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系病癥: 1、虛人咳嗽:柴胡桂枝湯加減(江爾遜大醫(yī)),,扶正祛邪,,不以發(fā)汗為立足點。 虛人:氣血陰陽偏虛之人,,包括久病致虛者,。 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 15g,黃芩 6g,,法夏 12g,甘草5g,,生姜 5g,,桂枝15g,白芍 15g,,生姜 10g,,大棗10、茯苓20,、仙鶴草50,、葛根30。 虛人感冒,,理與少陽病癥同,。 仙鶴草是中約中的“激素”,但絕無西藥激素的不良反應。 2,、出類拔萃的治咳專方: 久咳(三個月以上),,中西醫(yī)多治無效。再從現(xiàn)癥看,,咽癢則咳,,氣緊嗆咳,痰少難咯,,苔白,,脈細帶滑等,亦是“風邪戀肺,、肺失宣肅”之象,,皆宜以宣疏肅降為主。 金沸草散加減:旋復花 10g(包煎) ,, 白芍 12g,,生甘草 5g,荊芥15g,,蘇葉 10g,,前胡 10g,法夏 10g,,杏仁 10g,,白芥子 10g,桔梗 10g.2 劑,。 旋復花者:1,、 “諸花皆升,旋復獨降”之諺,。2,、味辛咸,能納氣下行以歸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飲息息下行而從濁道出,,不復上逆犯肺,便可恢復肺的清虛功能態(tài),。 可見旋復花一味藥之功,,竟可使肺胃腎三臟戴澤,上中下三焦通利,。 金沸草散可加減:如乍寒乍熱,,加柴胡、黃芩(小柴胡湯意) ,;高熱氣喘,,加麻黃,、生石膏(麻杏石甘湯意) ;發(fā)熱咽痛,,加銀花,、連翹、射干(銀翹散意) ,;痰多稠粘,,加浙貝母、瓜蔞仁(貝母瓜蔞散意) ,;哮喘痰鳴,,加蘇子、葶藶子(葶藶大棗瀉肺湯意) ,;發(fā)熱惡風,、自汗,加桂枝,、厚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意) ,;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葉(止嗽散意) ;體虛易感冒,,加黃芪,、白術(shù)、防風(五屏風散意) ,;脾虛食少或便溏,,加黨參、白術(shù)(六君子湯意) ,;痰涎清稀,,頭眩,心下滿,,加桂枝,、白術(shù)(苓桂術(shù)甘湯意) 極少數(shù)外感咳嗽病人,初服金沸草散化裁,,咳嗽雖減,但卻不能掃尾,,漸漸干咳無痰,,夜間加重,舌凈無苔,。用“頑咳方” :玄參15g,,麥冬 15g,五味子6g,生甘草 6g,,桔梗 10g,,仙鶴草 30g,炙紫菀 30g,,桃仁 10g,,紅花 6g,藕根 30g,,生牡蠣 30g以收全功,。 3、喉癢嗆咳的“喉源性咳嗽” ,。顧名思義,,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 喉科六味湯加味:荊芥,、防風、桔梗,、生甘草,、薄荷葉、僵蠶,、白馬勃,、射干、蟬 衣各6g,,木蝴蝶 15g,,鮮梨皮 50g,3 劑,。取效后可上養(yǎng)陰清肺湯,,冀其祛風潤燥,養(yǎng)陰生津,。 二,、心系病癥類: 1、心悸(以胸悶隱痛,、欲眠時易發(fā)早搏,,不易睡) 余國俊方;生脈散合桂枝甘草湯,、溫膽湯化裁:潞黨參15g,,麥冬 20g,五味子6g,,桂枝15g,,炙甘草 6g,,法夏 10g,茯苓 15g,,陳皮 10g,,枳實 10g,竹茹 10g,,苦參 10g,,甘松 6g,五靈脂15g(包煎),。6 劑,。 取效后再隨癥加減。 張錫純兩首名方,,一為定心湯,,治心虛怔忡;一為安魂湯,,治心中氣血虛損,,兼心下停有痰飲,致驚悸不眠,,用之多驗,。經(jīng)臨床驗證,若兼有熱象者,,酌加苦參,、桑寄生,療效尤佳,。 2,、不寐: 《靈樞》半夏秫米湯:治療失眠的千年古方 :“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fā)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此所謂決瀆壅塞,經(jīng)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上文給出的方劑是半夏秫米湯,,為《內(nèi)經(jīng)》十三方之一,。(秫米即高梁米) 余國俊變通方:法夏30-60、高梁米50-100,,夏枯草15-30克,。合安魂湯效果更加好。 三,、脾胃系統(tǒng): 1. 胃脘痛(十二指腸潰瘍):主癥:胃腕隱痛,、饑時加重。辯證為心脾虧虛,、胃絡瘀阻,。 方:黃芪30、黨參15,、白術(shù)15,、炙甘草6、石菖蒲6,、炙遠志6,、炒棗仁12、廣木香15,、當歸10,、茯苓15、丹參30,、三七5克(軋細藥汁送服),。可配止血散等院制藥品,。 2. 痞滿:(慢性胃炎) 方:半夏瀉心湯加減:法半夏20g,,黃芩6g,黃連6g,,太子參15g,,干姜6g,薄公英30,、丹在30g ,,廣木得10g,,烏梅肉15g、大棗15. 3,、胃緩(胃下垂,,主要癥狀腹脹、飯后加重):余國俊從肝論治,;或以治肝為重心,。 