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渴與飲水 1,、意義:辨疾病的寒熱虛實及津液的盈虧及輸布情況,。 口渴與飲水 | 意義 | 機理 | 代表方劑 | 口不渴飲 | 寒證,、濕證 | 津液未傷 |
| 口渴欲飲 | 一般口渴欲飲 | 燥證,、熱證 | 津液損傷 | 桑菊飲 銀翹散 | 口干微渴,,兼發(fā)熱、微惡風寒 | 外感溫病初起 | 津傷不甚 | 大渴喜冷飲 | 里熱熾盛之陽明經(jīng)證 | 津液大傷 | 白虎湯 | 口渴多飲多食多尿,體漸消瘦 | 消渴病 |
| 黃連湯 | 口渴不多飲,,身熱不揚或身熱夜甚 | 濕熱證或溫病營分證 | 津傷有濕 | 三仁湯 清營湯 | 渴不多飲,,或雖飲水,水入即吐 | 痰飲停于胃 | 津不上承 | 苓桂術甘湯 | 口干但漱水不欲咽 | 瘀血證 | 津失輸布 | 抵擋湯 桃核承氣湯 |
(二),、食欲與食量 1、含義:食欲——指進食的要求和對進食的欣快感覺,; 食量——指實際的進食量,。 2、意義:判斷脾胃功能強弱以及疾病預后和轉(zhuǎn)歸,。 特點 | 意義 | 代表方劑 | 食欲減退 | 進食欲望減退,甚至不想進食(不欲食,、食欲不振,、納少、納呆) | 脾胃虛弱,;濕邪困脾;肝膽濕熱,;飲食停滯,。 | 四君子湯 平胃散 龍膽瀉肝湯 保和丸 | 厭食 | 厭惡食物,惡聞食味 | 飲食停滯,;脾胃濕熱,;肝膽濕熱。 | 消谷善饑 (多食易饑) | 食欲過于旺盛,,進食量多,,食后不久即感饑餓 | 胃火熾盛,,腐熟太過;消渴?。嫦荩晃笍娖⑷酰娲蟊阆′纾?/span> | 清胃散 玉女煎 參苓白術散 | 饑不欲食 | 雖感饑餓,,但不欲食,,勉強進食,,量亦很少 | 胃陰不足,虛火內(nèi)擾 | 益胃湯 | 偏嗜食物或異物 | 嗜食生米,,泥土等 | 蟲病 | 連梅安蛔湯 | 食欲變化 |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除中) | 胃氣將絕,,病危 |
| 病中,食欲漸復,,食量漸增 | 胃氣漸復,,疾病向愈 |
|
(三)、口味 1,、含義:指口中的異常味覺或氣味,。 2、意義:反映脾胃功能失常(脾開竅于口)或其他臟腑(五味合五臟)病變,。 口味異常 | 意義 | 代表方劑 | 口淡 | 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寒濕中阻及寒邪犯胃(陰邪不耗液) | 四君子湯 二陳湯或平胃散 | 口甜(甜入脾) | 脾胃濕熱;脾氣虧虛 | 三仁湯,、 四君子湯 | 口粘膩 | 濕熱,、痰熱、食積(常與味覺異常同見:甜在脾胃,,苦在肝膽) | 茵陳蒿湯,、 溫膽湯,、 保和丸 | 口酸(酸入肝) | 食積(噯腐泛酸),;肝胃郁熱(泛吐酸水) | 保和丸 左金丸 | 口苦(苦屬火) | 肝膽火旺(膽氣上逆),;心火上炎 | 龍膽瀉肝湯 | 口澀(澀為燥) | 燥熱傷津,;陽熱亢盛,氣火上逆(多與舌燥同時出現(xiàn)) | 增液湯 導赤散 | 口咸(咸入腎) | 腎虛水泛 | 真武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