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是人文知識分子非常愿意談論的一個話題,,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的名文《為什么要閱讀經(jīng)典》,以沙盤推演的方式嚴密地梳理出關于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十四個定義,。 相信所有讀過這篇文章的讀者,,內心都會對閱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價值與意義,有了某種終極意義的確認,。人生在世,,即便所從事的行業(yè)與人文科學無關,莎士比亞,、福樓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這些文學大家的作品如果始終未曾一讀,,人生似乎總有缺陷,,人之為人的美育修養(yǎng)節(jié)操并未完備。
經(jīng)典影片的觀看價值自然無法等同于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文學作品閱讀經(jīng)驗,。電影的歷史不過區(qū)區(qū)一個世紀多,,有很長一段時間,電影不過是娛樂,、雜耍的代名詞,,而當它的媒介功能的發(fā)展趨于完備后,在很多國家它卻淪為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工具,,電影自身的藝術發(fā)展?jié)撃鼙粡氐灼帘巍?/p> 換個表達方式,,即電影作為藝術的自律性功能被外部力量剝奪了,。電影的地位真正上升到藝術以及人文學科研究合法性的高度,不過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的事情,,迄今也不過才半個世紀,。
經(jīng)典電影的觀看是否為一個現(xiàn)代人藝術美育修養(yǎng)的必備要素?這起碼在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是很難做到的,。即便是歐美發(fā)達國家,,對于任何一位不從事人文工作的凡夫俗子而言,沒有讀過《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戰(zhàn)爭與和平》的問題嚴重性要遠遠超過沒有看過《公民凱恩》《游戲規(guī)則》《迷魂記》《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公民凱恩》 2
「沒有人嫌李商隱的詩或是英格瑪·柏格曼的影片太晦,。不過是風氣時尚的問題?!惯@是張愛玲《國語本<海上花>譯后記》里的一段話,,這篇文章發(fā)表于1983年10月1日-2日臺北的《聯(lián)合報·聯(lián)合副刊》。 張愛玲將李商隱和伯格曼相提并論,,當然是她有慧眼,,張愛玲毋庸置疑是二十世紀電影修養(yǎng)最高的中國作家,可是對于1983年的絕大多數(shù)中國作家而言,,絕少有機會觀看伯格曼的電影(諷刺的是,,伯格曼在1982年已經(jīng)拍完了封箱之作《芬妮與亞歷山大》,退隱江湖,,避居法羅島),,更遑論比較。 新世紀被當作出土文物一般追捧的木心,,藝術各大門類的領域他都能優(yōu)雅自如地展現(xiàn)出迥異于中國內陸藝術家的表達風范,,唯獨電影這塊,木心是沉默的,。原因并非只是木心無視電影,,早年全無機緣接觸到經(jīng)典電影非常致命。 《芬妮與亞歷山大》
中國文學圈因為特殊的歷史政治原因,,也有很長一段時間與外部世界隔絕,。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后,整個中國社會迎來文學爆炸的熱潮,。全民文學熱,。中文系成為熱門專業(yè)。中國作家群體,、文學讀者,,在短短的十幾年內一下子補足了幾十年的閱讀落差。 生活在浙江小鎮(zhèn)海鹽的牙醫(yī)余華,,讀過??思{、川端康成,、卡夫卡小說后靈感勃發(fā),,開竅成為作家。這并非獨特的個案,。受世界經(jīng)典小說的譯本影響成為作家的案例比比皆是,。按照詩人西川的說法,,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作家瘋狂閱讀「三斯」,,博爾赫斯,、喬伊斯、馬爾克斯,??墒堑搅司攀甏泻笃冢柡账乖谥袊骷胰ψ永锞瓦^時了,??梢姰敃r閱讀熱潮轉變之快以及閱讀資源之豐富。相比之下,,中國的電影觀眾就沒有這么幸運了,。 《處女泉》 英國著名的電影雜志《視與聽》從1952年開始每隔十年邀請影評人和導演評選一次影史十佳,。這份十佳的榜單在1970年代后趨于穩(wěn)定,,所評選的十佳電影大多是1970年代之前的,,最近幾十年來的幾次評選,,上榜的電影雷同率很高,,因此可以視作很具代表性的一個經(jīng)典電影模板。我們可以看下1992年影評人評出的影史十佳榜單,。
