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有載:“今季孫始血,,其毋未可知也……吳起因去之晉”,,說的是吳起到魯國求仕之時,正當季孫家族發(fā)生內亂,,吳起面臨生存困境,,便只能離開魯國到晉國謀求發(fā)展,。這個時候的魯國已是留不住如吳起這般的人才,政治環(huán)境的極度惡化,,國內朝局的持續(xù)動蕩,,魯國公室的日趨衰敗,讓魯國的發(fā)展蒙上一層陰影,。而跟晉國,、齊國不同的是,魯國國內的三桓家族并沒有出現具有決定性作用的人物,,那種力挽狂瀾改天換地的權勢人物是相當或缺的,,季孫氏已經無法控制很多家臣,才有家臣“弒其君”的說法,,就是季孫氏的宗主居然被家臣殺掉了,,這在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上都是少之又少的事件。 史載:“以汶陽,、費封季友”,,在三桓家族中季孫氏的封地是最大的,當年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就曾經據汶陽之地的財富與人口掌控季孫氏的核心權力,,并發(fā)動囚禁季孫氏之亂,。魯國朝堂對汶陽之地的重視性也非同尋常,齊魯夾谷會盟上兩國就因汶陽之田的歸屬問題產生矛盾,,而齊國在拉攏與威脅魯國的問題上,,也多次以汶陽之地作為借口。而因汶陽之地地處于齊魯交界之地,,季孫氏自此而始也便將核心力量南移到費邑,,所以后來季孫氏便被稱為費君。而魯穆公時代費君被弒的事件完全打破了魯國的政治格局,,吳起的出走就說明具有魯國最多資源的季孫家族多半已經一蹶不振,。 而叔孫氏的力量則主要集中在封地郈邑,當年魯定公推行“墮三都”時,,最先拆毀的就是叔孫氏的郈邑城墻,,因此當齊國后來派遣田莊子大軍攻打魯國,最先攻打的就是叔孫氏的郈邑,。就魯國而言,,凡 “有宗廟,社稷之主”的城池,,皆為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城市,,魯國有四大城池享有這種尊榮,即為魯國君的曲阜城,季孫氏的費邑,、孟孫氏的郕邑和叔孫氏的郈邑,。作為魯國的第四大城市的陷落,對魯國的影響相當巨大,,史書中對郈邑破滅后叔孫氏的去向語焉不詳,,即可能說明叔孫氏的大部分力量已在這場戰(zhàn)爭中損失殆盡。三桓之間百余年的相愛相殺自此就要劃上句號,,宗室家族的命運并非由自己的人掌握,。 魯元公二十一年的時候,齊國再次舉兵伐魯,,目標指向的正是孟孫氏的封地郕邑,。這座城池的位置也在魯國的北部地區(qū),正好與齊國邊境接壤,,作為齊魯政治,、外交、經濟交往的重要地區(qū),,孟孫氏對這種城池投入巨大精力,,至少在這個時期是所謂的“百雉之城”,就是可能已經完全超越魯國曲阜都城的規(guī)制,,所以在“墮三都”進行的如火如荼,,季孫氏和叔孫氏都分別拆毀城墻而后,孟孫氏卻拒絕拆除郕邑城墻,,這就引起季孫氏和叔孫氏的注意,,三桓對“墮三都”的利與弊才進行深刻分析,并最終達成共識反對“墮三都”,,重新將“百雉之城”又建設起來,,三桓的力量依然要比魯國國君要強大的多。然而魯國的最強軍力實際上是控制在叔孫氏的團隊中的,,叔孫氏既已消亡,,孟孫氏也無法與齊國大軍對抗,于是郕邑被破,,孟孫家族流落四方,。 三桓失去其二,季孫氏和魯國的公室們會怎么辦呢,?當年季孫氏把軍隊力量交托給叔孫氏,,而叔孫氏的失敗就代表著季孫氏與公室的談判權有所削弱。但當時不同往日,,魯國面對外敵侵擾,按理來說應該同仇敵愾,,國君與權臣共商大局,,抵御齊人以千里之外,,或許難保魯國又有崛起之日??上У氖侨讣易迮c公室的矛盾過于激烈,,一代代魯國國君受到三桓家族壓抑的那種痛楚終于在魯穆公時代爆發(fā)出來,任憑國外亂局動蕩,,魯穆公還是任命卿大夫公儀休為相,,極力打擊季孫氏的勢力。這即導致魯國人的內部凝聚力散盡,,齊國大軍數次攻破魯國都城,,魯國千里江山可謂悲鴻遍野。而季孫氏則茍且于費邑之地,,顯然已是無力回天,。 史書載:“魯、費之眾臣,,甲舍于襄賁者也”,,說的是魯國與費地聯合抗敵,可惜為時已晚,,內亂不斷,,外侮不停,城池屢失,,人才流散,,三桓之亡,果如當年魯桓公占卜過的預言:“季氏亡,,則魯不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