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城市 □ 文/攝影 胡悅薏 走在寶慶路上,會遇見一段長長的竹籬圍墻,,竹蔑片交叉的縫隙里,,透出了一個寧靜的大花園,那滿目的綠色中,,隱約有洋房輪廓,,前方大門上的門牌號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數(shù)字了,這條路名和這個單數(shù)連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傳奇:寶慶路3號,。 1 十余年前,,程乃珊的一篇《上海寶慶路3號情事》,讓人從文字中,,得以一窺這座堪稱與世隔絕的上海第一私人花園洋房,,雖然它如此靠近繁華的淮海中路。 上海灘的很多老房子,,無論是私宅府邸,,還是住了72家房客,還是為公司收購,大多都是這般閉門謝絕游客,,或者是改造成精品酒店,、高端餐廳保持著昔日的矜貴,從圍墻外走過的人群也早已對這種疏離習以為常,。 但是上海在變化了,,城市更新過程中,一些并非名人故居的深宅大院修繕重生后,,成為市民休閑生活的新去處,,改造為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的寶慶路3號,90年來首度向公眾開放,,誰會不想進去探究一番呢,。 2 占寶慶路3號三分之一的洋房群由年代不一的五棟建筑組成,最早的2號樓和5號樓由德商在1925年所建,,顏料大王周宗良購得后,,于1936年新建了1號樓和3號樓,參觀的順序就是從主入口的5號樓開始,,以新建的玻璃連廊通向2號樓,。 博物館分為樂之河、樂之華,、樂之傳三大展陳區(qū),,展示了自上海1843年開埠以來西樂東漸、成為早期中國交響音樂發(fā)展中心的歷程,。樂之河以年代為序,,介紹了亞洲最早的公共樂團——1879年誕生的上海公共樂隊(現(xiàn)上海交響樂團前身)的發(fā)展過程。 1911年11月12日上海公共樂隊的演出節(jié)目單,,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交響音樂演出節(jié)目單,。 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交響音樂演出節(jié)目單 1919年,意籍鋼琴家梅百器任上海公共樂隊新指揮,,陳列在主入口進門處不遠的一家斯坦威三角鋼琴,,就是由他在1921年從歐洲購來的,是中國第一架演奏用斯坦威鋼琴,,雖已近百年滄桑,,鋼琴木質(zhì)表面黑色烤漆依然光可鑒人。 1922年,,上海公共樂隊正式定名為上海工部局樂隊,,1942年樂隊編制達到52人,是最早在華傳播西洋音樂的專業(yè)音樂團體,,享有“遠東第一樂隊”之美譽。戴上墻面掛著的耳機,可以聽到梅百器指揮工部局樂隊錄制的《北平胡同》黑膠唱片,,也可以聆聽俄裔美籍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與中國的不解情緣,。 2號樓原是主人樓,現(xiàn)在一樓為樂之傳展區(qū),,收錄32位西方重要的作曲家和他們的代表作,,并以全息多媒體技術與觀眾進行音樂互動體驗。西南角的鉛條彩色玻璃窗透出了建筑最早的德國風情,。 沿著雕花樓梯而上,,二樓是樂之華展區(qū),介紹中國重要的指揮家,、作曲家,,藏品包括作曲家蕭友梅與黃自的作品手稿、作曲家朱踐耳捐贈的陪伴其60年創(chuàng)作生涯的鋼琴等,。 當站到二樓的大陽臺上,,足有半個足球場大小、大得近乎奢侈的私家花園映入眼底,,一串大圓點構成的石路從右方1號樓延伸出去,,穿過月季叢在花園里劃出的優(yōu)美弧線,花園盡頭的綠蔭里是寶慶路9弄的法式坡頂住宅,。 3 寶慶路3號的故事就凝聚在1號樓的修繕保護展廳里,,這座樓采用了當時上海灘最新潮的現(xiàn)代主義風格,原是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其實這里的故事,,早已為大眾熟知,顏料大王周宗良三太太所生的四千金周韻琴愛上了貌不驚人的家庭教師徐興業(yè),,寧可遷出寶慶路住宅與書生過平淡日子,。 1948年,周宗良前往香港,,徐興業(yè)夫婦帶著孩子回到了寶慶路3號,,展廳里標注著次子徐元章在1952年入住此宅。1957年周宗良在香港病逝,,周四小姐赴港奔喪,,又從香港輾轉(zhuǎn)去了英國、法國,,在歲月時光里失去了聯(lián)系,,從此杳無音訊。徐興業(yè)在1990年逝世后,,其長篇小說《金甌缺》獲得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仿佛是歷史輪回,,成為一名畫家的徐元章也是和他的女學生——中德混血兒黃亨義相愛成婚,這位有才有貌的女性和她未曾謀面的婆婆一樣敢愛敢恨,,最終去了美國,。而徐元章繼續(xù)留在寶慶路3號,用維治爾的畫法畫梧桐樹下的舊上海建筑,,邀請像他一樣的老克勒在大宅里翩翩起舞,,直到2006年上海地產(chǎn)集團買入寶慶路3號。 TIPS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 地址:寶慶路3號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五的9:30-16:30,16:00起停止入內(nè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