《視與聽》1992年影史十佳榜單 1,、《公民凱恩》 2,、《游戲規(guī)則》 3、《東京物語》 4,、《迷魂記》 5,、《搜索者》 6、《亞特蘭大號》 6,、《戰(zhàn)艦波將金號》 6,、《圣女貞德的激情》 6,、《大地之歌》 10、《2001太空漫游》 這份榜單對于今時今日的中國影評人,、資深影迷來說,,有些平淡無奇,,這些電影都是應該如數(shù)家珍,,反復觀看過的。今日的中國影評人要是連這些電影都沒看過,荒誕滑稽程度相當于文學教授沒有讀過《哈姆雷特》,、《戰(zhàn)爭與和平》,。而普通的觀眾如果要想觀看這些電影,也不是什么難事,??墒菍τ?992年──電影已經(jīng)誕生快百年的時日──的普通中國觀眾而言,要觀看榜單上的這些電影依然極端困難,。
中國觀眾真正有機會接觸到經(jīng)典電影是上世紀末VCD興起之際,。而真正可以有機會系統(tǒng)性地觀看世界經(jīng)典電影,還是得等到新世紀初DVD影碟發(fā)明之后,。一個今天聽起來可能有些驚訝的事實是,,生活在二十世紀的普通中國人與世界經(jīng)典電影是絕緣的。 中國觀眾觀看世界經(jīng)典電影的歷史至多不會超過二十年,。只有90后一代,,才是在成長階段就有機會觀看經(jīng)典電影。這里也并不存在西方中心主義的議題,,榜單里的電影確實大部分是西方電影,,可問題在于,中國當時不僅連亞洲其他地區(qū)的經(jīng)典電影很難看到,,港臺地區(qū)的同樣困難,。胡金銓、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關錦鵬,、許鞍華這些導演的經(jīng)典代表作都是到了新世紀拜影碟之福,,中國內陸的觀眾才有緣得見。 《游戲規(guī)則》 3
中國的國際電影節(jié)近年依然有一個其他國家地區(qū)電影節(jié)不太出現(xiàn)的反?,F(xiàn)象,,類似《東京物語》、《晚春》,、《七武士》,、《教父》、《精疲力盡》,、《處女泉》這樣的影史經(jīng)典之作,、教科書電影一次又一次的放映,而每次放映都出現(xiàn)了激烈的搶票現(xiàn)象,。甚至是帕索里尼《定理》這樣嚴格來說不算是經(jīng)典行列的作品,,也出現(xiàn)了搶票滿座的情況。 理論上來說,這些影史經(jīng)典作品主要的放映空間應該是電影資料館,,或者平時其他性質的放映,,電影節(jié)并非是最合適的放映這些電影的場所。電影節(jié)的國際慣例,,是以放映一些通常在主流商業(yè)院線曝光,、宣傳機會較少的新電影為主。電影節(jié)對于小眾的藝術新片至關重要,,甚至是其唯一的生存空間,、曝光空間。
但是中國影迷們,,始終對這些本來已經(jīng)看過很多遍的影史經(jīng)典之作,、經(jīng)典導演的代表性作品趨之若鶩,堅決不放棄每一次大銀幕觀摩,、學習的機會,。相反,對于新片的選擇,,影迷們就要謹慎很多,。2015年6月,南尼·莫萊蒂的新片《我的母親》在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放映,。 這部電影剛剛在五月戛納的主競賽單元放映,,上海放映是其戛納以外的第二站,,真正的亞洲首映,。絕對算是剛剛出爐的燙手新片,且影片日后在中國院線公映的概率非常之低,。莫萊蒂也絕非二三流導演,,評選1990年代以來意大利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莫萊蒂名列前三位毫無疑義,。 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組委會肯定是花了相當大的功夫才搶到這樣一部重要的新片,。可莫萊蒂的這部新片上座率很是一般,,周日下午的放映,,一個不大的影廳,僅有五,、六成,。《我的母親》在當年年末,,被法國《電影手冊》選為年度十佳第一,。 《我的母親》 這樣的情況同樣發(fā)生在英國著名導演肯·洛奇身上,同樣是新鮮燙手的戛納主競賽電影,《吉米的舞廳》在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上座率糟糕到只有一兩成,??柧S諾關于經(jīng)典作品的十四大定義,有兩條是,,「一部經(jīng)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fā)現(xiàn)的書」,、「一部經(jīng)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經(jīng)典之作的閱讀或者觀看在卡爾維諾的助力下,,獲得了反復觀看的無上理由,。
