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清月 這兩天,,網(wǎng)上一則「媽寶男」的新聞火了,。 獨自在杭州打拼的程小姐和31歲的本地男友交往了大半年,卻因男友父母嚴格的管理,,有苦難言,。 程小姐說:「男友父母管得太嚴,現(xiàn)在都還有門禁時間,晚上十點半前必須要到家,。特殊情況,,才可以延長到十一點?!?/p> 尤其是前些天,,程小姐獨自從老家到杭州的時候已經(jīng)晚上十點,叫不到出租車,,網(wǎng)約車又要等很久,,附近也沒有地鐵站,只好向男友求助,。 沒想到男友看到門禁時間快到了,,只回了句:「要不你去附近的肯德基/麥當勞坐下來等吧,你自己注意安全,?!?/p> 除了嚴格的門禁管理,男友父母還有很多規(guī)矩:
看了程小姐的遭遇,,網(wǎng)友的意見出奇一致: 這樣的「媽寶男」還留著過年嗎? 然而「媽寶男」固然可惡,,可是背后的父母才是罪魁禍首,。 孩子31歲了,不是3歲,,父母卻依然無孔不入地控制他,。 父母的控制,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父母控制的背后,,是懼怕失控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和男友談了三年戀愛,,感情很好 ,??墒桥⒌膵寢寴O力反對,甚至以死相逼,。 女孩媽媽給出的理由是:女兒學歷高,,長得好看,男友配不上,。然而事實上女孩媽媽給出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比如女孩本科,,男孩大專,,可是男孩收入是女孩3倍。 最后,,這位媽媽無從辯駁,,歇斯底里地喊道:「她之前跟我說過,什么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fā)現(xiàn),!她以前對我百依百順的,是我的貼心小棉襖,!」 原來,,這位媽媽并不是覺得男孩配不上女兒,而是女兒談戀愛了竟然沒有告訴她,。 這份失控的感覺讓她抓狂,。 正如武老師說的: 「中國式父母總是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和自由意志,,所以他們要不斷地干涉,不斷地控制,?!?/p> 演員朱雨辰的母親就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 她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十年如一日,; 她為了貼身照顧兒子,從上海跑到北京,,同時還背了一口大鐵鍋,; 她抄兒子的微博,每條都抄,; 兒子的每一段感情她都要干涉,。 她說:「我的同事和我周圍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我沒有自我,,我完全沒有自我,。」 武老師說:「太多中國父母過于關注孩子,,一個關鍵原因是,,他們的生命已經(jīng)乏善可陳?!?/strong> 于是,,愛的控制,成為父母慣用的伎倆,。 他們的人生已然沒有更多可能,,他們對分離和失控感到焦慮和恐懼,于是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去尋找可憐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被控制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控制型父母希望孩子孝順聽話,希望孩子是個好孩子,。 他們看不到孩子的真實感受,,他們只是把自己認為對的事強加在孩子身上,努力把孩子打造成所謂的好孩子,。 然而,,那些好孩子幸福嗎? 心理咨詢師胡慎之說: 「我們的文化,,喜歡好孩子,。經(jīng)典的好孩子,在家里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這樣一來,這個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受到擠壓,,他會覺得不是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動力?!?/p> 你看,,「好孩子」并不幸福。 因為通常好孩子的真實感受是不被看見的,,甚至是被否定的,,被批評的,那么他就會慢慢隱藏自己的感受,。 因為他隱藏了自己的感受,,他也會喪失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因為控制型父母最喜歡做的就是不斷地為孩子做選擇,,并且是以愛的名義,,孩子無從反抗,。 然而不是自己選擇的人生還叫人生嗎?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 「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選擇,,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別人選擇,,那么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p> 那些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會在成年后表現(xiàn)出不自信、缺乏生命力,、抑郁焦慮、社交障礙,、親密關系障礙等問題,。 曾經(jīng),他們不被允許選擇自己的人生,。 未來,,他們如何才能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太苦了,。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臺灣科幻神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刺痛了無數(shù)父母的心,。 劇中的父母都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 在《茉莉的最后一天》這一集中,茉莉原本是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然而她卻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跳樓自殺了,。
茉莉的媽媽怎么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想知道女兒為什么會自殺,。 這時,,她得到了一個新科技,可以讀取茉莉的記憶,。 通過讀取茉莉的記憶,,茉莉媽媽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是個控制狂,。 她逼迫茉莉好好學習,,她撕毀茉莉的夢想,她把茉莉喜歡寫小說看成是不務正業(yè)…… 最后,,茉莉媽媽終于明白是自己一手殺死了茉莉,,她崩潰痛哭,。 那一刻,她想起了茉莉剛生出來的樣子,。 那一刻,,她才明白茉莉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正如紀伯倫寫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放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制完美的人生,,你會按下這個按鈕嗎? 反方傅首爾動情地說: 「完美應該是個人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眼中的標準,。每個孩子生下來,父母都會給Ta設置關鍵詞,。她生下來就被母親要求爭氣,。她也很爭氣,最終活成了母親人生中唯一的亮光,。 看起來結果是不錯,,可是她心里的那些遺憾,那些想干沒干的事,,那些被偷走的快樂,,除了她自己又有誰真的在乎呢?」 所以她給兒子取名多樂,,希望快樂是兒子唯一的關鍵詞,,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譜過一生。 雷軍也表示,,父母認為的完美人生,,不是孩子心目中的完美人生。這里面是兩個角色的差異,,父母不應該為孩子選擇,。 因為人生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因為比完美的人生更重要的是,,那是你自己的人生,。 放手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充分理解孩子、看見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明確界限,、給孩子愛。 放手是一種智慧,,它比控制難得多,。 然而這正是為人父母一輩子的課題。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p> 父母之愛就在和孩子漸行漸遠的凝望和祝福中趨于真實。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給孩子真正的愛和自由,。 愛他,,如他所是; 而非,,如你所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