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橋位于泉港區(qū)涂嶺鎮(zhèn)驛板村驛坂街南四十米處,,橫跨古驛板溪,。原為7孔,共 47米?,F尚存2墩3孔23米,,寬3.3米,,高2米,為石墩石梁橋,。長方形橋墩上端疊梁出檐,,橋面每節(jié)由五條石板鋪成,橋板條石最長5.9米,,最寬0.7米,,最厚0.4米。此橋現保存尚好,,仍為鄉(xiāng)間交通要道,。 該橋始建于宋代,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由邑人中憲大夫陳元椿重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縣同卜重修,。 現橋頭有清道光已酉年四月立的《大德橋》石碑及清代順治,、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重修的碑記,。有一塊長1.55米,寬O.48米,,厚0.12米的石碑,,中間刻“大德橋”,右邊刻“道光己酉年四月”,,左邊刻“知惠安縣事同卜年捐修”,。據說,這塊石碑原立在大德山下,,因當時橋向南延仲過去,。 原橋頭有石龜一只,石龜上還有石碑一塊,,“文革”期間被毀壞,,僅剩龜首。橋邊有關帝宮一座,,系清朝康熙大臣林平修建,。此橋古時連接相隔百米外的蹬步橋,蹬步橋原是大德橋的一部分,,由于河道變遷自成為一座橋,。據民間傳說,大德橋建成后,,某朝泉州知府黎太爺對風水地理較有研究,,曾為當朝皇帝破了閩十八處的龍脈,。有一次,他在游山玩水間發(fā)現,,在驛板西面的大德山有日,、月形狀的兩塊大石,汲取日月精華,,逐日增大,,于是,認為該處為天子穴,。他就啟奏皇上,,并奉旨破了該處龍穴,把大石運至驛板溪邊修建了該橋,。 該橋是古時通往廈門的古驛道,,橋下常有船只通過。現兩側建筑仍部分保留古驛道的建筑風格,。橋旁有洗衣石盤,、碾麥的石臼等。橋邊的關帝宮為泉州第二大關帝廟,。據說林平押賑災糧款路過橋邊時遭遇強盜搶劫,。幸虧關帝爺顯靈,嚇走強盜保住糧款,,皇上知情后下旨在橋邊建關帝宮,, 并冊封關帝爺為協(xié)天大圣。1979年,,該橋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惠安縣志》稱"邑之跨溪谷山間,疏潮汐,,越溝渠而為橋梁者,,不可勝數"。"惟取其臨要沖大道,,工巨而利溥者",。大德橋橫跨驛坂溪,處于原全國性交通干線的"官路"上,,且西通田船,,直達晉北,是交通要塞,。古驛坂溪源出大霧山東麓,,與源出觀音山后懸鐘嶺的菱溪在驛坂合流,《惠安風土志》稱"這條溪是本縣惟一可圈可點的溪,,終年四季,,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下雨時候,,志得意滿,、奔騰澎湃、溝澮皆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