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中國第一望夫石”在湖北陽新

 觀文書苑 2018-12-24

故鄉(xiāng)讀書會

◆◆

◆◆

挖掘歷史資源,,服務文化建設

◆◆

鮮為人知

“中國第一望夫石”在陽新

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奇山異水眾多,,其中有多處“望夫山”和“望夫石”,。而最早見于史冊且名聲最著的一處,其實是在湖北黃石的陽新縣,。然而,,由于缺乏嚴肅推介和精心保護,陽新富水河邊的望夫石,,雖有大名在外,,許多黃石人竟聞所未聞;在百度地圖上搜索“望夫山”或者“望夫石”,,可以找到幾十處,,卻沒有黃石這一處……

天下多少望夫山(石)

述說黃石的望夫山和望夫石之前,先對其他同名且較有影響者略加介紹,。

山東萊蕪市,。位于萊蕪市萊城區(qū),山頂有戍婦石,,周長15米,,高7.5米?!稘h書》載:“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泰山萊蕪山南,,洶洶有數(shù)千人聲,民視之,,有大石自立,。”清康熙《新修萊蕪縣志》載:“望夫山,在縣東北三十里,,高十里,。舊志云:唐有戍婦望夫久役不歸,立化為石,,故名?;蛟票久f福山,,俗訛望夫?!?/p>

廣東茂名市,。在茂名市電白區(qū)望夫鎮(zhèn),該鎮(zhèn)以其地有望夫山和望夫河而得名,,東與陽西縣新圩鎮(zhèn)隔河相望,。望夫山大娘峰頂上有一大石,形似久立望歸的女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徐文長有《詠陽江望夫山》詩:“海天萬里渺無窮,,秋草春花插髻紅。目送夫君出門去,,一生長望月明中,。”

河南葉縣,。在平頂山市葉縣東南部辛店鄉(xiāng)境內,,是桐柏山與伏牛山交界處的一座山峰,面積約10平方公里,。

湖北赤壁市,。在咸寧赤壁市新店鎮(zhèn)最南部望夫山村,西隔潘河與湖南省臨湘市坦渡鄉(xiāng)五星村相望,。

廣西北流市,。在圭江邊,與勾漏山毗鄰,。北流縣志稱其“山坳一石,,狀如婦人,故名”,。從江中遠望,,山上巨石儼然一妙齡女子,。望夫山東北的勾漏洞口是一座神祠,祠前有詠望夫山詩詞對聯(lián),。有奇山必有神話,,地方文人將這座石頭與東晉葛洪扯上了關系。傳說葛洪曾在勾漏洞煉丹,,得道升天,,其妻鮑姑也跟著上天。葛洪用一根紅線把她拴牢,,并囑其萬不可睜開眼晴,。鮑姑聽到風聲陣陣,忍不住偷眼張望,,霎時雷震線斷,,她摔落在江邊的山上,化身石頭,。有民謠曰:“石作佳人在路旁,,天為羅帳地為床。日為寶鏡朝朝照,,月作明燈夜夜光。千年不梳龍鳳髻,,萬載不嫁綠衣郎,。可憐不見親夫面,,目對長江淚兩行,。”

除了以上各處,,安徽當涂縣,、荊州石首市、嘉興海寧市,、九江柴桑區(qū),、江西德安縣、山西黎城縣等地,,都有望夫山,。

望夫山上望夫石

名望夫山者,其山必有望夫石,,而以望夫石名者,,則未必有山。

桂林漓江西岸斗米灘的望夫山,,山腰一石如身負嬰兒凝望遠方的女子,,因名望夫石,。關于此望夫石有多種傳說,其中之一是: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年幼的孩子撐船經過其地,,遇灘擱淺,。遷延數(shù)日,口糧只剩下最后一斗米,,丈夫爬上山頂瞭望,,以便尋找救援船只。他櫛風沐雨,,久候不得,,竟然化作了石頭。妻子攜子上山尋找,,望見丈夫變成石人,,頓時萬念俱灰,也在一瞬間化作石頭,。清代詩人李秉禮有詩曰:“江頭望夫處,,化石宛成形。兩洗云鬟濕,,煙橫黛眉青,。離魂悲壯宇,積恨感湘靈,。何事遠游客,,征帆去不停?!?/p>

