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評會議召開,。該獎項是為紀念黃汲清院士對我國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yè)做出的巨大貢獻,,鼓勵青年地質工作者積極投身地質事業(yè)而設立。 黃汲清院士,,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是我國地質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深入一線考察地勘工作,,地學領域研究成果百花齊放,,嚴謹治學培育地學人才,他的成就與品格也將流芳百世,。 年少立志 地勘考察出成效1924年,,黃汲清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開始了他的地質生涯。他對各種地質現象深感興趣,,經常去北京西山進行野外實習,。望著千奇百怪的地質現象,他異常激動:“地大物博的中國,,該有多少寶藏需要發(fā)掘,!”他認為中國的河山需要中華兒女勘察,正是這一堅定信念激勵他努力地學習和工作,。 1928 年秋,,黃汲清(后排左)畢業(yè)時與北京大學地質系同班同學李春昱(前排左)、朱森(前排右),、楊曾 黃汲清深深懂得,,地質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必須積累大量資料才能有所建樹,。1929年春,,他與青年地質學家趙亞曾一起,從西安出發(fā),,經寶雞,、越秦嶺、入四川,、進云南,、到貴州,風餐露宿,,從地層,、巖漿巖、構造和礦產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廣泛調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為了能多觀察一些地點,多收集一些資料,,他們一路上時分時合,,分頭前進。當黃汲清到達四川敘永時,,傳來趙亞曾在云南昭通慘遭土匪槍殺的噩耗,。黃汲清忍著悲痛,迎著風險,,孤身一人繼續(xù)下云南,,入貴州。通過整理野外收集的資料,,于1930~1932年,,他陸續(xù)發(fā)表了《秦嶺山及四川地質研究》(與趙亞曾合著),、《中國南部二疊紀珊瑚化石》等6部有影響的專著。 1936年初,,黃汲清被任命為實業(yè)部地質調查所地質主任后,,便十分重視油氣的考察和研究。20世紀30~40年代,,他多次組織隊伍并親自參加四川盆地石油普查的野外工作,,發(fā)現和協助勘探隆昌圣燈山氣田,組織領導了威遠地區(qū)地質構造詳查,,以一流調查成果為1964年發(fā)現威遠氣田奠定了基礎,。 1937年4月,黃汲清代理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期間組建西北地質礦產試探隊,,共同開展陜,、甘、青地區(qū)石油普查工作,。試探隊野外考察報告《中國西北甘肅和青海省地質考察報告》中“甘肅西北部有石油存在”的結論,,揭開了老君廟油田發(fā)現的序幕。 無所畏懼,,挑戰(zhàn)權威勇說不大慶油田的發(fā)現,,是黃汲清等老一代地質學家,對西方權威的一次亮劍,,是他們大聲喊出的一個“不”字,。 1913 年,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四處勘探,,打了幾口百十來米深的探井,,一無所獲。1921年,、1922年,,美國埃蒙斯教授、勃拉克韋爾德教授分別自信地發(fā)布:中國沒油,。而感嘆“滿洲的夕陽都比日本的大”,,視東北為寶地的日本人,,也花費數年時間,,多次在東北進行大規(guī)模地質勘探,最后得出的結論也是:東北沒油,。 面對美國專家的斷語,,面對在東北掘地三尺過的日本人,黃汲清沒有放棄,。1954 年底開始,,他和謝家榮力主在松遼平原,、塔里木等盆地部署普查隊伍;1955年,,他親自督促蘇云山起草了松遼平原石油地質踏勘設計任務書,,并參與修改和審定,之后一直關注后續(xù)的踏勘工作,,多次給予細節(jié)指導,。 1957年3月,在第三次普查會議上,,他展示了自己編制的《中國含油氣遠景分區(qū)圖》,,并作了報告,指出“在四,、五年內,,將鄂爾多斯、四川盆地,、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四大地區(qū)作為重點是正確的,,江漢盆地也應包括在內”,為我國石油天然氣的勘探制定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工作藍圖,,提出區(qū)域遠景和油區(qū)遠景評價的一般準則,。 此后,大慶,、勝利,、大港、華北等油田的發(fā)現及近年來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的重大突破都證實了他的科學預見和部署的正確,。 