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series 地名文化系列(二) 二 百年老院劈柴院 文 郝守杰 解說 云華 “劈柴院”誕生于青島開埠之初,,其最初建筑始于一九零一年,成于一九零二年,,一九零四年,,當(dāng)局在此規(guī)劃三岔小街,形成江寧路雛形,,一九二二年,,正式定名江寧路,此處最初曾又為大窯溝,。青島“劈柴院”大致相當(dāng)于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和濟南的大觀園。由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天津路將“劈柴院”圍在一個不規(guī)則的方內(nèi),。方內(nèi)有大青石鋪成的斜十字巷,,巷子是露天的,寬不過4米,,長不過2百米,,四周圍是江南式樣的二層小樓。樓與樓比肩而立,,密密匝匝,,還有各式各樣的門洞。逛劈柴院最好是晚上,,流光溢彩,,燈火輝煌,遮掩了許多歲月的瘢痕,。 關(guān)于劈柴院的名稱來歷眾說紛紜,有說是因窯爐燒制磚瓦供應(yīng)劈柴的市場,,故習(xí)稱“劈柴院”,;還有一種說法:這里原來堆滿柴,是一個“劈柴市”,。 總之劈柴院是舊青島下層市民經(jīng)常光顧的最典型的“大眾游樂場”,,這里有說書的,、唱戲的、頑雜耍的,、變戲法的,、耍皮影的、拉洋片的等等,,酒肆飯館,、貨棧旅館、茶坊膏店,、雜貨攤兒,、日用百貨店和南北小吃鋪均有,可謂琳瑯滿目,,五光十色,,樣樣俱全。 江寧路10號的“江寧會館”是劈柴院的中心,。 1932年,,18歲的馬三立與劉寶瑞搭檔在此演出了《對對字》《大上壽》等段子。 劈柴院彰顯著“碼頭文化”,,正是:銅琶鐵板唱江東,,意氣軒渠自不同,多少英雄甘淪落,,試看屠狗賣漿中,。 編輯/小晶工作室 本系列專題片由青島地名文化協(xié)會出品 轉(zhuǎn)載自:云華伴讀 |
|
來自: 路漫漫兮wi4rch > 《文件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