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
穴位是體表與經絡.臟腑相連通的點,,是氣血流注的地方。它是針灸或其他新醫(yī)療法施術的部位,。人身上的穴位大體可分為三類:屬于十四經的穴位稱為“經穴”,,十四經以外的穴位叫做“奇穴”,部位不定,,患病局部有壓痛反應,,用作治療的地方叫做“阿是穴”。
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穴位
中醫(yī)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十四經的穴位中,,有些穴位具有特殊治療作用,并給以特定的名稱,。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五腧穴
十二經在肘.膝以下各有五個腧穴,,是十二經的重點穴,,都是治療疾病效果好,安全,,易于施治的穴位,。分別命名為井 滎 輸 經 合 總稱五腧。這五個字的意義是象征經氣循經絡運行象水一樣流動,,且由小到大,,由淺到深。井為泉之初出,,滎為水成小流,,腧為水流灌注,經為水之長流,,合為水流匯合
五腧穴的治療作用各有特點,,一般井穴主治神志病,心下煩悶,;滎穴主治發(fā)熱?。浑蜓ㄖ髦物L濕痹痛,;經穴主治喘咳,,咽喉病,;合穴主治胃腸等六腑病癥,。
2.俞募穴
全身臟腑共有俞穴.募穴各十二個,分別位于背部和胸腹部,,多與本臟腑相近,。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臟腑經氣聚集于胸腹部的穴位,。
俞募穴的治療作用各有特點,,一般臟腑新發(fā)或活動期多用俞穴,久治不愈或外于暫時穩(wěn)定狀態(tài)的疾患多用募穴,。但俞募穴的差異是相對的,,它們都有調整臟腑陰陽偏盛的作用,故在治療慢性內臟疾患時,,常俞募相配或交替應用,。
3.原穴
十二經各有一個原穴,故統(tǒng)稱為十二原(陰經的原穴就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原穴雖皆分布于四肢,,但它是人身“原氣”駐留的所在,因而反映臟腑功能最為敏感,臨床上用以治療臟腑疾病常有較好的效果,。
4.郄穴
郄穴全身共十六個,,為氣血匯聚之處。一般病情急重的可針刺郄穴,,有疏通氣血的作用,。臨床經驗認為有明顯止痛效果。
5.絡穴
絡穴全身共十五個,。根據(jù)臟腑互相表里的原理,,絡穴能聯(lián)系表里兩經。所以,,當本經發(fā)生疾病而影響到其相表里的經脈時,,可取絡穴治療。一般叫一絡而治兩經,。
十二經五腧穴
井 滎 輸 經 合
肺經: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心包經:
中沖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心經:
少沖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脾經: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肝經:
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曲泉
腎經:
涌泉 然合 太溪 復溜 陰谷
大腸經:
商陽 二間 三問 陽溪 曲池
三焦經:
關沖 液門 中渚 文溝 天井
小腸經:
少澤 前谷 后溪 陽谷 小海
胃經:
厲兌 內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膽經:
竅陰 俠溪 臨泣 陽輔 陽陵泉
膀胱經:
至陰 通谷 束谷 昆侖 委中
臟腑俞募穴
相關臟腑 :
肺 心包 心 肝 膽 脾
俞穴: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肝俞 膽俞脾俞
募穴:
中府 膻中 巨闕 期門 日月 章門
相關臟腑:
胃 三焦 腎 大腸 小腸 膀胱
俞穴: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大腸俞 小腸俞 膀胱俞
募穴:
中脘 石門 京門 天樞 關元 中極
十二經原穴
十二經
原穴: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太淵 合谷 沖陽 太白 神門 腕骨
十二經原穴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膽經 肝經
京骨 太溪 大陵 陽池 丘墟 太沖
十六郄穴(1)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孔最 溫溜 梁丘 地機 陰郄 養(yǎng)老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膽經 肝經
金門 水泉 郄門 會宗 外丘 中都
十六郄穴(2)
奇穴:
陰維 陽維 陰蹺 陽蹺
郄穴
筑賓 陽交 交信 跗陽
十五絡穴
經絡 :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小腸經 膀胱經
絡穴:
列缺 偏歷 豐隆 公孫 通里 支正 飛揚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肝經 任脈 督脈 脾絡
絡穴:
大鐘 內關 外關 光明 蠡溝 鳩尾 長強 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