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族譜之學術(shù)地位及姓氏趣聞 中國族譜之學術(shù)地位及姓氏趣聞中國族譜效用甚廣,,就學術(shù)研究言之,,亦自有其效用,,而深具價值,。然欲問中國族譜何以亦具學術(shù)價值,?則首須探明由中國族譜可為發(fā)現(xiàn)與中國民族遷,社會演進,,文物盛衰,,與遺傳優(yōu)生等有關(guān)之事實,及其與中國歷史發(fā)展之關(guān)係,。而欲問由中國族譜何以亦能探求關(guān)於中國民族遷移,、社會演進、文物盛衰,、與遺傳優(yōu)生等有關(guān)之事實,,及其與中國歷史發(fā)展之關(guān)係,則又須先為探明中國族譜所嘗記錄之對象,,與其修撰之源流,。故論述中國族譜之效用,雖可能因各人各地各時而或有不同,,然欲為論述中國族譜所由記錄之對象,,與其修撰之源流也。其記錄對象,,雖各姓氏以居地分佈之不同,,人口多寡之有別,生計盈絀之有殊,,文物盛衰之有異,,而修譜人士之學養(yǎng),亦視各時代與各族姓之有別,,其初固未必有整齊劃一之規(guī)律,,然皆以闡揚氏族,傳誦先芬,,光前裕後,,慎始懷來為原則,故靡有不為探溯族源,,明載世系,,遍記族裔,及其有關(guān)事蹟,,為修撰方針者,。茲規(guī)納現(xiàn)存各地之中國族譜,就其修撰源流與其所嘗記錄之對象,,略加速分析如次: 其一為宗支世系,。周禮小史“奠繫世,辨昭穆”繫世所以明祖宗源流之所出,,昭穆所以明父子宗廟之關(guān)係,,而小吏則職司此類記錄。史記三代世表,,亦謂:“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宗支世系之記錄,,自趙宋歐陽修倡五世一格之圖譜,,各姓氏修譜,多採用其法,,稱曰歐式,。自始遷祖名譚,以至修譜時各丁口名字,,逐世為欄,,五世為格,,每頁註明世次,每欄除書該世祖名諱外,,下書其人生卒年月日時,,及科名官階與葬所,並配偶之生卒年月日時及葬所,,及生子若干,,子女名字,亦有明記其女出字某人者,。五世一格之內(nèi),,名人之父祖子孫關(guān)係,一望而知,。一頁不足,,分為多頁,五世以後另為分格,,一房書畢接記別房,,篇幅甚繁,然與該族譜有關(guān)之該姓古人今人,,皆能包舉,,是以遂能成為撰作宗支譜之普遍法式也。 其二:為祠宇墳塋,。中國自昔以尊祖敬宗為立身寶訓,,各姓氏多聚族而居,歲時伏獵必齊集計祭祖,,故創(chuàng)建屋宇,,必先興築祖堂,以供奉其先代神主,。屋宇之中,,既有祖堂,其後又須聚眾興建宗祠者,,則以明神宗時,,因禮部尚書夏言之奏,詔令薄海臣民,,得祭始祖,,故各地各姓,皆得興建家廟與宗祠及大宗祠等,,以為分別擴大祭祀祖宗之所,。 其三:為科第仕宦。中國自曹魏制九品中正之法,凡士子之應(yīng)選服官與婚嫁,,皆必參稽門閥,。故鉅室名家,其修撰族譜,,無不詳載其族歷世官秩,,以進之官司。 其四:為家訓教育,。中國自昔重視家訓家學,仕宦世家,,固必以祖訓為家學,,為教育根本,即農(nóng)村社會,,亦多奉守其先代遺言或治家格言,,以為其族人齊家樂業(yè)之法,又或於所居鄉(xiāng)村,,設(shè)立家塾或莊學,,以為子弟讀書之所,甚或於省會設(shè)立書院,,以為子弟應(yīng)試住宿或延師講業(yè)之所,。 其五:為職業(yè)生計。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貨為貨財,,食謂生計,,而其本原則基於職業(yè)。蓋無職業(yè),,則無由獲致貨財,,亦無由獲致生計?;餍崭髯?,其能繁衍至今者,莫不以其族各代屢有其在職業(yè)或事業(yè)上之發(fā)展,,而後乃能建立經(jīng)濟基礎(chǔ),,以光大其家庭,繁衍其宗族,。 其六:為家族人物,。任何家族,其能見稱於世者,,必有其族內(nèi)之傑出人物:或由熱心公益與善舉,,而為鄉(xiāng)里所推尊,,或由職業(yè)事業(yè)之發(fā)煌,而為社會所重視,,或由科第仕宦之顯榮,,而為時俗所豔,或由學術(shù)文章與道德之醇美,,而與文化發(fā)展相關(guān)涉,。此類人物,其事蹟雖問有備載於國史者,,然過國史以國事對象,,其人物事蹟之局限於鄉(xiāng)里,或名位之局限於某地區(qū)者,,則往往失載,。 其七:為藝文著述。