fēng)格特點別具一格,,深受人們的喜愛。
3,、形意再傳弟子學(xué)藝時間
石振發(fā)1861年隨師劉曉蘭到西陵習(xí)拳,,學(xué)成后在北京做護院兼教授弟子。
劉維山1866年拜劉曉蘭先生為師,,隨師到西陵學(xué)拳,,并得到李老能宗師的親授(李洛能此時應(yīng)該在河北),隨師在易州學(xué)藝二十四年,。
楊扶山(1855--1943)河北白洋淀楊家莊人,,1869年拜劉曉蘭先生為師在易州西陵習(xí)拳。功成后隨師兄劉維山到南里店村定居,。
齊德元(1846—1925),、齊德林(1864-1951)二兄弟,光緒初年(1875年)拜師白西園學(xué)形意拳,。
劉維祥(1863-1936)河北省任丘市南里店村人,。十三歲時(1875年)拜本村人劉曉蘭先生為師學(xué)武術(shù),,并隨師到易州《西陵》學(xué)拳。1877年又拜師郭云深,、宋世榮習(xí)拳于西陵(宋世榮此時還在易州《西陵》),。后從師白西園盡得其妙訣。
李存義(1847-1921)二十歲時(1867年)拜師劉奇蘭,、郭云深,。
李奎垣(1838-1916)25歲(1863年)拜師郭云深。
申萬林(1842-1928)同治年間(1868年)拜師郭云深,,郭云深那時(咸豐、同治年間)在京師任清宗室載純,、載廉的武師,。申萬林是郭云深在朝廷里面接受的弟子,也是董公海川之弟子,。
劉德寬(1826-1911)31歲(1857年)帶藝拜師劉奇蘭,、郭云深學(xué)形意拳,而后又拜師董公海川學(xué)習(xí)八卦掌,。
三,、綜述推論
根據(jù)以上推斷:李洛能的河北弟子們最早學(xué)形意拳時間在1850年之前。即1840-1850期間,。那么李洛能跟戴龍邦學(xué)心意拳時間可能在1825-1836期間,,李洛能37歲學(xué)拳(1825年),那么李洛能出生時間就是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
據(jù)河北一些老拳師說,,李洛能出生于乾隆末年,而不是山西某些考證人所說的1808年,,整整推遲20年,。我們不妨再看看,如果是某些考證人所說的1808年,,李洛能學(xué)拳時間1845年-1856年(1849年在孟家護院如何解釋),,1856年李洛能在孟家收車二為徒,1865-1874年李洛能收宋世榮,、宋世德,、賀運亨、李廣亨等為徒,,1875年回河北家鄉(xiāng),。那么河北弟子就沒有時間授拳了。
山西有些人說,,劉曉蘭,、郭云深,、劉奇蘭等河北弟子是李洛能1875年回家鄉(xiāng)后才收的徒弟,這肯定是錯誤的,。1875年郭云深已經(jīng)55歲了,,難道郭云深學(xué)形意12年(55歲學(xué)到67歲)可能嗎?郭云深的弟子們(李奎垣,、劉維祥,、許占鱉等)又是什么時候?qū)W形意拳的呢?難道是郭云深67歲后(1886年)再傳授給他的弟子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李洛能37歲學(xué)戴家心意拳(1825年),十年藝成,。1838-1849年李洛能往來于河北深縣,、河南、山西祁縣與太谷之間,,訪師交友并傳授弟子,,首傳形意拳(大約1845年自晉歸鄉(xiāng),在所學(xué)心意六合拳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平生武術(shù)實踐,,創(chuàng)立了形意拳,正式以形意拳廣傳)于河北深州地區(qū),,傳授弟子劉曉蘭,、郭云深、劉奇蘭,、白西園,、張樹德、劉元亨等,;其中劉曉蘭,、郭云深、白西園于1845年前在山西傳授的弟子,。1849年李老農(nóng)受太谷富紳孟綍如之聘,,來到太谷為孟護院,孟綍如(1824-1902)從其學(xué),。1849-1867年李洛能在山西太谷,,傳授弟子孟綍如、車永宏,、宋世榮,、宋世德、賀運亨,、李廣亨等為徒,。1867-1875年期間李洛能奔走南北,,回家鄉(xiāng)河北廣傳門徒。宋世榮也隨師河北易州西陵學(xué)拳,。劉曉蘭的弟子劉維山就是在那時得到李洛能宗師指點,。1876年李洛能去世。1877年郭云深去山西太谷訪師弟車毅齋切磋交流,。1878年孫祿堂先生隨師爺郭云深,,遷往西陵,結(jié)識劉曉蘭,、宋世榮等(宋世榮此時在河北易州西陵),。1880年,孫祿堂先生隨郭云深往白西園處,,得白西園傳贈形意拳拳譜,,并得白西園傳授武醫(yī)之道。同年,,孫祿堂先生隨郭赴晉訪車毅齋,、宋世榮等(宋世榮遷回山西太谷與車毅齋共稱山西形意),。
傳承脈絡(luò):
姬隆風(fēng)傳(心意六合拳)--南山鄭氏(曹繼武)傳--馬學(xué)禮,、李政
李政傳--戴龍邦(心意拳)傳--戴文雄、李洛能,、郭威翰等,。
李洛能(形意拳)傳--劉曉蘭、郭云深,、劉奇蘭,、劉元亨,白西園,、張樹德
車永宏,、宋世榮、宋世德,、賀運亨,、李太和,李廣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