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曲延科 煙霞洞,,一個鑲嵌在昆崳煙霞山上一處面積不大的小山洞,因位置和景觀獨特,,被全真教的祖師王重陽選中,,成為全真教的發(fā)源地和祖庭,走出了名揚華夏的全真教七真人,,造就了影響中國幾百年的全真教,。昆崳山因有煙霞洞而名震華宇,成為海上仙山之祖,;煙臺因有仙山之祖昆崳山而更具仙氣,。 海上仙山之祖昆崳的西北麓,風(fēng)景秀麗的煙霞山上,,有一突兀巖石自然形成,、稍加人工雕琢的山洞,叫煙霞洞,。煙霞洞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而被譽為牟平十大勝景之一,,更因其為全真教的發(fā)源地和祖庭而蜚名海內(nèi)外。 自然景觀獨特的煙霞洞 “形勝得仙家,,應(yīng)忘道路賒,。喬林百尺木,巖岫幾重花,。風(fēng)暖鳥聲碎,,云深澗戶斜。仙人何處在,,窗里發(fā)煙霞,。”這是清順治己亥(1659年)進士,、廣西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午臺南塂人楊維喬為牟平十大勝景之一的“石洞煙霞”所作的集唐詩。石洞即煙霞洞,。 從煙霞山下的全真教神清觀轉(zhuǎn)北順石階上行一里多路,,即到達煙霞洞,。這段石階路,是1998年,,七真人之一“孫不二”第二十三代弟子,、新加坡華裔王永元先生捐資鋪就的。之前,,是自然形成的泥石小徑,,掩影松柏之中,靜謐幽深,,崎嶇而蜿蜒,。明萬歷四十四年進士、云南按察司副使??翟凇队螣熛计哒婷蕴帯?云:“遍尋蹊徑扣玄關(guān),,樹木陰濃處處山。半信半疑非是路,,一聲犬吠白云間,。”清代著名詩人宋克智則道:“煙霞由來稱絕俗,,蜿蜒一徑珠九曲,。” 在離煙霞洞不遠(yuǎn)處的石階路旁,,有一口水井,,為條石砌成,水質(zhì)清冽,,入口甘甜,,旁有石壁一座,上書“丹井”二字,。據(jù)說是當(dāng)年七真人修煉時的飲用水源,。金大定七年(1167)教祖王重陽用此井水練就“起死回生丹”,由此得名,。當(dāng)?shù)匕傩辗Q此井水為“神水”,,并有“丹泉喝一口,活到九十九”之美譽?,F(xiàn)經(jīng)化驗,,此井水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常飲此水,,可延年益壽,。其實,這是一眼新丹井,,建于上世紀(jì)九十年代,。舊丹井位于新丹井上方不足百米的道旁,。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昆崳山林場因埋設(shè)纖維板廠排污管道放炮炸石,,炸沒了泉眼,,后泉水又在現(xiàn)在的丹井處涌出,,為不使丹井之名聲湮沒,,林場又在新泉眼處建起了現(xiàn)在的丹井,并于丹井上建四柱青瓦仿古亭一座,,供游客駐足憩息,。 煙霞洞海拔為372米,僻靜清幽,,洞內(nèi)東壁有石刻“煙霞洞”三字,,端方古樸蒼勁有力。洞內(nèi)呈橢圓形,,最高處約3米,,最寬處約4米,進深7米有余,。洞的內(nèi)壁上還留有多處元代的墨書題記和詩詞,,幾百年后,其墨跡仍依稀可辨,,是極其珍貴的古人手跡,。洞口面向東南,洞口上方刻有“煙霞”二字,。 洞內(nèi)原有七真人石像,。據(jù)煙霞洞外左側(cè)一石碑的碑刻記載,原七真人像由萊州欒家莊一位篤信道教的大戶青年欒實捐資雕刻,。欒實當(dāng)時步行數(shù)百里來煙霞洞拜祭七祖遺跡,,見洞中空泛寂寥,仙人不知去向,,不免傷感,。返回萊州故里后,與父兄等人商量,,捐資雕刻了七尊漢白玉七真人像,,置于洞中,以供后人焚香謁拜,。又于洞外左側(cè)立一石碑,,記錄此事。