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三重奏》節(jié)目中,, 小S問汪小菲: 你現在是比較愛你兒子吧,! 汪小菲說: 我還是比較愛我女兒,比如說女兒摔了一個跟頭哭了,,我會特別傷心難過,。 但如果我兒子摔跤哭了,我就會覺得沒什么好哭的,,男孩要有男孩樣,。 在后來的節(jié)目中,有恐高癥的汪小菲陪老婆大S一起坐高空纜車,,緊張害怕至極卻不肯承認,,在音樂的緩解下才逐漸放松下來。 回到車上吃上烤串時他才坦言:「其實剛才我真挺害怕的……」 大S: 「那你剛剛干嘛不承認,?」 汪小菲:「說出來多衰啊……那么大一男的怕高,! 」 大S: 「誰說男人不能怕高啊?!?/p> 不在愛人面前顯露膽怯,,盡量表現勇敢擔當固然是貼心,不過大S所言極是:誰說男人不能怕高??! 男孩女孩不應被區(qū)別對待 男孩女孩從出生開始,在某種程度上就受到了區(qū)別對待,,比如玩具上的區(qū)分,。 英國BBC曾拍攝了一部小短片《性別差異: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研究人員把小男孩,、小女孩喬裝打扮互換姓名之后,,交給不知情的志愿者們陪伴他們玩耍。 結果顯示,,志愿者們不約而同地給「假男孩」們拿取了機器人,、小車,給「假女孩」們拿取了布娃娃等毛絨玩具,并認為孩子們玩得很開心,。 專家認為,,當孩子們從小被引導玩不同的玩具和游戲時,大腦會在3個月內迅速發(fā)生生理性的變化,。 在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下,,男孩往往更注重空間認知等能力的培養(yǎng);女孩則更注重情感的聯結,。 最后人們卻又把男孩女孩各自的優(yōu)勢歸因為性別差異,。 生活中也很常見,如果一個男孩愛玩布娃娃之類,,難免被大人一頓說教,。 曾在一檔育兒節(jié)目中看到,有一對婆媳之間發(fā)生沖突,,原因竟然是小男孩總愛抱被子枕頭,。媽媽對孩子的依戀物表示認可,奶奶卻十分不解,,經常強行奪走,。奶奶覺得「一個男孩天天抱枕頭像什么話!」 而事實上,,兒童在應對和母親的分離焦慮時,,這些帶有熟悉氣味和觸覺記憶的「過渡性」客體,會帶給他們安全感,。 而這種安全感的保護和需要,,無分男女。 孩子逐漸在內心建立起自我以后,,自然會慢慢減少對它們的依賴,。在性別刻板觀念的影響下,男孩情感的需要往往更容易被忽略,。 多和男孩談論感受 還有相關調查顯示,,無意識中,父母在和男孩和女孩談話時強調的重點往往不一樣,。人們更傾向于告訴男孩客觀的事實,比如: 看,!那里有3只兔子,。 哇,你用10塊積木堆了一座高塔,! 而對女孩,,父母們往往更傾向于強調對事物的感受: 看,那些兔子真可愛 ! 哇,,你搭的積木真漂亮,! 在男孩應該堅強、勇敢的意識影響下,,父母似乎認為男孩不該過多地談論對事物的感受,。 不然就會被認為過于「女性化」,還可能被當成「媽寶男」,。 人們理想中「男孩樣」大概就是: 摔跤了不能哭,,要堅強; 遇事不能膽小,,要勇敢,; 不要總撒嬌,要獨立,; ……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麥克?湯普森認為: 一味地堅持傳統的刻板理念,,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fā)展,,是引導男孩遠離自我內心的一種錯誤情感教育行為,。 可見,男孩表達情感的需要同樣值得父母們重視,。 讓男孩學會用正確的表達方式傳遞自己的感受,,而不用訴諸于憤怒、暴力,、孤僻等不利于社交的方式來表達,。 給男孩認可自己的機會 我們院子里有一位小男孩軒軒,是出了名的愛打人,、淘氣,。 他和小朋友總玩不了幾分鐘,搶不到玩具就推人,,奶奶教訓他的時候,,他也總是甩出小拳頭。 家人覺得管不住干脆就送去上早教班,,以為去學??傇撌諗恳恍5€是經常收到老師的抱怨,,說孩子在班上愛打人,。 前幾天聽軒軒奶奶說,軒軒在家任性發(fā)脾氣打了媽媽,,被關起門來胖揍了一頓,。 老人家覺得: 媽媽做得對,,男孩就是該打!不打不聽話,! 可是打孩子真的有用嗎,? 研究人員發(fā)現,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感受的男孩,,往往有著較高的暴力和犯罪風險,。 因為語言表達的過程可以為感覺和行動之間提供緩沖,讓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引導孩子發(fā)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可以在平時和孩子的溝通中多加強對他感受的表述。 比如,, 你剛才打小朋友,,是因為他拿走玩具你很失望對嗎? 你推媽媽,,是不是覺得媽媽不支持你,,很害怕?」 和孩子談論感受,,即可以引導他們發(fā)現和認可自己的情緒,,也能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比如,, 媽媽知道你很失望,、很害怕,但我們要告訴小朋友你的感受,,跟他說你想做什么,,才能一起玩對不對? 如果你打他,,他就不能跟你一塊兒玩了,。 當孩子明白自己有情緒、有感受時,,是可以說出來被接受的,,就無需借助無端的憤怒和暴力來表達。 給男孩傾訴的機會 做為一個男孩的媽媽,,我也經常思考要不要和孩子一直保持親密,。 我多渴望小男孩永遠喜歡媽媽的擁抱,但又明白他總該長大,,隨時可能抗拒媽媽的關愛,。常言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那我該何時退出,? 直到在書上看到一段話:你需要隨時讓男孩知道,,他們可以倚靠母親,不需要掩蓋自己脆弱的感情,。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也認為,,親密的聯結和自信的力量,兩者都應是每一位兒童與生俱來的權利,。 我們當然希望他們勇敢,、堅強、敢于承擔,,但也要永遠留給男孩傾訴的機會,。 這也同時要求我們學會傾聽,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中指出,,傾聽可以使人身心痊愈,。 在傾聽孩子時,我們也可以從這些方面去努力: ●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去體會孩子,。 (而不是急于提出建議/安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感受) ●表達自己體會到的,。 (描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如:看起來,你很失望,,你希望得到理解) ●給孩子反饋,,語氣誠懇,不批評和嘲諷,。 (如:是這樣嗎,?我說得對嗎?) ●保持關注 ,,讓孩子充分表達 ,。 (判斷依據——孩子變得輕松,停止談話) 家有男孩,,別忘了告訴他: 你勇敢堅強,,但不需要隱藏脆弱; 你勇于承擔,,但偶爾也需要依賴,。 我親愛的男孩,你要相信自己,,對世界充滿熱愛,! 作者:葦妮,職場寶媽,,高校師范專業(yè)出身,,親子平臺原創(chuàng)作者,。家有萌娃,專注研究兒童心理,,擅長親子溝通,。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