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聽姨夫跟社員們念叨,,說將來農(nóng)村要實(shí)現(xiàn)機(jī)械化,,種地全用拖拉機(jī)。那玩意不吃料不吃草,,油門兒一踩滿地跑,。然而,從我七歲下鄉(xiāng)到二十五歲離開,,原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幾乎沒有絲毫改變,。除了小麥,其他作物從春播夏鋤到秋收冬藏,全靠畜力和人工,。 春播,。 刨榨子:榨子是頭年留下的苞米和高粱茬兒,春耕前必須全部清除,,否則就會影響播種,。 刨榨子用刨鍬,,刨完后還要用木耙摟起打掉上邊的泥土,,分給社員們當(dāng)柴禾。刨榨子是重體力活兒,,幾斤沉的刨鍬一起一落,,快得就像雞啄米,二里半地的壟頭半天打一個來回,,收工時累得連胳膊都抬不起來,。我們隊(duì)才二十多個男勞力,要把五六十坰地的榨子在一周之內(nèi)全部刨完,,現(xiàn)在一想就覺著頭疼,! 種苞米:倆人一組,前邊一個刨埯(小土坑),,后邊一個點(diǎn)籽兒培土,。幾十坰地的苞米都是這種出來的。 扣黃豆: 先由一個老農(nóng),,用手把豆籽兒撒在上一年留下的壟溝里,,然后用鐵犁豁開壟臺,豆籽兒就被埋在了里邊,,等到豁開另一條壟臺后,,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新壟。所以,,我們那里把種黃豆叫做“扣黃豆”,。 種谷子:用木犁在原來的壟臺上劃出淺溝,后邊跟著一個人點(diǎn)籽兒,。點(diǎn)籽兒用的是一條裝滿谷籽兒的長布口袋,,連接著一只半米多長的方形木筒,木筒的另一端有出口,,出口插著蒿桿兒以控制流量,。點(diǎn)種時,把布袋挎在肩上,,用一根木棍不停地敲打,,谷籽兒便均勻地撒在壟溝里。每當(dāng)這時,,田野到處都能聽見幫幫幫的敲擊聲,。 播高粱:播高粱的工具,,我們那里叫“耲耙”(音懷罷),耲耙是一種木爬犁,,下邊有犁鏵,,上邊有漏斗,走動起來的時候,,高粱籽兒跟谷籽兒一樣均勻地撒在了壟溝里——木犁和耲耙后邊都栓著一個工具叫“小拉”,,即在牛鞅子上邊安根木桿由人扶著,前邊撒籽兒后邊培土,。 踩格子:播谷子和高粱都要踩格子,。兩個人穿著大棉鞋,一前一后地在壟溝里邊走,。因?yàn)樾麻_壟溝里的土質(zhì)疏松,,不踩實(shí)了不利于小苗扎根。我下地時歲數(shù)小,,踩了好幾年的格子,。這活兒看起來跟走路差不多,但一天下來,,也累得腰酸腿疼,。 夏鋤。 我們隊(duì)二百多口人,,一百來坰地,,每當(dāng)夏鋤一到,就忙得不可開交,。因?yàn)楸仨氌s在雨季之前把地鏟完,,否則,就會影響秋后收成,。俗云:“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雨吃飽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時沒有農(nóng)藥,,全靠一把鋤頭。稗草撒籽,,苣荬菜串根,,鏟掉一茬,幾天就瘋長起來,。這時節(jié),,上午天亮出工,下午摸黑回家,勞作時間足有十五個小時,。是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薅地:高粱谷子出苗兒后,,要把小苗兒均勻地間(動詞)開,,間距是高粱一寸,谷子二分(厘米),。工具是一種小鋤頭,,我們那里叫扒鋤子。薅地時,,人要蹲在壟溝里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向前挪蹭,,一天下來直累得兩腿抽筋兒,拽貓尾巴上炕——父親有首《稼穡難》,,描寫侍弄莊稼的辛苦最為貼切。 