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3

 木香草堂 2019-01-11

  第四章 長大成人

  26.擔憂也需要委婉

  高三的壓力

  我今年十八歲,,正在上高三。每天壓力非常大,,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里都讓我覺得很累,我覺得爸媽一點都不理解我,,他們總以為我沒努力學習,沒有緊迫感,,總用他們的思維管我。我對此煩死了,,可又都是我的父母,沒有辦法說,,只能忍著。有時忍不住說兩句,,他們就說我大了,,不服管了,等他們老了,,還養(yǎng)不養(yǎng)活他們呀之類的話,。我覺得莫名其妙,,怎么會牽涉上這個呢,難道我為自己解釋一下就是不孝順嗎,?我真不明白他們怎么想的。還有,,他們總拿別的孩子跟我比較,我最討厭他們這樣了,,難道貶低自己的孩子是他們的光榮嗎,?我真的搞不懂,。

  其實我的學習還算可以,用不著這樣夸張,,讓我都不愿意回家了,一回家就覺得腳步很沉重,,甚至想離家出走。事實上我還是很愛父母的,,只是受不了他們的嘮叨,,你能理解嗎,?我該怎么對待我的父母呢,?請幫幫我吧,我真有些受不了了,。好了,先寫到這吧,,高三生活節(jié)奏很快,,分分秒秒都很珍貴,我得學習了,。

  女孩的煩惱是成長的煩惱。高三的孩子在學校壓力已經(jīng)夠大了,,當然希望在家庭里面得到減壓而不是增壓,父母沒有搞清楚這個關系,。如果家里繼續(xù)給他們壓力的話,,他們的生活等于沒有一點點輕快放松的時候,,不利于情緒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孩子面臨高考的時候,,更需要家庭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支持和認同,給他們正面的情緒體驗,,比如說夸獎、表揚,、贊揚,尤其是歡樂融融的家庭氣氛,,平衡學校里面緊張的氛圍,。

  當然,從整體的青少年心理來看,學習動力不像成年人那么強,,目的性,、自覺性也不強,,父母需要擔心,也有督促的責任,,但要看到孩子在成長,這些問題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大部分孩子在十六歲到十八歲的時候有很多的興趣,交友,、藝術、看書,,不僅僅是學課本知識,還有很多的欲望,,欲望也很分散。家長的督促可能會使他克制自己的欲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梢蕴嵝押⒆?,處在高考的狀態(tài)不能像平時那樣過于松散,,人過于松散后,,突然要完全緊湊起來學習,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所以我們主張高三的孩子不能完全放松,應該有一點點的緊張性,,要保持一種張力,,這很重要,。如果完全的放松,在家里面整天看電視,,或者整天看小說,,打游戲,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減輕緊張的學習壓力,,但實際上可能會讓自己的智力狀態(tài)或者心身狀態(tài)出現(xiàn)變化,,不再適應高強度或快節(jié)奏的學習,。家長適當?shù)亩酱偈强梢缘模@種督促應該是正面體驗的,,帶給他積極觀念的督促,讓孩子聽到有愉悅感,。不是一種譴責的,、批評的,,而是一種關心的、提醒的或者是“共情”的方法,。比如孩子想玩游戲,媽媽可以說,,“如果我是你也會想玩一玩,,但媽媽知道這個時候玩游戲也是緊張的,,閉閉眼,躺一躺也許更好”,。這樣的話孩子會覺得父母在為他考慮,父母了解他的緊張和疲勞,,清楚他渴望放松的欲望。

常常會有考生父母抱怨,,“不知道是孩子在學習呢還是我在學習”,,自己比孩子還著急。一般來說,,家長對孩子的信任是從小慢慢建構的,這是雙方面的力量,不是家長一個人的力量,。比如說孩子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并沒有體現(xiàn)他的自覺性、計劃性和責任心,,始終沒有給家長足夠的信心,家長就不敢撒手,,覺得如果撒手的話,孩子就考不上大學了,,對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就慢慢形成了,。到高三的時候,看起來爸爸媽媽對他不信任是不應該的,,因為高考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信任他,,讓他有一個空間自己管理好自己,。但是從連續(xù)的時間來看,,如果孩子一直沒有給家長足夠的信任感,家長在關鍵時刻必然不敢放手,,甚至還會再加一把勁,這是關系的慣性所致,。

  孩子必須要思考自己為什么讓爸爸媽媽那么提心吊膽。如果主動表現(xiàn)出自覺性,、自我管理性,,爸爸媽媽對他的信任是否會增強,。比如跟媽媽說:“我周末回來要休息半個小時,這半個小時我做什么你不要管我,過了這半個小時我會非常認真的學習,。”或者說:“在學校上了八節(jié)課,,我回來要放松一下,可能要唱一唱,,鬧一鬧,你們不要擔心,,過會兒我會安心地學習?!比绻f到做到了,父母對他的管理自然就減少,。所以信息是雙方面的,對這個女孩來說,,首先應該表現(xiàn)出自我管理的色彩來,把她管理的方式告訴爸爸媽媽,,并讓父母看到有效。如果每次孩子回來放松,,必須爸爸媽媽催得不行了才去學習,那么催,、嘮叨就會被固化下來,,只能一直聽著爸爸媽媽的埋怨,。

  這個女孩還面臨一個問題,她反詰父母的時候,,父母總是把問題上綱到孝順,這就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孝”為先的,孝道與不孝道的沖突在每個人內(nèi)心都很強,。父母談到孝順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傳統(tǒng)問題,,就是孩子應該依從爸爸媽媽,,尊重爸爸媽媽,,或者說不能對父母不敬,,不能對父母不從,不管他們對與不對,,這是傳統(tǒng)觀念。現(xiàn)在這一代被傳統(tǒng)文化約束得少了,,主張對父母也要分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更多地會接受社會主流文化價值觀引導的生活,,不僅僅聽父母的,。但孝順畢竟也是一個道德觀,雖不那么在意,,仍怕人言。這個孩子的爸爸媽媽利用它來作殺手锏,挫敗孩子合理的要求,。這樣的話,父母就可以把不合理的事情通過這種推論變得合理化,。

  父母可能想當然的以為“從小看老,小時候你都敢對我都不敬,,老了對我會更不敬”,。實際上,這是沒有可比性的,,孩子是否孝順主要是看父母這方,父母對自己父母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對他們的態(tài)度,。高三的孩子需要家庭的安慰,,需要家庭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里給他一個強有力的支持,,他在學校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回到家里面最希望耳根子清靜些,。父母只考慮自己的擔憂和焦慮,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都拼命地說孩子,自己倒是舒服了,,孩子卻很難受,豈不是南轅北轍,?尤其對學習不順利的孩子,關鍵時刻家長完全不能批評,,寧肯自己內(nèi)心焦慮,,也一定要給孩子強有力的支持,,對他信任,給他動力,,讓他覺得自己還不錯,這樣他才能夠跟得上學習,。

  到了高三面臨高考的時候,,不管老師、家長,、孩子,他們眼中看到的都是學習,。豐富的世界已經(jīng)變得黯淡和狹窄了,所以孩子在學習上得到認同感,、成就感就很重要。十七八歲的孩子需要兩個重要的心理體驗:一是自我認同,,覺得自己不錯,,當然也包括自控力、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綜合起來他覺得自己不錯,能夠認同自己;第二就是成就感,,別人覺得他不錯,,老師、同學,、家長覺得他不錯。兩個心理體驗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講是必需的,,如果沒有,像這個女孩,,得不到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就會很痛苦,,想逃離現(xiàn)實,實際上她只想和現(xiàn)實離得遠一點,,并不是真正想走開?;旧纤械娜硕加刑与x現(xiàn)實的幻想,因為人的精神層面和現(xiàn)實總有一定的距離,每個人內(nèi)心想象或思維的東西在現(xiàn)實中能不能去做,,能不能去實現(xiàn),常常會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是內(nèi)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異。內(nèi)心世界相對自由,,現(xiàn)實中還得按照現(xiàn)實的原則生活,。

  對這個孩子的父母來說,要客觀評價孩子在學校的位置,。自己孩子在努力,,別人的孩子也在努力,,孩子可能在這樣的一個團隊里,她的位置就在這兒,,如果爸爸媽媽總是挫敗她,利用她的位置嘲笑她或諷刺她,,就會把她搞得很慘,,父母應該想別的辦法來補償孩子對認同感和成就感的需要??梢园岩曈X從孩子的位置拿開,比如移到學習的主動性上,,移到她生活中的主動性上,移到個人愛好啊,、藝術啊,或者個人的一些能力方面,,孩子對人對社會的熱愛方面。盡可能去尋找可以認同孩子的地方,,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很愛她,很喜歡她,,一看到她就特別愉快,。這樣的話,,孩子會慢慢從別人眼睛里看到自己可愛,也相信自己盡管學習不盡如人意,,但總體來講是不錯的,,這樣她才會有繼續(xù)投入學習的熱情,。

  父母要意識到,,對一個可愛的孩子來說,學習只是一部分而已,,盡管這個部分現(xiàn)在很重要、很關鍵,,但就整個生命來講它還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如果孩子感覺到不管他的學習怎么樣,,他都是一個可愛的,、健康的,、完美的孩子,他就得到了成長的動力,,最終會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孩子自我認同不能實現(xiàn),,家長不想辦法來補償他的心理需要,,反而進一步剝削他,利用他的弱點來實現(xiàn)作為父母的權力,,孩子就容易自相矛盾,會在自己內(nèi)心分離成兩個面,,互相打仗,,這邊是“我不學了,破罐子破摔”,那邊是“不行,,我聽父母的,努力提高學習”,。這兩個思想老斗爭,精力被消耗了,,學習效果自然沒有內(nèi)心沒有干擾的孩子好。

  一個孩子本身在學習上很受挫敗的時候,,特別渴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幫助,、支持,、鼓勵,,唯一不需要的是批評,。他已經(jīng)把自己罵死了,,這個時候家長還要趁火打劫,,結果會使孩子雪上加霜,,引發(fā)他在學習上面的創(chuàng)傷體驗。當然有的孩子“響鼓要用重錘,,越打越響”,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弱,,需要父母支持,。家長不妨對孩子說,“我們覺得你是有能力的,,你可以改善一下學習的方法,,或者調(diào)整學習時間,一定還能上去”,,那么孩子就會充滿新的期望、動力和信心,。

  即便家長要把擔憂說出來,也要等孩子自己度過了考試的沮喪期,。孩子因為考的成績不好或者排名不好,,會有一個很沮喪的過程,起碼要三天以后,,家長在那時候把自己的擔心委婉地說出來,孩子才有可能接受,。因為到那時,孩子的情緒已經(jīng)調(diào)整好了,,對批評不再會是對立,、反抗的。如果家長在孩子很懊惱的時候批評他,,就很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反感,。反抗的結果會讓孩子形成“你越說我就越不干”的想法,反倒不好,。

學習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長的事,盡管在東方文化里家長特別替孩子著想,,在學習上也是這樣,總是認為孩子就要做到這樣那樣,,但心理學并不認同家長這樣是對的。從功利色彩來看,,家長是對的,他通過逼迫孩子,,終于讓孩子學習上進了,,好像是在幫助孩子,但這種幫助只是一個短時的利益,。因為這種幫助是通過挫敗孩子或者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能力來獲得的,,孩子必須放棄自己管理自己的機會或者空間來服從家長的安排,才能得到成績的增高,,這樣的成績提高是一個假象,不見得是真正的獲益,。從實用主義來講,父母眼睛看到的就是孩子分數(shù)提高了五分,,或者排名提高了一位,看起來好像是有效的,,但是把時間拉長來看,,也許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比如說,,孩子小時候貪玩,,不管理自己,不想學習,,他自己摸索著學會了自我管理,,之后他會主動需要學習,,想學習,。如果在這個階段,,家長一直支持他,,夸獎他,贊揚他,,認可孩子在學習上的快速進步,,那么,孩子就會自然發(fā)展到符合并超越他智商和能力的位置,,成為杰出的人。如果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揠苗助長,,替代性的剝奪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孩子就不太可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反而永遠都會是一棵柔弱的小樹,,需要父母的蔭庇和滋養(yǎng),。

  27.獎勵的力量

  厭學的孩子

  我現(xiàn)在是一名職業(yè)高中的學生,開學以后就要進入高三了,,可是過了這個暑假我就不想繼續(xù)以后的學習生涯了,。

  我心里很亂,,我的選擇對不對呢,?我已經(jīng)沒主意了。上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上了高中,,學習老是跟不上。于是心理防線崩潰了,,開始厭學,,不管在平時學習還是在大型考試上,,老是緊張不起來,好像一切都跟我沒關系,。前不久,,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談了,,他們非常生氣,,硬是逼著讓我上學,爸爸還跟我講他的老故事,一直講到深夜。可是他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進去,,從這以后我產(chǎn)生了更加抵觸的情緒。現(xiàn)在我想問一問李老師,,我不想上學了,我的選擇對嗎,?如果說非要繼續(xù)上學,,為什么我就是不想學呢,?