方:膽肝旺熱脾胃寒弱者:烏梅丸加味:烏梅40、川椒10,、熟附片10,、桂枝10、北細辛10,、干姜30,、炒枳殼30、蒼術(shù)30,。--可治頑固性腹脹,。 肝脾陰虧、膽郁胃燥者:一貫煎合四逆散加減:北沙參30,、麥冬30,、黃精30、瓜蔞仁20,、生地15,、柴胡10、白芍30,、炒枳殼30,、炒決明子30、肉蓯蓉30,、杏仁15,、黃芪30、蒼術(shù)30,。 4. 頑固嘔吐:(由慢性胃炎類引起) 析:寒格是指胃氣虛寒,,格拒飲食;即使勉強進食,,亦因胃寒不能腐熟食物而復吐出,。熱擾是指膽腑郁熱,而膽腑郁熱之際,,不僅不能助胃磨食,,反而進一步擾亂胃腑受納、腐熟 之功能,促其嘔吐,。而長期嘔吐不止,,胃腑功能日漸衰憊,膽熱犯胃益急,,造成惡性循環(huán),,故曰"土敗木乘. 此乃寒格熱擾,土敗木乘,,難以受藥之侯。 方:①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加生姜汁:干姜3g,,黃芩 3g,,黃連 3g,黨參 5g,;另取生姜 30g,,去皮搗爛,加入冷開水 30ml,,浸泡30 分鐘,,濾取生姜汁。 ②白蔻仁5g,,服湯劑前嚼服2粒(吐出渣滓) ,。 ③紅參 10g,切成薄片,,每次口含2-3片,,待其變軟后嚼服。 效果:服藥1 劑,,嘔吐停止,。為鞏固療效,續(xù)服 1 劑,。 轉(zhuǎn)用柴芍六君子湯加味疏肝運脾,,和胃降逆以善后:柴胡10g,白芍 10g,,黨參 10g,,白術(shù) 10g,茯苓 12g,,甘草3g,,法夏 5g,陳皮 5g,,干姜 3g,,生姜 3g,黃連3g.此方共服 26 劑,,每日配服紅參 3g(服法同前) ,,連服 1 個月,。 5. 便秘: 氣虛型:方用大劑補中益氣湯合平胃散。 習慣性; 脾陰不足,,腸燥津乏,。方用芍藥甘草湯加味:白芍30、生甘草,、炙甘草各5,、生決明子30、肉蓯蓉30. 有腹脹加萊服子,?!∫匝a中益氣合歸脾丸善后。 腸胃實熱型:麻仁丸(傷寒論方) 重用生白術(shù)可治頑固性便秘,,60克以上,。但生術(shù)難找。 肝膽類: 1. 脅痛3年:如慢性肝炎類,,但諸多方法無效,,就要考慮是否忽視了引起脅痛的特殊證型——懸飲阻塞肝絡。近代認為此證類似于西醫(yī)學的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我近年所治的一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哮喘等病,亦有如此者,。 不過,,為了準確無誤地使用本方,最關鍵的是要掌握這種脅痛的特征性癥狀——掣痛,。 請注意不是脹痛,、刺痛或隱痛,而是牽掣作痛,。即體位固定時不痛或僅微痛,,——旦移動體位,如翻身,、轉(zhuǎn)側(cè),、俯仰、走路等,,便牽掣疼痛不已,。 香附旋復花湯加減:香附(醋制)10g,旋復花 10g(包煎),法夏10g,,茯苓 15g,, 陳皮10g,杏仁10g,,薏苡仁 20g,,瓜萎仁 10g,降香 15g,,桔梗 10g.2 日 1劑,。 柴胡證為胸脅苦滿,或兼痛,,但絕非牽掣作痛,,乃無形邪氣郁于少陽,偏于半表,;香附旋復花湯證為胸脅牽掣作痛,而非苦滿,,乃有形水飲停聚胸脅,,偏于半里。二證之鑒別診斷,,關鍵即在于此,。 2. 慢性膽囊炎多年(膽熱脾寒) 癥:除肝膽炎常見病狀,且有肩背酸痛,。辯證為本病乘土,,土虛則聚液成痰,痰濕流竄肩背經(jīng)絡,,障礙氣機,、氣化,不通則痛,。 我常用簡裕光老中醫(yī)“柴膽牡蠣湯”合張錫純“培脾舒肝湯”取效,。 藥用:柴胡 10g,生牡蠣 30g,,膽草 3—6g,,白術(shù) 10g,黃芪 10g,,陳皮 10g,,厚樸 6g, 生麥芽10g,,炒谷芽 10g,,雞內(nèi)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方中柴胡,,生麥芽疏肝達郁;膽草,,生牡蠣,,白芍清斂膽火;黃芪,,白術(shù),,甘草健脾升清;陳皮,,厚樸,,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濁,。 加減法:口苦甚者,,膽草加至 10g;胸膈滿悶甚者,,去白術(shù),、白芍, 加薤白 10g,;大便長期偏稀者,,加黃連3g,山藥15g,,仙鶴草 30g,;肩背板滯掣痛者,加姜黃10g.如 1972 年曾治某女,,32 歲,,患慢性膽囊炎 8 年(無結(jié)石) ,經(jīng)常納呆,,口苦,,右脅隱痛,肩背酸痛,,胃脘滿悶,,大便微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我先用柴膽牡蠣湯合三仁湯加藿香、佩蘭,、桔梗,、仙鶴草,,連服 10 劑,口苦消失,;右脅隱痛,、胃脘滿悶減輕,大便成形,。 繼用柴膽牡蠣湯合培脾舒肝湯16劑,,諸癥基本消失。 3. 太陽穴,、眉棱骨,、眼眶脹痛 2個月 患者半年前開始頭昏頭痛,2 個月前因感冒高熱(39℃) ,,頭痛陡然加劇,,伴昏睡、嘔吐,、瞳孔散大,、視物模糊、咽喉腫痛,、吞咽困難,,急入我院搶救。當時主要證侯是:兩側(cè)太陽穴,、眉棱骨、眼眶脹痛,;一晝夜發(fā)作 3 次,,每次約 2 小時,疼痛時頻吐稀涎,,伴咽痛,。 