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辛棄疾被后世一起劃歸到豪放派,,但二人的豪放其實有所不同,。蘇軾出入儒釋道三教,學(xué)養(yǎng)高才力大,,他的詞更多的是文人式的曠達,;而辛棄疾則不同,他骨子里有一股英雄氣概,,親上沙場且身手不凡,,辛詞則更像武將式的雄壯。而在南宋,,有那么一位詞人,,他兼具蘇辛二人之長,既有蘇軾的豁達情懷,,又有辛棄疾的英雄氣概,,可謂是蘇軾和辛棄疾的完美融合,他就是張孝祥,。 張孝祥 張孝祥,字安國,,號于湖居士,,是南宋初期的詞人?!端问贰分杏涊d他“讀書過一目不忘,,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可見他讀書天資極高,,這一點與蘇軾很像,。但他又生在南宋,,面對山河破碎,自然也會生出一股英勇之氣,,這一點就近似辛棄疾了,。 在他考科舉的時候,本來主考官為了迎合當(dāng)時的權(quán)臣秦檜,,將秦檜的孫子秦塤定位第一名,。但是宋高宗看了考卷之后,非常贊賞張孝祥的文章,,說他“詞翰俱美”,,于是將張孝祥錄為狀元。說張孝祥“詞翰俱美”,,絕非虛言,;說他是蘇軾和辛棄疾的合體,亦是真知,;具體的我們可以將三人的詞做個比較,,一看便知。 前面已經(jīng)說過,,蘇軾詞屬于文人式的曠達,。說到蘇軾,人們都會想到“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我這里就不列舉了,,我們且看張孝祥的《念奴嬌》: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fēng)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yīng)念嶺海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 詞中描繪的中秋夜景,表里澄澈,、素月分輝,,詞中“扣舷獨笑”是呼應(yīng)了蘇軾的《赤壁賦》,“不知今夕何夕”則是受蘇軾《念奴嬌 · 中秋》的影響,。雖然有借鑒,,但卻將意境與情懷融為一體,飄飄有浩然凌云之氣,,超逸出塵之姿,,令人心曠神怡。用自然美景襯托出清曠胸襟,,灑脫處極似東坡,,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 · 明月幾時有》。 張孝祥的詞不止有似東坡的一面,,同時也有似辛棄疾的一面,,比如他那首著名的《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guān)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fēng)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dāng)年事,殆天數(shù),,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xiāng),落日牛羊下,,區(qū)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這首詞包容甚廣,從北方失地和邊塞風(fēng)景到中原父老的殷切期待,,到朝廷的舉措和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憤,,都融為一體。議論,、描寫,、抒情兼行并施,聲情激越頓挫,,風(fēng)格慷慨壯烈,。“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詞中透露出的英武之氣,,實則有更甚與稼軒者,。 如果張孝祥只是單獨具有蘇辛的面貌,那他還算不得二人的合體,。更難能可貴的是,,張孝祥的有些詞中,能將蘇辛二人的特點熔鑄一爐,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且看他的一首《水調(diào)歌頭》: 雪洗虜塵靜,,風(fēng)約楚云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guān)塞如今風(fēng)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dāng)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勛業(yè)故優(yōu)游,。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fēng)去,擊楫誓中流,。 起首兩句氣勢雄壯先聲奪人,,頗有辛詞的大氣象。隨后的“剪燭看吳鉤”,、“燃犀”等,,迸發(fā)著一種英武豪邁之氣。下闕開頭便宕開一筆,,開始懷古,,音節(jié)頓挫沉雄,結(jié)合赤壁磯頭的景物描寫,,頗有幾分東坡《念奴嬌 · 大江東去》的味道,。結(jié)句“我欲乘風(fēng)去”與“擊楫誓中流”,既有東坡的清曠俊逸之姿,,又有稼軒的慷慨豪邁之氣,。整首詞寫景懷古與議論抒情渾融流轉(zhuǎn),將蘇辛二人之長完美統(tǒng)一,,創(chuàng)造出踔厲駿發(fā)的藝術(shù)境界,。 豪放派由蘇軾過渡到辛棄疾,張孝祥實則是中間的橋梁。然而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三十八歲的時候就病逝了,,實在令人扼腕嘆息。但即使只在歷史上出現(xiàn)過那么短暫的一瞬,,也足以在文學(xué)史上劃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