中國觀眾觀看經(jīng)典電影機會稀缺的原因與教育環(huán)境當然也有關系。歐洲頂級的電影教育大國如英法,,早就為電影教育立法,。法國在1988年就制定了《藝術教育法》,歷經(jīng)十年的時間,,法國的中小學電影教育全面普及,。 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直接參與了中小學電影教材的制定,教育部負責教學大綱,,教師由公立電影文化機構,、博物館培養(yǎng),地方院線,、地方政府還要配合參與當?shù)刂行W的電影教育活動,。這是非常立體化的電影教育系統(tǒng)。電影教育在法國的卓然地位,,決定了法國迄今依然是全球最頂級的電影學術研究基地,。 《吉米的舞廳》 影史也有個別著名導演對電影的教育功能情有獨鐘?!鸽娪笆謨耘伞沟摹附谈浮沽_西里尼的晚期創(chuàng)作告別了電影,,醉心于為電視臺拍攝古裝歷史劇,帕斯卡爾,、蘇格拉德,、笛卡爾、耶穌這些西方文明史的先賢成為了羅西里尼電視作品的主角,。 羅西里尼晚年逐漸改變看法,,將電影看作求知的工具,看作表達思想時需要的情感武器,。但羅西里尼堅決不認同教育就是教化,,馴化觀眾是羅西里尼最為厭惡的事。
中國的電影教育相比較還停留在幼兒園階段,,政府,、教育機構,、教師和家長都不會意識到電影教育在美育教育中的位置。電影是娛樂,。電影是教化的工具,。看電影不需要教,。這樣的觀點在中國社會依然很流行,。 《教父》 4
《視與聽》十年一次的評選,是分成影評人和導演不同的兩個版本,。按照常識來說,,影評人對于電影的認識、見解的理論水平是要超過導演的,,閱片量則肯定是超過導演,。就連塔倫蒂諾這樣的影癡都表示,一旦處于拍片狀態(tài),,根本沒工夫看片,。 大量觀看經(jīng)典電影當然對于導演創(chuàng)作有幫助,但也并非絕對,。有的影史名導并不熱衷于觀看電影,。集理論家、藝術家,、知識分子于一身的帕索里尼,,在拍攝處女作《乞丐》之前的觀影經(jīng)驗就并不豐富。 布列松更是賭氣式地反復表示,,他不喜歡看影院里放的所有電影,,因為那些電影都是「戲劇的電影版」(filmed theatre),連卡爾·德萊葉的電影都是這樣的,!侯孝賢談來談去的電影經(jīng)驗都是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布列松,、小津,。「電影要從非電影處來」是侯孝賢的創(chuàng)作信條,。繪畫,、文學、音樂,、戲劇,,各種藝術媒體都會給影像創(chuàng)作帶來深刻的影響。 《俄狄浦斯王》 影癡型名導也大有人在,?!鸽娪笆謨浴挂淮?、「新好萊塢」一代都是影癡。戈達爾一年看上千部電影,,很多電影他只看開頭,。里維特的電影評論功力非同尋常。斯科塞斯在片場的一大愛好就是聊電影,,無論怎樣稀奇古怪的冷門電影都難不倒他,。錄像帶店員出身的塔倫蒂諾,創(chuàng)作秘笈是將香港功夫片,、意大利西部片,、日本劍戟片推陳出新。王家衛(wèi)也是著名的影癡,,私下熱衷于研究電影,。 很難想象,《東邪西毒》林青霞與鳥籠對峙的那場戲,,是王家衛(wèi)研究希區(qū)柯克的產(chǎn)物,。王家衛(wèi)還自陳,《一代宗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謝晉的《舞臺姐妹》給了他很大的靈感,。而且與同時代的香港導演不同,王家衛(wèi)對電影毫不偏食,,各種門類的電影都下過苦功夫,。 當然對當年的西方影評人來說,有一個香港導演可以與他們大談特談布列松,、安東尼奧尼,、戈達爾、法斯賓德,,肯定是無比驚訝又無比過癮,。功勞要歸于王家衛(wèi)的母親,一位發(fā)燒友級別的影癡,。僅舉一例,,1962年,舉家由上海辛苦奔波到香港的當天夜晚,,王家衛(wèi)的母親居然不顧旅途勞頓,,帶著五歲的他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由此也可見她當年在上海的憋悶程度,。 《東邪西毒》 信奉「電影以余味定輸贏」的小津安二郎,,也熱衷于研究電影。小津對好萊塢電影非常熟稔,,劉別謙,、卓別林對他影響很大,。他當年參軍,駐扎在新加坡的時候觀摩了大量美國電影,,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公民凱恩》,。坊間傳聞,小津看完《公民凱恩》得出了日本必敗的結論,。
