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渡素有“滬西小上?!敝Q,。曹家渡對于上海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們來說可謂耳熟能詳,但對年紀較輕的上海人來說可能就稍微陌生點了,。TA位于靜安區(qū)西北部,,東起膠州路,西到長寧路,、江蘇路,,南臨武定西路、新閘路,,北至長壽路,、安遠路。為何叫“曹家渡”,?又是如何變遷的,?來看詳情 1902年繪制的曹家渡地區(qū)——紅色區(qū)域為居民點(村落) 曹家渡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qū)西北部,境域幾經變遷,,由西向東發(fā)展,。目前所指區(qū)域范圍大致為北起于蘇州河南岸,南到武定西路,,西起于江蘇路,,東到康定路余姚路。地域跨靜安,、普陀,、長寧三區(qū)。 曹家渡得名于吳淞江原有的一處義渡,。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在今長寧區(qū)江蘇北路、萬航渡路東,,形成境內第一個村落——曹家宅,。 根據(jù)碑文記載,“渡為曹氏始祖隱德所成,,俾農民中有田南家北者,,便于來往。至明隆慶萬歷年間一曹氏之高祖后江者,,以此渡公之大眾,。”后來吳淞江河淤塞,,曹氏祖先募款在渡口架設木橋,,人稱曹氏木橋,后改為石橋,。清初吳淞江治水后復通,,曹氏后代重操義渡,。當時上海到寶山、嘉定等地的水陸交通多取道于此,,“曹家渡”逐漸名聲遠播,。該地就以渡口——“曹家渡”為名。直至19世紀中葉,,渡口兩岸尚多灘地,,村落稀少。 當時周邊的鄉(xiāng)民以種植棉花為主,,此外還栽種水稻,、油菜、小麥以及青菜,、蠶豆,、大豆等農作物。因毗鄰蘇州河,,捕魚撈蝦也是鄉(xiāng)民們農暇生活的重要內容,。當時的曹家渡可謂一派江南水鄉(xiāng)、男耕女織的田園風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在曹家宅、盧薛宅以北(今萬航渡路中段,、華陽路北面至曹楊路橋之間)半月形地區(qū)形成曹家渡市,。 1914年的滬西地區(qū)外僑所有土地手繪圖 歷史上這里還曾被稱為“五角場”。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運動持續(xù)發(fā)展,。1860年前后,,太平軍逼近上海,。1862—1863年間,上海租界當局為與太平軍作戰(zhàn),,并以此為借口,,在靠近公共租界的西部和西南部一帶(已超越租界區(qū)域)修筑一批軍路,此為租界越界筑路之始,。而極司菲爾路就是其中一條,。該路1861—1862年間辟筑,1913年延筑,,全路貫通后連接梵皇渡直至靜安寺,。于此同時在1860—1865年期間,在極司非爾路靠近曹家渡的東段又辟筑極司非爾支路,,兩路交匯形成三角形地帶,,當時俗稱三角場,。 勞勃生路附近蘇州河 1900年開始,開始大規(guī)模越界修路,。勞勃生路(今長壽路)1900年,、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901年、康腦脫路(今康定路)1906年先后辟筑,,并與極司非爾路交匯于曹家渡,,成輻射狀,被稱為“滬西五角場”,。 道路的修筑帶來市區(qū)的擴展,,市面日興。19世紀末,,隨著極司非爾路的辟筑,,路旁蘇州河沿岸興建起振泰、達豐,、信昌,、卞恒記貨運碼頭,自此水陸交通便捷,,農民商販自四鄉(xiāng)載運糧米,、柴草等物,群集三角場江邊集散,,成為滬西商業(yè)中心之一,。道路兩側酒樓、飯館,、茶肆及各類商號應運而起,,民房相繼建起,人口迅速增加,,市面日趨繁榮,,形成曹家渡商業(yè)鬧市地段。 進入20世紀后,,陸續(xù)開辟的勞勃生路,、白利南路、康腦脫路,、星加坡路(今余姚路)等多條馬路交匯,,逐漸形成現(xiàn)今曹家渡街區(qū)雛形。四通八達的道路引來商肆密集,。1916年滬寧鐵路與滬杭鐵路接軌后,,在曹家渡的西面設梵王渡站(1935年定名為上海西火車站,1989年改名長寧站,,1997年拆除,,現(xiàn)今大致軌交中山公園站位置),,又再次為曹家渡的發(fā)展助力。 1918年上海區(qū)域地圖中標注的曹家渡地區(qū) 水路,、公路,、鐵路貫通,形成 “火車在其西,,輪船埠在其東”的便利交通條件,。曹家渡市面大為發(fā)達,東西長二里許,,鱗次櫛比,,煙戶萬家,成為本鄉(xiāng)首屈一指的新興集鎮(zhèn),?!?/span> 1917年拍攝的極司菲爾路上的一家絹織廠 1924年拍攝的勞勃生路上怡和洋行公益紗廠4號廠房 20世紀20年代初,連接曹家渡和老城廂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開通運營,。緊接著,,1922年開辦了公利汽車公司,開辟華商首條公交線路,,自靜安寺—曹家渡—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愚園路—靜安寺的環(huán)形線路,,曹家渡是其中重要站點之一。圣約翰大學師生以及休息天到兆豐公園休閑度假的市民是這條公交線路的主要乘客,。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六路及十九路無軌電車里程價目表 1930年版《上海指南》中的十路公共汽車里程價目表 華商公利汽車公司使用的公共汽車是由卡車改裝 除公交車外,,煤氣、電燈,、郵政等近代公用事業(yè),,菜場、救火會等基礎設施和機構陸續(xù)設點曹家渡,。