遼寧省興城市也有望夫石,。市域西南,傳為秦時孟姜女望夫之處,,有姜女廟,。清乾隆帝弘歷曾作《姜女祠》詩,前有序:“山海關外數(shù)里,,姜女祠在焉,。祠前土丘為姜女墳,望夫石在其側,。俗傳姜女為杞梁妻,,始皇時因哭其夫而崩長城?!?/p>

在珠海市秀洲區(qū),、秦皇島市山海關區(qū)、香港河田區(qū),、黃山市黃山區(qū),、恩施州恩施市,、洛陽市欒川縣、昆明市石林縣,、寧夏隆德縣,、江西省宜縣、貴州貴陽市,、廣東清遠市,,均有望夫石,并各有與望夫化石相關的神話或傳說,。

富水望夫石的古與今

陽新望夫山,,一名菁山,當?shù)匕傩沼址Q北山,,高約三百米,,位于自西而東貫穿陽新縣境的富水河的北岸。準確的位置,,在今龍港鎮(zhèn)大橋鋪,,北望紫荊山余脈,西距富水大壩約6公里,,南臨富水河干流,。望夫山與富水河之間,106國道一線穿珠,,連接起水庫大壩以下富水,、車橋、星潭,、港口等地。富水河自西而東迤邐而來,,在大橋鋪梁頭莊前轉了一個接近為90度的大彎,,然后繼續(xù)向東,匯合龍港等支流,,蜿蜒流向長江,。

望夫石在望夫山東部山頭偏南的位置,高約10米,,下臨富水,,面向富河沖積平原。站在富河南岸抬頭北望,,望夫山頂叢林中露出一片深色的石頭,,其中有三處較為突出:左邊一塊高而挺拔;右邊一處似由兩塊相隔不遠的石頭組成一只駱駝,,故稱駱駝石,;中間那塊,,似一婦人懷抱孩子,凝神遠眺,。那就是久負盛名的望夫石,。

望夫山腰原是叢生的竹木,現(xiàn)在東南部坡面的灌木被清理,,種上了馬尾松,、油茶和橘樹等經濟作物;山腳原是茂密的大樹叢林,,1958年建富水水庫時砍掉了,。

望夫石相關文獻,目前所知,,最早見于魏文帝曹丕的《列異傳》:“武昌陽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相傳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幼子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石,,因以為名?!逼鋾鞔_記載,,望夫石在“武昌陽新縣北山”(陽新時屬武昌郡),這是望夫石所在方位的最權威的記錄,。唐徐堅《初學記》卷五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曰:“武昌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云: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此山,,立望夫歸而化為立石,,因以為名焉?!北葘芍?,《幽明錄》所謂《古傳》,當是指《列異傳》,,二者只有幾個字不同,,而北宋《太平御覽》則直接轉引《列異傳》原文。

其后的記載,往往輾轉相因,,無所發(fā)明,。如唐崔融《唐嵩高山啟母廟碑銘并序》載:“山崩蜀道,臺候婦而無歸,;石立武昌,,亭望夫而不及?!币矐撌遣尚拧读挟悅鳌返挠涊d,。清《康熙武昌府志》卷二《山川志》載:“菁山,有望夫石,?!庇械挠涊d稍微全面具體,如《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載:“望夫山‘在湖北陽新縣西南八十里,,一名菁山’,。《武昌記》:‘昔有婦人,,送夫出征,,至此化為石,又,,履之跡猶存,。’《輿地紀勝》:‘上有望夫石,,石上產蕪菁’,。”

本地的方志自然不會漏掉望夫山,。光緒版《興國州志·輿地志》沿襲嘉靖版,、雍正版所載:“紫荊山在治西八十里,山之東有望夫山,,治西南七十里,,長河繞其下,山半有石,,如人抱子狀?!?993年版《陽新縣志·地理編》載:“望夫山,,有石高10米,狀若婦人抱子,,翹首遠望,。”《陽新地名志》載:“太山尖位于縣境西南,東有望夫山,?!卑刺郊庠谛翘毒硟龋瑸辇埜圩罡叻?,海拔660余米,,望夫山在太山尖之東向,二者不相聯(lián)屬,。2016年出版的《陽新文化簡史》在介紹“富水流域魏晉陳跡及其文化內涵”時,,亦言及大橋鋪望夫山。