  我想對這個男孩說:不管你怎么厭學,,在你這個年齡,,你的社會角色就是學生,,這是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不管你在街上閑逛,,在家里傻待著,想學也好,不想學也好,,你的身份都是學生,。既然是學生,,就要有學生的生活,至于學習好還是不好,,這是其次的,,重要的是保持學生的身份和學習的行為,。高中是普及教育,甚至在很多發(fā)達國家,,大學教育都是普及教育,,所以我比較支持你爸爸媽媽的要求,。

  臨床上見到不上學的孩子,,總有一些特殊的理由,,實際上沒有一個理由可以不上學,,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放棄。有的孩子內(nèi)心產(chǎn)生了對學習的抵抗,,有的孩子只是對父母憤怒,,通過放棄讀書來挫敗他們。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潛意識的。這個孩子在信上談他的學習一直不成功,,他總是學習不好,所以無法為學習興奮,,一談到學習他的整個大腦皮層都是壓抑的,甚至有現(xiàn)實隔離感,。覺得自己好像跟學習分離了,為什么分離,?是因為他在學習這個行為上沒有得到獎勵,。

  從行為學派的行為知識來講,,一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得到獎勵就會繼續(xù)做下去,,還會不停地想做同樣的事情。如果他學習好還是不好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老師總找機會表揚他,認為他盡管在班上學習不好,,但對班級非常重要,,孩子也會慢慢投入班集體,。一旦他投入到班集體中,愿意融入了,,就必然會在學習上努力,他要為班集體爭光,,學習也慢慢好起來??鞓肥侨税l(fā)展的動力,要讓他體會到快樂,,事情才會做下去。這個孩子學習方面得到的快樂太少,,對他來說,學習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成年人每天去上班總挨老板罵,再高的薪酬也會撒手不干,,因為他不快樂,。作為孩子,沒有對環(huán)境的選擇權,,不可以輕易更換老師,更換同學,,更換學校,更不可能更換父母,,于是只能不去上學,或不回家,。

  父母要更換自己,,因為要解決孩子的厭學只能先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先想想孩子厭學是否是因為和父母關系不好,,是否是對自己強權的憤怒,。實際上,,孩子不上學的時候,,家庭的權力會發(fā)生扭轉,很強勢的父母可能會變得虛弱起來,。父母什么都可以替代,唯獨替代不了學習,。這種時候,,不少家長會哀求孩子說:“我求求你,,你就去上學吧,!”希望這類父母知道,要幫助孩子回到學校,,就要改變和孩子的關系,。

  有時,學校也會有不講理的時候,,當孩子抱怨老師、學校的時候,,父母不要忙著壓制自己的孩子,以為這樣做就可以讓孩子改變對老師和學校的態(tài)度,。其實,,很多孩子只是抱怨而已,,見到老師還是畢恭畢敬的。家長應先跟孩子共情,,裝著問孩子“要不要爸媽為你伸張正義”,孩子都會說“爸媽你們不要管”,。哪個孩子都不希望父母無事在學校出現(xiàn),這是自尊心使然,。但父母這樣說,孩子就覺得父母是理解他的,,他對學校的氣就消了一大半,,轉過來會想起學校的好。遇到一根筋的孩子,,父母就要在認同他的同時,,為他分析行為的利弊,讓孩子自己選擇,。個別孩子鬧意見不去學校,,幫他請個假,讓他泄氣的行為合理化,,這樣他回到學校后學習的道路就平坦多了。

  引導這個個案中的孩子有兩個辦法,。一是引導他對某一知識感興趣,,比如對數(shù)學或文學,。孩子到某一個年齡的時候都是文學青年,,對詩歌、文學特別來勁,,這就是學習的動力。讓孩子希望發(fā)展自己,,感覺知識就是力量,相信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就會變成強人,,幫助孩子愿意學習。二是培養(yǎng)孩子的欲望系統(tǒng),,這很重要,,欲望往往是成長和學習的動力。比如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將來要做什么,在社會上扮演什么角色,。要讓他明白,并不是成績好才會是有用的人,,每個人都是重要的,獨一無二的,,被社會需要的,,這樣他才會頂住挫折,努力發(fā)展自己,。社會是多樣化的,有很多可能性和機會,,關鍵看發(fā)展。讓孩子找到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讓他有成就感,,一旦有這樣的感覺他就可以補償自信心,,內(nèi)心就能平衡,發(fā)展就不會停滯,,也不會逃避學校,、放棄學習,。

  28.拓寬成功之路

  有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很低,,認為上大學沒用,,當個小老板就行了,。其實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孩子就不好,,這和不想學習的孩子是有區(qū)別的。比如說,,孩子要成為一個小商店的老板,以后想做大老板,,這說明他急切地想成功,,證明自己。孩子可能認為讀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生,,出來都老了,只想像比爾·蓋茨一樣自己創(chuàng)業(yè),,不明白為什么爸爸媽媽不能認同,。這一方面與父母用普遍性在思考,,而拒絕特殊性,或不相信奇跡,,不信任孩子有關,另一方面還和社會文化有關,。自科舉制度以來,,大家都覺得跳龍門、中狀元才是光耀門第的事情,,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必須走讀大學,、進大企業(yè)這一條路,另外的路都是不成功的,。

一個多樣化的社會提供了很多成功的可能性,不僅僅是讀書,。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孩子并不是先上大學的,,有的上了大學,也會工作,、生活,,慢慢地去修學分,,最長的在北歐一些國家可以修十年才拿大學文憑,,但是這十年他都在工作,,或者自己成立公司,體會生活,。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國際化,一個成熟的社會必然要倡導多元成長的方式,,并不一定非要鼓勵每一個孩子都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一定要去哈佛才是有出息。這種傳統(tǒng)文化給青少年帶來的壓力太大,,杜絕了孩子的其他選擇,,給了父母比較狹窄的視覺。家長可能有家長的理由,,如果孩子沒有學到足夠的知識,,將來就只能給別人打工,,怎么在社會上立足呢?事實上,,孩子追求知識的路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一個十六歲或十八歲的孩子開始打工創(chuàng)業(yè),也許二十歲會去讀大學,,讀夜大,,甚至出國深造,,都有可能,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然會回過頭來想真正需要的應該是知識。

  社會技能不見得是在學校里面學到的,,很多技術工種甚至包括藝術都是社會傳承的。文化多樣性決定了家長要打開視覺,,衡量孩子能力的關鍵是看他是在逃避還是在發(fā)展,,有的孩子高中畢業(yè)以后不想馬上上大學,而想投入現(xiàn)實生活去奮斗,,他覺得自己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的孩子只想躲在家里面玩游戲,,不想去工作,,不想去學習,。家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孩子想工作,,要知道他究竟為什么要工作,是不是特別在意自己的權力,。家長可以用間接的方法告訴他:“其實你還是在逃避,,只是利用了工作作借口?!比绻⒆诱嬗谐砷L的計劃,,內(nèi)心有成長的模板,家長應該跟他討論,,有多大的可能成功,如果要成功的話,,還需要做什么,?指導孩子認識到他現(xiàn)在想成功的可能性太小,,還要讀完大學才行。這種方法給了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對孩子來說就和一刀切的拒絕完全不一樣了,,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孩子想馬上成功,,成為重要的人,常常是欲速則不達,,因為他的基礎不夠,儲蓄太少,能力太差,,他的理想難以實現(xiàn)。家長要幫助孩子來完善他的計劃,,幫他少走彎路。

  孩子在學校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學習,,增長知識,。不管愛不愛學,,或多或少總是會學到一些東西,尤其是文字和算術,,總不能一個東西都不會寫,一張報紙也不能讀,。第二就是學會與人交往,學校是同齡孩子聚集的地方,,起碼要學習和同齡孩子的交往,并通過模仿學習到父母沒有教給自己的更多的品質(zhì),。待在家里不能鍛煉交往能力,,過早與社會接觸更不利于心身成長。學校還有第三個功能,,不僅僅傳授知識,,還能教導做人的道理。學校會教導孩子成為有道德感的,、正直的,、對國家有用,、符合主流文化價值體系的人,,這是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父母不管多么全能,,也不能替代上述三個功能。

  29.逆境中成長

  父母鬧離婚怎么辦

  我現(xiàn)在高三,,再過九個月就要高考了,,不過家里的氣氛實在是糟糕透頂。因為爸爸愛喝酒,,每次喝完酒,,不是半夜回來,就是回到家里撒酒瘋,,要么就干脆不回來。他撒酒瘋的時候,,讓我們做這個,,做那個,在家里大喊大叫,,弄得人心驚膽戰(zhàn)的,,心里不能平靜。為此爸媽也經(jīng)常吵架,,這已經(jīng)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有很多年了,。

  最近事情似乎變得更嚴重了,,爸爸媽媽之間好像出現(xiàn)了第三者,可能也有一段時間了吧,,可能是從爸爸耍酒風開始的,。不久前因為家里有兩個孩子,,我和妹妹,我明年要上大學,妹妹要上高中,,所以媽媽就決定開一個商店好賺錢供養(yǎng)我們,,為此向銀行貸了一筆款。剛開始營業(yè)不久,,就有了第三者,,現(xiàn)在離婚的話,在貸款的財產(chǎn)分割方面有一定的復雜性,,再說即使離了婚,,爸爸也會整天到媽媽開的鋪子里鬧,把客人趕走,,這樣一來,,媽媽就很難照顧我們兩個。再加上爸爸不肯離婚,,又不能控制自己,,還不愿意待在家,由此引發(fā)的種種矛盾,,每天就以內(nèi)戰(zhàn)的形式在家里開打,,要么就是兩人分居不說話,要么就是大吵大鬧,。我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只能忍著等事態(tài)平息,,不過平息一陣子又會開始。

  作為女兒,,我非常希望他們能繼續(xù)在一起生活,。但是處于高三的我,這樣下去就沒有一點學習的情緒和自信了,,所以我想讓他們分開,,離婚算了,因為他們之間的信任已經(jīng)打碎了,,打碎的信任是怎么也挽回不了的,。不過因為面子,我也遲遲猶豫著沒有對他們說,,我不知道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說服他們分開才是最好的,。

  這個家庭的確出現(xiàn)了非常嚴重的問題,父母鬧離婚,,孩子又面臨高考,,還有一個妹妹要考高中,孩子覺得很困惑,。事實上,,為什么這個問題要由孩子來解決呢?這不是她的事情,這是父母的事情,。她馬上要高考,,妹妹要中考,這兩個孩子不應該卷入夫妻的戰(zhàn)爭,。她應該把自己的位置搞好,,自己只是一個孩子,不能夠替代這個家庭去作決定,。比如說她在信的后面說,,她要怎么來勸他們分開最好,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為什么不能做,?如果勸爸爸媽媽離婚了,孩子一生都會有陰影,,會覺得因為自己爸爸媽媽才結束了婚姻,。

  表面上看,孩子在高三學習壓力大,,家里太鬧了,,希望能平靜一些,總覺得父母之間好像沒有辦法挽回了,。但這只是孩子的觀點,,對一個十八歲的孩子來講,他認為婚姻應該是完美,、沒有爭斗,、平衡的。但實際上,,所有的婚姻都是現(xiàn)實的,,都會有爭吵、有沖突,、有矛盾,,婚姻有些時候,,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存在的,。孩子不能認同現(xiàn)在的婚姻,,和自己的年齡有關系,,這個年齡的人認為一切都應該完美,。實際上,,不管是家里出現(xiàn)第三者,,還是爸爸酗酒,這些問題可能很多家庭都存在,,是不是一定要破裂,,一定要離婚,?這是大人的事,不是孩子的事,也不是孩子應該考慮的問題,。如果她擔心爸爸媽媽離婚,,想做一些事情讓父母和好,,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和優(yōu)秀的表現(xiàn)來讓父母感覺雖然婚姻不快樂,但他們養(yǎng)育的孩子是很棒的,,給父母的婚姻增加好的感覺,。

  在婚姻里,,沒有客觀的標準說怎樣好,,怎樣不好,。另外,作為男人或女人,如果自身個性有問題,,嫁給誰或者娶了誰,婚姻都會有問題,,很難說是對方不適合你,還是你本身的個性不適合婚姻,。談到酗酒,這個女孩說,,爸爸酗酒造成了家庭矛盾,,實際上,爸爸酗酒的原因也是很難說清楚的,,他為什么要用酗酒來面對母親,?為什么只有酗酒以后才大吵大鬧,,難道是清醒的時候無法去面對媽媽,?其實,,很多問題都是父母間的問題,,孩子并不能真正地理解爸爸酗酒的痛苦,。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父親有依賴性的人格,或過于自卑,,必須通過酗酒來讓自己感覺到快樂,。很多有社交恐懼的人都會通過酗酒來讓自己覺得社交并不可怕,只有喝酒才可以和人交往,。但更多的人是因為個性怯懦,,要通過喝酒來讓自己變得強大。比如說信上提到的父親每次喝了酒以后,,就對媽媽喊叫,或者對孩子們喊叫,。我們要考慮到可能平時這個父親當?shù)煤芨C囊,,不像父親,,酒只是他的一個武器,,讓他的人格發(fā)生變化,變得不那么壓抑,。不能說所有的問題一定都是從爸爸酗酒開始的,,分析一個家庭要想到很多方面,。盡管在信里面媽媽沒有表現(xiàn)出問題來,,一切都很好,,對孩子有責任,,對家庭有責任,,但很難說媽媽的個性是不是存在著讓男人無法適應她的東西,。從這封信上不能看到更多的東西,,只是從孩子的視角看到家里的沖突,,必須深入到家庭才可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信息,。所以既然那么多問題搞不清楚,,就不能夠鼓勵孩子去促進父母離婚,。

