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針時,,側(cè)面手臂,在骨頭的后方,,在骨頭上方是小腸經(jīng),,在骨頭下方下針。腸關(guān),,就是把腸關(guān)掉,。用來防止下利。少腹痛如腸絞痛,,如果下三陰交,、公孫、關(guān)元,、中極后腹部還痛,,就下腸關(guān),當(dāng)場止痛,。
肝關(guān),,對稱治療,如右邊痛,,就下左邊的肝關(guān),。肋間痛、肝病都可在對側(cè)肝關(guān)下針,。無所謂補(bǔ)瀉,,平補(bǔ)平瀉。 心關(guān)是治心臟病的,,無所謂虛實,,都可在此下針。 7,、支正穴與小海穴 支正穴在陽谷上五寸處,,在手臂骨的外側(cè)。 是小腸經(jīng)的絡(luò)穴,。虛實都可以用,,實則節(jié)弛肘廢,手臂沒有力氣,,瀉之,;虛則生疣,在皮膚表面上生了很多疣,,都可用支正,。 小海穴是小腸經(jīng)的合穴,,屬土,是子穴,,治實癥,。將手肘彎起來握拳,手肘處有兩個骨頭,,將兩個凸出來的骨頭連成一條線,,做成一個正三角形,這個三角形頂點的地方,,就是小海,。如果壓一下小海,筋就麻了,。 手部的針,,一般用一寸半的針,但小海不用一寸半,,用一寸的針就夠了,,很淺。 8,、肩貞穴與臑腧 肩頭凹進(jìn)去的地方,,是屬于大腸經(jīng)的肩髃穴,從肩腴穴往內(nèi)走,,走到內(nèi)側(cè)的骨頭邊,,有個骨縫,稱為臑腧,。從臑腧往下走三寸,,是肩貞穴,這些穴道知道就好,。如果痛的地方正好就是臑腧,、肩貞,是小腸經(jīng),,痛三天,,就下小海。三個月,,就下后溪,。 臑腧是手太陽、陽維脈,、陽蹻脈的會穴,。 9、天宗穴至秉風(fēng)穴 肩胛骨的正中間,,是天宗穴,。在這扎針的時候,會碰到骨頭,,但不會碰到肺,。天宗很少用,但要知道肩胛骨的痛,,都屬于小腸經(jīng),。 肩膀上有個三角形肌肉,正上方最頂端的地方是肩井穴,,肩井不能重?fù)?,但可以下針,不能太深,,因為它是肺的上端,,下太深會傷到肺造成肺氣腫。 從肩井穴往后,,直下三寸,,是曲垣。從曲垣再旁開兩寸,,是秉風(fēng),。中間差三寸是三焦經(jīng)經(jīng)過的地方。秉風(fēng)和曲垣都很少用,,知道就好,。可以用來確定是哪一條經(jīng)產(chǎn)生的痛,。 10,、肩外俞與肩中俞 肩外俞是從陶道外開四寸的距離。肩中俞是從大椎開二寸,。 肩中俞,,扎背針的時候,下針的方向是從身體內(nèi)側(cè)對身體外側(cè)方向下針,,呈八字形,。斜刺的時候,如果是四寸,,要從三寸的地方斜刺透到四寸,,在四寸的地方就正好碰到穴道。要在穴道前一寸或半寸,,看針的長短,,大約是三十度角,下針斜刺到底下,,剛好在兩個肋骨中間,,要剛好扎到穴道,。只要是扎到穴道,穴道周圍都可以看到一圈粉紅色,。 11,、天窗、天容與顴髎穴 脖子大筋的內(nèi)側(cè)有個穴道叫人迎,,從人迎橫開三寸,,就是天窗。天窗可以治療喉嚨的問題,。 天容在耳朵的正下方,。 一般的,頭部的穴道,,可以下針,,但差不多下五分,下得很淺,。下針的時候都要先用指甲切它,,從指甲旁邊下進(jìn)去,這樣就不會針到動脈血管,。像脖子的甲狀腺腫 ,,脖子里面有腫瘤,硬塊,,天容通通可以治,。 眼睛的后方有個凹谷叫做瞳子髎,也就是太陽穴,。瞳子髎下三寸,,就是顴髎,知道位置就好了,,很少下針,。顴髎偶爾會用到治上牙痛。 12,、聽宮穴(耳鳴耳膿中耳炎) 在耳朵前面有一個像山峰的東西,,叫耳屏。耳屏前面有個骨縫,,要張口才能找到,。以這個骨縫為主,分上中下,,上面叫耳門,,中間是聽宮,下面是聽會,。 耳門聽宮聽會,,都是治療耳朵化膿,、發(fā)炎、耳鳴,,通通可以下聽宮,。下針時,嘴巴要張開來,,找個東西塞在嘴巴里面,針直接下去,,下一寸,,可以左右捻捻,平補(bǔ)平瀉,,插提,,無所謂補(bǔ)瀉,補(bǔ)瀉都可以用,,這三個穴道不要留針很久,,大概是五分、十分鐘就可以了,。 一般的耳朵流膿,,黃色的、腥臭味,,這些都是實癥,,可以用瀉的手法;還可以用噴劑,,麝香礬石散,,保持耳朵干燥,再下針止痛,,很快就治好了,。 耳門聽宮聽會三針都可以下,可以交換著用,。所以只要有化膿,,一定要保持干燥,炎癥就不會再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