《傷寒論》378 條說,"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因本條出在厥陰篇,,頭痛的部位當在巔頂(厥陰肝脈與督脈會于巔) ,;又以方測證,屬寒無疑,。重詢病史,,患者近幾年3~10 月每天堅持下河游泳,常食水果,、冰制食品,。 方:吳茱萸湯:吳茱萸,、生姜各 15g,黨參,、大棗各 30g.囑其試服 2劑,。大效。 解: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說,, "干嘔吐涎沫者,,里寒也;頭痛者,,寒氣上攻也,。與吳茱萸湯溫里散寒".換句話說,仲景辨析此證,,已經(jīng)準確無誤,,且已出具了高效方藥;臨床上只要證侯相符,,即可信手拈來,,大有執(zhí)簡馭繁,駕輕就熟之妙,。本例頭痛收速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4、眩暈17年,。8歲落水后留下的后遺癥,。西醫(yī)斷為內(nèi)耳眩暈病。 張仲景論眩,,從少陽相火上炎,,痰飲上逆立論,主用小柴胡湯,、苓桂術(shù)甘湯,、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 方:“柴陳澤瀉湯”加味:柴胡10g,,黃芩 6g,法夏10g,,黨參 15g,,茯苓 12g,陳皮10g,,甘草 3g,,白術(shù) 10g,澤瀉30g,,鉤藤12g(后下) ,,菊花 10g,,天麻10g(軋細吞服) ,生姜10g,,白芍 12g,,生牡蠣 30g.效果:服 3 劑,頭昏目眩,、眼球脹痛,、干嘔、心煩明顯減輕,;守服 25劑,,諸癥基本消失。 解:柴陳澤瀉湯即小柴胡,、二陳,、澤瀉湯合方,另加天麻,、鉤藤,、菊花。 《內(nèi)經(jīng)》腎開竅于耳,,而心是寄竅于耳,。所以,心脈不暢,,可致耳絡凝瘀。故加活血祛瘀藥效果更好,。葛根--主治諸痹的活血通絡,;三七等。 5,、膽心綜合癥(由膽病引發(fā)的冠心等病,,易誤診):其發(fā)作時呈現(xiàn)一肖肝膽郁滯、痰熱內(nèi)蘊,、心絡瘀阻證候。癥有口苦晡熱(即申酉時15-19點)發(fā)熱,、心悸不寧,、心痛等,。癥根為膽郁及心,、氣虛養(yǎng)陰。 方:四逆散合生脈散:柴胡10,、白芍30、枳殼10,、灸甘草10,、西洋參10,、麥冬20、五味子10,、桂枝6、郁金10,、白蒺藜15,、木蝴蝶10,、烏梅30克。取效后可加姜黃,。 6. 單純性口苦,病名曰“膽癉” ,。(酒人常有) 予簡裕光老中醫(yī)自擬“柴膽牡蠣湯”加味:柴胡10g,膽草 10g,,生牡蠣 30g,葛根30g,, 生甘草6g.2 劑。 析:肝膽相連,,肝病最易累膽,故肝病中最多口苦,。他如脾胃濕熱壅遏,心火上炎,, 腎火上沖,,肺熱蘊積等,一旦波及于膽,,亦可出現(xiàn)口苦。這些都屬實熱證,,比較好理解。 脾腎虛寒,,亦出現(xiàn)口苦者,就不大好理解,,而易被忽視。張景岳說過,, “凡思慮勞倦,,色欲過度,,多有口苦口燥、飲食無味之癥,,此其咎不在心脾,,則在肝腎,。心脾虛則肝膽氣溢而口苦,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口苦” ( 《景岳全書·雜證》 ) .這實際上就是心脾虛或肝腎虛而波及于膽的復合證候,。 腎病: 1,、尿結(jié)合:(中醫(yī)名為石淋) 煨腎丸:杜仲12、肉蓯蓉15,、巴戟肉12、熟地30,、胡桃肉30、淮牛膝12,、黃芪20,、當歸6、穿山甲片6,、王不留行子15、金錢草15,、海金砂10。如服后頭暈欲仆,,則為下氣過力,則去穿,、王,、金,、海等藥,。 2、陽痿: 肝郁型:(如無典型的腎虛,,則可反推,可夾腎虛),。方用傅青主女科中定經(jīng)湯:菟絲子(酒炒)30,、白芍(酒炒)30、當歸30,、熟地15、廣巴戟15,、茯苓15、柴胡10,、白蒺藜10,、枳殼10、生甘草5、蜈蚣1條(最好烘脆軋細吞服),。 3. 臍痛1 個月:--腎陽虛衰,,寒凝神闕。 江爾遜經(jīng)驗,,用真武湯加胡蘆巴治之:熟附片30g(先煎 1 小時),, 白術(shù)15g, 茯苓 15g,, 白芍 12g,, 生姜 15g,胡蘆巴30g:服3 劑,,肚臍中隱痛消失,,手足轉(zhuǎn)溫,腸鳴,、便溏均止,。 真武湯是治療腎陽虛衰、水氣為病之方,。據(jù)江老臨床體驗,,治療陽虛寒凝臍痛,用真武湯重加胡蘆巴,,見效快,,且不易復發(fā),其療效優(yōu)于單用真武湯,。這里附帶說一句:若不是臍中痛,,而是臍下小腹痛之屬陽虛寒凝者,單用真武湯即可奏佳效,。 氣血津液類: 一、血癥: 1,、咯血反復發(fā)作 3年,, 本次突起加重28天 ,。曾曾罹“肺結(jié)核”。本次起因:因家事怫逆,,大怒之后,,飲白酒數(shù)杯,昏然睡去,。半夜醒來,,咳嗽一陣,忽覺喉中有一股血腥味,旋即大口咯血,,至天明咯血3 次,出血量約 400ml,,急送醫(yī)院,。 方用玉女煎加味:熟地 30g,,生石膏 30g,,淮牛膝 15g,麥冬 15g,,知母 6g,,黃芩 10g,虎杖30g,,生赭石 30g,,生芡實 30g.3 劑。 二診:5 天來未覺熱氣上沖,,亦末咯血,,大便已暢,口干口臭均減輕,,仍微咳,,痰中偶 帶血絲。 