傍水連山綠縱橫,,田疇雨后力耘耕,。 桑麻播種偏遲長,蓼稗薅鋤反速生,。 天意蒿萊同化育,,人思稻麥獨(dú)收成。 惡根結(jié)籽難絕滅,,長教農(nóng)家費(fèi)經(jīng)營,。 趟地:趟地是培土保墑,從春到夏,,至少要趟三遍,。趟地用的是鐵制彎鉤犁,由三頭牛馬牽引,。干活的人要一手扶梨,,一手舞動鞭子驅(qū)趕牲口,稍有疏忽就會跑偏,,把一壟莊稼毀了,。所以,在當(dāng)時的農(nóng)村,,車?yán)习鍖儆诩夹g(shù)工種,。那年電影《青松嶺》上演后,上邊怕學(xué)“錢廣”,,規(guī)定不許地富子弟趕車,。無奈我們隊(duì)兩個趕車的地富子弟無人替代,也就只好隱瞞著使用了。 秋收,。 割地:秋收時節(jié)天氣涼快,,比割小麥好受一些,但割黃豆也是個挺遭罪的活兒,。一是豆秧棵矮,,割地哈腰,累得受不了,。二是豆莢扎手,,戴手套,差不多一天一副,,買不起,。不過,活兒雖累,,歇?dú)鈺r卻可以燒毛豆——把割下的豆秧架在壟臺上點(diǎn)著燒一會兒,,豆粒就噼里啪啦地落到了壟溝里。于是,,不管男女老少,,也不論玉貌花容,都齊刷刷地趴在地上撿豆粒兒吃,,因?yàn)榭礃幼泳拖窭夏肛i拱食,,所以戲稱為“拱豆兒”?;馃亩沽弘y免糊焦,,吃完,一個個都弄得嘴巴子黢黑,。 打場:糧食的脫粒,,除了小麥,全用原始工具,。每當(dāng)冬季一到就開始打場,。那時打場,主要用的是石頭磙子,。石頭磙子的直徑大約四十公分,,一頭略粗,有木框,,由牛馬牽引,。 打場分為“大場”和“小場”。 “大場”,,就是把黃豆或高粱像攤煎餅似的平鋪在場地上,,然后由十多盤磙子在上邊一圈圈兒地碾壓,,直到籽粒脫掉為止——打“大場”只用兩個人值班趕磙子,其他人可以呆在更房子里或睡覺或扯閑篇兒,。所以,,打“大場”又叫打“懶場”。 最遭罪的是打“小場”,。打“小場”就是打谷子,,谷子好打,不用黃豆高粱那樣長時間碾壓——在地上鋪上一圈兒,,磙子走過兩趟就得起場,。打“小場”需要不停地起場鋪場,不管天氣多冷,,都得在外邊挺著,。因?yàn)槌源箦侊垼苫顩]有積極性,。雖然起早貪黑,,但是勞動效率極低。從莊稼上場,,一直干到年底才勉強(qiáng)干完,。在冰天雪地里苦熬半冬,手腳都長了凍瘡,。 除了打場,再就是搓苞米,。苞米本來可以用機(jī)器脫粒的,,但因經(jīng)常停電,指望不上,。所以,,一般都是把苞米在地里扒成光棒兒,作為口糧分給社員,,由各家自己處理,。 搓苞米是一件很討厭的家務(wù)活兒,晚飯過后如果無事可做,,就在炕上放個笸籮,,一家人圍在一起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用手搓。搓苞米也有個工具,,叫“苞米穿子”,,即用一根半米多長、胳膊粗細(xì)的原木,,把一面刨平,,挖出半圓形的凹槽,,凹槽里鑿個方孔,方孔下端釘上一截磨尖的馬蹄鐵,,使用時,,把苞米棒兒放在凹槽里使勁朝前推壓,苞米棒兒就被穿出幾道間隙,,再搓起來就容易了,。后來出現(xiàn)過一種手搖的搓苞米機(jī),但市面買不到,。 農(nóng)活兒勞苦而龐雜,,如果沒一定的體力和耐心,你會覺得自己活得連牛馬都不如,! 注一:拽貓尾巴上炕,,形容累得連炕都上不去了,只好讓小貓幫忙,。 注二:墑,,指壟臺里的濕度。 注三:錢廣,,電影《青松嶺》中的一個逃亡地主,,以趕車為掩護(hù)搞破壞活動。 |
|
來自: 小橋流水1i79ra > 《時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