有一個大體如此的規(guī)律,。純藝術片導演,看片量多寡無關痛癢,。反倒是閱讀經(jīng)驗對這些導演非常重要,。但是商業(yè)系統(tǒng)的導演必須有一定的看片量,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對今日觀眾也許算藝術片,,但在當年,,他的電影都是大制片廠生產(chǎn)的商業(yè)系統(tǒng)作品。很多電影都是賣座片,。 《雙虎屠龍》 商業(yè)電影的內在邏輯是,,創(chuàng)作者必須與觀眾有對話。因為創(chuàng)作建立在雙方對類型的認識基礎之上,。創(chuàng)作過程是對類型契約的滿足,、挑戰(zhàn)和破壞。今日觀眾如果沒有任何西部片的經(jīng)驗,,看《雙虎屠龍》,,不太可能認識到影片的價值所在。 另有一個竅門是,,聰明的導演不愿意觀看當下的電影,,也就是新片,這一點倒是與中國電影節(jié)影迷一致,。拉斯·馮·提爾在新近的一次采訪中就自傲地表示,,不看當代電影,最近看的一部電影是貝托魯奇的《1900》,。 《1900》 雖然與導演相比,,觀看經(jīng)典影片更應該被視為影評人的本分,但人畢竟不是觀影機器,,或因為某些偶然的因緣錯會,,或因為「太經(jīng)典了就是不想看」,或因為鋪天蓋地的宣傳,、影史和評論無處不在的贊譽解構,總有那么些經(jīng)典作品,,成為了影評人們「被遺漏的」,。 準確地說,,它們應當被稱之為「應該看過,但卻沒有看過的經(jīng)典電影」,,或者「雖然沒看過,,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看過」,再或者「雖然沒看過,,但會『假裝』自己看過了」,。 「假裝」自己看過是個值得好好說說的話題,這種假裝分兩種,,一種是對影評人或者電影學者而言,,總有一些作品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能看完,但卻因為職業(yè)原因,,在各種環(huán)境下研習,、接受過這些影片的各個經(jīng)典片段、美學特點,,這種情況在調查問卷中也被有的影評人提及過,,屬于在「解構」的層面上看過了本片,再加之在寫作的時候,,也經(jīng)常會需要拿這些影片舉例,,所以就造成了一種非主動的「假裝」看過。 另一種呢,,則是不知情的影迷,、電影愛好者,甚至根本就是普通網(wǎng)民(看電影的人不一定都是影迷),,假裝看過一些沒有存留下來,,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影片。 《定軍山》在 豆瓣有130人標記「看過」,,其中不少就是前一種「假裝」,。 再像是張石川的《火燒紅蓮寺》,目前都只有中國電影資料館尚存十幾分鐘的片段,,居然有人評價「看過」說「童年回憶之一啊」,。 后一種假裝更像是鬧劇,豆瓣上有位豆友因為夜班無聊杜撰了一部電影,,叫《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 這個條目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豆瓣刪掉了 劇情信口胡謅,IMDb編號是他的生日,,演職員表是同事的英文名,,插圖是帕拉杰諾夫的《石榴的顏色》,純屬自娛自樂,,沒想到一年后這部影片有幾千人「想看」,,還有數(shù)百人「看過」,,甚至有模有樣地寫下短評。
這兩類假裝,,有可能是因為信息不對等造成,,它們的出發(fā)點可能是好的,比如對某些特殊影片的關注,。標榜「看過」,,更多是為了展示某種知識領域上的獨特性。根源上,,也是因為這些作品(不管是否存在)體現(xiàn)出了某種經(jīng)典的的稀缺或者必看性,。 所以,從卡爾維諾的《為什么要閱讀經(jīng)典》的主題延展開來,,《虹膜》舉辦了一次趣味活動,,請活動參與者選出三部左右「應該看過,但卻沒有看過的經(jīng)典電影」,,并提供理由,。 這個題目也可以理解成「理所應當看過但卻沒有看過的經(jīng)典作品」。大概意思就是,,舉出個人未看的經(jīng)典電影作品,,同時道出未看的原委。 《迷魂記》 但就如我們上面所提及的,,中國觀眾電影觀看經(jīng)典電影的歷史經(jīng)驗相對短暫,,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邀請學院廣義上的人文知識分子來參與這個活動,。受邀請者中唯一的例外是湯惟杰老師,,湯老師雖然主業(yè)是文學,但其實也是專業(yè)的早期中國電影研究者,。 我們也不可能邀請普通的影迷,。