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家是如何看待中國哲學的呢,?西方人又是如何解釋和理解中國哲學的呢,?用西方人的思維去認識中國的文化和文明,是否完全準確和全面呢,?一起來看下,,美國最著名的大學哈佛大學的哲學教授是如何理解和解釋中國哲學思想的。 哈佛哲學家課中的原文解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論語·為政》 每個人都有對于“我們是誰,我們的社會如何運作,,我們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如何”等問題提出過各自不同的設想,。我們還指出,這類設想中有許多都是完全錯誤的——不僅在經驗上是錯誤的,,而且十分危險,。如果按照這些設想生活,我們的經驗和潛力都會大大受限,。 但有一種說法近來得到了公認:人們已經脫離了過去壓抑的傳統(tǒng)世界,,生活在一個現(xiàn)代的世界,過上了自由的生活,。這種主流觀點是如此普遍而有力,,以至于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已經相信它是絕對真實和自然的了,。這種說法不知不覺地影響了我們的思想和行動,。傳統(tǒng)社會預設人們面對的是一個穩(wěn)定的自我和固定的,、內在一致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個人因為無條件地遵循更宏觀的社會規(guī)范而得以發(fā)展,僅存在最低限度的社會流動,,人們抱有狹隘的世界觀并與其他思想隔絕,。 如果這真的是我們對于傳統(tǒng)的定義,我們其實就是在接受一種傳統(tǒng)的世界觀,,并返回了傳統(tǒng)社會,。無論是在個人層面(我們把自己限制于一定的交流模式、限制自身關于未來的決定),,還是在社會層面(財富聚集于少數精英手中,、社會流動性大大降低),我們都在穩(wěn)步退回到傳統(tǒng)世界中,。 關于傳統(tǒng)和未來的觀念讓我們把傳統(tǒng)世界和現(xiàn)代世界看作對立的兩極,,但是,還有一種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標準,,即穩(wěn)定,、確定、真實的與斷裂,、碎片化,、凌亂的世界的尖銳對立,而這個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標準才是我們要談論的這些中國哲學家眼中的世界,。 中國哲學:打破認識世界的局限 中國哲學思想能夠讓我們擺脫已有社會的限制,,打破對于“我是誰、我生活的世界是怎樣的”之類主題的設想,。打破眼前阻礙的辦法就是關注復雜與破裂,,只有向那些最新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觀念敞開懷抱,,我們才能擺脫傳統(tǒng)世界,。 科舉考試與古代中國的治國理念 我們已經了解了“軸心時代”,在這一時期,,亞歐大陸上的宗教與政治實驗不斷涌現(xiàn),,蓬勃發(fā)展,新政治體制與過去的貴族政治完全決裂,。但是接下來,,這些宗教與政治實驗終結了(至少是在亞歐大陸的部分地區(qū))。 羅馬帝國衰落后,,歐洲復歸于貴族統(tǒng)治,。幾個世紀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歐洲重新進入了傳統(tǒng)世界——一個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力完全由出身所決定的世界,這就是直到19世紀才被最終推翻的世襲社會,。 世襲社會建構的世界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貴族成員分別控制自己的領地,每塊領地的統(tǒng)治者依據個人愿望來建立風俗和法規(guī),,彼此之間并不一致,。當時,并不存在一個能夠建立綜合性法律的主權國家,,沒有道路或其他公共設施連接不同的領地,。這樣的世界不僅不存在任何社會流動,運輸路線的缺乏還阻礙了一切商業(yè)活動的發(fā)展,。 直到一千年以后,,“現(xiàn)代時期”的跡象才開始浮現(xiàn),包括新教的出現(xiàn)和對人本的強調,、城市和市場經濟的出現(xiàn),,以及要求自身政治權力的中產階級的出現(xiàn)等。 在早期帝國時代,,中國漢朝建立起了有效的國家制度,,并運用官僚機構和法律去根除前朝的世襲制度遺存。公元3世紀漢朝滅亡之后,,后繼朝代繼續(xù)鞏固漢朝統(tǒng)治者留下的制度,,創(chuàng)造出成功的國家官僚機構,從而促成了中國的繁榮興盛,。 公元7世紀早期,,中國已迎來了一個地域廣闊的新帝國——唐朝。在一套有效的官僚機制和法律系統(tǒng)保障之下的唐朝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繁榮興盛的國際化社會,。唐朝的都城中到處是來自亞歐大陸各處的不同民族的人,、宗教信徒和物資。 到了公元12—13世紀,,這種官僚統(tǒng)治機構在中國已經發(fā)展為真正的精英政治體系:除了皇權之外,,人們想進入國家權力的每個分支都只能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而實現(xiàn)??婆e考試的目的并非測試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或他所能展示的技巧和能力,,相反,考試中的問題都是關于國家官員可能面對的現(xiàn)實場景,、道德困境與沖突或是利益爭斗的,。考官并不依據答案正確與否來評判考生,,因為問題原本就沒有正確答案,??脊賹忌脑u價依據他在答卷中所顯示的把握全局和處理復雜道德情境的能力而產生。此外,,考試也是對德行的評估,。 