大橋鋪人熟知望夫石傳說,,但在方志所載之外,,還有地方版本。據(jù)說,,梁頭莊的下新屋,,某家的飯經常被偷吃,以為是兒媳婦偷了,,狠打了幾次,。后來還是連續(xù)失竊。于是便留心觀察,,發(fā)現(xiàn)是一個女人從望夫山上下來偷飯給孩子吃,,才知道是山上那個石頭作怪。后來雷公為懲罰她,,打掉了她的頭,,所以現(xiàn)在看起來不太像。這個故事很接地氣,,是食不裹腹的特殊年代的一種悲情演繹,。

自東面登上望夫山,沿山脊向西行,,過兩道谷地,,便是一片較平緩的崗地,過去叫上地塘,、西地塘,,村民墾荒為地,栽種紅薯,。其地有一尊巨石,,頗像觀音,土人經常拜祭,。1998年,,梁頭莊郭氏族人集全莊之力,,自發(fā)搬運磚木上山,在上地塘修建了菁山寺,,現(xiàn)由郭慶樹主持,。

菁山寺分前后兩進,后進稍有古意,,其后墻系石板砌成,,石觀音在寺后。前進是紅磚砌成,,較粗放,,分左中右三間,迎大門是一板壁,,板壁后有神像,。右側的房間供著一堆菩薩,一只鍍銅磬,,旁邊的盤子里,,放著兩對竹根制作的笅,一大一小,。菩薩后面的方桌上,,有幾壺油,亮著長明燈,。寺門左前方有泉池,,有半圈以天然石頭圍著,另半圈是人工安置的石頭,。池中是天然泉水,,既用于澆地,又供寺中人飲用,。

望夫山下有郭氏宗祠,,祠堂前一條山澗,名叫平溪,。沿溪而上,,有座古的石拱橋橫跨溪水,石橋連接的是一條古代官道,,橋兩頭自發(fā)形成一片集市,,大橋鋪因此而得名。大橋鋪村原名大橋村,,因龍港鎮(zhèn)還有一個大橋村,,故將這一個更名了。

郭氏宗祠之西有一古泉,,當?shù)厝朔Q信泉,有一水井稱為石骨井。石骨井分上蓋和下底,,而中洼形如蚌,,涵水一泓,不溢不絕,,可供數(shù)十戶人家飲用,。傳說與信泉相通的方圓十多里,共有36股泉水,。當?shù)厝藢⒋巳c望夫石并提,,作俚辭贊曰:

晉有巾幗一婦人,大義送夫去從軍,。

菁山懸望永不返,,潔身化石永鐘情。

平溪一泓滋萬物,,清泉數(shù)股潤千民,。

騷人墨客常有詠,地靈人杰不虛名,。

望夫山和望夫石的歷代吟詠

古往今來,,歌詠望夫山或望夫石的詩詞很多,尤以唐代最為豐富,。

以“望夫山”為題的詩作相對較少,。宋代詩人陳造之長詩《望夫山》可為代表,詩曰:

亭亭碧山椒,,依約凝黛立,。何年蕩子婦,登此望行役,。

君行斷音信,,妾恨無終極。堅城不磨滅,,化作山上石,。

煙悲復云慘,仿佛見精魄,。野花徒自好,,江月為誰白。

亦知江南與江北,,紅樓無處無傾國,。妾身為石良不惜,君心為石那可得,。

以“望夫石”為題的就很多了,。

劉禹錫詩曰:

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

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

李白詩曰:

仿佛古容儀,含愁帶曙輝,。露如今日淚,,苔似昔年衣。

有恨同湘女,,無言類楚妃,。寂然芳靄內,猶若待夫歸,。

王建詩曰:

望夫處,,江悠悠?;癁槭?,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孟郊詩曰:

望夫石,夫不來兮江水碧,。

行人悠悠朝與暮,,千年萬年色如故。

唐彥謙詩曰:

江上見危磯,,人形立翠微,。妾來終日望,夫去幾時歸,。

明月空懸鏡,,蒼苔漫補衣??蓱z雙淚眼,,千古斷斜暉。

劉方平詩曰:

佳人成古石,,蘚駁覆花黃,。

猶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妝,。

以上詩題均為《望夫石》,,作者均為唐朝知名詩人,其中的詩仙李白,、詩豪劉禹錫自不必說,,唐彥謙,、孟郊諸人,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才子,。其他無名之輩的詩詞文章更多,。

宋代也有不少詩人以“望夫石”為題作詩。

梅堯臣詩曰:

