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人學診脈干嘛呢,? 用來跟別人辯論,、吹、侃,,讓別人覺得中醫(yī)人很懂醫(yī)術(shù),,自我膨脹、炫耀一番,? 不是的,! 學醫(yī)不是為了逞口頭之快,而是為了臨床治病,、與疾病作斗爭,,學脈診亦是借此“工具”,這種能夠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的工具,,最終它得回到實踐中去,,不能光用嘴巴說、用腦袋想,,但不動手實踐,。 醫(yī)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它源于實踐,,最終還得回到實踐,!談?wù)摃r侃侃而談、天下無敵,,但一遇到病人,,一上手,就變得無能為力,,這不能叫醫(yī)學,,只能叫空談! 那么,,脈診中有哪些要素是指導臨床實踐的重點呢,? 一、指導辨證 一般中醫(yī)所說八綱辨證是哪八綱呢,? 表里,、虛實、寒熱,、陰陽八綱,。 那么,表里說的是病位的問題,,浮沉是不是說的就是病位的問題,? 事實上,虛實、寒熱說的是病的情況,,也就是人體里正邪交爭中的戰(zhàn)況,,力量、粗細,、快慢這幾條不正好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嗎,? 陰陽,一般是貫徹于表里,、虛實,、寒熱這幾項之中的,前面這幾項哪項不是一陰一陽,,所以這個陰陽問題是不知不覺就搞定了,。 再者,要是把陰陽看成氣血,,那粗細不正好說的是氣分,、血分偏盛偏衰的問題嗎?所以這幾個要素也就把八綱都包含進去了,。 二,、指導制定治療方案 用浮沉定出病位,就可以確定治療的目標位置了,,例如治胃,就要考慮用治胃的藥,,治肝就得找治肝的藥,。 然后,用力量確定這個病是要直接攻瀉病邪,,還是要先扶補正氣,,確定藥方的總體治療方向,在這個大前提下,,再用粗細看看這個方子里是多用點氣分藥還是得多用點血分藥,,要是這個方子是攻補并行的,還要用快慢看看是多用袪邪藥還是多用扶正藥,,這么一綜合,,治療方案不也有了嗎? 當然,,這個治療方案的確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在實際臨床中還得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另外,,還得辨證,,既要辨方證,,還要辨藥證,不能片面地只用某個方法,。分析越細,、越全面、辨證越精,,所制定的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就越高,。 三、指導藥物的運用 上面也提及了部分用藥原則,,這里主要講藥物的用量和取舍,。 依舊需要綜合分析,不能光靠脈,,尤其是要辨證,,有這個方證,才可以用這個方,;有這個藥證,,才可以用這個藥,有證而不用或無證而亂用,,都不好,。 至于這個辨證問題,《傷寒雜病論》里說得很精細,,大家應(yīng)該去好好看看,。 譬如辨證后確定用小柴胡湯。但這個病人沒有作嘔,,那么可以把生姜,、半夏去掉;要是這個病人沒有胸口憋悶,、不想吃東西,,也可以考慮不用人參;這是從證上說了,。 從脈上呢,?要是這個病人脈比較有力,那么用柴胡,、黃芩的量就可以大點,,偏于攻邪;要是這個脈比較軟弱,,用人參,、紅棗就可以量大一些,側(cè)重扶正;要是脈偏粗,,人參可以減點量,,紅棗的量就可以加多一點;脈偏細,,人參可以多些,,紅棗應(yīng)該少些;脈偏快,,生姜,、人參可以用少點;脈偏慢,,生姜,、人參可以放多些;等等,。這就是根據(jù)脈用藥的一些方法了,。 那么這幾個基本要素除了指導實踐,也能夠指導中醫(yī)人的學習和研究,。 四,、更易看懂脈書和發(fā)現(xiàn)其錯誤 脈書上有很多脈,現(xiàn)在一般固定下來的就有二十多種或三十多種,,里面的記述不方便用于實踐,,通常是讓人“心中了了、指下難明”,。 為什么會這樣呢,?