科舉考試的意義在于政治權力不是世襲的,政治權力為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所擁有,。 擺脫了貴族精英這一特權階層,,國家就能夠集中全力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而這種情況在支離破碎的封建制度籠罩下的歐洲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在古代中國,,人們修筑道路,、挖掘運河,、建立全面的法律體系,這些都對經濟增長大有益處,。隨著經濟騰飛,,巨大的貿易網絡也發(fā)展開來,并且延伸至國境之外,。在公元15—18世紀延展至東南亞,、印度洋以及中東地區(qū)的貿易體系中,中國的商業(yè)網絡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網絡最終也連接起了中國和地中海地區(qū),,例如意大利的威尼斯會變得富庶,在很大程度上就有賴于它借助這些交通網絡而進行的貿易,。 當這種規(guī)模龐大的海洋經濟開始改造亞歐大陸時,,一些歐洲地區(qū)仍然保持著“傳統(tǒng)”,處于貴族統(tǒng)治之下,。荷蘭,、西班牙和英國距離上述貿易網絡比較遙遠,也沒能獲得那片貿易網產生的太多財富,,于是這些國家開始造船遠航,,到達了非洲,后來又繼續(xù)向西做環(huán)球航行,。他們沒能到達亞洲,,卻在美洲登陸,之后便開始在奴隸勞工的基礎上建立起新的環(huán)大西洋殖民經濟,。 繁榮的東方帝國 早在公元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就開始造訪中國。他們被中國的景象所震驚,,并在報告中這樣描述:“由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而非貴族階層所管理的官僚機構,,適用于所有人(無論是農民還是貴族)的法律,,為了參加科舉考試而接受教育的人,精英體制下的社會流動,?!彼羞@一切對歐洲來說都前所未聞。 兩個世紀之后,,這些報告對歐洲啟蒙運動起到了促進作用,。伏爾泰等哲學家閱讀了這些報告,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國家復制其中描述的現(xiàn)象,。他們開始提出一些主張,,希望建立能夠培育官僚制度、法律系統(tǒng)和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的體系,。 歐洲人開始建起高效運轉的國家,,法律體系和強有力的軍隊。隨著大西洋貿易帶來了巨額財富,,西歐的國家逐漸變得極其強大,。終于,它們打通了與亞洲的貿易網絡,。只不過現(xiàn)在的目標已經不僅僅是觸及這些商業(yè)網,,而是要接管它們,正如歐洲人在美國所做的——開拓殖民地并建立一個帝國,。 當我們回顧歷史時,,有趣的轉折點正由此開始顯現(xiàn)。當歐洲國家變得強大富足,、開始打破舊的貴族秩序時,,它們認為自己是在創(chuàng)造一個歷史的轉折——拒絕傳統(tǒng)世界、建立現(xiàn)代世界,。 一代又一代的西方思想家始終將中國與世界歷史演化進程的早期階段緊緊相連,。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黑格爾認為中國根植于一種與自然界保持永恒和諧的狀態(tài)。他相信只有當一個國家理性,、自知的打破自然世界的藩籬,,能夠自覺地參與促使自身不斷進步的奮斗和斗爭時,進步才是可能的,。德國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試圖解釋為什么中國沒有像歐洲那樣產生資本主義,。他的結論是中國缺乏一套超驗的信念,這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他認為,,儒教和新教彼此不同的哲學基礎使得中國試圖適應世界,而西方則尋求改造世界,。 無可置疑的是,,歐洲傳承下來的許多東西(在21世紀也是一樣)都起源于中國,。精英主義考試(例如美國學術能力測驗)的大致理念從根本上可以追溯到中國的科舉考試,主張人人平等的法律亦可以上溯到中國歷史中的古老制度,,由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階層管理的官僚機構亦是如此,。 關于歐洲向中國學習的故事還有一個小小的提醒,這一提醒只與中國思想潮流中的一個流派相關,,即墨子和他的思想繼承者法家學派學者,。歐洲流行的觀念是將人類看作依據普遍規(guī)律管理理性法律系統(tǒng)的理性主體;歐洲的考試測試的是一個人純粹的能力,,而非其道德的良善或所受的道德訓練,。墨家、法家思想則從道德框架之中掙脫出來,,僅僅看重如何建立一個官僚政府,。因而法家思想是現(xiàn)代理性國家崛起的一個關鍵成分。 寫在最后的話—— 雖然東方的治國理念被模仿了,,但其在西方的具體應用卻與其本源非常不同,。在中國,,治國的目的是將財富與政治權力相分離,,從而使國家成為由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所管理的精英社會。而在西方,,治國的目的卻是盡可能地連接財富與政治權力,,從而破壞貴族社會的根基。 社會流動由財富收益所創(chuàng)造,,而財富收益又將直接導向政治權力,。在西方,社會流動背后的驅動力不是教育和國家的發(fā)展,,而是財富和經濟,。 由于將過去的人類歷史全部視為“傳統(tǒng)”的,我們便阻礙了自己向其他思想學習的潛能,。 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新時代,,各種思想觀念在新時代都能重新活躍起來。鑒于人類今天所面臨的個人和社會危機,,這些思想觀念可能是我們找到出路的最佳機會,。 |
|
來自: 知魚之樂uo5wuu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