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憲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唯一的嫡子,,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來說,李成器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選,,但是他卻把太子之位也就是未來的皇帝之位心甘情愿的讓給了李隆基,,詭異的是朝臣居然沒有表示反對的,李隆基自然也上書表示反對,,但是最終,,太子之位落到了李隆基頭上,這一幅兄友弟恭的景象確實(shí)很打動人,。 后來證明李成器的選擇是正確的,,李隆基親政后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啟了開元盛世,,而李成器也受到了重用,,安靜的度過了一生,死后,,被李隆基追封為“讓皇帝”,。那么李成器為什么要讓位呢?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點(diǎn)就是李成器的性格,。李成器是唐睿宗的嫡長子,,出生于679年,當(dāng)時的皇帝還是李治,,不過朝堂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二圣,。683年,李治去世,,武則天攝政,,先是把唐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外放,然后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年僅六歲的李成器就做了皇太子,。不過,悲催的是,,李旦和李成器都只是名義上的皇帝和太子,,完全沒有人身自由,而是被軟禁在宮中,。這樣的環(huán)境讓李成器倍感壓抑,,也很厭惡皇宮。 690年,,武則天稱帝,,李成器成為皇孫,,終于可以離開皇宮到藩地去,這讓他稍微能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但是,,693年,他的母親皇嗣妃劉氏和李隆基的母親竇德妃被誣告行巫蠱之術(shù)而被武則天秘密殺害,。這讓李成器更加厭惡皇宮,,也更加的低調(diào),他想要的只是自保,。所以他不愿意再次成為太子,,也不愿意坐上皇位。 第二點(diǎn)就是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聯(lián)合太平公主發(fā)動唐隆政變,除掉了韋后一黨,,然后輔佐李旦繼位,,接下來就是誰做這個太子,這關(guān)系重大,。李旦的性格朝臣都是知道的,,李旦也曾三讓天下,也比較軟弱,,并不是能匡扶朝政之人,,這個時候太子的人選就比較引人注目了。大唐急需要一位殺伐果決的太子在將來改變大唐,。 畢竟從684年開始,,大唐就一直是出于動亂之中,女人干政甚至為帝,,當(dāng)然武則天做皇帝還是不錯的,,但武則天之后,大唐在唐中宗時期,,再次混亂,,太平公主、韋后,、安樂公主等等都出來干涉朝政,,政出私門。這讓朝廷的中流砥柱非常不滿,,他們急切的需要一位殺伐果決的君主來結(jié)束這一切,,而恰好,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表現(xiàn)出來的正是他們需要的君王特質(zhì)。當(dāng)然,,李成器自然也明白這個,,知道李隆基做皇帝比自己強(qiáng)。這也正是為什么朝臣們都愿意李隆基這個庶子做太子,。 第三點(diǎn)就是李隆基的野心,。李隆基的勢力在李成器之上,李成器一直安安分分的,,甚至可以說是很低調(diào),但是李隆基則不一樣,,他和萬騎搞好了關(guān)系,,身邊也聚集了一批追隨者,雖然并非勢力強(qiáng)大,,但還是比李成器多了不少,。而且,李隆基是有野心的,,李成器并不愿意爭這個皇位,,畢竟玄武門之變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八十多年,但它的影響一直都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上演喋血劇,,后來的李承乾和李泰又來了一出。李成器不愿意看到兄弟為了權(quán)力而相殘,。所以他不愿意做這個太子,。 綜上這三點(diǎn)說明李成器讓位于李隆基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并且是心甘情愿的,。甚至并不存在被動一說,,因?yàn)樵缭谔浦凶跁r期,唐中宗就封李成器為蔡王,,但是李成器堅(jiān)決辭謝還是繼續(xù)做他的壽春郡王,。他是真的不愿意處在權(quán)力的漩渦中。 所以在李旦復(fù)位后,,準(zhǔn)備立太子的時候,,李成器就上書要求立李隆基為太子,原因就是和平時期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沒有問題,,但是現(xiàn)在是李隆基立下大功,,理應(yīng)成為太子,所謂立賢不立長,。這絕非虛情假意,。《舊唐書》記載: (成器)累日涕泣固讓,言甚切至,。時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儲位,。睿宗嘉成器之意,,乃許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