  其實協(xié)調(diào)父母的關系并不是孩子的責任,孩子必須完成自己的首要任務,。一個人在一個時間段里,會有一個當下的任務,這個孩子目前的任務就是準備高考,。這個時候她應該有“屏蔽”,爸爸媽媽吵得厲害,,她可以多在學校學習,,晚上晚些回家,,躲過父母吵架的高峰期,。一般吵架的高峰期都是在傍晚,傍晚人都比較焦慮,、緊張,一天的勞累要釋放,。過了傍晚,十點回到家里,,基本上父母累了,也不吵了?,F(xiàn)在很多高中都提供自習,,這個女孩應該盡量利用一些客觀環(huán)境來擺脫家庭環(huán)境的干擾,這才是她要做的事情,,甚至可以住校,,或者借住在親戚家里,因為爸爸老是喝醉酒,,喝醉酒的人會缺乏尊嚴、理性,,搞出很麻煩的事來,,孩子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高考完了再說,。

  看得出來,,這個女孩很善良,她很愛爸爸媽媽,,雖然她說支持離婚,,實際上是希望爸爸媽媽和好,。她前面說了,“我是希望爸爸媽媽和好,,但是他們吵成這個樣子,只有離婚而已”,。對這個女孩而言,現(xiàn)在要看清楚自己在家庭里面的位置和自己要擔當?shù)呢熑?,而不是去決定爸爸媽媽能不能幸福,。如果想讓爸爸媽媽有幸福感的話,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己考上好大學,讓周圍的人羨慕,,使爸爸媽媽獲得補償,“盡管婚姻不好,,但是我們的孩子不錯”,這樣的話,,才能讓爸爸媽媽從困境中走出來,。如果卷入爸爸媽媽的爭斗里面,,比如說,,支持離婚等于是站在媽媽的立場上,爸爸會更孤獨,,喝的酒更多,,酒風撒的也會更多。如果她站在爸爸的立場上,,勢必會跟媽媽作對,。如果她來到我的診室,,我會讓她首先離開矛盾,不要卷入,,卷入的結果是使問題復雜,不是使問題簡單,。這是父母兩個人的矛盾,,跟周圍人沒有關系,,最簡單的矛盾最好解決,,如果卷入的人太多,,就會很難解決,。如果這個女兒說離婚很好,解決問題時父母就會考慮女兒的感覺,,這樣就把問題復雜化了,。

  從這個家庭來看,媽媽給她的情感是夠的,,媽媽還是關心她的,,只是被爸爸糾纏得關心不上而已。這個家庭也有很多積極的東西,,應該說,,對這個女孩而言,要獲得真心的情感并不困難,,她應該把這個家庭的矛盾“打包”,,不要替代父母去思考婚姻的問題,而應把矛盾暫時打包,,擱在自己內(nèi)心的一個地方,,做一些利于疏解家庭矛盾的事。比如說,,努力地學習,,照顧妹妹,分擔家庭的壓力,,尤其是管理妹妹,。妹妹要中考,可以帶著妹妹一塊兒自習,,或者幫妹妹解決晚飯,,盡可能地分擔一些家庭的責任,使父母的沖突減少,。事實上家庭沖突都是由小事引起的,,比如說孩子沒有吃上飯,可能就是父母吵架的根源,。所以說孩子也應該做這樣的努力,,盡量讓自己多一點時間分擔家庭責任,好好學習,,管理妹妹,,這樣對矛盾的解決才是有好處的,如果孩子自己表現(xiàn)不錯,父母就比較容易接受婚姻,。

  李子勛支招:躲開家庭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父親酗酒、家庭有第三者的問題,,會不會影響以后的生活,?

  當然會的,一個酗酒的家庭對孩子的個性成長會有很大的傷害,,因為酗酒的人是一個低自尊的人,,父親沒有尊嚴,會做一些孩子覺得很丟臉的事,。喝醉酒躺在街上,,罵人,衣冠不整,,孩子小時候會覺得這是家庭的恥辱,,內(nèi)心會有困境,他無法欣賞父親,。如果無法欣賞父親,,他以后就無法對權威認同,有時候在管理方面也會出現(xiàn)問題,,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修復,。

  關于家庭矛盾的問題,對孩子來講,,最好把對父母問題的思索放在一邊,。要對自己講,“這不是我現(xiàn)在應該思索的

  問題,,現(xiàn)在應該管理好自己,,讓自己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我的主要任務當中,那也是幫家庭分擔責任”,。其實我們都希望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順利,,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比較多,就要把挑戰(zhàn)看成是激勵自己的力量,,把困難看成是力量而不是阻礙,,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在遇到困境的時候,,把困境看成是阻礙,,就會真的受到影響。但如果喜歡接受挑戰(zhàn),,比如說遇到父母吵架就離開,,把時間利用起來,,到學校去學習,得到更多學習的機會,,就能把挑戰(zhàn)變成機會,,更容易獲得成功。

  30.培養(yǎng)孩子的金錢觀

  兒子花錢如流水

  我兒子特別愛花錢,,花起錢來大手大腳,,從小就是這樣?,F(xiàn)在我非常擔心,,他以后走向社會如果老是這么愛花錢,那么將來如果自己掙得不多怎么受得了,。兒子小的時候是爺爺奶奶帶,,爺爺奶奶非常嬌慣他,如果他什么活都不干,,就用錢獎勵他干活,,刷一次碗收拾一次碗筷,獎勵一塊大巧克力,,掃一次地獎多少錢,,等等。孩子從小就在物質(zhì)的誘惑當中不停地賣力,,做各種事情,,博得家長的歡心。我家條件挺好,,從來不愿意委屈孩子,,孩子小的時候甚至連鉛筆、橡皮都是名牌?,F(xiàn)在兒子上大一,,前一段時間迷上攝影,要一臺很好的照相機,,先是買了一個尼康手動的,,花了好幾千塊錢,最近說洗照片太貴,,太麻煩,,干脆要買一個數(shù)碼像機,還要最好的,。

  我一方面覺得兒子的欲望無止境,,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以后如果工作了,掙錢并不多,,他自己怎么辦,。到底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節(jié)儉觀念呢,?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金錢觀念,是每個家長都要思考的事情,。在孩子不掌管錢的時候,,他不容易形成“錢”的觀念,因為想要什么就纏著父母買,,花多少,,怎么花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想要的東西到手,。小孩五六歲的時候,,想買什么零食,買什么好衣服,,可以告訴他,,“什么東西是需要的,什么東西是不需要的,,并不是所有好東西都要買”,。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是欲求不滿。什么是欲求不滿,?就是孩子想得到什么東西,,立即就要得到,不能等待,,如果父母不給,,或不能馬上給,就倒地撒潑耍賴,,胡攪蠻纏,,逼迫父母。這時候,,父母可以溫柔地堅持,,不要生氣,很多孩子在商場都有這樣的表現(xiàn),,也有很多家長當眾責打孩子,,讓人側目。如果父母溫柔地堅持,,站在孩子身邊,,等著孩子自己收場,鬧一兩次沒有效果,,孩子就放棄了,。當然,父母答應孩子什么也一定要準時為孩子實現(xiàn),,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可信,。處理欲求不滿是重要的心理培養(yǎng),,可以鍛煉孩子對焦慮的忍受能力。想要東西就會有心理焦慮,,孩子學會處理這樣的焦慮,,學會自我管理和等待,長大后面對學習,、社交,、生活焦慮時就有經(jīng)驗。這點非常重要,。

到了上小學時,,父母讓孩子手里有點零花錢,每周關心一下零花錢是如何花掉的,,對好的花法,,如買必需品,注意節(jié)儉,,儲蓄起來等,可以夸獎他,,并給他額外份額的錢作獎勵,,讓孩子體驗到節(jié)約可以生錢(父母多給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私自拿父母的錢去用,,父母要把家里的錢放好,,不要到處都是錢,誘導孩子去犯錯,。如果孩子私拿錢花,,父母不能及時覺察,可能就害了孩子,。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很強的自制力,,加上文化灌輸?shù)摹凹依锏囊彩亲约旱摹保『⒎稿e難免,。當然,,犯了錯也用不著大驚小怪,孩子心理脆弱,,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亂用詞語,。給孩子一個表率是可取的,比如父母都彼此不動對方的錢,,讓孩子看到,,母親用父親皮包里的錢要征求對方同意。所以,,重要的心理點就是要讓“孩子知道邊界”,,知道錢是有個人標志的,,錢是個人的。要做到這點,,父母給了孩子錢,,也要意識到那錢已經(jīng)是孩子的,孩子自己有隨心使用這錢的權力,,不要強行限制,、控制孩子花他自己的錢。中國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這樣做的重要性,,沒有錢的界限,,這也是社會上有些人公私不分的文化根源之一。

  十二三歲就要復雜一些,。青春期的逆反,,對父母的依賴與反抗,社會性敵意,,社交需要,,都讓孩子想到錢。父母要學習如何在用錢方面與孩子談判,,什么東西爸爸媽媽可以給他買,,什么東西不能買。這里面的心理點是“錢不是萬能的”,。很多孩子覺得富裕是令人羨慕的,,沒錢會被別的同學瞧不起。所以不給孩子買過于高檔的衣物,,不要說家里沒錢,,要說“作為初中生,在學校里邊要隨同學,,同學們怎么生活,,你就要怎么生活,并不能因為家里經(jīng)濟比較好,,你就要活得和別人不一樣”,。在學校,貧富是沒有區(qū)別的,,只能在學習上,、運動技能上、生活管理上,,去顯示自己的優(yōu)越,。家境不好的父母,也不要過于強調(diào)沒錢來拒絕孩子正常的經(jīng)濟要求,,比如正當?shù)募w活動需要錢,,一定要幫助孩子達成愿望,,讓孩子過有尊嚴的生活。如果這個階段處理不好,,孩子對錢會形成不恰當?shù)挠^念,,比如仇視富裕的同學或瞧不起窮的同學,喜歡用錢去找到自尊,,往往種下資源浪費,、無節(jié)制生活、奢華或者經(jīng)濟犯罪的心理根源,。

  到了高中,,青少年常常有獨立意識,追求特別,。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允許他多存一點錢,,比如平時積攢的零花錢、節(jié)假日得到的壓歲錢,,孩子都可以自由處理,。孩子買一些爸爸媽媽并不認同的東西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學會閉嘴,,不去討論他的選擇,。涉及到一些大的東西需要父母資助的時候,比如像信里說的要數(shù)碼相機,,父母要學習如何分解孩子的需要,。一個數(shù)碼產(chǎn)品可能要花4000元錢,,爸爸媽媽可以說,,“你的想法很好?。〉鄼C是你需要的,,你要來為買它承擔責任,父母可以幫你,,為你出2000元,,剩下的2000元你得靠自己想辦法”,。孩子如果說他沒有辦法,,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先從父母這兒支取,以后從每月零花錢中扣除??梢宰尯⒆映袚~外的家務來抵賬,也可以幫孩子找一點社區(qū)的工作,,從中得到報酬等,。這種經(jīng)歷很重要,,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花錢的壓力,錢的管理和如何籌到足夠的錢,。聰明的父母往往等待這一刻,好對孩子做順勢教育,。這還會讓他對金錢的概念更深刻,因為孩子想買什么就能買到的話,會對金錢沒有概念,沒有概念的話,,他今后在資產(chǎn)的管理方面會出現(xiàn)問題,。有些女孩子花錢可能因為心情不好,,買些無用的小東西,、小零碎,只是為了取悅自己,。父母要及時疏導,,不然,,孩子長大后可能就是個購物狂。

  在教育孩子對待金錢的觀念上有兩個技術,,這兩個技術用在初中以后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第一個技術是上面提到的部分滿足技術?!昂?,你當然可以去買了,爸爸一定支持你,,不過爸爸只能支持你20%或30%或者50%,,其他你要自己去攢”。另一個叫延遲技術,。很多孩子買東西很沖動,,突然特別想買就開始磨父母,給我買一個,,給我買一個,,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反對,孩子就被挫敗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得到心理安慰,,并不是真正渴望得到東西,,他往往是一種沒有經(jīng)過思考的欲望。這個時間爸爸媽媽就要說,,“雖然那個東西不錯,我們也愿意給你買,,但要等一等”,,讓孩子的欲望延遲一下,延遲對他的心理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假設孩子想得到一個東西又能等待的話,,就說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