上方去生赭石,、生芡實,、虎杖,加仙鶴草30g,、白茅根 30g,、藕節(jié) 15g,6劑,。 三診:初診迄今半月未咯血,,微咳,、痰中帶血亦止,,舌脈無明顯異常。 改投張錫純補絡補管湯善后:生龍骨30g,,生牡蠣 30g,,山萸肉 30g,三七6g(軋細藥汁送服) ,。囑服 15 劑,。 析:患者確有一派實熱之象,但咯血反復發(fā)作 3 年,加重近 1 個月,,疊用中,、西藥治療,,咯血猶未止,要考慮到“本虛”這潛在病因,。 ?。病⒛虻揽跐B血反復發(fā)作 3 年:患者 13 年前陰部撞傷,,致尿道口滲血甚劇,,經(jīng)救治而血止。5年前曾復發(fā) 1 次,。近 3 年來尿道口滲血復發(fā)較頻,,每逢受涼、勞累及房事后,,必然滲血,;所幸中西藥物合用,滲血可以漸止,。 析:第一,,患者尿道口滲血加重的初始階段,可能屬于血熱妄行,,故而前醫(yī)才使用了 清熱涼血止血的方藥,;第二,問題出在使用清熱涼血止血方藥過多過久,,損氣傷血,,涼絡凝 瘀,逐漸演變成以氣不攝血為主的證型,;第三,,前醫(yī)已經(jīng)有鑒其失,如最后一方是用金匱腎 氣丸加懷牛膝引火歸原,,便是明證,。 方:試投補絡補管湯合補中益氣湯:生龍骨30g,生牡蠣 30g,,山萸肉 30g,,三七 6g(軋細藥汁送服) ,,黃芪30g,黨參 15g,,白術(shù) 15g,,炙甘草 6g,升麻 6g,,柴胡 6g,,當歸 10g,陳皮10g.服完 2 劑,,尿道口白日已不滲血,夜間僅滲血 2 次,,血量亦明顯減少,。 2、痰病重癥: 此證的主要癥狀為胸悶氣喘,,痰濁稠粘,,咯吐不盡,口干思飲,,但入水則嗆咳不已,,若 大量稠厚膠粘的痰濁上壅而阻塞咽喉,可致呼吸驟停,,兇危立見,。在肺系痰病中,痰熱壅肺,,肺燥津傷之證是比較常見的,,本例為腹部外科手術(shù)后并發(fā)肺部感染,其他如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大葉性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在其病變發(fā)展的某—階段,,也可能出現(xiàn)痰熱壅肺、肺燥津傷之證,。 救冶這種病癥必須使用豁痰丸,,其他方藥無濟于事;這是江爾遜老中醫(yī)的獨到經(jīng)驗,。 唐宗?!堆C論》所載豁痰丸:當歸 10g,知母 10g,,天花粉 15g,,白前根 10g,,麥冬15g,枳殼 10g,,杏仁10g,,瓜蔞仁 12g,桔梗 10g,,射干 6g,,茯苓 15g,石斛 15g,,生甘草6g,,鮮竹瀝300ml(分 3 次兌入藥汁中) 。3 劑,。后用千金葦莖湯加味:生苡仁 20g,,冬瓜仁 20g,蘆根30g,,桃仁5g,,北沙參 15g,杏仁 10g,,郁金 10g,,絲瓜絡 15g.上方服 5 劑,諸癥若失,。惟精神,、體力、飲食稍差,,改用六和湯合沙參麥冬善后,。 肢體病: 1,、瘺證:因抽水雙下肢突然失去知覺,,導致癱瘓 14天??滔码p下肢仍呈弛緩性癱瘓,,肌張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動排尿,,大便艱澀。西醫(yī)抽取腦脊液檢查,,發(fā)現(xiàn)蛋白含量及白細胞增高,,遂診斷為“急性脊髓炎” 。根據(jù)以上病史,,中醫(yī)診斷為“風痱” ,。 予《金匱要略》所載《古今錄驗》續(xù)命湯原方:麻黃 9g,,桂枝9g,當歸 9g,,潞黨參 9g,, 生石膏 9g,干姜 9g,,生甘草 9g,,川芎 4.5g,杏仁 12g.上方僅服 2 劑,,雙下肢即恢復知覺,,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較通暢,。 改予八珍湯合補陽還五湯化裁,,連服10 劑后,康復如常人,。“脾主四肢,,四肢癱瘓,,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為調(diào)理脾胃陰陽而設” 解:“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堪”?!梆?,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故名痱,。“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故名痱,。 本方治療的風痱,,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性脊髓炎、氯化鋇中毒之外,,還有“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 ,。有一位西醫(yī)學習江老經(jīng)驗,,使用本方治療了10 余例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療效亦佳,。 注:從之風痱的特點看,,本方是否可治突發(fā)面肌麻痹,可試用之,。 2. 痹證:因左足外踝曾扭拐數(shù)次后的一段時間,,導致左小腿劇痛,復診于西醫(yī)外科,,被懷疑為"缺鈣",、"痛風"、"小腿肌肉損傷",、"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損傷"等??