藝文為人文情思所寄託,,自李唐以,,詩賦取士,下迄清明,,罔有更易,,而詩藝遂為學子所必熟習,故中國任何家族,,昔年無有全無能作詩者,,斯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特徵也。其有考取蘶科在京候仕,,或遊宦日久致仕歸里,,或久困科名在鄉(xiāng)任教者,則往往操筆撰述,,作為詩集文集,,以至學術(shù)專著。 其八:為遺聞軼事,。各族姓為適應(yīng)其居地環(huán)境,,與時勢需要,其族人自每有特殊技能或特殊表現(xiàn),,而成為當時當?shù)厮鶚仿勚蕦?。近人修撰族譜,遂每於總譜內(nèi)特闢雜錄一門,,以資載述,,族譜務(wù)述先芬,寸長必錄,而家傳藝文兩志,,體例篡嚴,。先人軼事遺文,悉錄則病其蕪,,汰之有所不忍,。從編篡,往往去取維艱,。均可知遺聞軼事,,亦中國族譜撰述之一補充對象也。 唯族譜之撰述對象牽涉甚廣,,故表面上雖似僅屬一家一族之記述,,然實際則可藉是以發(fā)現(xiàn)若干學術(shù)研究有關(guān)之事實。茲試舉數(shù)例證之: 一,、為遺傳優(yōu)生與歷史發(fā)展之關(guān)係。蓋由中國族譜可為發(fā)現(xiàn)若平素不甚顯著之家族,,而因與某一血緣較遠之人士通婚,,致使其子孫乃驟然活躍,而遂影響於歷史之演進者,,例證甚繁,,而其關(guān)係最鉅者,則莫如清代號稱第一仕宦世家之海寧陳氏,。二,、為民族遷移與歷史發(fā)展之關(guān)係。中國歷史,,每有因遭逢鉅大變亂而遂引致民族之大量遷徙者,,亦有因民族之遷移而遂引致歷史之鉅大發(fā)展者。惟前者由鉅大而演微,,有如“開門見山”事象易顯,,故特為正史所詳記,而亦為史學家所注意:後者積微而鉅大,,有如黑夜登程,,前途難知,故常為正史所失載,,而亦為史學家所忽略,。然若能稽考各有關(guān)族譜,則由來已久民族遷移而引致上歷史發(fā)展,,其中關(guān)鍵,,亦不難明也。 三、為社會演進與歷史發(fā)展之關(guān)係,。社會演進,,其本身即屬歷史一端,今茲所謂社會演進與歷史發(fā)展之關(guān)係者,,即謂由社會演進之一端,,而又引致歷史之另外一端發(fā)展也。 四,、為文物盛衰與歷史發(fā)展之關(guān)係,。蓋歷史之發(fā)展,往往與人才之活躍有關(guān),,而人才之培養(yǎng),,又與文物之憑藉有關(guān),故文物盛衰,,亦與歷史發(fā)展,,有相當關(guān)係。若就中國族譜為再進一步之分析,,則於治中國之技藝與科學之發(fā)展歷史,,亦每有可於有關(guān)族譜為取材或取證也,自明情以來,,已幾於各姓各族皆有其譜乘,,種類既繁,所記自廣,,善為分析,,則無在兒不可為中國學術(shù)研究之取資,又不僅如上述可為探明中國民族遷移,,社會演進,,文物盛衰,與遺傳優(yōu)生著有關(guān)事實,,及其與中國歷史發(fā)展之關(guān)係,,以至為中國技術(shù)與科學發(fā)展研究之取材取證而已也。 姓氏趣聞 中國姓氏無奇不有,遂寧市檔案館職工陳歷甫歷時30多年﹐終於寫出了一本220萬字的《中華姓氏書法大詞典》﹐該詞典共收集了10129個姓氏,。 1960年代末﹐陳歷甫就收集姓氏的正確讀音﹑來源,。轉(zhuǎn)業(yè)後﹐被分到遂寧市檔案館工作﹐他便利用業(yè)余時間一頭鑽進了文山書海浬﹐在假期裡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收集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姓氏﹐並用古今中外的書法名家的字體來書寫所載姓氏。陳歷甫的《中國姓氏書法大詞典》記載了10129個姓氏﹐包括漢族姓氏8000多個﹐少數(shù)民族姓氏2000多個,。例如﹐外面一個“廣”字﹐裡面一個“米”字這個姓﹐是遂寧市安居鎮(zhèn)和內(nèi)江市安岳縣等地的四川土著姓﹐字典裡都查不到,。他收集的姓氏無奇不有﹐連“ 《百家姓》的由來與影響“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wèi)﹐蔣沈韓揚﹔……”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都熟悉這樣的四字韻語,。就連“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至少也聽說過“百家姓”吧﹗每個人的姓氏﹐作為個人符號的首要部份﹐作為家族的特別標誌﹐跟跟社會生活﹑歷史傳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的,。