  李子勛支招:如何對待追名牌的孩子

  社會就是一個名牌社會,,很多東西都在創(chuàng)名牌,,名牌首先是質(zhì)量比較好,價格相對要貴一點,,并不是說名牌的東西一定好,,買名牌就是攀比,實際上現(xiàn)在的消費理念就是鼓勵大家購買名牌,。名牌有很多的前期投入和付出,,對產(chǎn)品的質(zhì)量要求也很高,哪怕是鉛筆芯,,貴的有牌的,,是不易折斷的,柔性好,,畫出來的線流暢,、美觀,差的筆芯會急死人?,F(xiàn)在國家希望大家消費,,鼓勵大家把錢拿出來流動,也是為了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當然,,大家不能在生活上浪費,比如說大吃大喝,,奢華,,或者花在那種對別人不好,對自己身體也不好的消費上,,那就沒有意義了,。家長也要適當?shù)墓膭畈⑻羝鸷⒆拥奈镔|(zhì)欲望,孩子的欲望減弱,,自我發(fā)展的心理動力也會減弱,。很多成年人懶散,,得過且過,抑郁,,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往往就是欲望不夠所致。貧困家庭長大的孩子對錢的欲望很高,,刻苦學習,,通過考大學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欲望就強。要保持孩子的欲望就不能完全滿足孩子,,讓孩子經(jīng)過努力自己達成愿望,。

  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吃飽穿暖就可以,,一般的孩子不會追求名牌,,名牌觀念是大人或社會給他的,大人可以不去處理這樣的東西,,不給他買就行了。十二歲以前的孩子并不是那么堅持,,大都人云亦云,同學買了一雙鞋,,他說好,,就想買,,爸爸媽媽可以買另外便宜好看的東西給他,。但是到了十二歲以后,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父母就要開始尊重他的感受了,,如果他的環(huán)境里都是穿名牌的人,家里經(jīng)濟不困難,,滿足他的欲求也是對他自尊的保護。因為對個性怯弱的人,,貧窮會使他失去自尊,。對個性很強的孩子,貧苦卻是他最好的動力,。其實每個孩子都會在社會化過程中與自卑作斗爭,,困苦的生活會讓有的孩子變得更強,,成為杰出的人,也可能讓有的孩子因此抬不起頭,,成為自卑的人,。

  當然,花錢的事情可以從兩方面來看,。第一,,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身體,,人最重要,。比如說有的人非常累了,,都走不動了,還要去擠公車,,如果他沒有經(jīng)濟負擔的話,,就沒有必要這樣去省錢,。第二,錢是重要的,,花錢要花得有價值,。比如說你是籃球運動員,,給你買彈跳性和合腳性都很好的耐克運動鞋,,幫助提高籃球技術,,是值得的,但如果什么運動都不做,,只是為了穿名牌,,非要耐克,,就是沒有價值。就這封信看,,父親同意給他買了尼康相機,,過問一下他喜歡攝影,,用尼康做了攝影沒有,是不是到野外采風了,,有沒有研究攝影技術,看類似的書籍雜志,。如果他沒做過,,只是覺得尼康好,就買了,,現(xiàn)在又要買DV,,父親就要拒絕??傊?,對孩子小時候的欲望,大人可以做積極的引導,,到了青春期以后,大人要更多的去考慮孩子的感受,。

有一個讀高二的單親家庭的男孩想買名牌襯衣,,大概需要近一千塊錢。他身邊幾個朋友都買了那種襯衣,,他也一定要買,。他十六歲了還沒有一件像樣的襯衣呢,!媽媽過去總在

  小攤上買減價的襯衣,,他現(xiàn)在是高中生了,一定要有穿得出去的襯衣,。媽媽說好吧,,跟孩子去了大商場,一看價錢就嚇了一跳,,堅決反對,。兒子覺得媽媽不關心他,和媽媽的關系變得很不好,,甚至用不學習不做作業(yè)來對抗,。我跟這位母親講了這個技術,,媽媽回家后就答應存錢為他買襯衣。媽媽開心地說:“我們每個月存200塊錢,,存四個月,,到第五個月我就可以給你買了,!”孩子很高興,,與母親關系好了,,學習又開始用心了。過了兩個月,,孩子看著每天為錢精打細算的母親說:“你不要存錢了,,我現(xiàn)在不想要那件襯衣了,我看到一件八十元的襯衣,,也很不錯,我要那件,。”孩子跟媽媽關系好了,,就會心疼媽媽的,。

  31.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我不想活了

  我現(xiàn)在心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有時候真想死了算了,雖然說男兒不輕言“死”字,,但是我真的受不了,。父親很晚才生我,我現(xiàn)在才十八歲,,但是父親已經(jīng)有六十四歲了,。家里有七口人,兩個姐姐,,兩個哥哥,,只有我自己在讀書。父母在家務農(nóng),,一年到頭又沒有多少收入,,加上他們年歲已高,所以他們是再也沒有能力像以前供我小哥那樣供我讀大學的,。哥哥姐姐雖然多,,但是他們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了,有自己的家,根本顧不上我,,他們也沒有多少時間回來看父母,,只有小哥回來過幾次。但是如果盼他供我讀大學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我父母為了供我讀大學什么都不顧了,,他們整天起早貪黑地干,多養(yǎng)了兩頭豬什么的,,以后想賣了給我交學費,,這些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心里也很疼,。我小哥是一個干部,手頭也有一些錢,,但是嫂子管得太死了,,父母也沒給他什么錢。我哥哥以前也說過要接父母到他那里去住,,去享清福,,父母沒有去,因為還有我在,,我還不能自立,。我還沒有讀大學,媽媽非讓我讀大學,,所以他們還在干,。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多余的人,再加上一些鄰居的風涼話,,更加無地自容,,總覺得如果沒有我,我們家該多快樂呢,!因為有我,,父母要向哥哥姐姐開口借錢,總是有一些會鬧翻天的事情,,感情搞得很僵,。反正都是我的錯,我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我連累了親愛的爸爸媽媽,,我也看透了這個金錢世界!哎,,人生啊,,無論我怎么辦,,好像都不可能做好,老師能不能幫一幫我呢,?

  十八歲正是陽光燦爛的時候,,很多人正在享受青春,這個男孩卻覺得自己的生命該結束了,。這封信讓我們看到一個現(xiàn)實,,孩子十八歲了,眼睛看到的東西和大家看到的不一樣,。如果換一個人來看他的家庭,,看他的生活,可能會有另外的描述,。其實很多問題都是“看”出來的,,別人會說這個孩子好幸福,他是最小一個,,“皇上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都疼最小的,。這個男孩正是這樣,,他從小就生活在爸爸媽媽的關照里面。盡管現(xiàn)在爸爸媽媽老了,,但能夠工作,,他們還有精力,而且還過著一種很有意義的生活,。他們要幫助孩子上大學,,所以整個生活充滿著意義,活得很有價值,。他們養(yǎng)豬也好,,受苦也好,都是對生活自愿的選擇,,這樣的選擇對他們來說很重要,他們需要繼續(xù)照顧這個已經(jīng)長大的十八歲的孩子,。

  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反過來看,,其實這個孩子是很重要的,他的重要在于不管是在父母心目中,,還是在哥哥姐姐心目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哥哥姐姐雖然沒有過來直接關照他,,但內(nèi)心也許在想,,“我們有一個值得驕傲的弟弟要去讀大學,,要為家族去爭榮譽了,我們會為這個弟弟驕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這種說法:老大齊家(繼承家業(yè)),,老二衛(wèi)國(當兵打仗),老三定邦(讀書安天下),。這個弟弟從小就立志要去上大學,,是家族的驕傲,是家族的希望,。奮斗者總是孤獨的,,孩子感覺到的落寞,正是與他奮斗的心相匹配的,。

  同樣的事情為什么會有兩種甚至更多的描述,?就在于我們怎么來解釋問題。男孩感覺到了痛苦和困境,,這個困境是內(nèi)心的困境,,并不是現(xiàn)實的困境。為什么是內(nèi)心的困境呢,?爸爸六十四歲,,六十四并不是一個很老的年齡。我們認識問題的時候,,會看到由于視覺不同,,對事物解釋的方法不同,會給內(nèi)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寫信的這個孩子是以一種負面的方式去看待事件和現(xiàn)實的,,得到的自然是困擾、痛苦,、煩惱,,感覺沒出路,沒希望,。所以他才說出“我不如死了”,。他覺得自己不重要,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人,,是父母的拖累。換個角度看,,用積極的眼光,,用正面的眼光看待這件事,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對家族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價值,。

  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重要,不僅對自己重要,,對家族重要,,而且對身邊的人,對社會,,甚至對整個人類,,都是非常重要的,他的生活就一定會充滿意義和動力,。把自己想象成生命的一分子,,就像在江河中,你是其中的一滴水,,如果沒有每一滴水,,就沒有江河,它的意義在于你是人類生命的一部分,,你要對生命負責,。而且,每個人都只能成為那一滴水,,不可能獨自成為江河,。這個男孩應該改變自己的視角,用積極的眼光去看他的生活,,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勢必一輩子都會痛苦。即便現(xiàn)在他過了這道坎,,考上大學了,,但如果按照這種方式生活,仍然會有很多的困擾和痛苦,,他應該換個視角來看現(xiàn)實,。

  這個孩子確實有客觀上的困難,,但這個困難有時間性,,不是永遠的困難,。比如說現(xiàn)在經(jīng)濟比較困難,,上大學難,,但是有希望工程,,有助學基金,如果他考上大學,,即便家庭沒有經(jīng)濟資助,,也還能夠利用社會救助,,起碼還可以貸款讀書,以后掙錢來還款?,F(xiàn)在的困難只是現(xiàn)在的,不是永遠的,,如果覺得這個困難是永遠的,,就無法突破內(nèi)心困境。如果認為困難是暫時的,,暫時的困難恰恰是發(fā)展的動力,,孩子就會更努力讀書,,為家族掙脫貧困出一份力,,主動承擔生活的責任,,面對挑戰(zhàn),,不讓爸爸媽媽操心。他會想:我要用完美的高考成績來回報父母,,讓他們知道我是一個很不錯的兒子,。

  所以,這封信里掩藏著一種信息,,即孩子學習成績可能不理想,不能回報父母的辛勞,他有些害怕了,,無意識的要逃避責任了。當然,,這是孩子的心理自我保護,,當他這樣想,這樣痛苦,,甚至想死的話,,對父母的內(nèi)疚就變得不重要了,他這樣就成功地擺脫了倫理上的焦慮,。對這個男孩的父母來講,,如果知道孩子有這樣的想法,首先要和孩子討論,,讓孩子參與一些家庭工作,,把孩子納入掙錢的計劃中,讓孩子感覺自己也在為自己出力,。父母要多跟孩子商量,,讓孩子投入家庭的事務,讓他分擔責任,,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很有意義。爸爸媽媽大包大攬,,對孩子講“你就好好讀書,,什么都不用管,爸爸媽媽再苦再累,,不吃菜不吃肉都給你掙錢”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有被剝離感,,有勁無處使。如果孩子學習再不那么順利的話,,他就會處在困境里,,感覺沒有出路,只好通過想死來了結,。

其實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來參與、承擔一些責任,,有臉面在高考不理想的情況下活下來,,并在鄰里兄弟之間活得有尊嚴??梢詢A聽孩子的建議,,比如對大學費用的建議,或者是節(jié)約的建議,。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對未來上大學的攢錢計劃,,讓孩子覺得他在這個計劃里面是主導的,他可以安排一些事情,。這樣的話,,他就不會這么無意義感,也不會出現(xiàn)抑郁狀態(tài),。相反,,如果家長剝離了孩子的能力,不讓孩子參與,,自己又太苦太累,,孩子愛父母,就會很難過,。這個個案中的男孩很善良,,對爸爸媽媽的感情非常深厚,非常愛他的父母,,這樣的孩子是很可愛的,。父母不考慮自己只考慮孩子的做法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壓力,讓他有創(chuàng)傷感,,很心疼父母,,反而不快樂。

  李子勛支招:幫老小長大

  一般來講,,最小的孩子成長比較緩慢,,內(nèi)心單純、幼稚,,爸爸媽媽生他的時候年紀比較大了,,能夠心疼孩子,。年輕的父母有些時候不懂得在意孩子的需要,比較莽撞,,也比較自我,。但是父母過了四五十歲再有孩子的話,對孩子的關心就比較細致,,所以常常對小的孩子比較溺愛,,盡可能滿足他的需要,對他的行為放得比較寬,,不像管長子,,或者不像期待長子那樣要求他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有能力,,一定給弟弟妹妹做榜樣,。從心理學分析看,最小的孩子心理發(fā)展容易出現(xiàn)兩個傾向:一個傾向是變得很逆反,,最小的孩子最容易逆反,,容易走一條不符合家族風格的道路,甚至有一些反社會的行為,。另一個傾向是幼稚,,變得比較孩子氣,,脆弱,,不喜歡承擔責任,總逃避責任,。自己不作決定,,讓父母作決定,責任也由父母來承擔,。對最小的孩子來講,,只要能加強社會的接觸,多交朋友,,從同齡的孩子里找到成長的模式,,也能很好地發(fā)展。