淘\: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縮,不敢伸直,,伸直則攣痛,。右側(cè)臥時疼痛稍輕,如左側(cè)臥或仰臥,,則疼痛難忍,。下午、夜間疼痛增劇,,不時痙攣,;上午疼痛較輕,且能彎腰曲背,,扶杖而移動幾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則劇痛不已,。納可,,舌脈無明顯異常。 析:然則攣痛如此劇烈,,顯然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痹證——陽虛陰盛,、寒凝腿絡之痛痹。 方用: 處方:①取陽和湯之意,,合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50g,,熟地 1OOg,北細辛 30g,,熟附片1OOg,,3 劑,。 ②山萸肉 500g,用白酒2000ml 浸泡 7 天以上,,備用,。二診:服藥 1 劑,左小腿疼痛顯著減輕,。服完 3 劑,,坐、臥時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長時間直立。 效不更方,,原方續(xù)進 3 劑,。 三診: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較長時間直立,,可棄杖緩行數(shù)百步,,惟覺左腿足較沉重、不靈活,。 囑其每日午,、晚飯后各飲山萸肉酒 50ml,連飲 15 天,。 1 個月后隨訪,已經(jīng)康復如初,。 知識點:1.發(fā)現(xiàn)凡治療陽虛寒凝,、絡脈痹阻之重證,麻黃須用至50g左右,,熟地用 100g以上,,方顯出破陰祛寒、通絡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該書"麻黃得熟地則通絡而不發(fā)表"之說不誣,。 2.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細辛主治"百節(jié)拘攣,風濕痹痛,,死肌",。 內(nèi)科:內(nèi)傷發(fā)熱,頭身疼痛,、潮熱多汗,。多因腎陽虛衰、肝胃寒凝,。治法為溫陽散寒,。 方:附子湯合吳茱萸湯,、玉屏風散。 熟附片30,、白術(shù)20,、白芍15、茯苓15,、黨參20,、炙甘草6、吳茱萸15,、大棗15,、生姜20、桂枝15,、黃芪30,、防風10。 外科: 1. 一老婦皮膚瘙癢:全身瘙癢,,夜間尤甚,。全身抓痕、皮膚粗厚,。身熱如火燒,。血分瘀熱。 方:犀角地黃湯:犀角30g((水牛角代替200),,生地30g,,赤芍30g,丹皮15g,。紫草30,、丹參30、三七6,。隨后天王補心丹,。再診為上方合桂枝湯。 知識點:1. 牛皮癬(神經(jīng)性皮炎)高效方:消風散+二妙散+紫草,、天麻,、水牛角、黑芝麻,、霜桑葉 2. 蕁麻疹:桂枝湯 + 三七粉,。 2、剝脫性皮火(痛風西藥-別嘌醇過敏引起),。刻診:除全身瘙癢大面積脫皮外,還有腹脹,、大小便俱閉,,舌體腫大,少津,、脈大無力,。 同上方:犀角地黃湯加減:犀角30g((水牛角代替200),生地30g,,赤芍30g,,丹皮15g。紫草30,、丹參30,、益母草、仙鶴草,、旱蓮草各30. 3,、帶狀皰疹:(己服龍膽瀉肝湯不效,水泡,,很痛) 方:瓜蔞散合犀牛角地黃湯:瓜蔞仁30-50,、反殼15-30、生甘草,、紅花各10克,。+犀角30g((水牛角代替200),生地30g,,赤芍30g,,丹皮15g。紫草30,、北少參30、白蒺藜15. 后只余胸脅痛,,用瓜蔞散合芍藥甘草湯一貫煎,。 清《醫(yī)學心悟》:按郁火日久,,肝氣燥急、不得發(fā)越,、故皮膚起皰、轉(zhuǎn)為脅痛,,損其肝者緩其中,。瓜蔞為物,甘緩而潤,。 婦科: 1,、帶下?。褐嗅t(yī)診為下焦?jié)駸岬谬埬憺a肝湯合劑效果不顯,。 析:傅青主認為所有帶下均為濕。帶下是指帶脈不能約束,。因各種婦科手術(shù)等影響,,傅專治黃帶的“易黃湯”效果不顯。 方:白頭翁湯合五味消毒飲(一診):白頭翁15g,,黃連6g,,黃柏12g,秦皮12g,。+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澤蘭、丹皮,、桃仁各10克,。 白頭翁湯合薏以附子敗醬散。(二診)白頭翁15g,,黃連6g,,黃柏12g,秦皮12g,。+ 薏以仁60,、熟附片10、醬草30,、升麻30,、黃芪50、鴉膽子仁30粒,。三七僂6克吞服,。 2、崩漏:子宮出血,,西醫(yī)歷治無效,。 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認為,崩漏的病因病機雖繁,,卻總是沖脈損傷,,氣化不固;亟宜養(yǎng)護沖脈,固攝氣化,。張氏為此創(chuàng)制了“安沖湯”治漏下,, “固沖湯”治血崩。 “傅青主女科,,有治老婦血崩方,,試之甚效。其方用生黃芪 1 兩,,當歸 1 兩(酒洗) ,,桑葉 14 片,三七末 3錢(藥汁送服) ,,水煎服,,2 劑血止,4劑不再發(fā),。若覺熱者,,服此方宜加生地兩許” 。