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五彩瓷器鑒定真知堂: 明代瓷器,萬歷朝是一個重大的轉變期,,和黃仁宇寫的《萬歷十五年》書中所說一樣,,這個時期確實發(fā)生了很多事情,是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 關于瓷器文物鑒定,,萬歷朝的瓷器發(fā)生了很多大的變化。一是五彩流行,,青花衰退,。二是麻倉土絕,改用高嶺土,。三是回青絕,,改用浙料。四是萬歷后期朝廷再也沒有派燒瓷器,,直到明亡,。這幾條詳細講述,,需要不少文墨。本文僅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萬歷五彩百鹿尊文物對萬歷五彩文物鑒定做一個簡單的闡述,。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萬歷五彩瓷器鑒定真知堂: 五彩瓷器的流行,,使得瓷器世界仿佛從黑白世界走向了彩色世界,,打破了明初永宣以來純用青花一統(tǒng)天下的瓷器模式。一方面,,是由于萬歷時期進口的回青已絕,,皇帝怠政,大臣們無力再對以進貢為名的西域小國進行高額回饋,,遠人不至,。再一方面,明末由于隆慶皇帝放開海禁,,大量白銀以貿(mào)易的形式流到中國,,繁榮富庶的經(jīng)濟使得明晚期以文人為代表的上層民眾,奢侈心大起,,競相造園起屋,,從明初的簡樸到晚明的奢靡。五彩瓷器的綠肥紅瘦恰好代表了整個社會對審美的改變,,從而取代了青花,,成為當時最流行的色彩。 《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歷十年,,工料都給事中王敬民在關于瓷器燒造的奏折中提到“龍風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瓏務極華麗”,萬歷時《蔽掃軒剩語》:“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古今之冠”。 萬歷五彩瓷器鑒定真知堂: 臺北故宮收藏的這件萬歷五彩文物,,
對于以瓷器收藏名滿天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萬歷五彩瓷器也是稀罕物,如此者僅一件而已,。 萬歷五彩瓷器鑒定真知堂: 萬歷五彩瓷器文物頗負盛名,,紅濃綠艷,古樸絢麗,,和清代五彩的寫實風格相比,,萬歷五彩瓷器顯得稚拙,不識者誤以為藝術水平不高,。其實不然,。 論繪畫不是筆者長項,但大巧不工,,當代藝術家追求的返璞歸真的童蒙之作品,,卻能在萬歷五彩上找到不少。其紅綠藍三彩的搭配,,完全符合三原色的要點,,和西方藝術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如果繼續(xù)按照這條路走下去,,或許我國早已立足于世界文明之邦,,而不用淪入滿清之手,倒退數(shù)百年,。 萬歷五彩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結合的方式,,制作復雜。先要于瓷器毛坯上用細線條勾勒紋飾,,然后于瓷胎上填上藍色部分的青料,,再罩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青花瓷半成品。 出窯后,,去除歪斜不正,,瑕疵較多的廢品,在半成品上再以五彩填繪空白之處。完工后再次入窯以900度左右溫度燒成,,成品五彩牢固,,密不可脫。紅彩艷麗多見棗皮紅,,橙紅色調;黃彩如同蜜蠟;綠彩多見深綠,,草綠等。多數(shù)顏色較深而亮,,彩色上可見明顯的用筆涂抹的痕跡,。 萬歷五彩瓷器鑒定真知堂: 嘉靖,、萬歷時期五彩瓷器文物的紋飾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真實反應了當時社會追求奢侈的世俗文化,,皇宮內院也不例外,,史料記載,此時內廷供奉極為奢侈,,大過于明初,。五彩瓷器文物的主要色彩有紅、綠,、黃,、藍、紫等色,,其顏料發(fā)色是以鉛為助熔劑,,以銅、鐵,、鈷,、錳、錫等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制作而成的 ,。 這個時期紅彩為礬紅,,它是硫酸亞鐵(青礬)加鉛粉調以膠水而成,明代王宗沐《陶書》載“用青礬煉紅,,每一兩用鉛粉五兩,,用廣繆合成”而成紅彩; 綠彩的配料是:“一兩鉛料中添加三錢二分卵石粉和大約八分至一錢銅花片研磨而成”,,它是氧化銅(銅花),、鐵,、錫的結合調制成的,,根據(jù)配方不同,可以配出大綠、苦綠,、水綠等色,; 黃色是以氧化鐵作著色劑的鐵黃 ,“制備黃料,,就往一兩鉛料中調入三錢三分卵石粉末和一分八厘不含鉛粉的純質紅料”,,其品種有深淺不同的姜水黃、松花黃,、梨皮黃等,,統(tǒng)稱古黃; 藍色為釉下青花,,它的著色劑為鈷,;紫色是錳和鈷的氧化物配以助熔劑而成。 萬歷五彩瓷器鑒定真知堂: 萬歷時期的瓷器文物造型復雜多變,,唯重大器。俗稱粗大明風格,。大型器物有大罐,、葫蘆瓶、花觚,、大盤等,,一般制作都較粗糙,修胎不精致,,胎體接痕明顯,,有粗制濫造之嫌。唯官窯小件器物仍較精細,。此時出現(xiàn)了不少官搭民燒的器物,,由于皇帝不管窯業(yè),景德鎮(zhèn)官窯和北京衙門一樣,,處于自生自滅狀態(tài),,所以后期窯業(yè)越來越荒廢了。文具多見,,如筆管,、筆插、水盛,、小印盒等,,做工精細,是本朝一大特色,。瓷器紋飾以龍,、鳳及纏枝蓮,、嬰戲圖、魚藻紋等傳統(tǒng)圖案為主; 大頭小身的嬰戲圖顯得天真可愛,。龍紋為豬嘴龍,,已無永樂宣德那種殺氣騰騰的龍紋,而顯得文弱有如玩物,。各種吉祥圖案大為流行,,如臺北故宮收藏的這件白鹿尊,就是典型的以鹿代祿的吉祥意味的文物品種,。 萬歷五彩瓷器鑒定真知堂: 萬歷時期,歷年燒瓷所用的麻倉土已經(jīng)挖掘殆盡,,改用高嶺土,,所以萬歷的瓷胎和前朝不同,顯得干澀缺乏玉質感,。但燒成火候提高,,瓷化程度更好。朱淡《陶說》曰“ 饒窯陶土初采于浮梁新正都麻倉山, 萬歷時麻倉土竭, 復采于縣境昊門托至祁門, 而三易其地矣”,。 乾隆七年(1742年)《浮梁縣志》卷十《陶政·陶土》記:“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管廠同知張化美見麻坑(倉)老坑土膏已竭,,掘挖甚難,每百觔加銀三分,?!?/strong> 至萬歷中期以后,文獻已不再見麻倉土開采的記載,,代之而起的,,則是“高嶺土”。 萬歷五彩瓷器鑒定真知堂: “ 萬歷三十二年,,鎮(zhèn)土牙戴良等赴內監(jiān), 稱高嶺土為官業(yè), 欲漸以抬他土也。檄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守道葉云仍、知縣周起元爭之, 還其檄” ,。 明代萬歷五彩文物瓷器釉色多白中泛青,,器底多施亮青釉。有的釉面不是很干凈,,存在黑褐色斑點,,這種斑點尤其在沒有色彩的底足部分更容易看到。萬歷早期釉面乳白瑩潤,,后期稀薄而呈青白色,,釉面比嘉靖略顯遜色 ,,但和現(xiàn)代瓷器相比,仍極為肥厚,,寶光內斂,大行一望而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