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留給我們很多話題,也存在很多爭議,。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一事便是其中之一,,直到今天依舊有眾多軍事專家、歷史學家和軍事愛好者們爭論此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美國為什么選擇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對于這個問題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一是“道德淪”,,部分人認為這一行為殺死了無數的老百姓,,是不道德的。二是“威懾論”,,一部分人認為,,投原子彈的真實目的是為了震懾蘇聯。那么這兩大論調有多少可信的成分呢,? 為了弄清這一問題,,我們必須考慮盟軍在做出使用原子彈那個時刻的心態(tài)是怎樣的。我們今天的人都知道,,原子彈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其造成的傷亡是常規(guī)武器無法比擬的,更何況還有如此致命的放射塵,。其造成的后果也無需多言,。但是問題是,這些都是后來人的看法,。在美國向日本投放原子彈之前,,沒有人真正認真的考慮過人道主義后果,在世界大戰(zhàn)的背景下,,所謂“道德淪”也不是關注的對象,。英國首相丘吉爾說:“我將原子彈視為一種軍事武器,從不懷疑他應當被使用,。,。。,。是否使用原子彈去強迫日本投降的決定甚至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 在面對如何讓日本投降這一問題時,,美國領導人有幾個不同選項:繼續(xù)使用常規(guī)轟炸直到日本屈服,;用海軍封鎖日本,阻斷日本的原料和糧食供應,,困死日本,;等待蘇聯對日作戰(zhàn)(在此之前蘇聯和日本簽署了中立條約);或者干脆登陸日本戰(zhàn)斗,。對于前兩個選項美國早就開始干了,。1944年11月美國陸軍航空兵(當時美國沒有獨立的空軍)就已經開始大規(guī)模轟炸日本城市,其高潮是1945年3月開始的對東京的大規(guī)模燃燒彈轟炸,,大約有10萬人喪生,。海軍的封鎖也已展開。 第三個選項有些復雜,,也最有矛盾,。根據雅爾塔會議中的規(guī)定(1945年2月的《關于蘇聯加入對日戰(zhàn)爭》),蘇聯將在德國投降后的兩三個月間加入對日戰(zhàn)爭,。最為補償,,美國和英國承諾在亞洲給予蘇聯大量讓步。事后我們知道,,德國投降后蘇聯確實將大批軍隊調到亞洲,但是卻并沒有積極投入對日作戰(zhàn),,而是在拖延,,部分人認為蘇聯希望借此獲得更大的好處。但是在美國向日本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的兩天后,,莫洛托夫召見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將一封宣戰(zhàn)書交給了他。斯大林敦促他的手下說:盡快動手打擊日本,,否則,,日本可能在我們參戰(zhàn)之前向美國投降。 促使蘇聯對日參戰(zhàn)始終是杜魯門的重要目標,。杜魯門總統(tǒng)自己說的話足以證明,。這是杜魯門在波茨坦會議期間于7月18日清晨寫給他妻子的信中說的:“我已經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斯大林8月15日投入戰(zhàn)爭。,。,。。,。我要說那將比現在估計的早一年結束戰(zhàn)爭,,而且想想那些不會被殺死的小伙子們!那至關重要?!倍鹏旈T在寫這封信時,,他還沒有得知原子彈研制成功的消息。因此,,在當時,,杜魯門為了減少美軍登陸日本可能帶來的巨大傷亡,必須促使蘇聯打擊日本,。原子彈試驗成功后,,杜魯門將它視為快速結束戰(zhàn)爭的另一個手段。杜魯門事后為自己辯護說:“當美國人民得知我有一種立即結束戰(zhàn)爭的武器可用時,,我如何向他們解釋我允許戰(zhàn)爭繼續(xù)下去,?” 總的來說,美國使用原子彈的主要目標可以肯定是為了盡快結束戰(zhàn)爭并減少美軍的傷亡,。不過目前依舊有爭議的是,,上文中斯大林的擔心只是他自己的擔心還是杜魯門確有此想法。至于道德觀點,,這些都是后來人的看法,,我分析原因有這么幾個:一是70年代西方左翼勢力興起,特別是越戰(zhàn)后公眾的不信任增多,;二是一些日本政客希望借此粉飾自己的罪行,,把自己也打造成為戰(zhàn)爭的受害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