普通影迷即便沒看過幾部經(jīng)典電影,在中國的歷史環(huán)境下,,也不算什么問題,,更談不上恥辱。對于資深影迷來說,,漏看幾部也不算失誤,,畢竟不是本分工作。 《小城之春》 而對擁有豐厚電影寫作經(jīng)驗的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來說,,漏掉經(jīng)典電影的災難級別是和漏掉閱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一致的。組織這次活動、與眾影評人溝通的過程驗證了這一點的同時,,也驗證了邀請資深影評人參與這次活動的正確性,。 不少影評人都很是犯難,,表示似乎真的沒有遺漏什么經(jīng)典作品,。梅雪風老師就直接表示不參與此次活動。賽人老師也非常為難,,他表示自己什么片都看,,大俗大雅的片更是不會放過。后來經(jīng)過我們幾番勸導,,賽人老師硬著頭皮交出了答卷,。最終,他的答卷是最長的,。 《驚魂記》 眾影評人老師的答卷中,,確實有出現(xiàn)《公民凱恩》、《驚魂記》這樣不可思議級別的答案,。不過更「難能可貴」的是答卷中居然也有一些當代的經(jīng)典作品,。真的沒想到會有《泰坦尼克號》、《殺人回憶》這樣的答案,。有一些影評人選了一些其實算比較冷門的藝術片,,但對他們來說,這卻是必須要看的經(jīng)典,。還有一些影評人選擇了冷門電影,,或者大眾電影,但沒看的理由并非遺忘,,而是根本不想看,,拒絕觀看。這其實也是一種專業(yè)態(tài)度,。
以下是所有影評人老師的片單,。 開寅 | 筆名「九只蒼蠅撞墻」,編劇,、電影學者,、影評人 《泰坦尼克號》 當年在有機會看這個片之前,被鋪天蓋地的電影宣傳洗腦到惡心,。對類似這種銀幕視覺災難呈現(xiàn)和連環(huán)畫化式的愛情完全喪失了興趣,。說到底,一艘注定沉沒的船即使創(chuàng)造出再多的悲劇也沒法給我驚喜,,并不想為一個確定的結局浪費仨小時的個人時間,。
《紅高梁》 一直覺得似乎看穿著紅棉襖的鞏俐躺在高粱地的劇照就已經(jīng)掌握了該片的精髓,于是懶得從頭到尾再復習一遍同一個感受。
《楢山節(jié)考》 總覺得這是一部沐浴更衣后才能收拾心情嚴肅對待的沉重影片,,所以也始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時刻來讓心理承擔它的重量,。 把噗 | 影評人 說實話,很難再有經(jīng)典電影是我沒看過的,,不是說我的閱片量有多大,,而是我一直暗地進行自我的「影像教育」:即多看經(jīng)典的電影,少看新片,。大多數(shù)經(jīng)典之作便是順著各大雜志的影史榜單強迫癥般看完的,,但也有一些遺漏。我首先想到的是 《浩劫》克洛德·朗茲曼 原因很簡單,,片子實在是太長,。經(jīng)受過貝拉·塔爾七個半小時的《撒旦探戈》的我尚能撿回半條命,九個半小時的《浩劫》恐怕會讓我氣絕身亡,。 《M就是兇手》弗里茨·朗 弗里茨·朗的這部「表現(xiàn)主義」杰作打開無數(shù)次,,每次都中途暫停,原因肯定不在弗里茨·朗,,在我自己身上,。我需要哪天在電影院,比如影展,,完整地看它一遍,。 《詞語》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安哲年輕時,看完德萊葉的《詞語》「興奮了三天,好象病了一場,但很幸?!?。為了檢驗一下我是否也有拍電影的敏銳天賦,我模仿著點開了《詞語》,,結果不是「興奮三天」,,而是憂愁了一個禮拜,因為我沒能把它看完,。 西帕克 | 影評人 《犧牲》,、《鄉(xiāng)愁》、《櫻桃的滋味》 沒看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對這類詩電影有莫名的恐懼感,。另一個原因是,,這幾個片的修復版本不太盡如人意,還沒達到最佳效果,。不過《犧牲》今年已經(jīng)4K修復了,,應該會優(yōu)先補起來。 劉起 | 影評人,、電影學術期刊編輯 《落水狗》 沒看過《落水狗》,,不知道是我對昆汀無感的因還是果,。昆汀的其他電影都看過,總覺得他的電影看起來都很爽很過癮,,看完了卻覺得無聊空洞,,徒有其表。 《現(xiàn)代啟示錄》 對于科波拉,,始終是欣賞多過親近,,加上不太喜歡戰(zhàn)爭片,始終沒看完這部名作,。 《亂》 開始喜歡電影時,,日本電影看小津成瀨入門,,黑澤明卻看得不太多,。前些年才開始補黑澤明,但似乎更喜歡他70年代之前的作品,,陰差陽錯之下唯獨沒看過這部《亂》,。 云中 | 導演、影評人 《綠光》 多次嘗試失敗,,每回都看不過十分鐘,。看侯麥其它片不這樣啊,,奇了,。 《鸛鳥踟躕》 四個字片名有三個字念著都費勁,提不起興致看,。 《恐懼吞噬靈魂》 年少時看《霧港水手》好像被風格嚇到了,,所以他的電影看得很少。 《最后一班地鐵》 不知道為什么,,對他的所有中后期電影提不起任何興趣,。 韓松落 | 影評人、作家 《呼喊與細語》 知道它寫的是什么樣的故事之后,,就一直下不了決心看,。
