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科舉考試要比今天的高考難百倍千倍以上,,然而曾鞏一家人在同一場科考試中,,六人參考,六人進(jìn)士及第,,這可以說是自有科考以來未曾聽聞過的奇跡,。《揮麈后錄》卷六中記載了這個奇跡:“南豐昆弟六人,,久益漻落,。與長弟曄應(yīng)舉,每不利于春官,。里人有不相悅者,,為詩以嘲之曰:‘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县S不以介意,,力教諸弟不怠。嘉祐初,,與長弟及次弟牟,、文肅公、妹婿王補之無咎,、王彥深幾,,一門六人,俱列鄉(xiāng)薦,。既將入都赴省試,,子婿拜別朱夫人于堂下,夫人嘆曰:‘是中得一人登名,吾無憾矣,?!癯龀冢栽谏狭?,無有遺者,。” 看來,,在參加科考的初期,,曾家人并不那么順利,還被家鄉(xiāng)某位不友好的鄉(xiāng)親寫詩奚落了一番,。但曾鞏不受這種事情的影響,他仍然與兄弟和妹夫等人努力學(xué)習(xí),,竟然一家六人全部通過了鄉(xiāng)試,,而后又一同去參加進(jìn)士科。他們離家赴京時,,向母親道別,。母親說,你們這六人中,,哪怕只有一個人能考取功名,,我就死而無憾了。她沒想到的是,,去了六位,,六位全都考得了功名,不知會把這位老太太高興成什么樣,。 但這個奇跡還是讓人忍不住八卦一番,。古人云:名師出高徒,當(dāng)年曾鞏就是拜歐陽修為師,。宋景祐三年,,曾鞏十八歲時前去參加考試,結(jié)果鎩羽而歸,,但這次考試卻讓他跟王安石成為了朋友,。慶歷元年,曾鞏第二次入京考試時,,就拜在了歐陽修的門下,。而這第二次的科考,他還是未能取得功名,,王安石比他運氣好,,這次考試取得了進(jìn)士及第。 曾鞏撰《宋大家曾文定公文鈔》十卷,明萬歷七年茅一桂刻唐宋八大家文鈔本 到了宋嘉祐元年,,曾鞏的老師歐陽修當(dāng)上了翰林學(xué)士,,而后調(diào)回首都,主編《新唐書》,,第二年任科考的主考官,,而就是在這次,曾家六人一同考取了功名,。如此說來,,這樣的好結(jié)果讓人忍不住八卦,似乎也能理解,,但是這一科的進(jìn)士及第者,,還有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這么說來,,這場科考也算不上是偏心,。 其實這場考試剛剛結(jié)束,歐陽修就因此惹上了麻煩,。唐代的科舉近似開卷考試,,這使得考試成績多有作弊之嫌,而宋代的科考就要比唐代嚴(yán)格了許多,,這些具體措施包括“封彌”“謄錄”“初考”“復(fù)考”“定號”“奏號”等等,,并且考官要在考試之前就住進(jìn)考院內(nèi),直到考試結(jié)束判出成績,,才可出院,。這期間需要五十多天。制度如此之嚴(yán),,想要作弊確實極難,。 嘉祐二年的這場科考,總計五位主考官,,同時還有判卷官梅堯臣,。梅的職務(wù)名稱叫參詳官,這個職位又稱為小試官,。這六個人像關(guān)禁閉一樣,,住在一起五十多天,在一起閑得無聊就寫詩,,等考試結(jié)束后,,他們把這段時間寫的詩還刻成了一本詩集,這本詩集后來也成為了他人攻擊歐陽修等人的證據(jù),。 這場考試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位考生的文章寫得特漂亮,,梅堯臣把這份考卷推薦給主考官歐陽修,并建議將這份考卷列為第一名,。歐陽修對這份考卷也極其贊賞,,但他讀來讀去,從行文風(fēng)格上看,,怎么都覺得這位考生有可能就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歐陽修覺得讓自己的弟子考中狀元,肯定會有很多閑話,,于是他忍痛把這份考卷列為了第二名,。等到最終公布成績時,才知道這份考卷的作者是蘇軾,。 曾鞏撰《曾文定公全集》二十卷首,,清康熙三十二年彭期刻本 由此可證,曾家六人一同進(jìn)士及第,,歐陽修真的沒作弊,。但群眾不這么看,等到禮部發(fā)榜的當(dāng)天,,當(dāng)時深受人推崇的學(xué)子都落榜了,而中榜者大多是文風(fēng)平實的無名之輩,,這引起了落榜人的憤怒,,于是他們拉幫結(jié)伙,在路上攔堵歐陽修的車馬,,并圍攻謾罵,。還有的落榜生還寫了篇《祭歐陽修文》,將其扔到歐陽修家的院子里,,以此來詛咒歐陽修早死,。 