  最小的孩子更需要自我認同,,一般來說,,十八歲的孩子已經(jīng)過了自我認同的階段了。孩子十四五歲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重要,,獨一無二,這個世界離了他就不行,。過去還認為自己有很多缺點,,過了十六歲發(fā)現(xiàn)這些缺點就是自己的特點,,甚至是優(yōu)點,不是缺點,,個性方面也不像過去一樣,,總要聽別人說什么才是什么。一般來說,,十六歲就要完成自我認同,,如果還覺得別人好,自己一無是處,,可能就是問題,。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有個詞叫“同一性危機”,就是指不能認同自己,,產(chǎn)生對自己,、對社會的信任危機,自我邊界瓦解,,自我意識缺乏等,。比如成年的孩子還在關注自己的缺點,認為自己這不好,,那不好,,長得不漂亮,身材也不高,,或者學習不好,,還在自我挫敗,就是同一性危機沒有處理好,。這樣的人會慢慢地發(fā)展成心理弱者,,或者神經(jīng)衰弱,糾纏在內(nèi)心痛苦中,。十四五歲的孩子很狂妄,,藐視權威,認為大家都毫無意義,,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才是美好的,。這樣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對每一個個體來說都非常重要,,孩子要意識到自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對身邊的人是重要的,。如果有這樣的認同,,就不會陷入悲觀,不會輕易去想死,。寫這封信的男孩說,,“我不重要,,好像有沒有我都沒關系”,自己不重要,,社會當然也不重要,,接著他就會對社會反感,認為社會是金錢社會,。只有喜歡自己的人才會喜歡別人,,喜歡社會,只有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愛他人,,愛這個世界,。

  32.成長也需要創(chuàng)傷

  我討厭父母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武漢一所大學的本科生了,剛剛升入大學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鮮的,,但是每當想起往事我心中就疼得滴血,。

  從小學到初中二年級我一直在無憂無慮的環(huán)境當中度過,父母關心我,,親友老師愛護我,,學習成績好,同學也羨慕,,一切都非常美好,。可是在初三,,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嚴厲的班主任,,他很愛發(fā)脾氣打人,班上成績差的他不管,,成績好的同學他幾乎都打過,,他打人的樣子是我見過的最兇殘的一幕,,不但用拳打,,而且用腳踢。有一次因為一點小錯他對我大打出手,,從教室前面一直打到教室后面,,從那一刻開始,我的心就碎了,。我跟父母說,,但他們不理解我,,反而說是我的問題。后來我就不愛上課了,,經(jīng)常遲到、逃學,,心情低落,、精神萎靡,,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晚上失眠,,甚至想輟學,。父母見到我這個樣子還不斷地逼我去上學,我每次逃學他們都找我,,然后把我送到學校,。有時候我心情惡劣,在家亂扔東西,,他們就打我,,我的心被一點一點地撕裂了。

  到了高中,,本來以為換個環(huán)境我會忘記過去,,可是我做不到。我開始討厭父母,,高中三年我回家的次數(shù)很少,,即使是過年也不愿意回去,而是躲在親戚家,。因為一回家看到父母和我的房間,,心中的傷疤就又被觸動了,我恨他們,,對他們態(tài)度不好,。親戚一起罵我,說:“父母辛辛苦苦地供你讀書,,你卻這么對待他們,?!”指責我不懂得尊敬師長。整個高中三年,,我都是在痛苦壓抑當中度過的,。我本來從小性格活潑又開朗,可是經(jīng)過了這些我漸漸開始孤僻了,,不跟人接觸,,對學習沒有興趣,整夜失眠,。為了治療失眠,,父母也曾經(jīng)找過很多醫(yī)生,可是一點效果都沒有,。在治療當中我明白了自己已經(jīng)患了心理疾病,,可是家里現(xiàn)在實在是太窮了,為了治我的病已經(jīng)花了很多錢。

  2003年的高考對我又是一個打擊,,兒時的伙伴,、身邊的同學本來都沒有我優(yōu)秀,可是他們都考上了很好的大學,,唯獨我只考上了一所三類大學,。我害怕聽到親朋好友對我的議論,更害怕別人看我的眼神,,我開始逃避,,不跟任何人接觸。來到這所大學我仍然十分孤獨苦悶,,我想忘記過去,,可是做不到。我依然恨我的父母,,沒有辦法忘記傷心的往事,,我覺得都是他們造成的,我沒有辦法擺脫痛苦的煎熬,。我想問一問李老師,,究竟該怎么辦?

  我想這個事情不能完全怪父母,。首先老師的做法很糟糕,,因為初三的孩子心理還比較脆弱,。很多孩子在發(fā)展過程中常常有這樣的一些事件,,這種事件激發(fā)了一種心理效益,叫作“扳機效益”,,就像槍扣了扳機然后子彈就不得不打出去了,。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孩子都比較脆弱,,需要慢慢的適應社會,。人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感,然后是尊嚴,,老師打罵他使他沒有安全感,,沒有尊嚴,,他突然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不能控制的環(huán)境里,。像自然界的小動物,在慢慢探索外界時,,要先找到逃回母親身邊的路,,如果能夠快速地跑回去,它會覺得安全,,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與接納也變得容易,。

  這個孩子感覺環(huán)境是無法控制的,,跑回家里卻又得不到爸爸媽媽的理解。不過,,他在對待這樣一個事件時,,選擇了一個看起來非常無效且糟糕的方式:他把憤怒朝向了父母,以至于自己變得四面楚歌,。當然,,父母如果在這個時候能跟孩子適當?shù)墓睬椋闆r會不一樣,,孩子獲得安全感,,得到心理緩沖,就不會覺得學校老師還那么可怕,。不過,,聽這個故事,仿佛是孩子故意地要為難自己,,要斬斷自己與家庭的親情,,讓自己接受更多成長的痛苦。這些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痛苦有沒有意義呢,?我覺得是有的,,盡管我還猜不出,但相信有一天孩子會從這樣的痛苦中獲益,。

另外,,他對打罵他的老師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因為我們必須假定老師的動機是善意的,,老師憤怒地打孩子,,從動機上來講并不是想傷害他。不然,,我們會不安全,,會覺得老師本身是一個惡魔。如果我們總把別人當惡魔,,自己心情會不好受,。一般來說,老師的憤怒可能來源于一個動機,,就是希望孩子學習好,。這個孩子在事件發(fā)生的時候還無法判斷老師惡行中并存的善意,他感覺的是痛苦,,沒有面子,,沒有尊嚴,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所以產(chǎn)生憤怒,、逆反,、反傳統(tǒng)意識以及在學習上的困難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這個階段延續(xù)那么多年就不自然了,。孩子在心理創(chuàng)傷事件發(fā)生后的一兩個月處在焦慮中,,包括上學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把這樣的事泛化并由此改變了成長的方向,,就是孩子自己參與進去了,。初三的時候被老師打罵過一次就終生不能夠舒緩,那會是誰的責任更大呢,?當然是孩子自己的責任更大,。你會覺得他把這件事情作為一個理由,作為一個解釋多種不順,、失敗,、挫折的理由,而不想自己去承擔責任,。但我們看見,,這只是一個理由,絕不是孩子不那么順利的原因,。

  從生物學上無法解釋孩子被人責打后突然就變糟了,,如果他變壞的話也是他內(nèi)心作了一個決定,或早已有諸多對現(xiàn)實的憤怒,,挨打只是一個激發(fā)點,,不是原因。當時的痛苦我們可以理解,,是存在的,,但終生人格的改變和生活的改變,卻要有內(nèi)心的決定才行,。這個決定不是老師做的,,也不是家長做的,而是孩子自己選擇了這樣的路,。他信上說不愿意上學,,逃學,結果學習越來越不好,,沒考上好大學,。孩子認為這些錯誤是父母給他帶來的,其實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自控的,,不是被迫的,。

  父親的責任在哪,?父親的責任在于他不了解孩子的痛苦,,在非常關鍵的時候沒給孩子支持。因為孩子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父母,,父母完全可以為這個事情去找老師申訴,,或者找學校申訴。家長的問題在于沒在關鍵的時候給孩子幫助,,讓他失去了康復的時機,。而孩子的問題是,他用這個事情做了殼來防御,,讓自己躲進殼里退化了,,成了比較消極的人。

  孩子對老師的指責是老師給他帶來了心理創(chuàng)傷,,實際上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伴隨著創(chuàng)傷體驗,。這是成長需要的,如果一個人說他從沒有過創(chuàng)傷,,那是壓抑的結果,。如果孩子沒挨過打,也許誰的一句話,、一個態(tài)度,、一個表情,都會給他造成痛苦,,或者爸爸媽媽忘了給孩子買生日禮物,,也會給他造成創(chuàng)傷。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愈合創(chuàng)傷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成熟的標志,。如果孩子受到創(chuàng)傷不能夠愈合,那么就說明他不愿意成長,。生活本身就是艱苦的,,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被無端地傷害,被同事,、朋友或鄰居欺負,,或者自己丟面子、失去自尊心,。這些只是生活中的部分,,因為絕大部分的生活還是好的。如果把傷害看成是全部,,“老師打了我了我就不好了,,我一輩子都好不起來了,,因為我受到創(chuàng)傷了”,那結果就會真的不能好起來,。所以我想告訴這個孩子,,老師打你這樣一個事件,可能給你帶來了創(chuàng)傷,,但這個創(chuàng)傷對你的傷害,,遠遠沒有你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變得很消極的傷害大,真正傷害你的是你的態(tài)度,。當然我們承認老師有責任,,家長也有責任,但是這些責任都沒有孩子自己的責任大,,他應該對他的生活負責,。因為爸爸、媽媽,、老師不會對他的生活負責,,真正對他生活負責的只有他自己,他必須負起責任來,。

  面對困境怎么做,?對這個男孩來說,目前有兩件事要做,。一是從現(xiàn)在起他要重新作決定,,是不是要過積極的、有價值的,、有責任感的生活,?選消極逃避的生活方式還是對生活作積極反應,重新建構一種有效率的生活方式,?二是他要嘗試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只有寬容了傷害他的人,才真正能夠從傷害事件里面完全的康復出來,。要做到寬容,,就必須考慮到老師的善意,還要考慮到很多痛苦只是青春期的逆反和壓抑疊加,,還有過度需要父母認同及缺乏自律所致,。他必須去思考一些帶有正面意義的東西,比如我們曾經(jīng)歷的東西是誰來決定,,是從中獲益還是遭災,,痛苦體驗是不是一種財富,等等,。直到有一天他寬容老師了,,覺得老師雖然打了他,,傷害了他,他還是能理解老師,,還是能尊重老師,。到了這一天,孩子的心理創(chuàng)傷就算完全康復了,。

  其實很多傷害都是慢慢被自己建構出來的,,如果總用負面的,,非?;疑那榫w來對待以前的事情,去回憶,,就把創(chuàng)傷更加地活化了,。所以這個男孩必須做一個內(nèi)心的決定,對自己說“我要做些什么,,我今后要怎么做”,,如果他不做這個決定,那么誰也幫不了他,,心理醫(yī)生也幫不了,。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心理醫(yī)生會幫助他做一個假設:“假如你的老師從沒有打過你,,父母一直對你很好,,但你的境遇還是這樣,你會怎么想,?”他必須自己要站起來說“其實過去的事情早就過去了,,應該重新來。我面對的可能性選擇有很多,,現(xiàn)在還年輕,,才大一,今后的生活會有很多機會,,我干嗎老要生活在過去呢!我要尋找突破的機會,,現(xiàn)在就開始準備,尤其在學習上我要投入更多的熱情,,對父母尊重”等等,。如果他真做了這樣的決定,問題自然就會變小并慢慢的消失,。

  對他的父母來說,,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往往是因為沒有覺察到孩子需要幫助,沒有意識到孩子處在創(chuàng)傷的痛苦里,。所以有機會的話,,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支持,,少批評,尤其是不要讓親友來批評自己的孩子,,不要把矛盾擴大到親友的體系里面去,。因為孩子在家里跟父母產(chǎn)生沖突是因為親子關系的依戀所引起的,一旦擴大到親戚系統(tǒng)里,,孩子的尊嚴和人品會受到影響,,創(chuàng)傷就會加重。父母要學會在親友的面前多說孩子好話,,給孩子建構一個關心父母的形象,。

  李子勛支招:用溫暖撫平創(chuàng)傷

  是不是任何兒時的創(chuàng)傷都是由自己慢慢建構出來的呢?父母真的就沒有什么責任嗎,?