家喻戶曉的《百家姓》是從北宋初年《公元10世紀)以來就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並有深刻影響的啟蒙讀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了。 但是﹐鼎鼎大名的《百家姓》究竟是何人所作﹖何年成書﹖何地初版﹖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根據(jù)明﹑清以來許多學者考證的結(jié)果﹐《百家姓》很可能是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qū)(今浙江省杭州一帶)某位無名儒生編輯加工而成的,。 最早在文字記載中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公元1125~1210)。他曾寫過《秋日郊居》詩三首﹐第三首寫道﹕兒童冬學鬧比鄰﹐據(jù)案愚儒卻自珍﹔授罷村書閉門睡﹐終年不著面看人,。詩下有作者自注﹕農(nóng)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由此可見﹐早在宋代﹐《百家姓》已很普及了,。 《百家姓》開頭的“趙錢孫李”一句﹐是因為宋朝皇帝姓趙氏﹐而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國王姓錢氏,。宋代有學者認為﹐孫”是王妃的姓氏﹐'李”則是南唐國君李後主的姓氏。所以有這樣的排列次序,。 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刻字印刷的《百家姓》版本﹐是元代(公元14世紀前葉)刊行的﹐由漢字和蒙古字注音相對照,。但是﹐元代刊行本還不完備。流行于世的《百家姓》直至明代才定型,。《百家姓》通行本共收錄了438個姓氏﹐其中﹐單字姓408個﹐編為102句﹔雙字姓30個﹐編為15句﹔最後再加上一句“百家姓終”﹐共有118句﹐472個字,。大約在清代後期又出現(xiàn)了一種《增廣百家姓》﹐共收錄單字姓444個﹐雙字姓60個﹐以“百家姓續(xù)”四字作為結(jié)句,。目前所能見到的清代刻字的各種《百家姓》的版本﹐文圖並茂。每頁上方有圖﹐畫些歷史名人﹐標出姓名﹐註明郡望(其望族--有聲望的大家族的發(fā)祥地或籍貫之所出)﹔下方把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念起來瑯瑯上口﹐聲聲悅耳﹐像一首抑揚頓挫的四言古詩﹐使人喜聞樂道﹐便於誦讀和記憶,。 歷代出現(xiàn)過不少《百家姓》的改編本﹐如明代末年黃周星編著的《百家姓新箋》﹐清代以康熙皇帝名義編寫的《御制百家姓》﹐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丁晏改編的《百家姓三編》等等,。這些“新編《百家姓》”在編排上頗費了一番功夫﹐且皆有獨到之處﹐但終究未能將舊本加以取代﹐足見其生命力是何等的強?!栋偌倚铡凡粌H世代流傳于漢族之中﹐甚至兄弟民族中也出現(xiàn)過《百家姓》注音譯本﹐如《蒙古字母百家姓》﹑《女真字母百家姓》等,。其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據(jù)初步統(tǒng)計﹐中國曆代文獻記載中前前後後出現(xiàn)過的姓氏﹐共達6403個﹐其中﹕單字姓氏﹕3730個雙字姓氏﹕2498個三字姓氏﹕163個四字姓氏﹕9個五字姓氏﹕3個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別是許多複音姓氏﹐早已從歷史上消失,。又據(jù)80年代統(tǒng)計﹐現(xiàn)在使用的漢字姓氏﹐北京市有2225個﹔上海市有1640個﹔沈陽市有1270個﹔武漢市有1574個﹔重慶市有1245個﹔成都市有1631個﹔廣州市有1802個,。以上七大城市共有不同的姓氏2587個。另據(jù)報導﹐目前臺灣省近兩千參佰萬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個,。