《羅生門》 描述它的文字如此之多,模仿它的故事屢屢出現(xiàn),,它的片段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紀錄片里,,以至于我總覺得自己已經(jīng)看過它了。
《沙丘》 在「所有理所應當看到,,但卻沒能看到」的電影里,,它總是率先出現(xiàn),盡管,,所謂《沙丘》在籌備許久后并沒有真正投拍,,留下的只有一本厚厚的草圖,和一些人的描述,本應出現(xiàn)在其中的元素,,出現(xiàn)在了后世的許多電影中,。 風間隼 | 影評人 《春江遺恨》(1944,稻垣浩,、岳楓,、胡心靈) 稻垣浩、岳楓,、阪東妻三郎,、陶秦……兩國影人穿越合作的傳奇電影,卻因為宣傳「大東亞共榮圈」無緣一見,,期待電影資料館早日排片,。
《虎俠殲仇》(1966,張徹) 張徹的第一部武俠片,,卻一直沒出資源,,連最資深的武俠影迷都沒看過。
《逃學威龍III龍過雞年》 打算攢到80歲,,當梅姑和星星的新片看,。不忘初心,仍是少年,。 于昌民 | 電影學者 《一個國家的誕生》 格里菲斯這部作品已經(jīng)在電影教科書當中出現(xiàn)過成千上萬次──交叉剪接與種族仇恨,,讓人不確定還有什么胃口看其它部分的南方田園風景畫。
《爵士歌手》 電影科技史上的里程碑與人們想觀看的欲望通常成反比關系,。
《不羈的美女》 里維特需要耐心──以及適合的心情,。 LOOK| XXX 《一個國家的誕生》:熟到自以為早看過無數(shù)遍但每次寫文章涉及卻發(fā)現(xiàn)壓根一分鐘都沒看過。格里菲斯其他電影我反倒是看過一些,。比如《殘花淚》,,拋開有涉意識形態(tài)污點的白人-父權中心主義不談,影片對平行蒙太奇的使用有點過度,,舞臺化的視點還沒有完全去除掉,。無論如何《一個國家的誕生》一直沒看于我是個恥辱。
《一江春水向東流》:我認為1980年之前的中國電影美學價值不大,,這電影有三個小時,,就更沒動力看了。
《巨蟒與圣杯》:有文化障礙,,完全不知道笑點在哪里,,看了半小時放棄。
《阿拉伯的勞倫斯》:嘗試看過一次,,整個過程半睡半醒,,最終使我放棄的原因是,,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女性角色,當然也有可能是我看漏了,。其實我是有偏見,,英國電影除了希區(qū)柯克的,也就那么回事,。
《星球大戰(zhàn)》系列:只看過第一部的部分,,但實在看不下去??吹臅r候我已經(jīng)二十多歲了,。之前不知道在哪本書里讀到科波拉的一句話,他在喬治·盧卡斯的工作室看完《星戰(zhàn)》后說,,你這電影是拍給十二歲的兒童看的?。∫苍S是這句話對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心理暗示,,導致我始終進入不了狀態(tài),,但仔細想想幼稚和純真是兩碼事吧。
《東成西就》:這部港式無厘頭巔峰之作我也是看過一部分,,實在笑不出來就放棄了。香港的一切于我幻如前世的文化記憶,,但無比吊詭,,我?guī)缀蹩床幌氯ニ械南愀酃叛b片。 黃小米 | XXX 《殺死比爾》1和2 很多時候,,「沒看過但應該看」約等于「經(jīng)典但永遠不會看」,。我也有個漫長的「佳片不約」名單,不過《殺死比爾》倒是一定會補看,。我近年才看《落水狗》,,雖然早就被劇透了還是驚喜連連,同樣我也很晚看到《教父》,、《2001太空漫游》和《精神病人》,,昆汀的早期作品也許一樣是那種在你看過很多仿作之后,依舊會折服于原版的,。
《卡拉瓦喬》 英國上世紀最后二十年著實出過幾個可以和歐陸導演媲美的藝術片導演,,彼得·格林納威,沙麗·波特,,特倫斯·戴維斯等,,賈曼是必須要補的一位。讀過了他和艾滋抗爭時期寫的日記,,也看過了他最后那部只有聲音的《藍》,,沒理由不從頭看起他那些兼具身體政治訴求又拓展電影語匯的經(jīng)典作(里面還有剛剛出道的蒂爾達·斯文頓),。
《站臺》 賈樟柯也許太年輕,新一輩華語電影人很少有直接承認在學賈的,。當年賈的電影把汾陽介紹給了世界,,今年我在新電影人的作品里認識了貴州等地,這種在影像中再次從家鄉(xiāng)出發(fā)的自傳體視角讓人想起賈,,賈的新作有時候讓人一言難盡,,忽然想起來舊作里漏看了一部《站臺》,興奮之情更甚于聽說他要拍武俠題材的《在清朝》,。 伯樵 | XXX 《影子武士》 對大銀幕沒有迷信和執(zhí)念,,但給黑澤明的第一次,確實覺得應該是大銀幕,;這一部確實是錯過了,;