又說“此方治少年婦女此病亦效” ,。(但必須徑用原方原劑量(原方桑葉 14 片,,若無鮮品,則用干桑葉 30g) 方:“加減當歸補血湯”加生地:黃芪 30g,,當歸 30g(酒洗) ,,桑葉 30g, 生地30g,,三七末 9g(藥汁送服) ,。 3. 乳癖:(乳腺小葉增生,中醫(yī)稱為"乳癖",,表現(xiàn)在乳房脹痛) 一是肝郁胃壅,,痰凝胃絡之證。 治宜疏肝和胃,,化痰通絡,。 張景岳解肝煎化裁:法夏 15g,厚樸 20g,,蘇梗 15g,,茯苓 20g,生姜 10g,,砂仁 6g,, 陳皮15g,,海藻30g,,昆布 30g,生甘草 12g。6劑,。 二診:乳房脹痛,,胸悶腹脹等癥均顯著減輕,但行經(jīng)期間乳房脹痛有加,,經(jīng)色黑褐,,夾 血塊。 ①上方加甲珠 10g,,澤蘭 15g,,川牛膝 15g,黃芪30g,,三棱 15g,,莪術(shù)15g.6 劑。②小金片,,每服4 片,,日 3 次,連服 2個月,。 效果:上方服 6 劑后,,乳房脹痛消失;又于經(jīng)前期加服 3 劑,,經(jīng)水暢,,色正無血塊。但小金片服至 3 個月,,乳房結(jié)節(jié)才消無芥蒂,。隨訪 2 年未復發(fā)。 二是腎虛肝郁,,痰凝胃絡之證,。 先宜補腎疏肝,以顧其根本,。 予二仙湯合定經(jīng)湯化裁:仙茅 15g,,仙靈脾 30g,廣巴戟 15g,,鹿角霜 15g,,熟地 30g, 菟絲子 15g,,柴胡 10g,,荊芥 6g,山藥15g,,茯苓 30g,,當歸 12g,,白芍 12g.10劑。 二診:精神,、氣色轉(zhuǎn)佳,,腰骶酸痛、心煩易怒減輕,,乳房脹痛稍緩,。 知識點:治療乳癖喜用海藻,乃因《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海藻"主癭瘤結(jié)氣,,頸下核,,破結(jié)散氣,癰腫,,癥瘕堅氣,。 4. 產(chǎn)后三種情況: (1)產(chǎn)后缺乳:肝胃氣滯。 方:四逆散加味:柴胡10,、白芍15,、炒枳殼10、生甘草6枚,、丹皮6克,。醋制香附10克 (2)產(chǎn)后溢乳:乳房為胃經(jīng)、乳頭為肝經(jīng),。溢則為氣血溢漏,。 方:四逆散重加山萸肉:柴胡10、白芍15,、炒枳殼10,、生甘草6枚、山萸肉30克,。 (3)產(chǎn)后便秘:當時為金秋,,故斷應肅肺疏肝。 方:四逆散加味:柴胡10,、白芍15,、炒枳殼10、生甘草6枚,、杏仁15,、枇杷葉30、炙紫苑30克,。 兒科: 1. 小兒高熱:患兒 7 天前因游泳過久,,復遭雨淋,致惡寒發(fā)熱,,無汗,,全身酸軟,,咽微痛,測體溫39℃,。收入急診觀察室。西醫(yī)診為“上呼吸道感染” ,,以輸液(藥用氨芐青霉素,、維生素等)為主,配服解熱鎮(zhèn)痛藥,,仍然熱退復熱,,體溫有時高達 40.5℃o 又加服紫雪丹冀其退高熱,亦乏效,。 [老師]暑邪感冒必挾濕,,除了暑濕郁遏衛(wèi)陽而發(fā)高熱之外,暑濕困頓中焦之癥也很明顯,, 如脘腹痞悶,,甚至吐瀉等。本例無脘腹痞悶這些癥狀,,所以,,暫時可以排除暑濕感冒的情況。 小兒感冒高熱多屬“寒包熱” ,,若純用辛溫發(fā)散(麻黃湯,、荊防敗毒散之類) ,則外寒雖去,,而內(nèi)熱復熾,;純用辛涼清解(桑菊飲、銀翹散之類) ,,則外寒留戀,,內(nèi)熱亦無出路。 用柴葛解肌湯加味:柴胡 25g,,葛根 30g,,白芷 10g,羌活 10g,,桔梗 10g,,生甘草 5g,白芍10g,,黃芩 6g,,生石膏 50g,連翹 10g,,鉤藤 10g,,地龍 6g.1 劑,。 4劑后,改予竹葉石膏湯2劑以善后,。 注:兩者比例為1:5~1:10,,柴胡不少于25g,葛根不少于 30g,,其余藥物用常規(guī)劑量,。 2. 小兒盜汗。夜間低熱,,入睡則全身汗出,,醒來即止。捫之汗冷而粘,。有時汗出過多,,內(nèi)衣褲皆浸濕。此兒常服六味地黃等滋陰潛陽藥無效,。 析:“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熟睡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非若自汗而自出也” ,。這是盜汗的概念。 據(jù)患兒癥狀,、舌脈,,直斷為脾陰虧損,肝旺陽浮之證,。 予張錫純資生湯加味:生山藥30g,,玄參 15g, 白術(shù) 10g,,生雞內(nèi)金 6g,,大力子 6g(炒 9搗) ,白芍 10g,,生龍骨 30g,,生牡蠣 30g,丹皮 10g,,地骨皮 10g,;6劑。 注:如服數(shù)劑后盜汗減少而未全止,可加仙鶴草 30g,;如盜汗兼自汗,,可加黃芪15—30g. 二診(9 月 27 日) :服藥 2 劑,夜熱盜汗明顯減輕,,服完 6 劑遂止,。納轉(zhuǎn)佳,口不干,,大便暢,,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處方:生山藥 900g,,生雞內(nèi)金 30g,,共軋為極細末,,每晨用 30g,煮粥,,調(diào)以白蔗糖令適口,,連服1 個月。 ,。 3. 小兒厭食:經(jīng)白術(shù)散,、資生丸等健脾味等藥無藥。 