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紅刺毛藤、燈托草,、五兄弟,、五托蓮、毛青杠、斬龍劍,、毛不出林,、矮茶子、蛇藥,、獅子頭
來源藥材基源:為紫金??浦参锞殴?jié)龍的全株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disia pusilla A.D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矮小亞灌木,,長30-50cm,。蔓生,具匍匐莖,,逐節(jié)生根,。直立莖高不超過10cm,幼時密被長柔毛,。葉對生或近輪生,;葉柄長約5mm,被毛,;葉片堅紙質(zh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5-6cm,,寬1.5-3.5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廣楔形或近圓形,,邊緣具明顯或不甚明顯的鋸齒和細齒,,具疏腺點,葉面被糙伏毛,,毛基部常隆起,,背面被柔毛及長柔毛,尤以中脈為多,,邊緣脈不明顯,。傘形花序,單一,,側(cè)生,,被長硬毛,柔毛或長柔毛,;花梗長約6mm,;花長3-4mm,;萼片披針狀鉆形,與花瓣近等長,,外面被疏柔毛及長柔毛,,具腺點;花瓣白色或帶微紅色,,廣卵形,具腺點,;雄蕊與花瓣近等長,,花藥卵形,背部具腺點,。果球形,,直徑5mm,紅色,,具腺點,。花期5-7月,,罕見于12月,,果期與花期相近。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林下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近圓柱形,,長10-20cm,,直徑2-3mm,表面淺褐色或淺棕褐色,,有棕色卷曲毛茸,。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或淺棕色,,葉片近菱形,上表面被棕色倒伏粗毛,,下表面被柔毛,,中脈處尤多,,邊緣具粗鋸齒。有時可見腋生的傘形花序,。氣弱,,味苦、澀,。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下有1-2列木化厚壁細胞。皮層中散有分泌腔,;內(nèi)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韌皮部狹窄,射線細胞2-3列,,木質(zhì)部導(dǎo)管單個徑向排列,。髓部發(fā)達,占莖的1/2,。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柵欄細胞1列,,與海綿組織區(qū)別不明顯。中脈上方略凸起,,下方突出,,維管束外韌型,外圍以纖維束,。偶見分泌腔,。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
化學成份莖葉含沒食子酸(gal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柚皮素-6-C-葡萄糖甙(naringenin-6-C-g1uccoide)和山奈酚-3-O-β-D-半乳糖甙(kaempferol-3-O-β-D-galactoside)及皂甙(sapon-in)。
藥理作用1.抗腫瘤作用:小青中兩種皂甙,,經(jīng)藥理實驗,,證明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并對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皮下型(ESC),、黑色素瘤B16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所含沒食子酸也有抗腫瘤作用,。 2.抗菌作用:小青中沒食于酸和琥珀酸,,都有抗菌作用。
性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消腫。主風濕痹痛,;黃疸,;血痢腹痛;痛經(jīng),;跌打損傷,;癰瘡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