《法外之徒》 大部分致敬它的電影我們都看過,但祖師爺確實沒看過,,慚愧,;
《驚魂記》 各種渠道幾乎被劇透了一個遍,幾個經(jīng)典場景(逃逸,、浴室,、轉椅)都看過無數(shù)遍,對本片反而沒有完整得看過一遍,。 韓夢想| XXX 《阿凡達》 當年還在上學的時候,,和舍友錯過了IMAX,后來老覺得下載看有哪里不對,,于是拖著,,至今未看。
《死亡詩社》 各種被盤點各種被劇透,,完全知道講的是什么,,但就是真的,沒有看過,。
《紅辣椒》 動畫領域確實看的少……非常心動但一直一直懶得補,。 吳澤源 | XXX 《亂世佳人》 為什么該看:沒看過這部就不會懂古典好萊塢。 為什么沒看:太老和太長,。
《殺人回憶》 為什么該看:經(jīng)典度高,,都被國產(chǎn)電影抄了十來年了。 為什么沒看:不喜歡韓語,,而且已經(jīng)很喜歡《十二宮》了,。
《海上鋼琴師》 為什么該看:CCTV6常駐佳片…… 為什么沒看:托納多雷太甜了,怕齁著,。 鬼腳七 | XXX 《美國往事》 其實賽昂內的「往事三部曲」我都沒有看過,,其主要原因是「長」,,當然更重要的是,當你預先知道在看這部片子的漫長的四個小時時間里要經(jīng)歷些什么,,可能會對于要去體驗這個過程感到一點心理負擔,。尤其是想到大胡子萊昂內那張嚴肅認真的臉的時候,覺得更緊張了,。
《公民凱恩》 《公民凱恩》在某種意義上是「最重要」的那部電影,,如果你進影視相關專業(yè),每門課的老師都會在課堂上從不同角度提及這部影片,,這么算起來,,我可能也以非常解構的方式看過了吧。但是說回來,,這確實是一部應該看,,或者至少是「需要」去看的電影。
《八部半》 《八部半》不僅僅對于理解費里尼至關重要,,對于理解整個歐洲電影和從此之后的藝術電影都是非常重要,,但是,對于年紀尚輕的觀眾來說,,它非常不友好——既沒有相似的閱歷去感受費里尼的思考和掙扎,,也沒有卓越的洞察力去看穿那些夢境。試圖接近費里尼,,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獨孤島主 | XXX 《魂斷藍橋》 從小時候開始就如雷貫耳的舊好萊塢經(jīng)典,臺詞劇情音樂各方面都非常熟悉,,但始終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完整觀看,如今似乎已經(jīng)基本失去了特地重看的興趣,。
《白色巨塔》 山本薩夫導演的這部電影集合了山崎豐子與橋本忍這樣極致的原作/編劇陣容,,是所有后來影響深遠的同題材亞洲電視劇集的祖師爺,不過我沒有看過,。
《西區(qū)故事》 同樣如雷貫耳的奧斯卡名作,,一直只欣賞過片段,由于現(xiàn)在對百老匯音樂劇和奧斯卡神話興趣減弱,,就更少會想起專門拿出來看看,。 湯惟杰 | 高校比較文學專業(yè)教師 《貪婪》(埃里克·斯特勞亨);
《青春禁忌游戲》(埃爾加·梁贊諾夫) 梁贊諾夫中國觀眾并不陌生,,他給當代俄式喜劇片貼上了自己特有的標簽,,迷倒了不少人。但這展現(xiàn)日常生活殘酷性的改編作品(原為舞臺?。┮恢蔽从懈咂焚|的資源,,至今未得一見,。
《快樂的知識》(讓-呂克·戈達爾)
《欲海驚魂》 希胖的片子里居然還留下了這個死角,自己也沒想通,。接下來在寒假消滅它,! 甘琳 | XXX 《伯爵夫人的耳環(huán)》 窮人看了扎心,富人看了流淚,。貧窮還仇富的我在糾結該不該錯過這個擁有最優(yōu)美場面調度和最帥德·西卡的電影,。
《霧中風景》 我經(jīng)常把安哲羅普洛斯念成安哲羅普斯基,但好像不會把《鄉(xiāng)愁》看成《霧中風景》,。
《閃靈》 某些美國導演,,越被人致敬,我越不想看,。比如庫布里克,。如果最不能劇透的恐怖片段已經(jīng)重演多次,那驚悚也會變成笑話,。
《阿拉伯的勞倫斯》 相對于「全員美男」發(fā)生在沙漠的震撼古典史詩,,我可能更喜歡看《1818黃金眼》對真實電影的后現(xiàn)代消費主義解構。
《死吻》 比《銀翼殺手》更早的黑色科幻電影,,但劇情據(jù)說比不知道到底有幾個兇手的《夜長夢多》還斷裂,。可能是最有趣,,也最奇怪的黑色電影之一,。 悉尼卡通 | XXX 《千與千尋》 一位朋友對它評價很低,我信任她勝過IMDb,。
《穆赫蘭道》 十五年前買的碟,,在十年前終于想起來去看時,讀不出來了,。不開心,,放棄。
《亂世佳人》 不喜歡原著,。
《八部半》 看了二十分鐘,,被離奇打斷,遂再無興致,。
《第七封印》 同上,。
