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仲明同志: 來信收到。你問為什么在溫病治療中除了按照一般的衛(wèi)氣營血辨證施治之外,還要特別使用“截斷治療”。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說明一下什么叫溫病,知道溫病是什么病,就容易了解為什么按衛(wèi)氣營血辨證施治之外,還要使用“截斷治療”的道理了,。 溫病之名源于《內(nèi)經(jīng)》“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前一說法,是說冬天受了寒,到春天要生溫??;后一說法,是說冬天不能閉藏精氣,到春天就可能發(fā)生溫病。溫病是指發(fā)熱的病,《傷寒論·傷寒例》說:“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溫病,后夏至日為病暑”,。就是說,傷寒是一種病原,因發(fā)病時間不同而名稱不同,這是后來“伏氣”說的根源,。《難經(jīng)》說傷寒有五;有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傷寒論》里有傷寒,、中風,、溫病、暑病,。由此可知古人以為傷于寒可以發(fā)生各種病,溫病是其中的一種,。前人說溫病即是熱病的一種,從它的癥狀看,即是現(xiàn)代的急性傳染性熱病。急性傳染性熱病包括好多種病,如消化道的腸傷寒,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腦炎,呼吸系統(tǒng)的肺炎,它們既有屬共性的發(fā)熱,又有屬個性的各種特定癥狀,。正如《傷寒論》里的中風,、傷寒、痙,、濕,、喝一樣,有個性的不同,有特定癥狀,又可見到共性的癥狀,如神經(jīng)精神癥狀,可見于腸傷寒、腦炎,、肺炎等多種熱病,。 溫病的發(fā)病機轉,一般人都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笔侨~天士發(fā)明的,其實是明代袁體安說的。袁氏指的是春天風木升發(fā),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是春天感受時邪,,見到呼吸系統(tǒng)癥狀,繼而見到神經(jīng)精神癥狀,是一季一種病,,不包括四時多種病,開宗明義可見。袁體安在《治病必審四時用藥》中指出,四時之氣不同,必病不同,治法也就各不相同,。他說:“若時值初春,風木當令,其氣升燥,多犯上焦(肺),所以身熱咳嗽微惡寒,用黃芩湯隨癥加減,如薄荷,、桔梗、荊芥、防風,、杏仁,、蘇葉、連翹,、貝母,、桑葉、菊花,、牛蒡,、蟬衣之類,取清輕清肅肺衛(wèi)”。袁氏之所以用清輕,主要是因為肺在上焦,主衛(wèi)氣,且是春時升燥之氣所犯,可見不是什么溫病都用清輕之劑,也不是什么溫邪都自上受,。袁氏又說:“若失治久延,漸入營分,有逆?zhèn)黜槀髦颉?。袁氏明白指出有逆?zhèn)黜槀?而葉氏《溫熱論》只有逆?zhèn)?沒有順傳,而失治入營之論也是根源于袁氏。葉香巖在三時伏氣中提過順傳(章虛谷整理葉氏案察題名),不知有逆?zhèn)餍陌?不知有順傳胃腸,誤用金克火為逆?zhèn)髦f,王孟英曉得章氏誤解,,也只好推論說有逆?zhèn)鞅赜许槀?順傳當是胃腑,皆因未見到袁氏原著之故,。 袁氏又說:“市醫(yī)徒守仲景六經(jīng)成法,輒投辛溫表散,耗液傷陰”,葉天士說溫熱則河間主三焦,柳寶貽曾指出他的錯誤說:“河間并無此說,原書具在”,。