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從稱吳王開始,,就確定朱標為太子,整個教育也是按照儒家標準要求進行教育的,,而且,,朱元璋在中后期開始在政治上布局,就是在調(diào)整朝廷的政治格局,,為朱標接班做準備,。 比如常遇春的女兒是朱標的太子妃,所以常遇春的勢力在這個時期上升比較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藍玉在武將中地位迅速上升,,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朱標在朝廷最主要的支持者。 但不幸的是,,朱標比朱元璋死的早,。這樣,朱元璋之前的安排就完全白費了,,只能重新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按照一般的歷史慣例而言,既然太子早死了,,那么當(dāng)然就是繼續(xù)按照嫡長子的原則,,在剩下的嫡子中選擇最年長的來繼位,。可以說,,這是一般皇位繼承人的普遍做法,。 但朱元璋卻沒有這么做,而是放棄了自己的兒子,,直接立朱標的兒子為皇太孫,,確定為繼承人。這是違反常規(guī)的,。 這一方面是因為,,如果按照慣例,那么接下來應(yīng)該是周王,,但他對周王比較反感,,所以干脆都跳過去,直接立孫子為接班人,。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對朱標的感情很深,朱標性格仁厚,,他很喜歡,,所以他希望帝系仍然保留在朱標這一脈。 但選擇朱允炆并不意味著朱元璋非要堅持嫡長子原則,。因為朱標的嫡長子早夭,,朱允炆也是庶出,并不是嫡子,,不是常遇春女兒生的,,只是朱標的兒子中最年長的一個。 但從后面的情況看,,朱元璋對朱允炆顯然并不滿意,,對他能否繼位是比較擔(dān)心的。這從朱元璋預(yù)先除掉對朱允炆可能構(gòu)成威脅的藍玉一派就可以看出來,。 因為藍玉是為朱標配備的,,而朱允炆不是常遇春女兒生的,如果朱允炆繼位后,,朱標的元妃仍在,,就會成為皇太后,加上藍玉的支持,,這對朱允炆就是比較大的威脅,,有可能出現(xiàn)主弱臣強的局面。所以,,朱元璋起藍玉案,,大肆殺戮功臣,,就是要為朱允炆接班做準備。 但到朱元璋死前,,死前他都有機會調(diào)整繼承人,,開確保皇權(quán),,可是他并沒有這么做,。尤其是在周王去世后,晉王和燕王一般都被認為是徐皇后生的嫡子,,是有這個資格的。但朱元璋仍然堅持胖朱允炆繼位,。為什么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這之前,元朝有過成功的爺孫傳位經(jīng)驗,。這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奪取蒙古大汗汗位時,已經(jīng)四十七歲了,,和劉邦起兵的年齡一樣,。 到消滅南宋統(tǒng)一全國時,忽必烈已經(jīng)是六十三歲的老人了,。而到他死的時候,,他已經(jīng)八十歲了。他的皇太子真金早都死了,,接班的是忽必烈的孫子,,也就是后來的元成宗。之后,,元朝皇帝基本上都在真金一系,。這次皇位交接非常成功,沒有出現(xiàn)任何風(fēng)波,,從忽必烈統(tǒng)一到元成宗時期,,一般也被認為是元朝政治上最為穩(wěn)定的時期。 此外,,遼朝也有這樣的經(jīng)驗,。遼道宗的皇太子耶律濬被權(quán)臣耶律乙辛污蔑,先是被廢黜,,后來耶律乙辛派人刺殺了耶律濬,。后來遼道宗發(fā)現(xiàn)耶律乙辛的目的是想讓他以侄兒耶律淳為嗣,就貶黜了耶律乙辛,,另立耶律濬的兒子耶律延禧為燕王,,并封兵馬大元帥,,確立為接班人。耶律延禧繼位后,,也就是后來的遼朝最后一個皇帝,,天祚帝。 金朝也有這樣的例子,。金世宗享國長久,,到死的時候兒子已死,便由孫子繼位,,是為金章宗,。正是在金章宗時期,蒙古不斷崛起,,金國處境越來越糟糕,,逐步走下坡路。 忽必烈這個經(jīng)驗對朱元璋的決定是有影響的,。至少可以說,,這讓他認為朱允炆是有能力順利接班的。而且,,到朱元璋去世時,,朱允炆已經(jīng)二十二歲了,算是成年人,,并不是幼年繼位的那種人,,完全有能力穩(wěn)住局面。 其實從后來的發(fā)展看,,朱元璋的這個考慮也沒有多大問題,,至少朱允炆登基夠?qū)Τ⒌目刂茮]有任何問題,沒有任何能夠威脅他的權(quán)力的勢力,。唯一的問題是外有強藩,,但這并不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 朱允炆解決強藩的問題之所以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操之過急,。到他繼位時,燕王并沒有下定決心造反,,如果朱允炆能夠穩(wěn)妥一些,,逐步推進,而不是想著大干快上,,也是完全可以成功的,。這可以參考漢文帝的操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