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自古就有“城”和“郭”之分,,“城“是內城城墻,,”郭“是外城城墻。一般來說“城”是國君,、貴族和大臣的居住和辦公之地,,“郭”是一般居民區(qū),、工商業(yè)區(qū)和墓葬區(qū)?!爸且孕l(wèi)君,,造郭以守民”,概括了城與郭的不同作用,。 北京城作為中國歷代都城的結晶當然也不例外,,也有內城城墻和外城城墻。不過,,外城城墻建到一半沒錢了,,只好匆匆合龍,北京城原本應有的“品”字形,,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凸”字形,,也算是歪打正著吧。 乾隆京城全圖,,凸字形的城墻一覽無余,。 眾所周知,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修建的,,只是把元大都北城墻向南縮進了五里,。元大都城墻是夯土建造,從元大都遺址公園的土墻就能看得出來,。明前期蒙古一直伺機南侵,,所以明王朝把原有的明城墻都用磚包砌起來了。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率兵攻到京城近郊,。明世宗朱厚熄為加強北京城防,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筑外城,。原計劃所筑外城要包圍內城四周,,周長一百二十多里。 當時,,正陽門,、宣武門外有許多商業(yè),而且這一帶接近金中都舊城,。當初,,中都舊城中沒有遷入元大都的居民都住在這里。再加上天壇,、山川壇(先農(nóng)壇)也在城南,,所以工程從南面開始修建??墒切蘖艘话霙]錢了,,外城城墻成了爛尾工程,,沒有成“四周之制”,只好在內城東南角和西南角的外匆匆合圍,,全長只有二十八里,。 外城共設七門:南面三門:正中為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面一門:廣渠門。東北隅一門:東便門,。西面一門:廣寧門,。西北隅一門:西便門。 1921年,,外城西段北垣西便門甕城外西側城墻,,城外休息的駝隊和馱驢。奧斯伍爾德·喜龍仁攝 1921年,,東便門東外城東段北垣內壁,,可見東便門城樓,沿城根兒往東就是外城東北角登城馬道,。奧斯伍爾德·喜龍仁攝 1921年,,東便門東外城東段北垣外壁,可見東便門的半圓形甕城和大通橋,,石板大道為東水關外壓橋的引橋,,道上是送葬隊伍。奧斯伍爾德·喜龍仁攝 外城東段北垣外壁,,東便門西水關,,內城東南角樓。奧斯伍爾德·喜龍仁攝 1921年,,外城西段北垣西便門迤西城墻外壁,,以及外城西北角樓、護城河,。奧斯伍爾德·喜龍仁攝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明政府又增建了外城各城門的甕城,繞外城周又挖了護城河,。外城護城河的水是從西便門外分內城城河水引人,。外城護城河南流,,轉東,,又轉北,在東便門外入惠河,。 外城的修建工程,,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竣工,。外城筑成后,北京城從正方形變成“凸”字形,。 1870年代,,外城西垣廣安門北的城墻外壁,天寧寺塔東偏南的宏化寺大機老人塔及覆缽式殘塔,。 1905年前后,,外城西垣廣安門北的城墻外壁和墩臺。畫面上的殘塔是天寧寺塔東偏南的覆缽式小塔,。 1905年前后,,外城西垣廣安門北城墻外的“塔林”(此照尚缺印證,若確定城墻是廣安門迤北的外城西垣,,則應屬天寧寺東南宏化寺的塔林),。(法)菲爾曼·拉里貝攝 1902年至1905年,外城西垣上的廣安門西南面,。庚子之變后,,城樓、箭樓,、甕城,,以及外城西垣還是完好無損的。 1921年,,外城西垣廣安門北城墻外壁,,由廣安門甕城上箭樓北側向北拍攝,在畫面左上角隱約可見宏化寺的塔林,。 朱祖希老師告訴“舊京圖說”記者:外城大街只有正陽門到永定門,,崇文門到蒜市口,宣武門到菜市口與騾馬市街的交接點是筆直的,。其余街巷大多是曲折狹小或者斜向的,。外城有許多斜街,比如櫻桃斜街,、楊梅竹斜街等,,與內城胡同、大街正南正北,,井然有序,,形成明顯的差別。 朱老師說:“外城之所以斜街多,,是因為元代元大都的人經(jīng)常去金中都旅游,,金中都的人經(jīng)常到元大都逛街,生生給踩出來的?!?/p> 1903年,,渠門迤南外城東垣外,洋人的狩獵俱樂部在廣渠門外迤南護城河河床,。 1910年代,外城東垣廣渠門外關廂,,可見甕城墻和外城東垣,向西拍攝,。 (日)山本贊七郎攝,。 1921年,外城東垣內壁(近景),。奧斯伍爾德·喜龍仁攝 1950年前后,,外城東垣,廣渠門迤北城墻外壁及外城東護城河(南向),。遠處可見廣渠門城樓,、箭樓已圮,甕城尚在,。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人口車輛激增,北京城墻阻礙交通不斷凸顯,,拆城墻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1958年3月,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管理局對北京城墻現(xiàn)狀的調查報告指出:
《人民日報》刊登《束縛城市發(fā)展的城墻》寫道:
1958年,一場浩浩蕩蕩的拆城墻義務勞動過后,,北京外城城墻消失了,。 圖 | 陶然野佬、正陽書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