碑文由寧海州儒學(xué)教授鞠學(xué)恭所寫,,由神清觀全真道士孫道衍書丹,。石像文革中被毀,。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昆崳山的旅游開發(fā),,“煙霞洞”又恢復(fù)了原貌?,F(xiàn)供奉于洞內(nèi)的王重陽和七真人青石像,是由新加坡華裔王永元先生于1998年捐資雕刻,。 煙霞洞景觀獨特而神秘,。洞的周圍,壑谷幽邃,,松柞掩映,,每當(dāng)陰霾天氣,遙望洞跡,,山有白云纏繞,,滴翠浮青,或明或滅,。石洞近處,,時有霞光閃現(xiàn),五彩斑斕,,極其絢麗壯觀,。這或許就是“煙霞”二字的含義。 據(jù)傳,,煙霞洞門外左側(cè)原有兩株千年古松,,枝繁葉茂,覆蓋了洞前的整個空間,,其中較大的一棵古松的胸徑,,一人合抱后,兩手間仍余有一尺的距離,,兩棵古松,,蒼勁挺拔,直插入云,,愈發(fā)增添了煙霞洞的神秘感,。明萬歷三十三年寧海知州、臺州人彭汝賢的《煙霞紀(jì)游》云:“古樹十圍依山出,,寒巖千疊抱松長”,,證實了這種傳說。 煙霞洞歷來就是人們的游覽圣地,,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為煙霞洞留下了許多辭章詩賦,銘碑刻石。其中有記述煙霞洞的自然美景,,如“花如羅綺草如茵,,細(xì)細(xì)香風(fēng)不動塵。步入洞天松徑碧,,飄然襟帶盡拖春”,; 有描繪煙霞洞的異景奇觀:“乾坤效蜃氣,吹結(jié)此山川,。萬壑橫空立,,千巖倒影懸。有泉皆浴日,,云煙足下穿”,;更多的則是以景帶情,,緬懷逝去的王重陽和七真仙人,,如:“青天重疊水潺湲,聞道此中別有天,。洞里仙人何處去,,煙霞風(fēng)景自年年”、“從來勝地推煙霞,,尋到層巖石徑斜,。……洞中丹灶三清府,,戶外蒼松七子家,。為問升仙何處是,老僧無語對山花”,。 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和被金宣宗賜號“神仙”,、“掌管天下道門”的丘處機也都留有關(guān)于煙霞洞的詩作。王重陽《煙霞洞》云:“古洞無門掩碧沙,,四山空翠鎖煙霞,。天開玉樹三清府,池涌青蓮七子家,。闡教客來傳道法,,游仙人去換年華,可憐此地今誰管,,春暖桃夭自發(fā)花,。”此詩寫于煙霞洞開辟之初,,其內(nèi)容屬勸化和丹道語,。金貞佑二年(1214),67歲的丘處機重游昆崳山煙霞洞,,在《神清觀十六絕》中寫道:“碧洞煙霞苦不深,,紅塵車馬卒難尋,。清溪道士無人識,坐嘯云中閱古今,?!薄霸破烊饺较虑宥迹鹕w飄飄出太虛,。直至洞前山頂上,,坐觀溟海講天書?!逼涓窬趾蜌鈩菥头峭话懔?。 王重陽神話開辟煙霞洞 關(guān)于1168年,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率馬鈺,、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一行來昆崳山開掘煙霞洞一事,,史上一直是以神話故事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寧海州志·嘉靖版》云:“重陽子,,姓王,,名哲,陜西盩厔縣人,。大定八年,,至昆崳山。謂山前于氏曰‘此乃我先世修煉之所,,有洞曰煙霞’驗之果然,,眾遂異之。馬鈺等七人,,遂師事之,,號為七真?!薄赌财娇h志·民國版》所載明代人士閆士選撰寫的《海上七真人傳》,,有關(guān)王重陽開辟煙霞洞之事比嘉靖版《寧海州志》較為詳細(xì)?!皫煶踔?,謂大姓于氏曰:‘我先世嘗修煉此山煙霞洞中,想當(dāng)時所用器物,,應(yīng)必有存者,,與汝往觀焉。’于笑曰:‘我世居此,,未聞有洞,。’