征骨化為塵,,柔肌化為石。高山共蒼蒼,,臨水望脈脈,。

青云卷為發(fā),缺月低照額,。千古遺恨深,,終不見車軏。

王安石詩曰:

云鬟煙鬢與誰期,,一去天邊更不歸,。

還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長望舜裳衣,。

陳師道詩曰:

磧戍人何在,,秋霜志不移。無言息媯怨,,有淚舜娥悲,。

山靜云盤髻,江空月印眉,。誰將望遠意,,歌作送征詩,。

薛師石詩曰:

望夫一望幾千年,,蒼蘚何曾似翠鈿。

卻春春深更風雨,,滿身吹淚使人憐,。

賀鑄詩曰:

亭亭思婦石,,下閱幾人代,。蕩子長不歸,山椒久相待,。

微云蔭發(fā)彩,,初日輝餓黛。秋雨疊苔衣,,春風舞蘿帶……

這些詩所歌詠之望夫石為哪一處,頗難辨別,,所望之“夫”生于何代,,作何營生,也未作交待,,但其所刻畫的形象則幾乎一致,,都是女子望夫,化身為石,,永立山頭,,風雨不移,歌頌和感嘆的是女子的堅貞,。然而也有例外,如陸游詩曰:

送君遠戍交河北,,男兒自以身許國,。

不能彎弓騎惡馬,欲隨君去何由得,?

登山矯首西北云,,形容雖變心猶存。

月明夜夜照淚痕,,鐵心石腸輸與君,!

丈夫“舍小家顧大家”,以身許國,,一去不返,,妻子在家日夜守望,,飲淚度日,,最終身化鐵石,仍不能感化在外的丈夫,,這就不僅是思念,,而是由愛轉恨,、愛恨交織了,。但丈夫或許不是不歸,,而是戰(zhàn)死沙場、欲歸不得了,。晚唐詩人陳陶詩曰“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反映的正是兵連禍結的時代,,人間百姓尤其是女子的悲慘命運,。

也有些作者的作品,,歌詠的對象似乎可以確定是富水的望夫石,。如唐代詩人嚴郾詩曰:

何代提戈去不還,獨留形影白云間,。

肌膚銷盡雪霜色,,羅綺點成苔蘚斑。

江燕不能傳遠信,,野花空解妒愁顏,。

近來豈少征人婦,笑采蘼蕪上北山,。

其中言及“苔蘚斑”“蘼蕪”“北山”,,與《列異傳》《幽明錄》《輿地紀勝》所載陽新望夫石的特征相近。

南宋龍港人蕭惟玉的《望夫石》詩寫的自然是其家鄉(xiāng)的景觀:

獨立巖前望已迷,,滄桑幾閱任遷移,。

雨為膏沐長封發(fā),月作鏡臺懶畫眉,。

薰面何曾愁烈日,,透裳全不畏風吹。

關情豈僅香閨婦,,千古游人代爾悲,。

至于歷代不以“望夫山”或“望夫石”為題,但用“望夫化石”之典的文學作品,則更是舉不勝舉,。例如:北周庚信《哀江南賦》:“況復君在交河,,妾在清波。石望夫而逾遠,,山望子而逾多,。”李白《擬古》之十二:“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白居易《浪淘沙詞》:“海底飛塵終有日,,山頭化石豈無時,?” 李紳《過荊門》:“惆悵忠貞徒自恃,誰祭山頭望夫石,?!彼瓮踔堋段魅蕉住分骸捌D頑然莫問因,匹夫何去望千春,。翻思岵屺傳詩什,,舉世曾無化石人?!泵鲃⒖儭墩鲖D詞》:“君為塞下土,,妾作山頭石?!?/p>

望夫山下的人們(一)

漢高祖六年(前201),,置下雉縣,屬江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孫樹析下雉置陽新縣。東晉年間,,省下雉入陽新,,屬武昌郡。隋開皇九年(589),,廢陽新,、安昌、奉新縣,,合置富川縣,。從221年到589年,陽新縣治在今龍港鎮(zhèn)境內的富水水庫大壩內側,。

這段時期,,以縣治為中心,,今天的富水大壩周邊一帶,不僅是陽新縣的核心區(qū)域,,也是最為富庶繁華的區(qū)域,。后來,隨著縣治的東移,,經濟中心轉移到東部,。1958年,動工興建富水水庫,,曾經的縣治陽辛古鎮(zhèn)沒入水下,,居民搬遷別處,或移到山上,,形成今日陽辛村,。