  不是的,。雖然有些兒時創(chuàng)傷會影響人的一生,甚至造成緩慢的人格與世界觀的改變,。但這封信是孩子在大一的時候?qū)懙?,對十九、二十歲這個年齡段來說,,更多的是要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可以的,。如果強化他的無力感,說他是創(chuàng)傷的受害者,,會進一步挫敗他的努力,。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我試圖將問題淡化并改變問題的意義,,淡化老師的惡意和父母的問題,,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在痛苦事件中的作用,引發(fā)孩子對自己的

  覺察,。這是對孩子正面力量的一種激發(fā)與試探,,如果孩子聽到了這樣的解答,真正出現(xiàn)了好的改變,,說明孩子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準備好變化了,,他只是希望通過跟醫(yī)生的對話來求證而已。如果沒有什么變化,,甚至更加憤懣,,那就說明他還沒有準備好,他還想利用過去的事件讓自己獲得更大的自由,,承擔更少的責任,。那么我也不會強行地去干涉他,當然也許我會提醒他可能因此失去更大的利益,。利用過去事件獲得一種行為或認知的自由,,是人類天賦的本領,。這里有一種慣性,如果一個孩子病了,,卻因為病而獲得他渴望的玩耍的權利,,他的病自然會好得慢。

作為心理醫(yī)生,,我們要考慮當事人的利益,。對于過去事件的痛苦他想得太多,但痛苦的意義與孩子自己的責任想得很少,,我們就要促使他去想,,看看強化了問題的另一方面會不會讓孩子的感覺不一樣。父母是有很大問題的,,這些問題有個人性格的,,也有家庭文化傳承的,,但這方面孩子已經(jīng)憤怒了很久,,我當然不想加深孩子在這方面的關注??纯醋匀唤?,天上出現(xiàn)老鷹的時候,母雞會不顧安危展開翅膀,,保護小雞,。麋鹿在面對獅子的時候,會把孩子擋在身后,。人類的父母受限于許多文化觀念,,太拘泥于對錯,不僅不能為孩子的權益去爭取,,甚至禁止孩子在家庭里自如地談論和發(fā)泄對環(huán)境的不滿,。這樣的家庭容易失去足夠的溫暖,失去心理緩沖的功能,,慢慢地,,家就變成了一個讓孩子感覺窒息的地方。

  33.給孩子時間

  父與子的對抗

  有時候我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都快二十二歲了,,到底怎么回事啊。我真覺得我是獨生子女當中最倒霉的一個,,怎么說呢,?我老是跟爸爸過不去,從小就是這樣,。而且呢,,我越來越看他不順眼,,冷戰(zhàn)都十幾年了,真的很煩人,。要不是自己現(xiàn)在的工作還沒有著落,,有能力的話,我想我第一個行動就是一定要搬出去住,,遠離這個家,。

  其實在別人看來,我們家也還是不錯的,。以前父母都在一個單位工作,,后來在街邊的房子做起生意,再后來在我當兵回來之前,,家里蓋起了樓房,。不過,我還是很想念過去的老房,,我最美好的回憶和時光都是在童年時代,,都是跟老房子相伴的,那時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我能感覺到父母很愛我,。后來,我年齡慢慢大了,,他們對我的要求越來越多,,我和父親的對抗也開始了。其實,,小的時候我很怕他,,他兩眼一瞪我就把頭低下??墒请S著我的長大,,跟父親的矛盾和沖突也越來越激烈。他看不慣我,,我也看不慣他,,其中最看不慣的就是他小氣、吝嗇,,還有自私,,有的時候甚至覺得他非常虛偽,總之他的缺點都暴露在我的眼睛里,。所以很多時候我跟他頂嘴,,會說出許多令他生氣、挖苦他的、很重的話,,想把以前受到的所有壓制和憤怒都發(fā)泄出來,。他也一樣,話很重很狠,,我們誰也不讓誰,。可能我們都很要強吧,。那時候就是這樣,,如果不讓我說出來,我太難受了,。

  另外,,父母在我小的時候,鬧過一次離婚,,他們當時口口聲聲說為我好,,就放棄了。現(xiàn)在我大了,,我覺得他們很多的做法對我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比如說我的性格,非常內(nèi)向,,見了生人很不自在,,總之我是一個逆反心理非常嚴重的人。

  這是一封二十二歲男青年的來信,,講述了他和父親之間的矛盾、對立,。

  我們先來看看男孩和爸爸的關系是怎么發(fā)展的,。男孩子最開始常常是對媽媽形成依戀,因為小時候是躺在媽媽的懷里吃奶,,被媽媽抱著睡覺,,所以一般男孩子在兩歲以前很容易和媽媽形成依戀關系。在這種依戀中,,常常會有父親插進來,,所以最開始他對父親是排斥的。我們能看到很多很小的孩子,,父親要抱他,,他是不干的,總讓媽媽抱著,。

  兩歲以后,,他慢慢懂事了,知道自己還有一個爸爸,而且爸爸是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在兩歲以前不能夠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他認為應該排斥掉爸爸,爸爸最好少來煩他,,少來影響他和媽媽之間的關系,。兩歲以后要慢慢接受父親,但是在接受父親的過程中,,孩子也不愿意放棄對媽媽的控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jīng)講,兩歲到五歲之間的男孩有戀母色彩的情感,,他的戀母表現(xiàn)常常不是對媽媽多好,,而是對父親憤怒,就是對父親排斥,。比如說,,在五歲以前會偷偷說父親的壞話,在媽媽面前說爸爸干什么壞事了,。這是無意識的,,并不是有意要害父親,但是他總覺得父親妨礙他跟媽媽的親密,。實際上父親會強行插入母子之間,,把男孩從媽媽身邊拉開,使他度過這個依戀的困境,,因為依戀的困境會讓他不愿意長大,,只有父親才能引導男孩變得長大。

  孩子在兩歲到五歲有一個過渡期,,從依賴媽媽到開始崇拜爸爸,。他們發(fā)現(xiàn)爸爸能力很強,首先能控制媽媽,,還能夠給家庭帶來很多好東西,,而且?guī)半U。這時候媽媽對孩子的保護使孩子感覺受限,,失去很多快樂,,父親卻常常會鼓勵孩子去爬高,打秋千,,或者干一些激動人心的事情,。五歲以后,男孩會慢慢形成對爸爸的崇拜,,崇拜父親也意味著對權威的認同,。他開始學習討好父親,討好父親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得到父親的認同。這個時候父親如果挫敗他,,批評他,,打他,罵他,,或者對他很生硬,,孩子就很難形成對父親的熱愛,也難獲得與權威相處的經(jīng)驗,。小時候被父親挫敗可能激發(fā)一種心理恐懼,,害怕權威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以后無法和自己的上司,,或者是單位的領導,,或者帶有權利色彩的人搞好關系。他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畏懼感,,莫名其妙地想和這樣的人保持距離,。往往還會伴有被拒敏感,不敢對人提要求,,也不敢對人說“No,!”,更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

  信里這個青年,,談到了小時候非常怕父親,可能是在五歲左右他想接近父親的時候沒有得到積極的響應,,沒有必需的共情和支持,,也很少得到表揚。男孩對父親的認同欲望是希望父親能夠接受他,,愛他,,喜歡他。這個孩子被挫敗了,,如果這個階段他過得不錯,爸爸很愛他,,給他很多支持和表揚,,表現(xiàn)出無條件地愛他,接納他,,他的心理會穩(wěn)定地發(fā)展到十二歲,。十二歲的孩子面臨家庭情感向社會情感的轉移,他慢慢把跟父母的關系看得不那么重了,,把跟同學的關系看得很重,,跟老師的關系看得很重。所以慢慢就會忽視爸爸媽媽情感的需求,開始拒絕父母了,,父母給的愛,,他會拒絕,父母拍拍他的頭,,他會說“干嗎動我”,。他表現(xiàn)出一種不想和爸爸媽媽親近的心理傾向,轉過來去崇拜社會權威,。

  如果父親是一個值得崇拜的人,,孩子會繼續(xù)跟父親保持良好的認同關系,如果父親在社會上是一個弱者,,在家庭里也有很多問題,,那么這個男孩就會對父親表現(xiàn)出強烈否定和攻擊情緒。這個個案中的男孩說父親一身毛病,,又小氣,,又吝嗇,又自私,,還虛偽,。這就是我們談到的一般十二歲到十六歲的孩子有極端思維,有完美主義色彩,,把任何事情都看成是絕對的,。這個時候他很容易發(fā)現(xiàn)父母的缺點,因為父母畢竟是活生生的人,,不會非常完美,,孩子對父母的問題很敏感。找到父母的問題,,孩子就有理由否定父母的權威了,,尤其是父親的權威,然后就有理由按照自己喜歡的人,、喜歡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了,。所以,對父母的憤怒過程是有積極意義的,,并不全是消極的,。一個孩子要慢慢轉向社會角色,要充分地社會化,,要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必須從否定家庭情感開始。這個否定會引發(fā)一個心理成長的艱難歲月,,因為他否定父母的同時,,也在否定自我,。

二十二歲是男孩開始重新認同接納父母的年齡,最晚二十五歲,,男孩會有很明顯的回歸家庭情感的傾向,。戀愛其實是尋求家庭情感的再現(xiàn)。當他到了二十五歲,,感覺到生活的壓力時,,他觀察父親,會發(fā)現(xiàn)父親老了,,突然會感覺到其實父親一直是愛他,,支持他,接受他的,,并不是他內(nèi)心想的父親不喜歡他,。那個時候,他的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一種回歸情緒,,孩子會重新回到爸爸媽媽的懷抱,,對爸爸媽媽又有親密的行為了,又可以摟摟爸爸了,,知心話也愿意跟父母講了,,有什么困難也愿意讓父母給他出主意,家庭重新回到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

  這封信里的青年正處于一種回歸的準備狀態(tài),,為什么呢?因為他已經(jīng)為父子關系痛苦了,,痛苦就是覺醒,,就是自我覺察。他寫這封信,,實際上就是在做回歸的準備,,即使他現(xiàn)在看到爸爸媽媽有很多缺點,但是他在寫這些東西的過程中,,爸爸媽媽的優(yōu)點就會顯現(xiàn)出來,。當我們談一個人的缺點的時候,優(yōu)點在自己內(nèi)心自然就會變得很明顯,。這個男孩在信中還說到父母由于婚姻出了一些問題,,兩個人關系處得不是很好,曾經(jīng)有離異的念頭,。信的最后說父母很多做法,表面上說起來是因為愛他,,但是他自己感覺好像恰恰起到了反作用,。面對這個問題,,我想對孩子說,我們要理解愛的方式,。家庭中很多對孩子的憤怒,、批評、苛求甚至傷害,,可能都是因愛而起,,如果我們能正確解讀親子關系中的信息,就不會那么痛苦,。

  我想男孩真正完成回歸,,必須在社會上獨立。首先他得有份工作,,有獨立的家庭,,能夠不依賴爸爸媽媽生活,他才能和父母有平等的位置,,才能使情感回歸發(fā)生,。假設他到了三十歲還依賴父母生活,回歸就不能形成,,因為他仍然是一個孩子,,父母仍然不會改變態(tài)度,他仍舊只能堅持對父母的不滿,。我們鼓勵他盡快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工作,,有一個社會角色,那個時候他就不僅僅是一個孩子,,還是一個單位的職工,,或某個機構的成員,一個社會人,。他會馬上看到父母的態(tài)度變了,,尊重他了,不那么批評了,。只要他在家里面待著,,就是孩子,但他也可以是好孩子,,服從父母,,幫家庭做一些事情,如家務事,,或者承擔家庭的一些壓力,。這種情況下,也能把與父母的關系調(diào)整好,。

  34.說話也要學

  嚴厲的母親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大專二年級了,,從小到大都被束縛于母親嚴格的管教之下,。學習成績在中專以及現(xiàn)在的大專班都是上游,一直很好,。但是我不滿足現(xiàn)狀,,在這個競爭激烈、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我覺得只讀大專是不夠的,。媽媽想讓我轉本科,我也正有此意,。也可能是為了讓我考上本科吧,,媽媽對我的嚴厲程度簡直令常人難以想象。比如,,平時不許我和同學出去聚會,,甚至偶爾出去放松一下也不行,還有我不能跟同學去買衣服,,如果買了她就怪我,,對我說開學了可不能再出去玩了,要玩的話肯定沒有好成績,。平時我最怕媽媽了,,她的話就像一道命令一樣,我不敢說一個“不”字,。否則小到亂摔東西打罵,,大到躲在屋里大哭,她這一套我是最害怕的,,每次的反抗都是在我的慌亂以及母親的哭聲當中告終的,。

  我的性格比較內(nèi)向孤僻,人際關系當然不好,。我曾經(jīng)想過用寫信的方式和母親溝通,,可是她竟然看都不看,就當著我的面把信扔進垃圾桶,。邊扔還邊說:“有什么看的,,你的心思我還不明白?”極大地傷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流了很多眼淚,,已經(jīng)不知道該怎么跟她溝通了。還有,,就是平時我母親每個月只給我十塊錢的零花錢,,我都舍不得花。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能不能自己給自己買衣服穿,,她不同意,,說我衣服夠多了,。其實父母很少給我買什么衣服,不少衣服都是好朋友看我衣服少送給我的,。我二十一歲了,不是一個愛追流行的女生,,也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所以從不亂花錢,但是我需要用自己的一些時間和精力來支配自己的生活,,而且我很自覺,。像我母親這樣,對我的學習其實沒有什么幫助,,反而使我整天精神很不好,,很壓抑,也很不快樂,。其實看一看我身邊同學的父母好像都不這樣,,反而他們也考得很好。我非常痛苦,,不能自拔,,希望李老師能拯救一下我的心靈。

  首先我們要感覺到,,媽媽看來是有些情緒,,她把很多關注都放到女兒身上,好像沒有自己的生活,。當然我們不知道這個母親為什么那么地在意一個二十一歲的孩子,,因為信里面一句都沒有提到爸爸,也不知道她們家里還有沒有兄弟姐妹,,為什么感覺上她跟媽媽好像密不可分,。

  有些時候家庭里會形成這種“結盟”現(xiàn)象,所謂結盟就是說本來家庭是三個人或四個人,,但有兩個人緊緊地纏在一塊兒,,所有的東西都要求一致。比如媽媽的想法孩子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利益就是媽媽的利益,。顯然,媽媽想幫助女兒的辦法就是跟她結盟,,讓孩子像自己來促進她的成長,。從動機上來講,母親用的是自我犧牲的方式,。她哭吵都是為了孩子,,不是為了自己,。不是說“孩子你對我好一點,你幫我做事,,你幫我掙錢”,,而是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有用的人”,,這樣的動機應該說是值得贊賞的,。但方法上,她對女兒的教育受先占性觀念的影響,。比如認為孩子總是不懂事,,不太可靠,不管她年齡多大,,必須使勁管住女兒才能讓她成熟,。在我看來,這個母親太熱衷于母親的角色,,孩子已經(jīng)到了二十一歲,,有法律上、生理上,、心理上的成熟,,也有自己的價值體系、審美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母親意識不到,,還孜孜不倦地執(zhí)行著母親的功能。