乃相與求之,,但于荊棘中見石壁而已,。師指其處,令眾墾壤,,不移時,,洞門辟,石室空虛,,果有鐵罐瓷碗在焉,,木勺雖朽,形質(zhì)猶存,,壁間復(fù)有煙霞洞三字,。于驚異,矢心愿從,。師曰:‘汝亦有夙緣,,但塵心未斷,,在家積善可矣,。’”《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續(xù)編·王嚞》也有相似的記載,。 全真教祖師王重陽率弟子開辟煙霞洞的故事,,源于煙霞山神清宮中的一塊銅碑的碑刻———《重修神清宮記》。 神清宮是全真教在山東地區(qū)重要的宮觀之一,,原系金代牟平籍女道士唐四仙姑在昆崳山修行的茅庵,,唐四仙姑羽化后,金明昌初年(1190),,七真人之一劉處玄將此庵命名為全道庵,; 太和六年(1206)又花錢向官府買下了神清觀的名字;1242年冬,,神清觀代主持沖虛大師上疏元朝廷,,請求升觀為宮,1250年葆光等人又帶著神清觀常駐道士的名單,、田產(chǎn)地契文書以及七真人留下的筆墨字跡等證據(jù)來到北京,,在此情況下,元朝政府按以前的慣例,,同意神清觀升觀為宮,。據(jù)傳,神清觀有銅碑、鐵樹兩件寶,,銅碑現(xiàn)今仍在,,因其被敲打能發(fā)出類似青銅器的聲音而得名。銅碑為1258年牟平縣丞劉國基,、牟平縣管民長官賀元吉,,昭毅大將軍左監(jiān)軍寧海州刺史兼知軍事姜思聰,昭毅大將軍元帥右監(jiān)軍寧海州管民長官兼膠,、濰,、莒、密等處總管萬戶姜思明等人出資重修神清觀時所立,。銅碑的碑文完整地記述了王重陽在昆崳山創(chuàng)立全真教的全過程,,以及神清宮由觀至宮興建沿革歷史。其中開辟煙霞洞部分的內(nèi)容,,較《牟平縣志·民國版》所載更為詳細(xì),,有“初大定丁亥年,重陽祖師從西來,,居寧海以道接人,,乃付丹陽、長真,、長春,、玉陽、太古,、順德凡六人,。明年戊子赴昆崳,抵暮投宿于于氏之宇,,于公問先師何往,?師乃指其西而對曰‘彼山有洞,湮塞久矣,,吾將發(fā)之,。’于公笑曰‘我乃世居于此,,自童稚至今,,往彼中遭數(shù)多矣,安得所謂有洞而發(fā)之耶,?況我祖父亦無是說,。’”等語,。 查,,清代寧海州著名史志專家宮卜萬《牟平遺香集》,,知見證王重陽開辟煙霞洞的昆崳山于氏,“為樵夫,,名無得而傳為土人,,或以百歲翁稱云,常往來昆崳中,,采薪為業(yè),。其偶遇重陽大師辟煙霞洞,駭然,,愿師事之,,請益力辭曰,汝有夙緣,,但塵心猶未忘爾,。”其有詩一首:“石上青煙洞口霞,,居人知是祖先家,,誰知丹灶藏鉛火,煉出金蓮七朵花,?!薄吨匦奚袂鍖m記》云:“于公自是信道日篤,時因于洞之左一里許,,茸一庵與眾居,。” 王重陽掘開煙霞洞,,自然要動用工匠進行一番整修,,于是又有了一段奇異的表現(xiàn)?!陡仕稍翠洝そK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 記述:“八年三月,鑿洞于昆崳山,,于嶺上采石為用,,不意有巨石飛落,人皆悚栗,,真人振威大喝,,其石屹然而止,山間樵蘇者歡呼作禮,,遠(yuǎn)近服其神變,。” 對于王重陽開辟煙霞洞的故事,,亦有不同聲音,。如,,明《寧海州志·嘉靖版》修撰者寧海州同知焦希程就在志書中評論道:“彼神其托以夸人者,偽也,。(他們自神其說,,夸耀于人的一套,完全是虛假的)”對此,,或如煙臺市道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昆崳山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劉學(xué)雷先生在《遺址遺跡篇》中所言:“凡是宗教都有其神圣性和神秘性,道教作為一種宗教,,自然也不例外,,道教典籍中對高道驚人異跡的記述,也正反映了道教信徒對道教神圣性和神秘性的敬仰和向往,?!?