明清時期,陽新縣分設8鄉(xiāng),,轄2坊38里,,望夫山周邊分屬上陽辛里和下陽辛里,1985年屬龍港鎮(zhèn)星潭鄉(xiāng),,今屬龍港鎮(zhèn)大橋鋪村,、梧塘村、車橋村,、郭家垅村等,。

陽辛周邊,有風火尖,、鐘山嶺,、石角山、孟演寨,、鳳棲洞(白云洞),、圣旨牌樓等眾多自然和人文景觀,。

東晉政治家,、軍事家、征西大將軍桓溫的長史孟嘉就是陽辛人,,“二十四孝”中的孟宗是他的曾祖父,,而他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外祖父,成語“龍山落帽”就源自于他的事跡,。南宋著名文學家和經學家王質也是陽辛人,,其墓就在水庫大壩附近的牛頭山上。舊縣治后山鳳棲洞中有唐宋以來眾多名人的題刻,,其中明成化年間巡按御史王賓《題白云洞》等石刻保存完好,。

當然,,望夫山的名氣更大,文獻記載歷史更悠久,。

歲月滄桑,,時序更易,“千年田地八百主”,,望夫山下的子民們生老病死,,離合輾轉,不知道換了多少姓氏,。至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烽煙遍地,,富水地區(qū)再次經歷大劫難,,帶來了新一輪人口大變動。

正是此時,,郭保一,、郭保二兩兄弟從江西吉安府永寧縣(今井岡山市)遷居興國州長灘水磨頭。隨后,,郭保一,、郭保二之子華一、華二,、華三等七兄弟先后遷居興國州望夫山,、紫荊山和大冶、黃岡及江西,、安徽等3省10余個縣市,。分布在龍港、富水,、富池,、三溪等地的,主要是郭華三,、郭華六的后裔,。

龍港地區(qū)大橋鋪村、大橋村,、郭家垅村一帶,,郭氏是大姓,有坑口莊,、梁頭莊,、四門莊、太灣莊等六七個莊門,,大的莊門包括多個村民小組,,如坑口莊有6個組約3000人,,四門莊有4個組約2000人。其中,,四門莊,、荊山莊是華三公后裔,梁頭莊,、坑口莊,、荊山莊、北園莊是華六公后裔,。各灣有祖堂,,各莊有支祠,支祠之上是宗祠,。郭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2007年完成第五次重建。我們訪問的對象之一,、大橋鋪村民郭西良是宗祠重建委員會的委員,。

富水孟演寨也叫孟家尖,在渡口村,,山下叫孟演畈,。孟家尖古時或稱孟嘉尖,其得名可能與孟嘉有關,,但孟演寨和孟演畈卻是因一個叫做鮑孟演的人而得名,,而龍港郭氏的一支與鮑孟演有一段生死因緣。

元末群雄并起之時,,陽新人多追隨陳友諒一方,,龍港郭氏亦不例外。某日,,郭華三領一支人馬在孟家尖(今富水水庫大壩南側)與朱元璋所部發(fā)生激戰(zhàn),,朱軍一方軍勢甚盛,陳軍力敵不支,,擇路潰退,,陷入埋伏,眼看全軍覆沒,,郭華三亦將姓命難保,。危急存亡之際,,在孟家尖上占山為王的鮑孟演率部眾趕到,,奮勇沖殺,從尸橫遍野的戰(zhàn)場救出郭華三等人,,他自己卻在激戰(zhàn)中陣亡,。

死里逃生的郭華三不忘鮑孟演救命之恩,,尊奉鮑大王為“恩公”, 命族人刻像供奉,,后人尊其為“恩祖”,,世世祭拜。郭氏接恩祖之禮俗自明初延續(xù)至今,。鮑孟演雕像原供奉在杉欄梓土主廟,,后供奉于四門莊郭氏支祠列祖列宗牌位之前的顯赫位置。

每逢初一,、十五,,杉欄梓郭氏族人攜果品前往祭祀。四門莊支祖?zhèn)飨碌钠渌齻€同族村莊則按約定俗成的日期接“恩祖”,,即:白門樓為正月初十,,柏樹下為正月十一,鳳凰嘴為正月十二,。接祭當日,,人流浩蕩,彩旗飄揚,,鑼鼓喧天,,爆竹齊鳴。接至各灣宗堂后,,全灣人爭先祭拜,,祈求護佑。

