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銅在還原環(huán)境下才會在釉面以下還原成為"銅",,因此,所謂的釉里紅不過就是"銅"單質的顏色在透明釉下人類眼睛所觀察到的顏色,。很顯然,,這是多少年來在理論層面達成的基本共識。但是,似乎從來沒有人想到過,,在元代,,氧化銅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在此情境之下,,于是就理所當然的派生出無數荒誕的學說,。關鍵問題是,元代匠人是否業(yè)已掌握了把一種化學反應的中間產物應用于釉里紅的初始繪畫?中間產物,也即氧化銅是如何得到的?如果古人有能力,或者說認識到中間產物的產出路徑,,那么,中國的化學科學會超越歐洲幾百年以上了,,很明顯,這不是事實,。
石青是什么,?石青是畫界的專業(yè)名詞,如果從礦物學角度來說,,石青就被成為“藍銅礦”,,將相對純粹的藍銅礦原料粉碎,研磨,,如果以明膠為粘合劑,,這就是所謂的青綠山水之“青”的來源,。石青很穩(wěn)定,在通常情形下,,不易分解,,這也就是青綠山水畫的顏色千年不稍變的化學道理。
石綠是什么,,石綠就是常說的孔雀石,,它常常與藍銅礦親密無間的伴生在一起。因此,,將這伴生的兄弟分離,,很自然且很容易得到物理分離狀態(tài)之下的兩種繪畫顏料。中國古代的兩種最為重要的顏色就此出現(xiàn),。尤其是青綠山水一類,,大面積應用這兩種顏色,,雖然與現(xiàn)實當中的山水多有差池,,但亦帶你進入如夢如幻的超現(xiàn)實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恰與道教文化相吻合,,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北宋時起,青綠山水依然占據了山水畫的半壁江山,。
無論是石青還是石綠,,它們都是堿性銅的碳酸鹽,通常很穩(wěn)定,,如果不是高溫狀態(tài),,它們不會分解,而書畫經不起高溫,,保存的環(huán)境當然優(yōu)越,,因此顏色鮮亮,經年不衰,。但當處于200度以上之時,,無論石青還是石綠,它們都會分解,,一種是氣體二氧化碳,,一種是液態(tài)水,還有一種固態(tài),,它就是氧化銅,。
每一個畫工對這兩種顏料絕不會陌生,在繪畫青花瓷器的過程中,,總有人會想到用這兩種最為熟悉的顏料來替代進口的昂貴的蘇麻離青,,期望得到廉價的青花,。種下的是理想,得到的卻是意外,,繪畫以傳統(tǒng)的“石青和石綠”,,依照燒制青花瓷的方式如法炮制,得到的當然是紅彤彤的世界,。青綠顏料在窯內的變化窯工當然看不到,,在升溫至200度以后,石青和石綠的中間產物氧化銅在不知不覺當中成為“著色”主體,,在還原氣氛之下,,黑色的氧化銅最終還原成為紅色的“銅”,偉大的釉里紅瓷器就是如此誕生了,。
至于溫度控制,,釉里紅顯然要比青花瓷器嚴格的多,溫度上下范圍收窄,,燒飛的可能性增加,,廢品率高企,所以元代釉里紅比之于元代青花來說還是少了許多,。
至于百度當中的關于元代釉里紅的起源描述,,實屬戲作,僅供一笑而已,。
呵呵,,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本來用于描繪書畫的石青和石綠,,原來正是元代釉里紅瓷器的始作俑者。善哉,,善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