1908年曹家渡出現(xiàn)了最初的郵政業(yè)務,。1914年全國郵政建置調整,“分全國為二十一郵區(qū),,每設管理局一所,,次為支局,,次為代理支局,。上海一埠自為一區(qū),設管理局,,并設9個支局,,其中曹家渡有一處支局。 1930年上海郵路圖中標注的曹家渡支局位置 1927年9月1日,,曹家渡地區(qū)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建筑奧飛姆大戲院建成開幕,。開業(yè)首日放映美國派拉蒙公司出品的電影《同命鴛鴦》,。1934年更名為“鴻飛大戲院”,1945年后改為“滬西大戲院”,。之后曾改名“滬西工人劇場”,,1962年改為“滬西電影院”直至2017年拆除。 1927年9月1日,,滬西電影院前身奧飛姆大戲院首映廣告 1929年上海城區(qū)分區(qū)圖中西區(qū)部分 上海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源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yè)基地,其中棉紡業(yè)與面粉業(yè)是中外資本家最早投資的產業(yè),。由于棉紡廠和面粉廠所需原料——棉花和小麥,,以及制成品皆需通過水路輸入與銷出,所以上海最早的工業(yè)主要集中于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滬東的楊樹浦黃浦江北岸和滬西蘇州河小沙渡至曹家渡南岸一線是近代上海最早且規(guī)模最大的兩大工業(yè)區(qū),,成為投資和謀生的“樂土”。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之后,,因曹家渡毗鄰租界,,相對安全,華界淪陷區(qū)內大批工廠企業(yè)轉移至此,。1939年的統(tǒng)計顯示,,曹家渡地區(qū)有工廠96家,其中資本過萬元的14家,;有商號34家,,其中其中糧食與餐飲業(yè)店共16家,藥店,、木竹行各4家,,車行、煤號各2家,,其他如雜貨,、綢布、照相,、銀樓,、電料、鐵店各1家,。由商號的種類可以來看,曹家渡以傳統(tǒng)商業(yè)為主,,洋貨商店和大型百貨公司幾乎沒有,這與曹家渡居民的職業(yè)特點和生活密切相關,。 1939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1937年拍攝的曹家渡街景 1949年后,,曹家渡分屬江寧(今靜安)、普陀、長寧3區(qū)管轄,。在逐步規(guī)劃整治過程中,,先后遷移部分工廠,調整商業(yè)網點,,成為一個擁有大小商場,、商店100多家,行業(yè)齊全的商業(yè)中心,。對船埠碼頭也進行了改建整頓,。1952年,已有各類中低檔商店803家,,從業(yè)人員3299人,,注冊資金107萬元。保持“滬西小上?!狈Q號,。 1968年上海新華書店曹家渡門市部開具的發(fā)票 1972年的戰(zhàn)斗文化用品商店開具的發(fā)票 20世紀70、80年代滬西電影院使用的電影票以及影院 1978年后,,長寧區(qū)商業(yè)向西轉移,,曹家渡地區(qū)隨著工廠、學校等破墻開店,,商業(yè)網點基本平穩(wěn)發(fā)展,。至1992年底,共有商店81家,,從業(yè)人員1357人,,年銷售額9167.5萬元。其中社會三產商店19家,,占總數(shù)23.46%,。此外還有小商品市場、舊貨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及花鳥綜合市場,。 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曹家渡街景 1985年萬航渡路與萬航渡支路交匯處 20世紀80年代曹家渡街景 20世紀60、70年代,,曹家渡東,、西兩橋因損壞嚴重,先后拆除,,架臨時鋼橋1座,。1979年改建大型永久性鋼筋混凝土橋,1980年通車,,定名曹楊路橋,,成為連接市區(qū)西部曹楊路與江蘇路的南北交通要道,。將原三官堂橋農貿市場從萬航渡后路遷至曹楊路橋南堍,,成為禽蛋市場,,年活雞銷售量占全市80%。 三官堂橋禽蛋市場外景 20世紀80年代初,,曹家渡地區(qū)交通,、工商業(yè)等經過綜合治理,拓寬了道路,,調整了公交路線,,遷走大部分工廠,整修改建了居民住宅,,妥善安排了農貿市場,,地區(qū)面貌煥然一新。小學,、幼兒園及地段醫(yī)院等設施日益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曹家渡呈現(xiàn)更新面貌,。每天有大量煤炭,、棉花、糧食,、造紙原料,、建筑材料在此裝卸。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最早對曹家渡實施改造計劃的是普陀區(qū),。1995年在五路交匯處的長壽路口建造了現(xiàn)代化的大型商場——市百一店滬西店。并大力拓寬長壽路, 在沿路的普陀區(qū)一側興建多處商住大樓,,城市景觀大有改善,。1995年9月18日,武寧南路正式通車,。這條新辟的南北通道為曹家渡地區(qū)帶來新的活力,。 曹家渡地區(qū)1948年(上)、1979年(中),、2006年(下)航拍圖對比 資料:市地方志辦公室@方志上海 編輯:張?zhí)硪?/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