主要是這個記述和對其形象的比喻不夠清楚、實在,,比較脫離現(xiàn)實而偏向于想象,。 例如滑脈,,怎么個“如珠走盤”法,?不好懂吧? 再加上歷代一些注解的人沒從實用性出發(fā)去講,,只是天馬行空地想象,,人云亦云地按著別人說的路子去瞎掰,于是啊,,不注還好,,越注越糊涂! 那它究竟應(yīng)該是個什么樣的脈呢,? 這里試著給大家分析分析,,為大家提供多一種思路。 滑脈示意圖 首先看字:滑,滑溜的滑,,滑動的滑,。一看這字的意思,第一感覺,,這脈不會太慢,,應(yīng)該偏快,否則也不能算滑了,。 滑,,那它運動的空間應(yīng)該不會太小,否則哪滑得動,,所以這個脈應(yīng)該不細,,偏粗。 再看,,《脈經(jīng)》上說這個滑“替替然如珠之應(yīng)指”,,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一下一下地打到手指上,,象按到了一顆一顆的珠子,,那么這個給我們一個什么啟示呢? 滑脈有力,,這脈有力,,否則軟弱無力,那還象按到珠子嗎,? 那滑脈的形象就出來了:有力,、偏粗、偏快,。按照上面所說的,,這個病是個實證,得用攻法,、偏袪邪,、偏于血的問題比較多。 來看一下滑的主證:痰飲,、宿食,、實熱(偏于實證、不是虛證),、蓄血(血分),,看,這不都對上了,?哪怕不知道這個脈叫滑,,對我們臨床的治療也不會有影響吧,? 散脈意圖 還有一個散脈。散,,分散,、散開,能散開的話空間應(yīng)該不會太小吧,?所以偏粗,。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飛啊,,都到天上了,地上不叫飛,,所以偏浮,。另外,散開,、散漫,,這不都說明力量不會大嗎?都說團結(jié)是力量,,散了,,這力量一定弱。 “去來無定至難齊(脈動次數(shù)亂,,前后不一樣)”,,這個更重要,是不是和所說的停一個樣??? 那么總結(jié)散脈:浮、無力,、大,、時快時慢、停,。按要素一分析:虛,,得補,危重病人,,得搶救了,!看書上:“久病逢之不必醫(yī)”,,是不是又對上了,? 在實際應(yīng)用時,不要光照著書上所說的去想,,還要多從實踐中總結(jié),,從不同角度去想問題,,這樣才不會繞死胡同里困死! 上面舉了這些例子,,只是想來個“拋磚引玉”,,大家要有興趣、又有時間的話,,可以試著去復原一下這個脈書上的脈,,看能不能還原它們在臨床上的真實面貌。 五,、指導補充《傷寒雜病論》條文 大家應(yīng)該知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上主要以辨證為主,脈當然有,,但比較少,,不是每條都有。 那么要是能根據(jù)它上頭的證,、方,、藥,用這個診脈的要素去分析推測它在臨床上會出現(xiàn)什么脈,,那不是對《傷寒雜病論》的運用更全面更有好處嗎,? 有沒有可能做到呢?如果能結(jié)合實踐去摸索,、探究,,最終也一定會成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一些有識之士能完成這一偉大的工作,。 本文只是給大家提供了學習和實踐的思路,、大體的原則,真正要到了臨床,,病情復雜多變,,那時只能是根據(jù)這個原則踏踏實實地去做好每一步的診療工作和步驟,以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去應(yīng)對多變的實際情況了,。 所謂“法無定法,,我心為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切都得用心去體會和感悟。 想要知道醫(yī)院里的中醫(yī)師是如何把脈實踐,? 想看看其他中醫(yī)人如何入門中醫(yī),、學習脈診? 看這里 ↓↓↓↓↓ |
|
來自: liuqingxun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