不難看出葉氏“傷寒應分六經(jīng),溫病宜分三焦”,、“耗液傷津”之說是從袁氏的論述中體會而來的,六經(jīng)由表入里,三焦自上而下,病的發(fā)展過程不同,故癥候出現(xiàn)的解剖位置不同,因之說理不同治法也就不同了。 你問溫病有伏氣和外感時邪的不同,治法是否相同,。根據(jù)文獻的說法,溫病有外感時邪,有伏氣溫病,并謂春時感受風溫,或其他時間感受溫熱之氣而發(fā)病者為外感,凡冬不藏精或冬時感寒不即發(fā)病,或他時感受溫熱不即發(fā)病過時而發(fā),或再感新邪而引發(fā)者,為伏氣,。但是,以現(xiàn)代的認識來看,伏氣根本不存在。這也不是新發(fā)明,,明代吳又可已經(jīng)駁斥過,。那么,古人為什么要提出“伏氣”之說呢?難道是虛構嗎?不是的,并不是真有伏氣,古人以其癥有異于一般時邪,“熱自內(nèi)發(fā),一發(fā)則通身俱熱”,不同于時邪的初有惡寒,繼則身熱,初則身熱不甚,繼則漸盛病性不同,是推論如此。前人又說,傷寒自表入里,溫病自內(nèi)向外,這種溫病是“伏氣”,,自口鼻而下,由肺衛(wèi)入心包,或入于胃,這種是外感溫熱,,這些都是為病各異,故治法不同啊! 懂得了上面的道理,現(xiàn)在,回到你所提的問題上來。衛(wèi)氣營血分階段按順序治療之外,應該積極使用截斷療法,。 “衛(wèi)”,在《傷寒論》太陽篇中稱營衛(wèi),溫病亦稱“衛(wèi)”,、“營”層次不同。前人稱頌葉天士說:“故先生于營衛(wèi)中又分氣血深淺,精細極矣,凡溫病初感發(fā)熱而微惡寒者,邪在衛(wèi)分,不惡寒而惡熱,小便色黃,已入氣分矣,若脈數(shù)舌絳,邪入營分,若舌深絳煩擾不寐,或有譫語,已入血分矣”,這是熱性病由輕到重,由淺到深的發(fā)展情形,見到哪一階段,用哪一階段的藥,。依葉氏之論,這是不可錯亂的,如見到氣分治氣分,見到營分治營分,不能見到氣分用營分藥,所以葉氏說“到氣才可清氣”,反轉來說,不到氣分即不可清氣,。我們?nèi)绻础秲?nèi)經(jīng)》說法:“治其萌芽”,那么按病勢發(fā)展,跟蹤治療,并不是治萌芽,截斷才是治萌芽,即采取針對性藥物,消除病因,截止病勢,使其不再發(fā)展,病已發(fā)展至某階段,則用某階段藥,入營則清營,入血則治血,是針對病因所造成的損害,按損害的情況進行治療,也是合理的,不過在病發(fā)之初,即行截斷,不使其入營入血,“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方屬上乘的治療。 你也許會問,從理論上講,治其萌芽,即截斷病勢于理可通,不知臨床上有可能否?我的回答是:能,。明代吳又可即主張截斷病勢,他主張用針對性藥物,說一病有一病之毒,,必有一毒制之,只須一藥之到,無須君臣佐使之勞。清楊栗山《寒溫條辨》也認為,溫病自口鼻得之,直入中道,流布三焦,一開手即可用清熱解毒逐穢之法,“勿使?jié)撟獭?。并說:“所以溫病非瀉即清,非清即瀉,原無多方”,。這個說法即含有截斷病勢之義。其實,仲景治傷寒針足陽明,使經(jīng)不傳,以及三急下癥,都是使用的“截斷”治法,。 解放前,聶云臺,、肖俊逸等選用三黃治腸傷寒于早期,都能達到截斷的效果,近年許多地方治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熱等,不按衛(wèi)氣營血,直用清熱解毒也都能截斷病勢,療效極高,。 由此可見,截斷治療在理論上,、實踐上都比單純按衛(wèi)氣營血治療優(yōu)越而更富有積極的意義。你以為如何? 謹祝 學習進步! 上海第一醫(yī)學院 姜春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