鮑大王勇救郭華三的事跡在富水郭氏子孫間代代相傳,,但沒有寫進宗譜,。郭西樹、郭西良作為續(xù)譜主事者,,也說不清原因,。筆者推測,當年陽新郭氏效忠的是朱元璋的對手陳友諒,,而朱打敗陳建立了明王朝,,如果將鮑孟演的事跡寫進宗譜,或將招至滅之禍,。事實上,,朱元璋立國后,始終對陳氏部屬保持警惕和打壓,,并對鄂贛交界處的瑞昌,、陽新的陳姓和柯姓嚴厲清剿。然而吊詭的是,,明朝滅亡后,,陽新柯氏,、陳氏以反清復明相號召,在柯抱沖,、陳珩玉的率領下與清軍對抗,,十余萬人起而響應(事詳拙文《反清義士柯抱沖》)。

望夫山下的人們(二)

望夫山下富水河南岸,,是洪姓等姓氏聚居之地,。龍港洪氏為南宋名臣洪皓之后。洪皓(1088—1155)是江西樂平(今江西景德鎮(zhèn)轄市)人,,愛國名臣,。他年少得志,二十七歲中進士,。任南宋禮部尚書時出使金國,,被留荒漠十五年,堅貞不屈,,被譽為蘇武第二,。歸贈太師魏國公,卒謚忠宣,。

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適、洪遵,、洪邁聞名天下,,有“三洪”之稱。長子洪適官至右丞相,、太師,、魏國公。洪遵紹興十二年(1142)與兄洪適同中博學宏詞科,,名列榜首,,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同知樞密院事,,封鄱陽郡開國侯,,卒晉少保、信國公,。三子洪邁字景盧,,號容齋。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其代表作《容齋隨筆》為文史名著。洪皓父子“一門三丞相四學士”,,世所罕見,。

洪皓后裔的一支,于明末清初從江西遷至望夫山下栗林嘴落戶,,聚族成村,。洪家祠灣因洪氏宗祠而得名。該灣過去以捕魚,、航運為主業(yè),。祠堂就建在富河南岸之上十余米處,始建年代不可考,,據(jù)祠中碑刻,,當不晚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1947年曾大修,。1956年,,村民參加民船運輸合作社,此后祠堂成為生產隊和運輸社的辦公場所,。因地勢低洼,,十年九淹,,2001年平垸行洪,,洪家祠灣整體搬遷到南面五百米之外,唯有祠堂留在原址,。2008年,,被確定為湖北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夫山下蕭氏也是名門之后,。南寧淳熙年間,,正議大夫蕭雅自江西武寧紅巖遷居興國軍永興縣修凈里黃橋(今陽新龍港鎮(zhèn)黃橋村),為龍港蕭氏一世祖,。其子蕭惟玉(1181—1246)為嘉定元年(1208)戊辰科進士,,官中書舍人、簽書院事,,即前述《望夫石》詩之作者,。

龍港有上下兩座蕭氏宗祠,上祠在龍港街上,,下祠在龍港鎮(zhèn)河東村蕭家祠灣,,兩座祠堂同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

上祠于嘉慶十二年(1807)重建,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1930年,,中共鄂東南特委在上祠開辦彭楊學校(紀念海陸豐起義領導人彭湃、楊殷)培養(yǎng)軍事干部,,直至1932年撤離龍港,。1947年,蕭氏族人集資整修了祠堂,。1970年又被改為學校,,并復名為彭楊學校,1979年學校遷出,。2001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祠于1929年由中共鄂東南特委設為列寧學校,培養(yǎng)黨的地方干部,,1950年代后成為村和公社的公共活動場所,,改革開放后交由族人管理。1981年被確定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望夫山下還有焦、孔,、明,、劉、祖,、楊,、駱等姓氏繁衍生息,其中焦氏出過探花焦抑,,且焦家垅祖堂中也供奉著一個恩公,,名叫雷萬春;劉姓則為龍港第一大姓,。

望夫山下的百家姓氏,,都對望夫石的傳說耳熟能詳,并以其為榮,。不過,,也有當?shù)厝苏f,龍港人戀家,,外出闖蕩的不多,,是受了望夫石傳說的影響。

(原載東楚晚報2018年12月15日第8-9版,,有刪節(jié))

感謝閱讀,,歡迎留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