大地之子 多項成果齊開花70年的地質生涯,,黃汲清在地質學研究的諸多領域都做出了重要的學術成就和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3年,,在他領銜完成的《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里,提出了“多期多層生儲油”的陸相沉積生油學說,,即油田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能生油,,二是能儲油,三是要有地層蓋住,,油氣跑不掉,,即生、儲,、蓋組合,。 在談到這一理論的意義時,黃汲清說:“‘陸相生油說’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實際上關系重大,。如果準噶爾盆地和酒泉盆地,,即中國西部的陸相盆地,可以形成有經濟價值的油田,,那么,,中國東部的陸相盆地,例如,,華北盆地和松遼盆地,,也可以形成同樣的油田?!?/p> 這就從理論上突破了“中國貧油”論的束縛,。他認定陸相地層可以生油并形成有重大經濟價值的油田,這在西部已經得到證實,。依據同樣道理,,中國東部應該也可以找到陸相地層油田。 1945年,,黃汲清發(fā)表《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文,,首次用歷史分析法闡述了中國及鄰區(qū)大地構造單位的劃分、特征及演化,,從而被公認為中國歷史大地構造學的奠基人,。他還在書中專門論述了大地構造與礦產的關系,首次提出太平洋成礦帶的概念,,并將該帶進一步分為內帶,、外帶和中間帶,為我國研究成礦規(guī)律和尋找所需礦產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 20世紀40年代,,黃汲清在《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中提出了多旋回說的原始概念,并不斷完善,,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他將三種構造形式發(fā)展為三大構造域的概念,并強調指出板塊運動也是多旋回的,。黃汲清從大地構造學說的地殼運動的多旋回特點出發(fā),,分析了中國含油氣區(qū)的地質情況,認為多旋回構造作用使中國的大中型盆地的發(fā)育呈現明顯的多旋回和多級演化性,,油氣的生成和聚集具有多期性,、多層性。 黃汲清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了多旋回構造運動學說,。他的陸相生油論和多旋回說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普查勘探事業(yè)產生了重大影響,。 治學嚴謹 言傳身教育人才黃汲清一生治學嚴謹,,工作勤奮,,并把他的這種工作態(tài)度流傳給學生,為國家培養(yǎng)出一批優(yōu)秀的地學人才,。 他認為:“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筆直的,,科學的道路更是如此。一個人一生要想做出點成績,,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埋怨環(huán)境,不叫喊困難,,認準目標,,一直往前。挫折是暫時的,,成就是永存的,。在山窮水盡之時,要想到柳暗花明之日,?!?/p> 1955 年,黃汲清(中)帶領北京地質學院學生到西山野外考察后在蘆溝橋交談 他所領導的大地構造研究室曾不斷進行野外練兵,,從觀察,、記錄到野外資料整理,他都一一示范講解,,不僅以自己的嚴謹治學精神感染大家,,還教會年輕地質工作者吃苦耐勞、勤奮努力的野外實踐本領,。他說:“跑野外,,不是游山玩水,是個苦差事,,邊走路邊觀察,,還要邊思考?!彼笤谝巴庖龅剿那冢呵谟猛?、勤用眼、勤動手和勤動腦,,也就是勤跑,、勤看、勤想和勤記,,被人稱之為“野外四勤守則”,。 黃汲清容不得依據不足即忙于下結論的輕率作風。他特別強調事實的重要性,,每次匯報野外工作,,他都要首先核查原始資料,。他曾說:“結論要建立在大量可靠的實際資料基礎上,不能用三塊磚蓋大樓,?!?/p> 他在工作上嚴格要求但在學術觀點上又很自由,因此,,他培養(yǎng)的學生做事認真又敢于和他人爭辯學術問題,,具備了優(yōu)秀科學工作者應有的素質,很多學生已成為地質業(yè)務骨干和有科學成就的學者,。 1989 年,,黃汲清(左)與夫人陳傳駿(右)在北京西山 黃汲清先生在尋求科學真理的漫漫長途中,鍥而不合,,百折不回,。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是對他精神的延續(xù)與傳承。他的學術精神和多項科學貢獻,,將影響和激勵一代代地學學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