  反過來,,女兒又把媽媽的態(tài)度看得太重了,。二十一歲的女孩不管媽媽說什么做什么,都應該有自己的準則,,爸爸媽媽所表達的意愿只是意愿,,不是命令。這個女孩太在意媽媽的表情,,以至于把媽媽的一些意愿看成了很大的壓力,,實際上女孩也希望從媽媽那兒得到一致。她做任何事情都渴望得到媽媽的贊賞或者認同,,如果得不到媽媽的認同,,她本人就慌亂了。其實,,她缺乏足夠的自我認同的能力,,如果她溫和且堅決地堅持自己的決定,母親就會找到讓自己發(fā)生改變的理由??雌饋硎菋寢尩膯栴},,透過對媽媽的問題描述,我們同時看到女兒本身存在著自我認同不夠,,沒有那么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沒有自我決策能力并敢于自己來負責任的勇氣。母親的哭鬧是對關系的催眠,,維持母女的現(xiàn)存狀態(tài),。如果女兒意識到,媽媽當然會按照媽媽的心態(tài)來說一些話,,她哭也好,生氣也好,,總是希望給女兒一個好的建議,、方向。但是最終要由女兒自己來全盤衡量自己的生活,,自己作決定,。這樣哭鬧不重要了,催眠的魔力消失了,,母親也懶得再哭鬧,。有些時候如果女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了,效果好,,媽媽也就接受了,。

不能單靠這封信就認為媽媽不信任她,要想到二十一年來母女產(chǎn)生互動的過程是很漫長的,。當然不排除媽媽有個人的問題,,但是這個互動形式一直到了女兒二十一歲都沒有改變,就有可能是女兒的行為,、態(tài)度無意識地鼓勵了母親,。如果女兒能給媽媽很好的信息,讓媽媽感覺到她已經(jīng)長大了,,她有能力來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包括人際關系,媽媽就會慢慢解脫出來,,關注自己的生活,。

  當然,如果媽媽處在情感剝離的狀態(tài),,比如說她離爸爸很遠,,或者爸爸不在身邊,她強烈地需要女兒,要從女兒那得到家庭情感的話,,則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這封信并沒有告訴我們媽媽在個人生活上不快樂,或者說她沒有爸爸的很好的照顧,,因此也不能做這樣的分析,,只能說這個母女的漫長互動過程形成了這樣一種模式。女兒小時候也許覺得好,,“媽媽把我管得很好,,很安全,什么事情媽媽都幫我想到了”,,會回饋給母親她很舒服,;現(xiàn)在長大了,這樣管就不舒服了,,不好玩了,,也要讓媽媽知道自己不舒服。不要對媽媽所做的事情做是非評判,,不要說“媽媽錯了,,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不是這樣想的”。而要說“媽媽,,你這樣管我,,我不開心,我覺得不舒服,,有壓力,,你給了我很多思想負擔”。要把這樣的話告訴媽媽,,女兒可以說“媽媽說的都是對的,,但是你給我那么多對的東西,就讓我很有壓力,,我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把這種困惑告訴母親。她會想到自己的動機是要讓孩子好,,讓孩子成功,,而目前的行為和自己想達到的目的是矛盾的,南轅北轍,,這個時候媽媽自己就會調(diào)整她的行為,。

  我想對這個女孩說,母親在意你的學習,,當你堅持觀點時,,在學習上就應更積極努力,,并有好的效果,讓媽媽感覺你是對的,。如果學習本身不好,,媽媽正為這個著急呢,她一著急就顧不上所謂的方法了,,也不那么尊重你,、信任你,就會凡事都要你馬上按照她認同的方法去做,。

  怎么去跟母親溝通,?孩子要站在父母的立場上來看問題。父母有法律責任要來教導孩子,,他們會認為如果自己不說一些不好聽的話,,就是沒盡到責任,但是說話只代表他們的位置或法定角色,。比如說教導孩子要有道德,,要節(jié)儉,要對人好,,要善良,要寬容忍讓,,要有公益心,。很多教導可能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追求成功、追求自我,、追求效率的思路,,但那是文化的積淀,是為了在自我高度發(fā)展的時候內(nèi)心有道德均衡,。父母做這些教育是必然的,,如果孩子產(chǎn)生反感,或者不喜歡那一套,,那孩子怎么來處理呢,?孩子首先要想到,這種反感是來源于成長時對權威角色的反感,,不見得是對父母說的內(nèi)容反感,,它只是對強加式的、不可商量的,、不可討論的話語方式的反感,。

  所以,對孩子來說,,有些時候可以用一些技術,。如果爸爸媽媽用你不喜歡的方式說一些你不愛聽的話,沉默就是最好的交流。沉默看起來沒有交流,,但實際上是一個很強的交流,,爸爸媽媽說什么都閉嘴,聽完了以后就走開,,如果爸爸媽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說話就積極地回應,,形成良好的互動,讓彼此都感到愉快,。以后爸爸媽媽自然會選擇好的方式,,因為他們覺得如果孩子不愛聽,說也沒有用,。這是消退與強化并用的心理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沖撞父母,沒有表現(xiàn)出不快樂,,只是聽,,聽完了就走開,不做任何表達,。當然如果爸爸媽媽非要你表示態(tài)度的話,,你可以給他們含混的回答,但是不要喪失自己的權利,,不要說“您說得對,我一定照辦”,,因為這樣的話反過來會給自己帶來壓抑,,以后爸爸媽媽會說“你看你騙我們,你當時答應了我們,,但是你沒做”。你可以說“我試試看……”,,“我得等一等……”,,“我要觀察一下是不是這樣做可以……”,還有就是“我還得想一想……”,。這些話都不是說爸爸媽媽錯了,,而是說我需要考慮,把自我融進去,,為自我找到位置,,也就是告訴父母:“我還有一個位置呢,你們講完了我還要有一些想法,?!边@樣父母想生氣也沒有理由,,想惱也惱不起來。如果對父母說,,“你們想錯了,,這樣干根本不行,還是我說的對”,,就會形成關系的對立,,沖突也在所難免。

  35.成長需要經(jīng)驗

  作為孩子,,應該把父母的話好好想一想,,為什么父母會認為這樣好?因為從經(jīng)驗,、文化積淀、工作經(jīng)歷等各個方面,,父母都比孩子豐富,,而且他們都度過了青春期,這樣說總是有道理的,。

  其實,,父母更多的是表達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如果很鮮明,,很簡潔,,比如“我認為你不應該這樣做”,就會產(chǎn)生矛盾,。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過于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很多內(nèi)心的安全感、穩(wěn)定感,、和諧都希望從孩子的態(tài)度里表達出來,,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實際上,,家庭里面的爭吵總是雙方都不認輸才會發(fā)生,只要有一個認輸,,爭吵就不會繼續(xù),。比如打架,,兩個人都要打才行,,下棋,兩個人下得越精彩越投入,,雙方廝殺就越厲害,,但如果一方不玩了,另一方怎么想廝殺都無法進行,。家庭里也是這樣,,必須要有一方沉默才能結束矛盾。孩子不是權威的位置,,如果建議爸爸媽媽沉默的話,,孩子就顯得位置太大了,所以建議孩子要沉默,。沉默就是一個態(tài)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游戲了,今天的爭論就到此結束”,。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愿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父母特別權威,認為不應該被冒犯,。

  但是作為青少年來說,,他的成長過程必然要走彎路。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聽話的孩子,,如果他長大以后很多體驗都沒有嘗試到,,有一些該犯的錯誤沒有犯過,也沒有挫敗,,那么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能力的,。孩子知道父母說得對,但是無意識還要做一些看起來有點不對的事情是為什么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孩子就像養(yǎng)分一樣。比如說因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師罰站,,孩子就會印象深刻,,就知道要守規(guī)矩,,知道這事后面有一個秩序,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這樣的經(jīng)驗很重要,如果完全地聽話,,什么錯誤都不犯,,就會什么成長的經(jīng)驗也沒有。

  36.責任也是權利

  偏心的父母

  有一個非常年輕的女孩,,參加工作多年,,心里一直很痛苦,因為父母總是偏向哥哥,。遠在老家的哥哥從小體弱多病,,念完大學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心安理得地在家待著,,脾氣很暴躁,,父母不敢說他,因為他總生病,,媽媽覺得把哥哥生下來就是虧欠了他,,總有愧疚感。這個女孩覺得,,作為女兒應該受到家里很多的照顧,,但卻承擔了很多的責任,每個月都要給家里寄錢,,家里認為妹妹多分擔一些是應該的,。一次,女孩給家里打電話,,家里說媽媽身體不太好,,又缺錢了,不肯去治,,這個女孩就非常生氣,說“我每個月都寄錢,,看病是最要緊的”,,媽媽說“我們家經(jīng)濟條件還是很緊張,你也不能怪我”,。放下電話這個女孩就開始哭,,覺得家里面亂得一團糟,又沒有辦法去要求哥哥,。她覺得作為妹妹太累了,,“為什么我就要這樣呢,?像這種現(xiàn)狀我應該如何去改變呢,父母一個勁兒地護著哥哥,,真不知道該怎樣辦,!”

從這件事情來看,痛苦是女孩內(nèi)心的一種感覺,。作為妹妹,,如果哥哥身體真有什么問題的話,妹妹為家庭出點力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從她的故事里我們可以感覺到,,她哥哥的病并不嚴重,因為他可以讀完大學,,所以女孩抱怨的可能就是哥哥應該分擔一些家庭的壓力,,而不是把家庭壓力都放在她一個人身上。這種感覺應該是正確的,,可以理解,,至于這個家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我們不太清楚,,哥哥找不到工作是暫時的,,還是根本就找不到工作,我們也不太清楚,。所以,,這個女孩首先要明白,有些焦慮是她內(nèi)心的,,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對家里有照顧,,只是一個希望,你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你不能夠超越你的能力,,你不能過多地把家庭的壓力和矛盾壓在自己身上,因為你有你的生活,,你必須在你的能力范圍里面去幫助家庭,,或者是幫助哥哥。如果這樣想的話,,她的壓力就會小一點,。

  不過,女孩內(nèi)心深層有抱怨,,她覺得一般在家庭里都是哥哥承擔比較大的責任,,妹妹會嬌慣一點,但是她家剛好顛倒了,,在她家里哥哥從小就是中心,。哥哥為什么能夠成為家庭的中心,?因為哥哥有生病作條件,他是有病的人,,所以他得到了很多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他不用承擔什么責任。哥哥得病了,,爸爸媽媽要照顧哥哥,,妹妹實際上就成了姐姐,開始分擔家庭的憂愁,,早早就去工作,,掙錢幫助家庭。這個女孩對這一點一直沒有認同,,她覺得這是不公平的,。事實上,當一個家庭面臨危機的時候,,如果哥哥很優(yōu)秀,,又上大學又有好工作,還幫助改善家庭經(jīng)濟,,而妹妹一事無成,,打個工也是普通的工作,妹妹的痛苦會更深,。這個女孩現(xiàn)在的痛苦只是認為,,現(xiàn)在發(fā)展得不好是因為過早過多地承擔了家庭經(jīng)濟重擔,但是如果換一種方式,,她的感覺不一定比現(xiàn)在更好,。

  這個女孩面對偏心的媽媽,心里面很不平,。怎樣才能讓她的內(nèi)心平靜呢,?實際上,當她承擔家庭責任的時候,,她也得到了一些權利,。比如說,她現(xiàn)在可以抱怨父母的生活,,可以指導他們,,讓他們換一種生活,讓他們?nèi)タ床?,注意身體健康,她獲得了這種權利,。一般來說,,承擔的家庭責任多,,在家庭里擁有的權利就多,比如說哥哥病了,,不承擔什么責任,,他的權利也少,他無法改變家庭現(xiàn)狀,。其實在很多家里,,兄弟姐妹都希望別人弱一點,自己強一點,,愿意讓自己成為中心,,很多家庭爭斗都是為此產(chǎn)生的。而希望自己弱一點,,讓別人成為中心,,讓別人去承擔責任,自己躲起來的例子反而少一些,。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jīng)研究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爭斗,,他們認為兄弟之間的矛盾是非常自然的,哥哥天然會嫉妒弟弟,,為什么呢,?弟弟沒有出生的時候,哥哥是獨一無二的,,弟弟出生以后,,哥哥會很憤怒,他覺得爸爸媽媽怎么會關心那個小東西,,而不關心我了?這種嫉妒常常是希望自己比對方強,。這個女孩也有一個特大的因素使自己變得比哥哥強,,盡管她沒上大學,,哥哥上了大學,,但是哥哥上了大學也不行,哥哥還是沒有工作,??陀^的原因使她變得比哥哥強,,按西方心理學的觀點來說,,她應該感到高興,,她成長了,,變得很強了,而且不僅是現(xiàn)在,,將來處理她自己生活的時候,,也都有能力,,她的能力從小就被培養(yǎng)出來了,,她等于天然地獲得了一份禮物,哥哥變得很弱,,本來應該是她弱的,但她反而變得很強,。她在成長方面、生活經(jīng)驗方面,,的確得到了很多,,但責任和權利是平等的,當然她也要付出很多,,現(xiàn)在她總是在抱怨自己的付出,,沒想到獲得的也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上,,婚姻上,,對子女教育上,,她都會有遠遠超過哥哥的能力,。

