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4.3 12:41 播出 《中國影像方志》山東省 梁山篇 梁山篇 預告片 水泊梁山,,始于地名水泊,,揚名于小說《水滸傳》。今天的梁山縣,,在西漢以前的名字卻是“良山”,。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因削藩而引發(fā)了一場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景帝的胞弟梁孝王劉武與叛軍在通往長安城的要隘雎陽拼死堅守,為平息叛亂爭取了時間,。 梁孝王劉武戰(zhàn)功卓著,,回到了受封地“良山”后,,卻因病不治而亡,。漢景帝敕建墓碑,安葬了梁孝王,。以后,,“良山”慢慢地被稱為了“梁山”。此后,,梁山的行政區(qū)劃,,從西漢到至民國初年,歷經(jīng)多次更迭,。 1940年,,為了便于開展抗日工作,魯西行政公署建議在此成立縣政府,,綜合考慮多方因素,,定名此地為昆山縣。 1949年,,昆山縣更名為梁山縣,,并沿用至今。自此,,梁山縣與水滸文化正式結(jié)緣,。 八百里浩渺水泊 一部《水滸傳》,為無數(shù)讀者描繪了水泊梁山的奇幻景象,。煙波浩渺,,蘆葦叢生,,舟船檣櫓,槳聲陣陣,。梁山在歷史上,,是否有小說里描述的八百里水泊呢? 1956年4月,,考古人員在梁山縣宋金河支流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艘古代木船,,這艘船出土的位置緊鄰京杭大運河故道。 2013年,,位于梁山山南的平原水庫破土動工,。人們在泥土中發(fā)現(xiàn)了一批經(jīng)年不腐的古蓮子,在大約六七百年前被埋入泥炭層,。那正是元朝至明朝的階段,。宋朝兗州古地圖所示的梁山水澤,終于有了實物佐證,。 有史學家認為,,梁山縣水泊的消失,源于此后的黃河改道南移,。 透過這些歷史的遺跡,,可以想象當年梁山境內(nèi),也許是水網(wǎng)如織,,蓮花成片,,帆檣云集,正像《水滸傳》故事里描寫的梁山水泊的圖景,。 根植梁山的水滸文化 古典小說《水滸傳》,,將梁山地貌、風情,、民俗定格在了無數(shù)人心中,。梁山人,早已在心中深深地根植了水滸情結(jié),,也把傳播水滸文化當作了一種自覺和使命,。 梁山縣,有一個好漢藝術(shù)團,。無冬歷夏,,30多名藝術(shù)團的團員們常年為游客們表演水滸故事,從不懈怠,。 除卻熱愛水滸的好把式,,也有把水滸人物制作成工藝品的農(nóng)家婦女。剪刀上下翻飛之間,,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水滸人物,,呼之欲出,。 從1993年至2018年,梁山縣政府為了弘揚水滸文化,,共舉辦了10屆“中國(梁山)水滸文化旅游節(jié)”,。梁山論劍、消夏晚會,、文化論壇,,異彩紛呈的各類文體表演,把梁山的文化與發(fā)展傳遞給了到場的中外嘉賓,。 由歷史到文學,,由文學到現(xiàn)實,“水滸”成為了梁山縣一個鮮明的文化元素,,梁山與《水滸傳》已然成為了彼此的寄托,。 百年英雄氣,傳承至今 梁山的獨山村,,矗立著一塊紀念碑,。1939年,這里進行過一場慘烈的獨山抗日殲滅戰(zhàn),,被八路軍總部嘉譽為“模范殲滅戰(zhàn)”,。1939年8月1日,日軍第32師團派出精銳步兵大隊計400余人,,向梁山地區(qū)進犯,。 戴潤生將軍回憶錄 八路軍第115師在政委羅榮桓和代師長陳光的指揮下,,很快投入戰(zhàn)斗,,梁山地區(qū)的群眾也在地方黨和政府的動員和組織之下參加了戰(zhàn)斗。 譚德本 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戰(zhàn)士 開國大校 經(jīng)過一天一夜激戰(zhàn),,八路軍第115師的戰(zhàn)士們,,用生命和鮮血捍衛(wèi)了梁山的尊嚴。 梁山獨山抗日殲滅戰(zhàn),,不僅鞏固了魯西抗日根據(jù)地,,也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群眾的抗日情緒,為開展平原游擊戰(zhàn)爭打開了新局面,。 《水滸傳》這部經(jīng)典名著,,成就了名聞天下的水泊梁山,也讓梁山縣成為家喻戶曉的地方,。 智慧的梁山人,,依托水滸文化的涵養(yǎng),全力修復生態(tài),、發(fā)展旅游經(jīng)濟產(chǎn)業(yè),。 一個自然優(yōu)美,,古樸與現(xiàn)代并存的梁山,正在揮筆潑墨,,繪制屬于自己的英雄曲譜與絢爛圖景,。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志 《梁山篇》 播出時間:4月3日 12:41 監(jiān)制 / 閆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張佳祺 麥馨元(實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