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著名的政治變動,第一個是大唐時期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的歷史結(jié)果,,是秦王勝利,秦王殺掉兩個弟弟,,囚禁李淵,,唐朝歷史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唐太宗為了掩蓋自己發(fā)動政變的真實原因,,篡改歷史,,將自己偉大的一面“發(fā)揚光大”,而將自己猥瑣,、陰暗的一面埋藏在歷史的故紙堆中,。歷史上的圣君唐太宗這一形象就此建立。 實際上,,中國古代修史,、改史的先例不在少數(shù),而且大都數(shù)史學家都能秉持自己作為史官的責任感,,記錄下最為真實的歷史,。歷史上有名的“董狐直筆”的故事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但是秦王李世民作為皇帝,,直接參與并且大規(guī)模修史改史的先例比較少,,這就一下子開了一個非常壞的先例——史官和皇帝之間微妙的平衡被打破,歷史記錄的真實感、細節(jié)感最終屈服于古代封建帝王的威懾力之下,,成為掩蓋自己丑行的工具。 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比較著名的政治變動,,要數(shù)明朝朱棣發(fā)動的靖難之役了,。而這兩個遠隔千年的王朝,都是在開國皇帝和第二代皇位繼承人之間發(fā)生了某些“變數(shù)”,,最終都是以發(fā)動政變者的勝利而宣告結(jié)束,。其發(fā)生政變的時間點、形式居然是如此相似,,真是讓人不禁感慨歷史的輪回與重演,。 之前我們已經(jīng)說過唐朝玄武門之變的諸多細節(jié),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一下靖難之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實際上,,整個叛亂,朱棣所采用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老朱家的皇室,。所謂“靖難”,其意思就是幫助皇室,,掃清禍難,。 朱棣在這里面耍了一個小心思,他不說自己是造反的,,他說他自己是幫助當今天子掃清亂臣賊子的,。而且皇帝現(xiàn)在他沒有看清形勢,所以他自己要去幫助朱允炆,,殺掉朱允炆身邊的亂臣賊子,。而實際上他就想造反。 當時朱棣造反時候的身份是明朝的王爺,。他是朱元璋第四個兒子,,平時能征善戰(zhàn),對于朱元璋多有輔佐,。尤其是在建立大明王朝這一過程中更是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跟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李淵身邊打仗一模一樣。 而且他跟李世民還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爹都不喜歡,、也不希望自己身邊這個能征善戰(zhàn)的兒子當皇帝。所以最后早早把他們封王了事,。但是,,這往往會讓事情變得更加復雜。 果然,李世民造反了,,朱棣也造反了,。 實際上,朱棣本來有機會可以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王爺,,最終淹沒在歷史的紅塵里面,。 朱元璋實際上也不傻,他看重的是他之前的另外一個長子,,叫朱標,。這個皇子是朱元璋最看重、最喜歡的一個,。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和朱元璋的性格完全相反, 朱元璋開國之后,,大肆殺戮,,制造了好幾起慘絕人寰的殺戮事件。他的兒子朱標就看不下去了,,勸阻朱元璋,,結(jié)果有一次,朱元璋覺得被皇子訓斥實在是沒面子,,結(jié)果一氣之下,,舉起東西來就朝太子砸了過去。 當然太子當時并沒有被砸死,,但是嚇得不輕,。從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這太子要是沒死,,估摸著朱棣也就死心了,踏踏實實去燕京當他的燕王去了,。這下子皇太子一死,,朱棣心里還抱有一絲希望。結(jié)果朱元璋壓根就沒打算考慮讓他當皇帝,。朱標是太子確實死了,,但是他還有孩子呀,所以,,朱元璋就把朱允炆——他的皇孫扶上了寶座,。 那朱棣更是不服氣。而且這個朱允炆和他爹一樣是個善良的人,。但是善良的人有時候當皇帝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尤其是碰上朱棣這樣的“惡人”。 所以最后結(jié)果自然是朱棣如愿以償?shù)漠斏狭嘶实郏煸蕿删痛讼侣洳幻鳌?/p> 和秦王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結(jié)果一樣,,朱棣這一次靖難之役直接對明王朝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朱棣和李世民一樣,一上來當然是要改寫歷史,,至少將歷史往有利于自己的這邊寫,。 翻看當時官修史書,無非就是再說朱棣多么多么厲害,,朱允炆多么無能,朱元璋多么想把皇位給朱棣,,但是禁不住朱允炆的陰謀,。這些其實都是朱棣后來按照自己的意愿修的歷史。 朱元璋其實當時未必沒有想過把皇位傳給朱棣,,因為朱棣跟他有太多相似之處了,,無論是性格上還是帶兵打仗的本領,都要比朱標和朱允炆要好的多,。 但是同時他也深深明白自己和朱棣同時存在的一個缺陷,,即殘暴。朱元璋就不用說了,,為了殺貪官治腐,,已經(jīng)把所有能殺之人全都殺光了。 而朱棣造反成功之后,,直接誅滅方孝儒十族,,更是顯示了他殘暴的一面。朱元璋明白這些殘暴的品質(zhì)終究不會讓大明帝國長久,,所以他看中了朱標和朱允炆的善良一面,,但是卻沒有看到他們善良的品質(zhì)在古代封建專制制度下,恰恰是最為致命的軟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