從這些資料推測﹐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1億使用漢字姓氏的人口中﹐現(xiàn)存的姓氏數(shù)量約為三千個左右,。 1982年中國人口普查的統(tǒng)計材料表明﹕中國漢字姓氏中﹐以李﹑王﹑張三姓為最多﹐分別佔人口總數(shù)的7.9%﹑7.4%和7.1%﹐按人數(shù)多少依次排列的100個姓氏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鄒﹑熊﹑金﹑陸﹑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個姓氏總計佔人口的87%﹐而前19個大姓佔人口一半,。 但從各個省﹑市單獨看來﹐姓氏分佈的情況有所不同,。例如﹐在北京市戶籍卡片中﹐王姓人口竟佔10.6%﹐李姓﹑張姓各佔9.6%﹐劉姓佔7.7%﹐以上四姓共佔北京市人口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上“趙﹑楊﹑陳﹑徐﹑孫﹑馬﹑吳﹑高”等12姓﹐共佔北京市人口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 在臺灣省﹐10大姓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他們佔臺灣總?cè)丝诘囊话胍陨稀?/span> 姓氏趣聞?wù)垎柀s您的姓該怎麼念﹖有些特別的姓氏用字﹐各有兩種讀音﹐表示兩支不同的姓氏。遇到這樣的情況﹐只有詢問本人﹕“您的姓該怎麼念﹖”這裡有個原則﹕“姓從主人”﹐就是說﹐應(yīng)該按照本家族世代相傳的讀音﹔萬不可自以為是﹐錯讀錯認,。(在其他國家﹐別的語言中姓氏讀音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些特別的姓氏用字是﹕樂﹑覃﹑鐔﹑蓋﹑召﹑郇﹑隗﹑賁。分別說明如下﹕樂姓分兩支-- ?讀Yue(音樂的樂)﹐這一支主要分佈于華北一帶﹔?讀Le(快樂的樂)﹐這一支主要分佈于南方,。覃姓分兩支-- ?讀Tan(音談)﹔?讀Qin(音秦)﹐多為廣西壯族姓氏﹔鐔姓分兩支-- ?讀Tan(音談)﹔?讀Chan(音蟬)﹐主要分佈在四川一帶﹔蓋姓分兩支-- ?讀Gai(音概)﹔?讀Ge(音葛)﹔召姓分兩支-- ?讀Shao(音紹)﹔?讀Zhao(音兆)﹐是云南省傣族的姓氏﹔郇姓分兩支-- ?讀Xun(音荀)﹔?讀Huan(音環(huán))﹔隗姓分兩支-- ?讀Kui(音奎)﹔?讀Wei(音偉)﹔賁姓分兩支-- ?讀Ben(音奔)﹔?讀Fei(音肥),。準確地用普通話拼寫出姓氏讀音﹐對於國際交行和人名檢索的機械化﹑自動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從 蕭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在臺灣排名第三十位。通志氏族略:蕭氏,,古之蕭國也,,後為宋所併,宋微子之孫大心,,平南宮長兼有功,,封於蕭,子孫因以為氏,。按蕭姓出自姬姓,,是古帝王嚳的后代。嚳的后代有一個叫仲衍的,,是商末名臣微子的胞弟,。仲衍的后代大心,是當時宋國公族弟子,。宋國將領(lǐng)南宮萬造反,,殺死宋王,立公子游為宋君,,大心率人擁立公子御說為宋桓公,,並且殺死了南宮萬和公子游,立了大功,,被桓公封于蕭,,建立了蕭國,史稱蕭叔,。后來蕭國被楚國所滅,,子孫們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姓蕭,。蕭姓在戰(zhàn)國時期,,主要在河南,江蘇一帶發(fā)展,。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天下,,建立了南齊和蕭梁兩個國家,並且在北齊,,北魏和北周也十分顯貴,。唐代,蕭姓有人開始遷居福建,,宋代時又有人遷居廣東,,清朝康熙年間,蕭姓開始進入臺灣,。此外,,住在中國北方和東北的契丹族蕭姓,也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在與宋朝對峙的遼國時期,,曾經(jīng)舉足輕重。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蘭陵,,東海,,廣陵,河南,,沛縣,,杜陵,武進,,梅州,,海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