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陡降使坊間戲言:除了廣東以外都是北方,。隆冬之寒,,更是讓許多朋友心生感慨“我這條命是空調(diào)給的”!不過中華文明五千年,,在沒有發(fā)明空調(diào)的四千多年里古人是如何度過嚴寒的呢?作為世界最早用煤的國家,, 煤炭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 但取暖也分三六九等, 不同階層的人享受的必然不一樣,! 天子朝臣,,平民百姓各有御寒之法: 溫室殿、火墻,、湯婆子,、灶灰,樣樣齊全,! 皇室 溫室殿 漢代在宮中設有溫室殿,, 以花椒為泥涂室做保溫材料, 再掛上錦繡壁毯,,設火齊屏風,, 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 乾清宮西暖閣 火墻 建筑師們將宮殿的墻壁砌成空心的“夾墻”,, 俗稱“火墻”,。 墻下挖有火道, 添火的炭口設于殿外的廊檐底下,。 炭口里燒上木炭火,, 熱力就可順著夾墻溫暖到整個大殿。 火墻內(nèi)部砌法 暖耳 耳朵確實是容易被凍傷的脆弱部位,, 所以古人也會特別注意保暖耳朵,, 進而制成了暖耳。 暖耳和今人所用耳套異曲同工,。 此外,,皇室還能享受番邦的上供, 許多暖耳多用異獸類的毛皮制成,, 保暖又好看,! 古人的暖耳 另外為了保障取暖,宮里還專門設置了負責供暖事宜的機構,,稱作“惜薪司”,。這個職位的官員雖然職權少,但是非常有地位,,因為他可以在御前侍候,,有著“近侍牌子”之稱。這個部門在康熙后改稱為營造司,,隸屬內(nèi)務府,。 朝臣 手爐 古代的“暖手寶”叫手爐, 爐子里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 爐外包裹縫制精美的布罩,, 可放在袖或捧在手上。 有詩贊美手爐,,曰: 松灰籠暖袖先知,, 銀葉香飄篆一絲——(清)張劭《手爐》 古時的手爐 湯婆子 是足爐的俗稱,用錫或銅制成,,內(nèi)裝熱水,。 可以直接接觸皮膚、放在被子中的神器,, 無疑就是今日熱水袋的鼻祖,。 宋代黃庭堅很喜歡足爐, 有詩《戲詠暖足瓶》云: 小姬暖足臥,,或能起心兵,。 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 現(xiàn)代精美的湯婆子 錦帽衣裘 達官顯貴除了用的之外,,穿的也不會差 錦帽衣裘自然是上朝,、出門必備的御寒之物 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穿著舒適 普通一點的官員羊皮,、鹿皮 紅樓夢中大家身著裘服 另外唐代有兩位奇人,, 他們的取暖方式,只宜觀不宜學,。 唐玄宗的弟弟“岐王”,, 手冷就伸進年輕貌美的妓女懷里, 名曰“香肌暖手”,。 唐玄宗的另一弟弟“申王”,, 隆冬召來多名美女圍他左右, 名曰:“軟玉溫香,,人肉取暖”,。 富賈地主 古代因重農(nóng)抑商,商人被排在了末尾,, 許多商人錢財不能外露,,穿的也較為低調(diào), 不過其家中可以酌情布置,, 畢竟大家風范還應稍稍體現(xiàn),。 熏爐 熏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 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室內(nèi)烤火的炭爐,, 利用炭熱來散熱。 除了使用價值外,,其陳列價值也頗高,。 謝惠連《雪賦》曾言: “燎熏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古時富貴人家熏爐 裘 裘是御寒的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 鹿裘、羊裘相對狐裘,,品質(zhì)略遜一籌,。 不過對于當時的富賈地主而言,穿得起,, 但又不是很夸張,,正合適。 富賈地主裘衣 手套 關于手套的記載,,相對較晚,。 但發(fā)明的年代絕對很早,。 明代俗稱手套為“手籠”或“手籠子”, 手套一般是亞麻布或棉花質(zhì)地, 好的經(jīng)由絲織品或毛皮制作,, 窮人買不起,,富人手上帶著, 能御寒且有特色,。 北朝玫紫色地刺繡菱格紋手套 普通百姓 火塘 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 從半坡、姜寨等遺址,,就已發(fā)現(xiàn)其存在了,。 其原始房屋中設于門口附近的灶炕, 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 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 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 現(xiàn)代依舊有火塘設施 灶灰 古代普通人家里,, 沒有這么多精致的取暖裝備,。 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 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 現(xiàn)代灶灰演變 褐 貧窮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來御寒,, 褐是一種衣服的料子,屬于麻制品,, 不過用褐做的衣服保暖一般,。 后來因為棉花種植的普及, 御寒能力才提高了不少,。 古人褐衣
文人雅士 這是一部分比較特殊的群體,, 穿的、用的,,在此不多提,。 腦洞清奇的是,他們相當會“玩”,! 五石散 魏晉名士們敢想更能作,。 他們找到了一種驅(qū)寒的特殊方法: 吃藥喝酒。 也就是服食五石散,。 五石散概是五樣藥: 綠松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就著熱酒喝下去后要先走路,名曰“行散”,。 行走之后藥力發(fā)散,,全身發(fā)燒, 接著又會發(fā)冷,,這時須衣少,, 冷食,以冷水澆身,。 五石散圖片 九九消寒圖 明朝出現(xiàn)了“九九消寒圖”,。 人們在冬至日畫一枝素梅,枝上畫九朵梅花,, 每朵九片花瓣,,共八十一瓣, 每過一天染一瓣,。 等全部涂完,,便是冬去春來之日。 九九消寒圖 暖硯 此外,,文人雅士可以自己不御寒 但是珍愛的美硯,,絕不能凝結成冰, “暖硯”由此誕生 “暖硯”有種講究的形式,, 在炭匣之上增加一層水屜,, 水屜之上則有銅硯盤 使用時,在炭匣內(nèi)放置炭與灰,,水屜內(nèi)注水,, 炭熱經(jīng)由水溫傳遞向上, 硯內(nèi)的墨汁便不會凝凍,。 明代仿哥釉暖硯 古代的取暖方式雖然多樣,, 但讓人不禁感嘆空調(diào)才是現(xiàn)代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 話雖如此,,不過古人的智慧還真是讓人欽佩,, 正是有了他們的不斷探索, 才有了今天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