析:肝病傳脾,,當先實脾,;見脾之病,當先養(yǎng)肝,。當實脾無效后,,當思養(yǎng)肝。 疏肝扶脾,、滋胃降逆,。方:舒肝滋胃湯。 柴胡10,、黃芩6,、天花粉10、白芍12,、炒枳實10,、烏梅肉10、虎杖12,、黃連3,、連翹10、北沙參12,、冰糖15.(決明子+冰糖可泡茶水喝,。) 或小兒胃陰不虛,,口不干、水便不燥,,可用《溫病條例》中的椒梅湯以開胃進食:烏梅肉,、白芍、生山藥各10,,黃連,、干姜各1.5克、法夏,、炒枳殼,、生雞內(nèi)金各6克,黃苓3克,??捎冒仔g(shù)散緩圖之。 4. 嬰兒泄瀉:5個月之久,,除西藥外,,使用過散寒、消導,、健脾,、溫陽、止?jié)戎兴?,均無效,。 辨:久瀉傷耗脾氣、脾陰,,傷及脾陽之證,。 方:滋陰清澡散+七味白術(shù)湯、+理中湯+仙桔湯 潞黨參10,、白術(shù)10,、茯苓12,葛根10,、霍香10,、廣木香6,生甘草10,,生山藥60,、滑石30、白芍30,、干姜6,、桔梗10,仙鶴草30. 藥湯加白糖適口,小吃多餐,。 5..小兒夜咳,。夜咳2個月,初起受涼,。服西藥后晝咳停而夜依然,。歷中西藥無效。當下上半夜更甚,??诟伤硷嫛⒋蟊愀?、舌質(zhì)紅,、臺黃厚膩等。 辯:臨床經(jīng)驗,,當咳難治時,,不防考慮食積咳嗽。特點:1,、夜咳重,、2,、手心低熱,;3、苔黃膩(這是區(qū)分其他咳的主要癥狀,。)本例為食積蘊釀的濁熱上逆之象,。 方:小兒食積咳嗽方(余國從自擬):柴胡10、黃芩10,、法夏10,、茯苓15. 枳殼10、白術(shù)6,,焦四仙各12,,連翹15,酒大黃3,。 顯效后轉(zhuǎn)用六和湯加味:太子參10,、白術(shù)6、茯苓12,、甘草3,,山藥12、遍豆2,、浙貝10,、桔梗6、杏仁10、枇杷葉15,。 6,、56天嬰兒咳喘1個月。出生20天患肺炎,,曾服麻杏甘湯等藥,,西醫(yī)診為喘息性肺炎、先天性心臟病,。癥見口唇發(fā)紺,,冷汗淋瀝,四肢冰冷,,夜睡不安,。拒進乳食。痰聲轆轆,。除痰聲為邪盛外,,其余為正虛。 方: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桂枝3,、白芍6,、甘草3、大棗1,、生姜2片,、厚樸10、杏仁6,、蘇子10,、白芥子5、炒萊服子6,、葶藶子,、黃芪15、白術(shù)6,、茯苓6克,。 五官科: 1、喉痹(慢性咽炎):咽干微痛,、灼熱,、有異物感。需茲養(yǎng)脾陰,、補益脾氣,。 方:一診 六和湯:太子參15,、麥冬15,、茯苓12,、生炙甘草各5、生扁豆15,,生山藥20,,百合30,,黃芪20,、桔梗10、木蝴蝶10克 二診,、六和湯合參苓白術(shù)散 2,、梅核氣(慢性咽炎,咽部無異常發(fā)現(xiàn),,但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方《金匱要略》半夏厚樸湯+棗仁,、桔梗,、旋覆花、甘草,。 3,、咽痛半年:男患,10 歲,,致咽喉腫痛,,伴高熱、咳嗽,、咯吐黃稠痰,。 因疊用西藥抗菌消炎、輸液及六神丸,、板藍根沖劑等中成藥無效,,改服中藥,。某醫(yī)診斷為"上焦余熱未清",,投以疏風清熱、解毒散結(jié)之方,,如翹荷湯,、銀翹馬勃散、清咽利膈湯等20余劑,,不惟咽痛不減,,反增納差便稀。 現(xiàn)癥:咽癢微痛,,咳嗽,,咯白色粘痰,聲音嘶啞,,納差,,便稀,。望診:面色少華;咽部 有淡白色之團狀顆粒增生,;右側(cè)乳蛾上有兩處黃白相兼之凹陷性膿點如黃豆大,;舌淡紅,苔 薄白,,脈緩弱,。 慢性咽炎多因虛火為患,然若常用寒涼藥物,,遷延纏綿,,亦可漸漸陰損及陽,轉(zhuǎn)化為虛寒之證,。更有素體陽虛,,反復感受風寒而致者。 其病機為脾虛肺寒,、痰滯咽喉,,或脾肺腎陽虛,陰寒凝滯咽喉,。前者之治法及方藥,,可參考本案。后者治宜溫陽降逆,,祛寒利咽,。 我曾綜合幾首古方,命名為"虛寒喉痹湯":法夏10g,,桂枝10g,,炙甘草 10g,桔梗 10g,, 黨參 15g,,白術(shù) 12g,炮姜 6g,,熟附片 6g,,茯苓 15g.此方內(nèi)寓半夏散及湯、甘草干姜湯,、附子理中湯,,頗合溫陽降逆,祛寒利咽之旨,。經(jīng)治數(shù)十例,,療效尚滿意。 本例考慮為脾虛肺寒,,痰滯咽喉之證,。治宜運脾溫肺,,化痰利咽。 主用香砂六君子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甘草干姜湯:黨參12g,,白術(shù) 10g,茯苓15g,,炙甘草5g,,法夏 12g, 陳皮 10g,,砂仁 5g(后下) ,,廣木香 10g,干姜 6g,,生姜 6g,,大棗 10g,桂枝 10g,,桔梗 10g.患兒之母略知醫(yī),,見方中多為溫性藥物,面有疑慮之色,。余曰,,若懼此方之溫,可先貼麝香虎骨膏一試,。乃取1 張緊貼患兒頸部,。次日咽痛稍減,才放膽服用上方,。 口瘡半年:女35歲,,好發(fā)部位為唇內(nèi)、上腭及左頰內(nèi),,西醫(yī)診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中藥曾丹梔消遙散、知柏地黃湯等均未取效,??