好在仁宗皇帝給歐陽修以大力的支持,按照規(guī)定,,科考之后還要進(jìn)行最終的殿試,。按以往的做法,殿試考試還會篩選下一批人,,但這一場卻很特別,,因為所有參加殿試的人一律賜進(jìn)士及第、進(jìn)士出身或同進(jìn)士出身,。這種做法的言外之意是,,這場考試所有的錄取者全部受到了皇帝的首肯。這樣論起來,,后人再八卦曾家六人同時進(jìn)士及第,,也就應(yīng)該沒什么可說的了。 當(dāng)年曾鞏跟王安石的關(guān)系很好,后來王安石職位越升越高,,當(dāng)上了宰相,,開始搞變法,曾鞏對這件事并不支持,,但也沒有公開表示反對,,為此二人的關(guān)系也漸漸疏遠(yuǎn)了。但是王琦珍不這么認(rèn)為,,他在《曾鞏評傳》一書中寫到:“在王安石變法中,,曾鞏較任何人都更處于一種微妙的境地。一方面,,他和王安石既是同鄉(xiāng),,又是摯友,曾,、王二府又是姻親,;另一方面,作為門生后學(xué),,曾,、王、二蘇都為歐陽修,、杜衍,、韓琦等一輩老臣所賞識與器重;再則,,其弟曾布又是王安石變法的左膀右臂,。從某種意義上說,曾鞏是熙寧前后復(fù)雜政局的一位極重要的知情者”,,然而《宋史》中卻認(rèn)為曾鞏和王安石是“始合終睽”“兇終隙末”,。 曾鞏撰《南豐先生元豐類稿》五十一卷,明崇禎曾懋爵刊本 王琦珍認(rèn)為元代人修《宋史》是根據(jù)司馬光等人的觀念,,故而修史者據(jù)此來斷定是王安石背棄了曾鞏,,所以王琦珍說:“這種歷史的偏見一直沿襲到今天?!倍笪闹信e出了蔡上翔反對此說的例子,,曾鞏在元豐三年的文章中說過“吾君吾相之美,相與有成”這類的話,,蔡由此說:“吾相非介甫乎,?設(shè)子固果有大不悅于介甫,則不直斥其過可矣,,亦何至稱道其美若是,?則吾不知世傳兩人始合而終睽者又因何事也,。”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元豐六年,,曾鞏病逝于江寧,王安石聞訊后卻沒有寫哀挽之詞,,這件事也是后人認(rèn)為王安石做得太過的地方,。但是曾鞏去世后的第二年,蘇軾由黃州遷汝州團(tuán)練副使時路過江寧,,王安石換上便裝,,騎著一頭驢到碼頭去看蘇軾,二人在聊天時,,王稱贊蘇說:“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睎|坡聞此頗為動情,,而后又寫詩又寫文給王安石,據(jù)此,,王琦珍得出的結(jié)論是:“曾,、王相交之深,遠(yuǎn)勝于蘇,、韓,,而對新法的批評,曾鞏則不及他們尖銳,,更何況十分注重節(jié)行操守的曾鞏,對一手撫育成長的弟輩們那樣深地卷入變法,,從未有過責(zé)備,。王安石對蘇軾尚且這般寬容與厚愛,以如此胸次而對曾鞏反銜恨至此,,以至歿而不吊,,那顯見是不合情理的?!蓖蹒溥M(jìn)一步認(rèn)為,,曾鞏去世時,說不定王安石寫過挽聯(lián),,只是未曾傳世,。究竟事實如何,也只能任由后人猜測了,。 曾鞏還有一件事被后世廣泛猜測,,那就是“被罷修《五朝國史》”,。元豐三年九月,曾鞏六十二歲時,,由亳州前往滄州赴任知州,,路過京師時受到了神宗皇帝的召見。因為曾鞏的應(yīng)答讓皇帝感到滿意,,于是下令曾不用再去知州,,留在朝廷編史書。此事記載于宋李燾撰,、清黃以周等輯補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朝散郎直龍圖閣曾鞏,,素以史學(xué)見稱士類。方朝廷敘次兩朝大典,,宜使與論其間,,以信其學(xué)于后。其見修兩朝國史將畢,,當(dāng)與三朝國史通修成書,,宜與鞏充史館修撰,專典史事,。取三朝國史先加考詳,,候兩朝國史成,一處修定,。仍詔鞏管勾編修院,。” 曾鞏撰《元豐類纂》五十一卷,,明藍(lán)格鈔本 而后曾鞏遵皇帝之命,,開始在京師編修《五朝國史》,但到了第二年的四月,,其突然被要求停止這項工作,。《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記述了其中的緣由:“(元豐五年四月戊寅)罷修《五朝史》,。先是,,曾鞏上《太祖本紀(jì)》,篇末《論》所論事甚多,,而每事皆以太祖所建立勝漢高祖為言,。上于經(jīng)筵諭蔡卞曰:‘鞏所著乃是《太祖漢高孰優(yōu)論》爾,人言鞏有史材,,今大不然,。’