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朗明戈,, 舞蹈家說它是一種舞蹈藝術, 歌唱家說它是一種音樂風格,, 演奏家說它是一種吉他彈奏技巧,, 而吉普賽人卻說它是一種快樂! 看書好還是聽書好? 文/高樊樊 01 網上有一種說法:無論是聽書還是看書,,效果都是一樣的,,并不會因為信息傳達方式的不同而影響你從書本中獲益。據說這種說法很科學,,但我保持懷疑態(tài)度,。 現在聽書的平臺很多,,聽書的好處是省眼睛,,省時間,一邊聽還可以一邊做著別的事情,,整個狀態(tài)也比老老實實坐在那里看一本書要輕松得多,。 以前我沒有聽過書,因為要寫這篇文,,我昨天特意去聽了聽書,,選了一本有關清朝歷史的書來聽。我發(fā)現,,如果要好好吸收書中的精華,,即便是聽,也是不可以分心的,,也是要攤上很多的時間,。 不過聽書有一個好處是不會浪費時間,因為我們看書的時候經常會看著看著就往回看,,目光會反復停留在那些比較難懂的段落中,。 但是聽書是不會給你“回聽”的機會的,耳朵要一直跟著往后聽,,沒太聽明白的地方也只能略過,。當然,如果你非要弄清楚也可以手動倒回去重新聽一遍,。 02 懶人聽書,,講究人看書。 一個“懶”字就體現出了聽書人的被動,。這就是我對上面“聽書和看書的效果是一樣的”科學說法保持懷疑的原因,。 因為懶得看,聽起來更放松,,在聽的過程中你的狀態(tài)是被動接收的,,跟看電視差不多。 有一本書是專門教我們如何讀書的,,書名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里提到: “相對于看電視,閱讀是非常強調主動性的,并且要帶著目的和思考去讀,;而看電視的時候,,我們的狀態(tài)是非常放松的,那些經過精心策劃的節(jié)目,,也用不著我們思考什么,,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從電視中獲取資訊和觀點,甚至理所當然地認同節(jié)目策劃者給出的結論,,這樣做的效率非常高,,但是,這也使我們自己的腦袋形同虛設,?!?/span> 作家畢淑敏也曾說過:電視劇版的紅樓夢,破壞了《紅樓夢》原著本身可以帶給讀者的很多想象空間,,看過電視劇的人們會先入為主地把林黛玉想象成演員陳曉旭的樣子,,所有的演員和故事好像都應該是電視劇里演的那子。但怎么可能是那樣呢,?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個林黛玉,,一萬個真正讀過《紅樓夢》原著的讀者心中,也同樣有一萬種“紅樓夢”,,那絕不是一部電視劇就能“說得清,、道得明”的。 聽書可能不像電視那么被動,,如果你聽的是書的原文朗讀,,依然可以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聽,你可以從中吸收到有價值的東西,。 如果你聽的是講書稿,,這樣的“聽書”也許跟看電視差不多,因為你聽到的講書稿并不是書的原文朗讀,,而是讀過這本書的人為你總結升華出來的一些精華解讀,。 03 不瞞你們說,我最近就在寫講書稿,,我們又把這種稿件叫作拆書稿,。 現在之所以很多作者寫拆書稿,主要是因為拆書稿的稿費相對比較高,,貴就貴在這個“拆”字上,。 那么拆書稿的“拆”字是如何“貴”的呢?主要因為拆的過程并不容易,,而且“拆完了還要重建”,! 作為作者,其實我在寫拆書稿的過程中收獲是很大的,這個過程通常是這樣—— 我讀了一本書,,把它咀嚼消化后,,提煉出書中的精華,并加入自己的觀點,,寫一篇文章出來,,告訴聽眾這本書的閃光點在哪里。 拆書稿絕不是完全私人化的書評,,更不是簡單的讀后感,,它是一種拆散又組合的過程。 拆書稿的目的是讓聽眾快速獲取資訊和觀點,,內容一定要簡單明了,,深入淺出。語言上則一定要生動有趣,,能吸引聽眾從頭聽到尾。 一篇好的拆書稿,,至少要從四個方面去把握: 第一是語言要立起來,。比如,過去的小說中經常用“饕餮客”這個詞來形容貪吃的饞人,,但是評書藝術家在說評書的時候,,就絕對不會把“饕餮客”這樣的詞匯直接搬出來說。 有一位評書藝術家在解說《野豬林》中兩個公差貪吃的丑態(tài)時是這樣說的:“他倆舉起了迎風的膀子,,旋風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墊住了底氣,,抽開了肚子頭兒,,甩開了腮幫子,吃的雞犬傷心,,貓狗落淚,。”——這段解說不但形象生動,,而且能讓聽的人不由得咧嘴笑,,這就是“立起來的語言”。 第二是內容點要足夠吸引人,。站在聽眾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聽的書說的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毫無新意,廢話一堆,,那說明寫這篇聽書稿的作者水平確實不怎么樣,,不聽也罷。 第三是結構安排要有緊湊感。文章的節(jié)奏感是就像音樂的節(jié)奏感一樣,,好的節(jié)奏才能抓得住聽眾,,一個觀點和話題千萬不要反復啰嗦,如果聽眾聽出來你很嘮叨馬上就會走人,。你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讓聽眾的耳朵不舍得走神才是最成功的節(jié)奏,。 第四是故事案例要生動活潑。聽的藝術全在故事里,,會講故事的人最有魅力,。你講的故事或者案例最好跟聽眾有關系,或者產生共鳴,,或能聯系自身,,總之要對聽眾有用,并且好玩,、深刻,,聽眾聽完了還能給別人講,這樣的故事才算是活故事,。當然,,故事都是為觀點服務的,每一個故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觀點,,讓聽眾相信這是真的,。 04 那么,到底是聽書好還是看書好呢,? 我想聰明的人已經有了答案,。 聽原版書的朗讀版,理論上效果和看書差不多,,但要看你聽的認真程度和主動程度,。 聽講書稿類的“速效課程”,我個人認為效果其實跟看電視差不多,,因為在你沒有親眼讀過一本書的情況下,,你只能被動地去接受別人總結出來的關于那本書的觀點和思路。 說白了,,講書稿也是一個經過精心策劃的解讀性作品,,實際上也屬于快餐文化的一種。 但是現在講書稿這么流行,,主要是因為這種形式能夠快速幫助想讀書的朋友獲取一些知識,,同時也能通過聽一本書的講解,而快速甄別出自己下一步要不要具體去讀這本書,。我個人覺得這是拆書稿的最大價值,。 聽書之所以流行,,當然是因為它符合現代人的求知需求,又快又簡單,,還很輕松,,但是想要深度求解,還是要好好地讀書,。 其實,,不管你是喜歡聽書還是喜歡看書,我覺得在這個信息爆炸,、垃圾遍地的時代,,我們都應該把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留給那些最值得關注的東西,。您說呢,?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