  這個女孩很善良,希望爸爸媽媽生活好,,她有工作,有收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像樣,,希望爸爸媽媽的生活也像樣,。也許是由于她能力的原因,,還不能夠有那么多的精力來改變家庭的現(xiàn)實,所以常常為家里擔心,。

  對于女孩的這種擔心,我要提醒兩個問題,。第一點,,女兒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的不一樣。年輕人追求科學,、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而且一旦達到這種生活方式,,就會把它泛化,,希望父母,、哥哥都像她一樣,,有電話,,有汽車,,等等,。但是老年人奉行的是一種簡約、樸實的生活方式,,他們覺得那些時尚的東西毫無意義,,一個人吃飽穿暖,有房子住,,開開心心就行了。所以,,有時候,,女孩的痛苦和傷心是來源于她想把她的生活方式給父母,,讓父母按照她的想法去生活,。因為從現(xiàn)狀來看,,家里并不是吃不上飯,,只是她希望家里把錢花在看病上面,,但是老年人看病是很舍不得花錢的,,尤其是農(nóng)村的老年人,。

  第二點,這個女孩跟家庭的情感連接太緊密了,。盡管她獨立了,工作了,,但是實際上她的大部分情感都是從家庭來的,,因為她對家里的事情卷入得很厲害,,還在為哥哥的事情著急,。一個城市的女孩有工作了,,應該慢慢把她的情感轉到社會上去得到補償,,交男朋友,,和同事密切的來往,,家庭方面的情感慢慢的就減少了,,人的社會化就是這樣形成的,。愛還是愛,,但不會像過去那么著急,,那么被家庭影響,,不會出現(xiàn)哥哥的事情令她煩惱,,爸爸媽媽的事情也讓她痛苦,雖然應該有煩惱,,但是不應該痛苦成不能夠控制的樣子,。

  所以,,她要明白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父母,,而且自己承擔了那么多的家庭責任,應該有自豪感,。應該感覺到比同齡的孩子成長得快,,而且有能力,,因為她不僅能夠照料自己,還能照料家庭。此外,,在日常生活當中,,還要擴大社會交往,,把注意力轉向身邊的人,發(fā)展自己的社交圈,。她一旦形成了穩(wěn)定的情感來源,,就容易認同家庭問題,,不容易陷入各種痛苦,。

  從自然法則來講,,家庭一般對哥哥或者姐姐的期待比較高,,作為家庭權利的分擔來講,,對哥哥期待高,,哥哥得到的權利就多,。比如,,爸爸媽媽有時候會問哥哥的意見,但是不會問最小孩子的意見,。因此,,在一般家庭里,常常是長子發(fā)展很快,,而最小的一個孩子最受寵,,發(fā)展比較慢,吃的麻煩比較多,,問題也比較多,。

  那么,這樣的家庭如何達成平衡呢,?長子壓力很大,,但是得到的表揚比較多,爸爸媽媽可能會贊揚他,,因為他總是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好,,比較能夠分擔家里的事情,為爸爸媽媽著想,,關心弟弟妹妹,,甚至工作比較早,會幫家里掙錢,。而最小的雖然比較受寵,,但是毛病比較多,所以被批評就比較多,,這就形成了一個假象的平衡,。中間的孩子會想,,“盡管我沒像哥哥那樣受到爸爸媽媽的信任,,但也不像哥哥那么累,,不用什么事情都幫著做,我可以偷懶,,和弟弟妹妹相比,,雖然沒得到爸爸媽媽那么多寵愛,但是我不挨打,,也不挨罵”,,中間的孩子可以這樣來平衡。

結語:陪孩子長大

  人類的嬰兒很脆弱,。在兩歲以前,,你無論怎樣愛他、關心他,、抱他,,都不會把他寵壞,,但是假設在孩子兩歲以后你不和他逐步分離,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就可能會結得很深,。當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很深時,,會呈現(xiàn)出很多問題給媽媽,,媽媽看到孩子有很多問題,,會加重對孩子的關心,于是孩子對媽媽就有了控制的力量,。愿意對媽媽呈現(xiàn)問題的孩子,,并不是媽媽有多么盡職,而是孩子要控制母親。他要使媽媽離不開他,,使媽媽感覺到,,如果我不管他,這個孩子就完了,。這就使孩子與母親的距離過分近了。

  其實,,孩子是必須要犯錯誤的。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必須允許他犯他那個年齡的錯誤,。心理學有一個“挫折理論”,,即孩子不經(jīng)歷挫折,是不會成長的,。如果成人一直保護他,,他就經(jīng)歷不到錯誤。其實,,家長的焦慮就在于怕孩子犯錯誤,,家長的所有努力就是避免孩子犯錯誤。但這樣做的潛在危險可能是使孩子很少會有內(nèi)心沖突,。如孩子一直不單獨睡,,他就不會有接觸黑暗和孤獨的沖突。孩子在一歲半時被放到另一間屋子里獨睡時會怎么樣,?他會非??謶郑瑫土P父母,,不理睬父母,。但這都是他的情緒的投射,沒有關系,。如果父母能夠堅持鼓勵孩子和溫柔地微笑,,孩子的這種情緒就會很快過去。對孩子來說,,如果他獨自在黑屋子里過夜,,就能慢慢地學會獨自處理這種恐懼和焦慮。讓孩子適當?shù)鬲氉蕴幚硪恍﹥?nèi)心沖突,,體驗恐懼和焦慮,,他長大以后就很少會有心理障礙的可能性。

  我們通常都是透過玻璃窗來看家庭,,這只能看家庭的活動,,聽不見他們在說什么,,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但是能夠看到媽媽和孩子的位置,,爸爸和孩子的位置,,媽媽是怎么反應,爸爸是怎么反應,。關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互動的結果。有時父母會埋怨現(xiàn)在的家庭關系不好,,不舒服,,以為這種情況是誰的責任。但實際上如果把時間拉長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因果,,你認為是原因的東西,本身可能就是結果,,因果是互換的,、循環(huán)的,而且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循環(huán),,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格局,。著重的是觀察關系,而不是觀察家庭教育中的對錯,,家庭關系是一種存在性的關系,,沒有什么誰對誰錯。

  我更重視關系教育,,強調(diào)孩子在家庭結構中的關系,,孩子在這個關系中是一個什么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可能發(fā)生的問題是什么,。對家長來說,,發(fā)生問題時不要著急,當治療師提出教育孩子的理論時,,要看到這個理論的潛在的危險性,。就像吃藥一樣,難免會有副作用,,心理醫(yī)生的治療也潛在著危險,。如果家庭面臨著改變的話,家庭成員要能夠承受改變的沖擊,。有些家庭是脆弱的,,平衡本身建立在脆弱的關系中,如果聽了治療師的話,,去改變這個家庭,,有可能面臨更大的麻煩和痛苦,有著更大的危險,。治療的目的是讓人的焦慮減輕,,而不是增加焦慮。其實問題沒有什么嚴重的,,那只是家庭類型的一種表現(xiàn),,假如覺得現(xiàn)在不好,自己可以換一個樣子,,家庭也可以隨之改變,,不會有什么可怕的后果。

  中國文化本身就有家庭融合的色彩,,家庭分化不夠,,這是民族性的,沒有什么對錯,。美國人從小認為自己很棒,,而中國人從小就認為自己很差,要努力改變自己,。這就是文化,。心理醫(yī)生通常不會把這些看成問題,它們僅僅是文化的特點,。中國家庭的分化不良,,結構分界不清,比如上一輩不知道該不該管孩子,,該怎么管,。按照國外流行的觀點,是可以不管的,,老一代可以幫助養(yǎng)孩子,,照顧孩子,但不負責教育,,教育是父母的事情,。如果老人插入教育會怎么樣?恐怕更麻煩,。因為代際之間的期待不一樣,,每一代的人價值觀也不一樣。如果大家都熱衷于教育孩子,,那就會形成家庭教育層面的沖突,。所以有些老人很聰明,躲在后面不教育,,把教育的權利留給父母,。這樣的情況不一定不好,。

  親子教育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關系大于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其實家長不需要說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訴孩子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關系就行。我說的良好關系不是過度親密的,、過度依戀的糾纏關系,,而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相互尊重的關系,。當你和孩子建立起這樣的關系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希望孩子怎么變他就會怎么變,。你希望他考上清華大學,他就會一直努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因為他把這個目標看成是自己的目標,。在我遇到的很多個案中,一些父母有非常正確的教育方法,,親子關系卻非常糟糕,,其中一些還是教育家,教育別人頭頭是道,,但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就不行,。他們不知道為什么,其實正是太重視教育了,,反而忽視了和孩子的良好關系,。這就像一個團隊,如果人際關系良好,,團隊就會充滿朝氣,、有活力,讓他做到十分,,他能做到十二分,,不用告訴他,他會自覺去做,。親子關系糟糕的結果就是,,你教育的方式越正確,結果越差,。媽媽處處關心孩子,、照顧孩子,,并不是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媽媽理解孩子,,孩子理解媽媽,,媽媽絕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如果孩子說他喜歡韓國的歌,,要把頭發(fā)染黃,,媽媽不會阻止他,,而會說:“是嗎,?這個想法不錯,媽媽沒有什么意見,,但是我不知道假如你染成黃頭發(fā)老師會怎么說,。”孩子看到媽媽尊重他的意見,,反而不會染頭發(fā)了,,因為他會想“假如我染了頭發(fā),老師會怎么說呢”,。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fā)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如果孩子說謊,,父母知道后非常緊張,認為孩子品性不好,,就會充滿焦慮,。當一個人充滿焦慮的時候,思維就容易狹窄,,處理問題的方法會簡單甚至糟糕,,如罵孩子、懲罰孩子,。最好用成長的眼光看孩子,,比如鼓勵孩子犯錯誤,當然是要犯他那個年齡應該犯的錯誤,。男孩有攻擊性,,你不要去打壓他,可以去引導,,比如孩子把別人家的玻璃打碎了,,不要訓斥他,不要說他是壞孩子,,而要說聰明的孩子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懲罰他;一種是認為孩子犯錯誤對他的成長是重要的,,他需要犯他這個年齡應該犯的錯誤,,包括撒謊、打架,、偷別人東西等,。一個八歲的孩子打動物,沒有人認為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但是清華大學的劉海洋用硫酸燒熊就會產(chǎn)生公憤,。為什么?因為,,每個年齡段的人只能犯這個年齡段應該犯的錯誤,,這是社會容許的錯誤。一個五歲的孩子在王府井大街上撒尿,,沒有人會指責孩子是小流氓,,但是一個三十歲的人在王府井大街上公然撒尿,派出所就會把他請進去,。所以我們不要把孩子犯錯誤看成重要的事情,,甚至我可以鼓勵孩子犯他那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犯錯誤恰恰是幫助孩子成長,,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犯錯誤,,孩子就不能從犯錯誤中學習,不能成長,。如果媽媽從小處處關心,、事事照顧她的兒子,什么錯誤都不讓他犯,,兒子非常聽話,,兒子到青春期后就沒有經(jīng)驗來處理他的焦慮,處理挫敗感,,他不敢欺負別人,,就會欺負最愛他的人——媽媽。最愛他的人給了他安全感,,所以他就對媽媽說粗話,,干一些無法無天的事情,因為他知道攻擊別人會受到懲罰,,攻擊媽媽不會,。為什么會這樣?孩子小時候沒有犯錯的經(jīng)驗,所以會犯一些大錯誤,。孩子小時候沒有從犯錯中學習到責任和聰明的應對,,都是媽媽來替他處理好了,現(xiàn)在他大了,,媽媽沒有能力幫助他處理好社會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憤怒指向母親,把一切不順都歸咎于母親,。

第三個原則,,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內(nèi)容。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長讀了許多教育孩子的書,結果是書讀得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敵似的,。你不能在孩子面前扮演專家角色,,很多孩子藐視權威,,家長越權威,孩子越不想聽話,。社會并不像教育家所認為的那樣理性和單純,,很多人寫教育孩子的書不是真心為每個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傳一種他喜歡的教育理念,、一種觀點,,為了維護這個觀點,他會故意地把事情說得很簡單明了,。如果家長把教育專家的話太當真,,可能會得不償失,這里也包含我這本書談到的教育理念,,家長最好也不要太當真,,最好只當作一種可選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正確和錯誤不重要,,有效(useful)才重要。這樣的觀念比較符合現(xiàn)代實用主義的思想,。我們要告訴孩子一些實用的東西,,不要只告訴孩子正確的東西,很多正確的東西只能在書本上活著,,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實用的教育才是現(xiàn)實教育,這種教育不容易妨礙孩子建立適合自己也適合社會的價值體系,,倫理與哲學思想,,審美態(tài)度與世界觀。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nèi)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