于是,,罷鞏修《五朝史》,?!?/p> 從這段話可知,罷修《五朝國史》的原因是曾鞏寫了篇《太祖本紀(jì)》,。曾鞏將此記拿給神宗審閱,,皇帝看后很不高興,于是就跟蔡卞說:曾鞏拿太祖跟漢高祖進(jìn)行比較,,人們都說曾鞏有史才,,從此文看來,不是那么回事,。 為什么曾鞏的這篇文章會讓皇帝不高興呢,?后世為此做出了不同的解讀,比如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卷七中說:“會南豐上《太祖紀(jì)》敘論,,不合上意,,修《五朝史》之意浸緩。未幾,,南豐以憂去,,遂已?!倍笸鯌?yīng)麟也贊同陸游的說法,,其在《玉海》中稱:“(元豐四年)十一月,,鞏上《太祖總論》不稱上意,,五年四月,遂罷修五朝史,?!钡怯嗉五a認(rèn)為這種說法不正確,他在《四庫提要辨證》中稱:“是神宗于閱《太祖總序》后尚諄諄以修史之體式義例問鞏,,何嘗如《玉?!匪砸浴犊傉摗凡环Q上意,遂罷修《五朝史》也哉,?” 既然神宗已經(jīng)看過了《太祖總論》,并且還仔細(xì)詢問曾鞏修史的體例,,怎么可能又突然覺得曾鞏沒有史才而讓其罷修呢,?余嘉錫認(rèn)為,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有人上讒言,,這個上讒言的人名叫徐禧,因為在此之前,,曾鞏得罪過他,。此事記載于王铚的《默記》:“曾子固作中書舍人還朝,,自恃前輩,輕蔑士大夫,。徐德占為中丞,,越次揖子固甚恭謹(jǐn)。子固問:‘賢是誰,?’德占曰:‘禧姓徐,。’子固答曰:‘賢便是徐禧,?’禧大怒而忿然曰:‘朝廷用某作御史中丞,,公豈有不知之理?’其后,,子固除翰林學(xué)士,,德占密疏罷之,又攻罷修《五朝史》,?!?/p> 看來是曾鞏當(dāng)年不尊重徐禧,引起此人大怒,,后來徐禧向皇帝上讒言,,攻擊曾鞏所編的《五朝國史》,為此而被皇帝下令罷修,,因此余嘉錫得出的結(jié)論是:“蓋神宗讀鞏所上《太祖總論》后,,雖甚不悅,尚未欲遽行廢罷,,特其意浸緩而已,。惟其神宗之意已緩,故讒毀之言易入,。此所以徐禧之疏甫上,,而《五朝史》即罷修矣?!堕L編》僅據(jù)《神宗寶訓(xùn)》修入,,而未考他書,宜其不知所以罷之故也,?!钡羁?biāo)認(rèn)為徐禧的攻擊并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李在《曾鞏研究》中說:“不論其是否真為言者所攻擊,,由上述分析可知,,曾鞏被罷修的關(guān)鍵在于神宗不悅,若有讒毀之言也僅只是推波助瀾而已,。而神宗又為什么不悅,,余嘉錫未作論述,。” 那么神宗皇帝看到《太祖本紀(jì)》后為什么不高興呢,?徐度在《卻掃集》中有這樣一段說法:“未幾,,撰《太祖皇帝總敘》一篇以進(jìn),請系之《太祖本紀(jì)》篇末,,以為《國史》書首,。其說以為太祖大度豁如、知人善任,,使與漢高祖同,,而漢祖所不及者其事有十,因具論之,,累二千余言,。神宗覽之不悅,曰:‘為史但當(dāng)實錄以示后世,,亦何必區(qū)區(qū)與先代帝王較優(yōu)劣乎,。且一篇之贊已如許之多,成書將復(fù)幾何,?’于是書竟不果成,。”看來,,神宗不高興的原因是曾鞏拿宋太祖跟漢高祖劉邦進(jìn)行比較,,并且寫了兩千字之多。 讀書巖 漢高祖那么偉大,,曾鞏拿宋太祖與其比較,,這本來有抬宋太祖的意思,那為什么神宗還大為不高興呢,?原來這件事涉及了宋朝皇室一段不愿提及但又不得不提及的一段歷史,。 首先說,當(dāng)年趙匡胤就是從后周叛變,,而后建立的宋朝,,而這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如何把他背叛后周而建立宋朝,,說成是一種合法的過渡,,這是史官很難下筆的問題。第二大難點,,則是皇權(quán)的過渡問題,。趙匡胤也就是宋太祖,,他當(dāng)了皇帝之后,,本應(yīng)當(dāng)是他的子孫世世代代接替皇位,,然而從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開始,北宋此后的所有皇帝都不是趙匡胤的后代,,因為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弟弟,。