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nóng)歷大年正月初七,,是女媧娘娘摶土造人的日子,。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女媧是最古老的造物主,。在遠(yuǎn)古開天辟地時期,,女媧初創(chuàng)世間,制造世上生靈萬物,,第一天造雞,,第二天造狗,第三天造豬,,第四天造羊,,第五天造牛,第六天造馬,,第七天造人,,所以這第七天就成了人類的生日。因此,,正月初七便被稱為“人日”,、“人慶節(jié)”。 《太平御覽》中則把女媧造人的故事進(jìn)一步豐富起來,,稱女媧在造人之前先后創(chuàng)造了雞狗豬羊牛馬,,初七這一天,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為了讓人類永遠(yuǎn)流傳下去,,她創(chuàng)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dāng)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使人們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 西漢東方朔《占書》亦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庇衷唬骸俺跗呷巳眨瑥牡┲聊?,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早在漢朝時期,,古人就有正月初七過“人日”的習(xí)俗了,魏晉后更加重視之,,并且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fā)展成為包括慶祝,、祭祀等活動內(nèi)容十分豐富的節(jié)日。當(dāng)時,,人們在這天要戴“人勝”,。“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花勝”,、“彩勝”,所以“人日”又叫“人勝節(jié)”,。唐代之后尤其重視這個節(jié)日,,每到“人日”,皇帝遂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 古人認(rèn)為雞、狗,、豬,、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漢書·律歷志·上》中才說:“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來源之一,。許慎《說文》中也強(qiáng)調(diào)指出:“媧,,古之神圣女,化育萬物者也,?!边@就是說,女媧不但是煉石補(bǔ)天和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chuàng)造萬物的偉大的自然之神,。 在“天人感應(yīng)”思想的影響下,古人認(rèn)為“人日”這一天的天氣和人們一年的運程有很大關(guān)聯(lián),。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大吉大利,。百姓過“人日”,祈求的便是東方朔所言的“人民安”,。 時至今日,,漢族許多地區(qū)仍有在正月初七“人日”戴“人勝”的習(xí)俗。一些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狀戴于頭上,或貼于屏風(fēng),、墻壁等處,;還制作出各種“花勝”(類似“人勝”,樣式為花朵)以相互饋贈,。 正月初七“人日”,,也是仕女閨秀踏春出游,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朝大詩人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 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fù)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通過這首詩文作品,更可以證明唐代的“人日”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 以道教為典型代表的傳統(tǒng)信仰,是建立在“敬天法祖”基礎(chǔ)上,、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信仰,。因此,于“人日”和親友團(tuán)聚,,體現(xiàn)的正是中華民族這一部落群體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性,,這對百姓的民俗生活有很大影響。時至今日很多地區(qū)仍然保留著“人日”的傳統(tǒng),,如長年在外奔波,、打拼的游子在年前回家,過了正月初七“人日”才能遠(yuǎn)走他方,。在“人日”這一天,,大家都不出遠(yuǎn)門,不走親串友,,只在自己家中團(tuán)聚,。“人日”下午一般要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們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zhǔn)備春耕生產(chǎn)了,,故而吃碗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zhǔn)備下田,、下地、上山勞動,。 (過人日,,要吃面條) 在“人日”吃面條,也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大人和老人的“人日”,。哪一個群體過“人日”,,就一定要吃面條。 隨著風(fēng)俗的演變,,百姓中間又有了吃七樣羮的習(xí)俗,,即用7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食用,以此取吉兆,,并說此物可除邪氣、醫(yī)百病,。由于各地物產(chǎn)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寓意也有差別,。南方尤其講究,。如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荽,、韭菜加魚,、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其中芹菜和蔥寓意聰明,蒜寓意會算計,,芥菜寓意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頭的菜攤常在這天將7樣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在農(nóng)村,,哪一戶缺一兩樣菜,,去人家地里采摘,也沒人計較,。有些地方則在這天吃春餅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攤煎餅,意為“熏天”,。 在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還在正月初七“人日”撈魚生。撈魚生時,,往往許多人圍滿一桌,,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里還要不斷喊道:“撈?。瓢,?!發(fā)啊,!發(fā)?。 倍乙綋圃礁?,以示步步高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建立在“天人感應(yīng)”基礎(chǔ)上的,因人的出現(xiàn),,整個世界才有了生機(jī),,才可以被感知,由此才有了文明的傳承,。對“人日”習(xí)俗的傳承,,也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可以代代不朽的原因之一。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