《1900》 看了一半,文件損壞,,不開心,,放棄。 閔思嘉 | 影評人 《星球大戰(zhàn)》正傳和前傳系列 多次嘗試補全,,但每每失敗,,勉強只看完第一部,。雖然深知它的經(jīng)典,但還是被加起來的總時長打敗,。背后更深一層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其「太空家庭肥皂劇」的評價。
《阿甘正傳》 看到它被談起過太多次,,也就失去了興趣,。
《真愛至上》 本來《真愛至上》并不太算是影史必看經(jīng)典之一,但是資料館每每都把它作為圣誕夜必看放映,,給人一種「經(jīng)典至上」的錯覺,。 賽人 | 影評人 《撒旦探戈》等 像我這樣秉持開卷有益的人,基本是逢到電影,,能看就看,,多些談資就是好的。如托納托雷,、塞爾喬萊昂內,、克里斯托夫諾蘭、大衛(wèi)芬奇,、奉俊昊,、樸贊郁、是枝裕和,,這些最受國內影迷熱捧的導演,,他們的片子,都看了個大概齊,。另一些大路貨和教科書級別的經(jīng)典,,也基本一一瀏覽過。我也明白出這片單的目的,,大抵是為了拉拉仇恨,。事實上,我對很多人仰慕的導演都有些微詞,,最典型的是黑澤明、小津安二郎,,不知道能不能算上佩德羅阿莫多瓦,。他們的重要作品,我還是看過的,,有的還不止一遍,。還可以說的是另兩個導演,一個是貝拉塔爾,,在《都靈之馬》和《來自倫敦的男人》之后,,就對這個偏愛黑白攝影和長鏡的導演,,喪失了意趣。我不怕信息量的重復,,也能耐著性子忍受著他那若有所思的緩慢,。我煩燥的是,在漫長的累積過后,,他在最后并沒有給我一分,,比之前的枯燥要強出百倍的意趣來。這一點,,塔爾科夫斯基就比他善良,,他總能在疲憊之時,不忘予我以詩性的召喚,,收官之時,,更是氣象萬千的讓人澎湃不已。貝拉塔爾的精神導師米格羅斯-揚索,,感覺比他要更容易流露出趣味來,。楊索不折磨自己的思想,他對于視聽,,有一種玩耍的意味,,至于思想能走到何處,飄向多遠,,楊索并不給予太多的理會,。
《永恒和一日》等 還有一位是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我在看過《霧中風景》后,,也順即放棄了,。他和貝拉塔爾差不多一個德性,表意勝過表達,,手法跟不上想法,,煞有介事的厲害。比裝浮華更無聊的是扮素樸,,是好好的衣服硬要打上補丁,,以示和貧下中農(nóng)打成一片。當我知道侯孝賢對其極為不屑之時,,心頭不免大快,。我決意不再去看他的任何電影。
《西伯利亞理發(fā)師》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前蘇聯(lián)解體之前,。我當年看《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和《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時,被這位導演的才華所深深折服。尤其是前者,,他真的讓那架鋼琴,,在沒有手指的協(xié)力下,淙淙作響,。后來再看《套馬桿》,,那種事關文明沖突的陳腔爛調,已讓我昏昏欲睡,。極有聲名的《烈日灼人》片尾,,斯大林的巨幅畫像升起之時,那種不加克制的,,橫沖直撞的直白,,簡直讓人抓狂?!读胰兆迫恕泛苁芏砹_斯當局的待見,,他本人也成為普京的座上賓。為此,,米哈爾科夫又拍了好幾部續(xù)集,,我實在沒氣力再去受這份洋罪。 我對于史詩性的作品,,一直持謹慎態(tài)度,,那樣的影片大多時候,總認為人與時代的互動就應當這么斬釘截鐵,,且總有一種因時代的偉大,,人也跟著了不得的自嗨狀。對于《西伯利亞理發(fā)師》,,在我個人這兒,,還是棄之為好。
《要熱愛人》 前蘇聯(lián)電影是我重要的電影啟蒙,,但默片時期的四大天王,,即愛森斯坦、普多夫多,、杜甫仁科和庫里肖夫的片子看得不多,,老實說,觀片的愿望也不是很強烈,。但前蘇聯(lián)有聲片的兩大巨子,,我倒極有興趣。先說謝爾蓋格拉西夫,,他是大師中的大師,是大導演,也是大電影教育家,,俄羅斯最高的電影學府,,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拉西莫夫電影學院。前蘇聯(lián)電影沙皇邦達爾丘克就是他的得意門生,。他的電影好起來的時候,,有一種安靜而宏大的氣質。不在于他表現(xiàn)的事件是激烈還是平易,,而在于他能準確的找到事物非規(guī)律性的本質,,比如《靜靜的頓河》。又或者是他的「六十年代的道德故事」,,即《人與獸》,、《記者》、《湖畔》,。這些電影很難找到資源,,我也是通過特殊渠道才有所觀摩。而這套道德故事集,,有一個統(tǒng)一的名字——《要熱愛人》,。聽這名字,就想去看看,,也不知道上哪能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