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傳習錄》 一個春日,,陽明先生與友人在山間散步。 此時春和景明,,鳥語花香,,友人隨手指著巖間一棵花樹,問陽明先生:“你常講天下無心外之物,??赡憧催@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的心有什么相干呢,?難不成我的心能決定它的開落?” 陽明先生意味深長地笑答:“你未看到此花,,它便與你的心同歸于寂默,;你既看到此花,它才隨你的心而明朗起來,。所以說,,此花不在你的心外?!?/span> 這位朋友是否領會此中深意,,已不得而知。 誠然,,你看或不看,,花樹就在那里;花開與不開,,都不受你的心控制,。 但是,“入眼”與“入心”是兩碼事。在你所經歷的世界,,花若未入你的心,,就算已充滿你的眼,也形同置身荒漠,,仿佛相隔著不同的維度,。 翻閱著一本舊書,泛黃的書頁里,,某個秋天的銀杏葉翩然滑落指尖,; 整理著相冊和日記,隔著紙張或屏幕,,還聞得到那時陽光和青草的香甜,; 瀏覽著微博朋友圈,青春洋溢的光影里,,依稀尋得見自己同樣活色生香的當年; …… 這樣那樣的瞬間,,我們恍然感慨年華易逝,,也不免聽身邊人悠悠嘆一句:“老了!” 流年暗中偷換,,讓熟悉的一切面目全非,。生命越來越滿當當,也越來越空蕩蕩,。 歲月帶來的不僅是皺紋,,它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繁忙,;帶來了成熟,,也帶來了麻木。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年年如期而至;書本和相機,,正在越來越高級和普遍,;甚至曾經一籌莫展的車票,也已不再需要靠打工和攢錢…… “青山明月不曾空”,,只是我們的心已不知飛向何處,。 人們常說:活在當下。但大多數(shù)人只有身體在當下,,心卻總是缺席,。 心一會兒跑到過去,絮絮叨叨地自語:“要是當時……,我肯定比現(xiàn)在過得更好,?!?/span> 心一會兒跑到將來,喋喋不休地盤算:“等到某天……,,我才會過得幸福而滿足,。”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心不在焉而不自知,。 出于對自我的執(zhí)著,此心一刻不停地尋求外在認同,、追逐物質滿足,,來維持虛幻的“存在感”; 我們卻離本性越來越遠,,在悔恨,、憤怒、憂傷,、焦慮如影隨形的裹挾中,,日益空虛和孤立。 袁宏道曾說:“余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也?!?/span> 有“癖好”的人之所以可愛,,不在于“癖好”有多么新奇,而是這樣的人心思往往簡單,,也更容易感受到純粹的快樂,。 觀察我們的身邊,那些語言有味,、面目可親的人,,也大都是心能安住當下,眼中有風景的人,。 如簡媜說:“行步中,,與一株山澗野櫻相遇,便隨此緣而珍惜現(xiàn)境,,賞之贊之,,兩情相悅;煙塵中,,與人萍水相逢,,亦隨緣而相互成全,,不管明日是否相離,心里都不會有憾,?!?/span> 心若失落在紛繁的瑣事和情緒中,如何能心無旁騖地感知生命中的美好,? 此心回歸當下,,眼中自然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