也就是說,北宋的這些皇帝們除了趙匡胤本人之外,,其他的都是趙光義的子孫,。 即此可知,北宋的皇帝要修國史,,首先就要面對開國皇帝趙匡胤如何登基的問題,。如果史官評價不高,則有辱大宋國威,;如果評價高了,,則又會讓不是太祖子孫的這些皇帝們不高興。這其中的微妙心理是怎樣構(gòu)成的呢,?這跟趙光義取得皇位的傳聞有一定的關(guān)系,。 香樟木雕造的曾鞏像 按正史上的說法當(dāng)然很簡略,《宋史·太祖本紀(jì)》上稱:“癸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殯于殿西階,?!边@句話只是說,某天太祖突然死在了萬歲殿,,究竟怎么死的,,一個字也沒有提?!端问芳o(jì)事本末》就比這詳細(xì)了很多:“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晉王光義,囑以后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遽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瘯x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滓?,晉王光義即皇帝位,改名炅,?!?/p> 這段話說,太祖生病時在某個大雪夜召見了弟弟趙光義,,太祖覺得自己身體已經(jīng)不行了,,于是單獨向趙光義交待后事,當(dāng)時其他人只能站在窗外看著里面晃動著的身影,,大家只隱約地看到太祖拿著一把斧頭戳著地,,大聲地跟趙光義說了句話,而后就死了,?;屎笠姶藳r十分吃驚,請趙光義做主,。再后來,,趙光義就繼承了帝位。 但是這段記載還是有很多不明確之處,,因為不知道太宗和太祖在大殿里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文瑩在《續(xù)湘山野錄》中的所言就生動了許多:“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鹿佟m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shù)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nèi),,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于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huán)玉衣以瞻圣體,,玉色瑩然如出湯沐,。”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燭光斧影”的故事,。這個故事究竟有多少真實性,?歷史上分成了兩派,比如司馬光就在《涑水紀(jì)聞》中極力地替太宗辯解,,他說太宗來到之時,,太祖其實已經(jīng)去世了。而畢沅在《續(xù)資治通鑒》中也同意這個說法,。然而這件事也確實可疑,,因為按照古代的改元慣例,皇帝去世后,,當(dāng)年所剩的幾個月仍然延續(xù)舊的年號,,而新皇帝雖然已經(jīng)登基,,但新的年號會從第二年元旦算起。趙匡胤去世之時,,離本年結(jié)束僅剩了兩個月,,但趙光義登基后就立即將開寶九年的所剩兩個月,改為了“太平興國元年”,。為什么連兩個月都等不及呢,?也有人說趙光義繼承哥哥的皇位,是因為遵從了杜太后的遺詔,。 究竟事實怎樣,,到現(xiàn)在也沒有結(jié)論。但不管怎么說,,曾鞏在《五朝國史》中大贊宋太祖趙匡胤堪比漢高祖劉邦,,這樣的比喻很讓神宗不高興,可是神宗又說不出什么來,,他畢竟不能指責(zé)曾鞏贊賞高祖,,所以也只能批評曾鞏寫得不好。但話又說回來,,曾鞏難道不明白皇帝對這段歷史諱莫如深嗎,?如果他知道還這么寫,難道他要做董狐嗎,?后來,,皇帝并沒有將其撤職或治罪,而是做了另外的提拔,,這其中的原因也只能由后世做各種解讀了,。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 |
|
來自: 真友書屋 > 《閱讀 藏書 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