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中國文化藝術中的一個高峰,,相比于唐詩來說都不算遜色,。在眾多宋朝詞人之中,豪放派詩人辛棄疾算是比較另類的,。他不僅下馬能填詞,,上馬更是能殺敵??上幱谖笕哪纤?,一生都沒有能夠得到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只留下一首又一首的辛詞,,讓我們對他的英雄往事和豪情壯志唏噓不已。 辛棄疾的豪放與蘇東坡的不同,,蘇軾的更多是從景出發(fā),,構建宏大瑰麗的篇章,激發(fā)人與環(huán)境的共鳴,。辛棄疾則是從談古論今開始,,敘述平生之志,將歷史和現(xiàn)實的錯綜復雜相互激蕩碰撞,,撩撥著讀者的心弦,。比如這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相信這首詞,,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它入選過中學課本之中,,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之作,。這首詞,即使是對詩詞沒有多大興趣的人,也會被其中跳動的韻律,,恢弘的場景所吸引,,就如同清朝文人陳廷焯在《云韶集》中點評的:
這首詞之所以將沙場的景象描寫得如此細致入微,讓人過目不忘,,實在是有原因的,。當年的辛棄疾,雖然出身在早已被金人占領的山東濟南,,但他在內(nèi)心更傾向于同族同文的南宋,,并且參與了耿京的抗金起義。當辛棄疾南下聯(lián)絡宋朝返回后,,發(fā)現(xiàn)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部眾要么逃散,要么被張安國收編,。 辛棄疾沒有慌神,,他召集了五十多人,出其不意攻入敵營,,俘虜了手握數(shù)萬大軍的張安國,。不僅如此,他還勸降了一萬多人,,帶著他們,,押著張安國一路投奔了南宋,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個奇跡,。 然而,,南宋朝政被投降派所把持,宋高宗更是著名的茍且求安的皇帝,。辛棄疾奔波吶喊二十余年,,始終沒有人認可他出戰(zhàn)的主張。后來他與陳亮相識,,兩人都是豪邁之士,,議論縱橫,氣味相投,。這篇《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他與陳亮的唱和之作,,同甫即陳亮的字。 這首詞妙就妙在在結構上打破了常規(guī),前九句是一個意思,,在最后一句中卻話鋒一轉,,另起一意,讓人大感意外,。前面寫得越是慷慨激昂,,越是酣暢淋漓,后面一句則越是讓人感懷,。 第一,、二句就是成對出現(xiàn),軍營中的將軍,,深夜卻無心睡眠,,還點上燈光,抽出寶劍,,看了又看,。此處只可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來形容,第二句一下子變得豪邁起來,,天已破曉,,帳外號角連營,將軍一躍而起,,要將昨日所思所夢統(tǒng)統(tǒng)變?yōu)楝F(xiàn)實,。 第三、四句用偶句的方式,,描寫了令人神往不已的軍旅生活,。戰(zhàn)士們歡欣鼓舞的吃著烤肉,聽著戰(zhàn)歌,,就是為了明日沙場殺敵,,報效祖國。此處沒有半點征人的凄涼之感,,有的只是為國為民的豪情,。 第六、七句則是大氣磅礴,,在區(qū)區(qū)12個字中,,展現(xiàn)出將士飛奔入場,敵人抱頭鼠竄,,戰(zhàn)場無往而不勝的局面,。戰(zhàn)爭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君王的憂愁消除了,,而戰(zhàn)士們也贏得了屬于自己的榮譽,,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然而,在前九句中的壯懷激烈,,都被最后一句“可憐白發(fā)生”而無情擊碎了,。就是這個轉折,讓前面的一切都如同鏡花水月,,又如同從巔峰跌落到谷底,。雖有凌云志,奈何沒有能施展的舞臺,,只能一天天虛耗自己的青春,,糟踐悄悄流逝的光陰。到此,,歷代的讀者無一不扼腕長嘆,,痛哭流涕。 盡管在后世以詞人而聞名,,辛棄疾的理想?yún)s是成為一名捐軀保國,能夠“馬革裹尸還”的戰(zhàn)士,。時代擊穿了他的理想,,正如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所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