/p> 全真教祖庭煙霞洞 開辟煙霞洞后,王重陽與他的弟子們就把此處作為修道,、講道的重要場所,。從大定八年(1168)二月末至同年八月,約有六個月的時間,,王重陽在此基本完成了全真教學(xué)說理論的創(chuàng)建工作,,確立了全真教教規(guī),選拔組建了全真教的骨干隊伍,,成立了全真教的基層組織,,在膠東打開了傳播全真教的局面。煙霞洞是全真教的發(fā)源地,,是全真教的祖庭,。 全真教主張“三教”(儒、釋,、道)同源,、平等、合一,,提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fēng)”、“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作一家”(《重陽全真集》),。王重陽常以儒家的《教經(jīng)》、佛家的《般若心經(jīng)》和道家的《道德經(jīng)》教授門徒,,力戒弟子尊三教而不“獨居一教”,,這種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態(tài)度,將三教融為一爐,,創(chuàng)造出新的教派全真教,,極易為各階層人士尤其文人學(xué)者所接受,。全真教突出一個“真”字,講究的是一個“心性”之真和“性命”之真,,提出一整套修心養(yǎng)性的修煉方法,,主張清心寡欲,克己為人,,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心固氣”為真功,,以“濟貧拔苦,,先人后己,與物無私”為真行,,功能俱全,,故名全真。 全真道士“不得娶妻養(yǎng)子,,不食腥葷,,居靜苦修,定身,、靜心,、誠戒”。要做到“去物欲,,簡塵事”,,不為外物所累,不受憂喜毀譽之?dāng)_,,“處物而心不染,,處動而心不散”,“與物無爭,,心不著物”,,“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最終成為“超離凡塵,非身不死,,而在心離凡世”(《重陽立教十五論》)。如此,,也就成為所謂的“真人”了,。 開始入山時,王重陽只帶領(lǐng)馬,、譚,、丘,、王四名骨干上山,一月之后(三月)廣寧真人郝大通等人也來到昆崳山出家,,加入修行團體,。至此,全真教的第一批核心成員已基本形成,。 在此期間,,上山拜師的人很多,但王重陽并非來者不拒,,而是經(jīng)過了嚴(yán)格的篩選,。《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中記載:“后愿禮師者云集,,真人誚罵錘楚以磨練之,,往往散去?!贝吮逃浭隽送踔仃栐诒姸嗟陌輲熣咧?,特殊的甄別選人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培訓(xùn)方法。根器不深者,,經(jīng)不住責(zé)罵笞打自然散去,;對檢驗合格者也并非整齊劃一地要求必須出家。對于幾個骨干人員的鍛煉教化,,則下足了功夫,。 王重陽建立了全真教的基本骨干隊伍后,就以煙霞洞為大本營,,于1168年8月至10月,,先后于登、萊,、寧海三州建立起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五個全真教基層組織。全真教有了基層組織,,王重陽又抱著“吾將來使四海教風(fēng)為一家耳”———把全真教推向全國的理想,,在大定九年(1169)十月,帶領(lǐng)丘,、劉,、譚、馬四大弟子,,離開山東,,奔赴陜西傳道,,全真教也由山東走向全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