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萬元刻 在經濟學入門教科書中,邊際效用遞減作為一個心理法則而成為經濟學的基本假定之一,?!暗谝粋€饅頭味好,第二個饅頭微飽,,第三個饅頭有點受不了,。”這個老掉牙的“吃饅頭”例子,,常常被經濟學老師用來說明此假定的合理性,。實際上,邊際效用遞減并不是一個假定,,而是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邏輯推論,。龐巴維克出版于1888年的《資本實證論》通過一個故事,非常清晰地闡釋了這一點,。 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獨自在森林里勞動的農夫收獲了五袋谷物,,這些谷物要用到來年秋天。作為一個精打細算的人,,他這樣安排:第一袋用來維持生存,;第二袋用來維持生存之外的體力補充;第三袋用來飼養(yǎng)雞鴨,,因為他希望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還有肉吃;第四袋用于釀酒,,因為他喜歡沒事來兩口,;第五袋用來養(yǎng)一只鸚鵡,這樣就可以解解悶了。顯然,,五袋谷物用途各異,,重要性也不同。但無論如何,,效用最大化一定意味著,,要優(yōu)先滿足更重要的需求,所謂“好鋼首先用在刀刃上”,。 效用與成本,、需求與供給,都是互為鏡像的,。追求成本最小化意味著“低垂的果子要先摘”,。隨著果子供給量增加,摘取果子的難度會更大,,此乃邊際成本遞增原理,。經濟學家從未用心理法則來解釋邊際成本遞增,卻把邊際效用遞減歸結為一個心理學法則,,似乎顯得很奇怪,。 無論邊際效用遞減還是邊際成本遞增,都是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邏輯推論,。因此,,從邏輯上看,要支撐起整個經濟學大廈,,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即所謂的理性假定,已經足夠了,。至于這個假定合不合理,,當然是可爭議的。不過,,至少經濟學中芝加哥學派是這樣認為的——你可以懷疑理性假定,但無論如何,,你不能被稱為經濟學家,。 (本欄長期征集“日知錄”三字篆刻,,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