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中 中秋習俗各不同中秋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全國各地群眾在歡度中秋時也各有特色,。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聯系了福建、云南,、廣東,、黑龍江、江西等五省民俗專家,,了解東西南北中五個地方的中秋習俗,。 福建 “博餅”游戲別具一格 在福建,中秋節(jié)的習俗獨具特色,。 福建晉江市譜牒民俗學會周儀揚先生介紹,,在福建多地,每逢中秋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時,,經常玩“博餅”游戲,,這種游戲很簡單,用六粒骰子在一個大瓷碗里擲點數,,用點數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傳統(tǒng)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第一名可以得到最大的月餅,。博餅游戲相傳是鄭成功為了鼓舞思鄉(xiāng)將士,,命令其下屬發(fā)明此游戲,。這種游戲是閩南地區(qū)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tǒng)活動。 周儀揚先生還介紹,,中秋節(jié)前后正是番薯芋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的芋頭又香又松?!坝蟆痹陂}南話中和“路”“護”諧音,。此外,芋頭往往是一個大芋頭周邊連著很多小芋頭,,在閩南人看來這寓意著多子多孫,。中秋團圓時吃芋,寄托著人丁興旺大團圓的美好期盼,。此外,,還有一種說法是,鄭成功當年在山中躲避敵人,,缺少糧食,,于是挖野芋頭充饑,后人每逢中秋也以吃芋頭紀念鄭成功,。 “燒塔仔”“聽香”等也是閩南地區(qū)流傳至今的中秋習俗,。周儀揚先生介紹,閩南孩童有燒塔仔的習俗,。孩子們聚集在一起撿拾碎磚舊瓦,,疊成塔的形狀,把柴草放入其中點燃,,火便從空隙吐射而出。相傳,,“燒塔仔”的習俗起源于元朝末年,,是從農民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這一舉動流傳下來的。 廣東 中秋夜婦女孩童虔誠拜月 汕頭大學研究生導師林凱龍,,曾下鄉(xiāng)走訪30年記錄研究潮汕古俗,,著有《潮汕老屋》《潮汕古俗》等。說起潮汕中秋節(jié)習俗,,作為土生土長的潮汕人,,林凱龍再熟悉不過。 “這一天民間習俗是下午奉神祭祖,,夜晚拜月賞月,。”林凱龍說,,潮汕有“中秋小過年”之說,,潮人稱月亮為太陰娘,,簡稱月娘,因此,,潮汕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祭月的主角是婦女孩童,,晚飯過后,,婦女們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點燃香燭或者購買電子蓮花燈,,擺上琳瑯滿目的供品,開始對著掛在天邊的月亮遙拜,。拜月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如孩子將新買的書本和文具擺在供案的最前面,希望月娘保佑學童讀書刻苦,,成績優(yōu)秀,;待出嫁姑娘拜月祈求月娘穿針引線,助自己與心上人結成良緣,。拜月后,,家人閑笑庭前,吃糕餅,,喝功夫茶,,賞月談天。 云南 傣族祭月儀式盛大 云南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薈萃,,中秋節(jié)有著豐富的慶祝活動,。 云南楚雄師范學院楊榮昌老師對當地民俗頗有研究,。他介紹,在傣族傳說中,,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他死后變成月亮,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因此每年中秋傣族人都會向傳說中的英雄祭拜,。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一名贊禮,,若干執(zhí)事,,其他人均為從祭,。祭月時在高臺或場院里擺放上月餅、核桃,、板栗等食物,,并向月亮讀祝文,祝文分四言,、五言,、七言,精短優(yōu)美,,儀式頗為莊重盛大,。 楊榮昌老師還介紹,楚雄彝族地區(qū)流行“偷月光菜”的習俗,。相傳,,每當中秋月宮仙女都要降臨凡間,灑甘露于人間,,所有彝族人民在這天晚上紛紛出去享用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偷月光菜”是一種象征吉祥的民間習俗,,即使菜園主人遇到,,也不會將其視為真正的小偷。有的地區(qū)在八月十五這天還可以隨便到別人地里摘取瓜果,,主人不會生氣,。 江西 除了吃月餅還要吃柚子 江西省民俗社會學研究會會長梅聯華介紹,每到中秋佳節(jié),,江西南部地區(qū)除了要吃月餅,,還習慣吃柚子。因為在當地方言里,,“柚子”與“有子”“佑子”諧音,,中秋節(jié)吃柚子有著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而在江西景德鎮(zhèn),,中秋吃堿水粑則是窯工們必不可少的民俗項目,。人們將包裝瓷器的稻稈燒灰濾水代堿制成堿水,,和大米一起磨漿,,制成長條狀。由于堿水粑食用方法多樣,,而且久儲不壞,,是窯工們外出必備的干糧。 江西上饒附近的一些鄉(xiāng)村,,還有一套獨特的中秋習俗,。梅聯華告訴記者,,每到中秋前后,平常供在廟里的菩薩都要到村里行香,,這也是一年之中僅有的一次,,每到一戶家中,老百姓都要拿出紅包或捐出一些善款,,以求得到降福,。 在江西湖口,每逢中秋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做粑”慶祝,,如今“湖口粑俗”也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聯華介紹,,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湖口人就開始用陶臼制作糍粑。人們在做粑時,,會印上福,、祿、鯉魚,、喜鵲等紋飾,,以示喜慶和吉祥。同時,,“做粑”也象征著團圓,,一大家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分工協作,,其樂融融。 黑龍江 祭月與賞月融合在一起 在東北三省,,有著充滿獨特地域特色的中秋習俗,。 黑龍江省著名民俗專家、省社科聯研究員崔家善先生介紹,,東北是滿族的發(fā)祥地,,因此在當地形成了和全國各地既類似又有區(qū)別的地域文化。滿族中秋節(jié)亦稱“八月節(jié)”,,滿語稱“扎宮比亞業(yè)能業(yè)”,,是滿族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日。滿族先民有祭日,、月,、星辰的習俗,由于滿漢長期雜居,,特別是滿族入關以后,,兩族人民在文化習俗上彼此影響,,互相融合。滿族的祭月活動,,逐漸與漢族的賞月習俗融合在一起,。東北有些滿族人過中秋不叫賞月,而稱供月,,顯然是祭月的遺風,。 在東北當地,很多家庭保留著中秋節(jié)給祖先上香的習俗,。崔家善透露,,供果擺放有講究,不同水果擺放在一起,,有著不同的寓意,。桃和石榴擺放在一起,寓意多壽多福,。柿子,、蘋果成對供,寓意“事事平安”,。撒上一把桂圓,,意在“貴在團圓”。 崔家善表示,,現在東北人過中秋節(jié)除了吃月餅,,還會吃餃子,吃蒸芋頭,。他愛人昨日已經將芋頭買好,,準備過節(jié)吃。同時,,還要吃殺豬菜,、小雞燉蘑菇、酸菜燉血腸,、鍋包肉,、地三鮮等東北特色菜肴。另外,,中秋節(jié)期間東北很多地方會舉行豐富多彩的廟會,,逛廟會也是當地人過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