淘\品瘡好幾個,呈圓莆,,如黃豆大;咽干,,小便黃,、大便偏干,舌紅少津,、苔黃膩,、脈弱稍數(shù),。 辨證:胃腎陰虧、溫熱蘊蒸,。 方,,甘露飲; 天冬12、麥冬12,、生地10,、熟地10、黃芩10,、枳殼10,、石斛10、茵陳10,、生甘草5,、虎杖15、蒲公英15,、枇杷葉25. 取效后,,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 (注: 凡潰瘍,,實為寒積郁發(fā),,這里說溫熱,值得再考量,。) 鼻塞,、嗅覺遲鈍3年:長期服務鼻炎丸、蒼耳子散,、溫肺止流丹等,,現(xiàn)均無效。時下,,只通一邊,,臥則鼻塞,嗅覺遲鈍,,難辯香臭,。 鼻為九竅之一,長期鼻塞,,嗅覺遲鈍,,追究其病之本,當然要首責脾胃虛弱,,而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了。 中醫(yī)診斷:鼻窒,。處方:辛夷花 54g,,微火烘脆,,軋為細末,每次用溫開水吞服 6g,,日3 次,,連服3日,停用其他藥物,。 二診(12月 5 日) :服藥 2 次,,鼻腔稍感通暢,服完后已基本通暢,,且能辨香臭,。 但停藥才3 天,鼻腔又感堵塞,,難辨香臭矣,。 處方:補中益氣湯合玉屏風散、干金葦莖湯加廣木香,、辛夷花,。 黃芪 30g,黨參 15g,,白術(shù) 12g,,炙甘草 5g,升麻 6g,,柴胡 6g,,陳皮 10g,廣木香30g,,防風 10g,,辛夷花 10g(烘脆軋細吞服) ,桃仁 10g,,冬瓜仁 30g,,苡仁 30g,葦莖 30g,,大棗12g,,生姜 6g.連服20 劑,感冒照服不誤,。 三診(1986 年 3 月 12 日) :上方服 6 劑后鼻腔漸漸通暢,,服完 20 劑后則完全通暢,嗅覺較為靈敏,。 視物變形半年 :男患,,44 歲,半年右眼出現(xiàn)視力障礙,,視物變形(如將直線視為曲線,,圓形視為橢圓形,方形視為棱形等) ,。西醫(yī)眼科檢查:右眼外觀正常,,視力 0,5,;眼底鏡示:視網(wǎng)膜黃斑部呈彌漫性水腫,,出現(xiàn)圓形滲出斑。診斷為:中心性漿液性視網(wǎng)膜脈絡膜炎,。予以地巴唑,、復方丹參片、維生素類,、10%碘化鉀溶液等內(nèi)服月余,,病情依然。 乃配服中藥,,曾先后用過駐景丸加減方,、丹梔逍遙散、三仁湯,、歸脾湯等 60 余劑,,自覺癥狀仍無明顯改善。遂聊以杞菊地黃丸,、石斛夜光丸,、障眼明等中成藥維持治療,遷延至今,,失去治療信心,。 刻診:右眼視物模糊、變形,,伴神倦,、頭昏、納差,、大便微溏,,舌淡紅,苔薄白膩,,脈緩弱,。詢知其長期伏案工作,嗜煙酒,,喜冷飲,。 四川省已故當代中醫(yī)眼科名醫(yī)陳達夫先生在研究博考古代醫(yī)籍,創(chuàng)立了“眼內(nèi)組織與六經(jīng)相屬”學說。 他明確地指出“西醫(yī)學視網(wǎng)膜的黃斑區(qū),,應屬于中醫(yī)學的脾臟精華” ,。 ( 《陳達夫中醫(yī)科臨床經(jīng)驗》四川科技出版社的 1985 年版,下同) ,。故黃斑區(qū)之病變,,皆應從脾論治,這就確定了本例眼病的病位,。 其次是確定病性,。陳氏認為,“中漿”患者“常因勞瞻竭視,,熬夜,、勞倦等而致真陰暗耗,肝腎虧虛,,精血不能上榮于目,;脾失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濕上泛,積滯目絡,,而致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多虛中夾實” 。 而本例右眼局部的病變?yōu)辄S斑區(qū)呈彌漫性水腫,,出現(xiàn)圓形滲出斑,,顯系濕濁上泛;再參 合其全身癥征及舌脈,,便不難將其歸屬于脾胃升降失調(diào),,陰火挾濕濁上泛的虛中夾實之證。 方:李東垣升陽益胃湯:黃芪30g,,黨參 15g,,白術(shù)15g,黃連 3g,,法夏10g,,甘草5g,陳皮10g,,茯苓 15g,,澤瀉 30g,防風 10g,,羌活 5g,,獨活 5g,柴胡 5g, 白芍 10g,,大棗 10g,,生姜10g.6 劑,囑其暫停案牘工作,,戒煙酒,、冷飲,。 二診:頭昏減輕,,納開,大便稍稀,,舌上薄膩苔已退,;右眼視物仍然模糊、變形,。 上方去大棗,、生姜,加泡干姜6g,,6 劑,。 三診:右眼視覺稍清晰,視物變形已不甚明顯,,大便正常,,精神轉(zhuǎn)佳。 上方加葛根20g,,蔓荊子 10g,,囑其多服。 效果:三診方服至18劑,,右眼視覺清晰,,視物已不變形。 眼科復查:右眼視力1.0,,視網(wǎng)膜黃斑部水腫及滲出斑完全消失,。 囑其服補中益氣丸合香砂六君子丸 1 個月以鞏固之。隨訪3 年未復發(fā),。 右上脹痛視物重影: 40歲患者因連續(xù)開車且極度疲乏,、淋浴、醉酒后發(fā),、且眼球轉(zhuǎn)動不靈,、伴有眩暈 。中西藥多無效,。 方:養(yǎng)肝通絡湯: 烏梅肉15,、虎杖30、生棗仁15、白芍15,、生地炭30,、金鈴炭6、北沙參20,、麥冬20,、枸杞15、炙甘草6,、僵蠶10,、地龍10、桃仁6,。 |
|
來自: 天門有魚 > 《中醫(yī)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