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歡迎來到“卡卡讀書”,,今天我們要解讀的這本書是俄羅斯作家格拉寧的《奇特的一生》,。 這本書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們就不賣關子,,直接進入主題,。《奇特的一生》是一本紀傳體散文,,主要記錄了前蘇聯(lián)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柳比歇夫傳奇的一生,。 但這本書與一般人物傳記不同——一般人物傳記都是以時間為軸記錄人物的整個生平,,而《奇特的一生》卻以一個時間管理方法“時間統(tǒng)計法”為核心,碎片化的記錄了柳比歇夫的人生,。 為什么作者要這么寫呢,?可能是時間統(tǒng)計法最能代表柳比歇夫這個人。 首先,,柳比歇夫一生發(fā)表過近70部學術著作,,研究范圍包括植物學、遺傳學,、昆蟲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可謂博大精深,。他之所以能做出這么多成就,,主要歸功于“時間統(tǒng)計法”,。 其次,柳比歇夫用了幾十年時間統(tǒng)計法,,用作者的話來說,,時間統(tǒng)計法已經成為了柳比歇夫的“骨架”,不但保證了他最高的效率和最旺盛的精力,,還給他個人帶來了一種精神上的力量,。 所以,今天我們從時間統(tǒng)計法入手,,看看它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發(fā),。 01 所謂“時間統(tǒng)計法”,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就是精確記錄實際工作的時間,,定時結算(總結)和分析,,以此來提高時間利用的效率。 時間統(tǒng)計法有兩個基本原則: 第一個原則,,記錄的時間是指記錄工作的純時間,,而不是毛時間。 什么是純時間和毛時間呢,?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你計劃讀書1小時,但讀書時一會刷個微信,,一會去趟廁所,,很快鬧鈴響了,你看似讀了1個小時書,,其實真正讀書的時間大概只有40分鐘,。1小時,就是毛時間,,40分鐘,,就是純時間——有些時間在不知不覺之間溜掉了。 所以,,純時間就是只投入到工作上的時間,,不刷微信,、不聊天,、不干任何不相干事情的時間。大家不要對純時間過分樂觀,,柳比歇夫每天的預算是10個小時的純時間,,實際上完成7-8個小時,這他就很滿意了,。 第二個原則,,用去的時間應該與從事的工作相稱,。 這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盡量把時間用在最重要的工作上,。 以柳比歇夫為例,,寫作和讀書,這些符合人生目標的工作(他的人生目標是創(chuàng)立生物自然分類法),,是他的最重要的工作,,這類工作應盡量占用更多的時間。 而一些事物類工作,,和人生目標沒什么關系,,但又不能不做的,盡量少用一些時間,。 明白上面兩個基本原則后,,我們就可以定時分析時間記錄,來剖析自己對時間的使用效率,,純工作時間是多少,,最重要的工作占了多少時間,自己是不是盡可能地利用了時間,,有沒有還可以改善的地方,,能不能進一步提高效率,等等,。 此外,,我們還能找到平時注意不到的時間空白點,更充分地利用時間,。這個方法不承認有什么利用不了的時間,,所有時間一視同仁,1小時的時間和1分鐘的時間一樣寶貴,。 長期堅持對時間的統(tǒng)計和分析,,就能精確地掌控時間。以柳比歇夫為例,,他每次做完總結后,,會制定下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計劃。 因為他對自己多長時間能寫完一篇文章,,多長時間能讀完一本書有著精準的統(tǒng)計,,所以做起計劃來很靠譜,比如他的年計劃,計劃和最終完成誤差只有1%,。 所以,,時間統(tǒng)計法是一個不錯的時間管理方法。 統(tǒng)計像時間之網,,用細密的網眼抓住變幻無常,、老想溜掉的時間,抓住難以覺察,、不知去向的時間,。 而結算(總結)就是時間之鏡,不斷照出自我,,是不是有毅力,,是不是有決心,是不是夠細心,。 02 如果我們認真琢磨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時間統(tǒng)計法除了是一種時間管理方法,它還代表著一種生活態(tài)度:如何讓人生更有意義,。 我們經常說,,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不多一分,,不少一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時間是剛性的,,總量是不變的。 時間的總量不能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使用統(tǒng)計法精確管理時間,,提高時間的質。 什么是時間的質呢,?簡單說,,就是用時間來做了什么。做符合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時間的質就高,;做不符合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時間的質就低,。 舉個例子,,柳比歇夫坐有軌電車時,要帶好幾本不同的書,,有座位時,,能寫字時,他要看一種書,,比如需要演算的數學書,;沒有座位只能站著,一只手要抓扶手,,他就看一些不需要動筆的小說之類,。 但不管演算數學還是看小說,讀書都比看著窗外發(fā)呆更有意義,。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在坐車時或者排隊時,看一會兒電子書,,你就會覺得比刷微信更有意義,。 《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有一句臺詞,聽起來很固執(zhí)很可笑,,卻道出了“時間的質”的真諦,。別人找他打牌,許三多說:“我不打牌,,打牌沒意義,。” 別人覺得許三多傻,,可他其實比誰都聰明,。他知道自人生的目標,并利用一切時間,,一切可能,,來追尋人生的意義。 所以后來連長才說許三多:“他每做一件小事兒的時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著,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家伙!他抱著的是已經讓我仰望的參天大樹了,。” 充分利用時間做符合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就是提高了時間的質,;時間的質越高,你的人生就越有意義,。 03 回到柳比歇夫身上,。長期使用時間統(tǒng)計法,讓柳比歇夫準確把握了時間的質,,始終過著高度有意義的生活,。 他的目標如此明確,工作如此繁忙,,讓他忽視了很多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欲望,。他不追求豪宅和汽車,不追求頭銜和名譽,甚至不在乎作品是否必須出版,。他只是工作,,讀書,寫作,,在通往人生目標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當然這并不是說柳比歇夫沒有功名心,他也有功名心,,但他在乎的不是別人對自己如何評價,,是不是教授,有沒有豪宅,,出版了多少作品,;他在乎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他拿著秒表監(jiān)視自己,審判自己,,是不是充分利用好了每一分鐘,。 換句話說,柳比歇夫的目標不是為了讓別人欣賞,,而是自我超越,。 說到這兒,或許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探討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如果說,以結果論成功,,那柳比歇夫失敗了,。這個倒霉蛋的目標“生物自然分類法”實在太大,結果活了82歲也沒完成,。 但如果說,,成功應該建立在“成長型思維”上,是一個不斷地自我優(yōu)化的過程,,或者用大家都熟悉的一個詞,,是一個“終身成長”的過程,那柳比歇夫實在太成功了,。 他是個幸運兒,,他找到了一種方法,把自己生命中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個人成長上,。 所以,,到底什么是成功?成功真的一定要做出豐功偉績么,? 檢討一下“結果論”的成功,,你會發(fā)現(xiàn),,追求一個特定目標,不僅僅需要個人努力,,還要受各種復雜的內在的,、外在的因素的影響。 以柳比歇夫為例,,再多活那么幾年,在長壽一點點,,終生的目標就可能實現(xiàn)了,。所以一個人想實現(xiàn)“結果論”的成功,不僅需要努力,,還需要運氣,,“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但“成長論”的成功就不同了,它強調向目標努力,,但更強調個人成長,,成功是為了追求自我超越,而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時間統(tǒng)計法是成長型思維者的好工具。它讓我們無須仰望巨人,,而是目向前方,,踏踏實實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只要肯努力,,就算沒有什么豐功偉績,,你也能過很好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