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這樣看電影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溫州的電影院設(shè)施都比較簡陋,,影片也很稀少,屏幕是用“白布”嵌上黑布邊,,四角拉上繩子掛在臺中央,,因為放映廳有很多窗戶,放映前管理員要把窗簾逐個拉上,。 在炎熱的夏天,,也就少數(shù)幾臺吊扇在悠悠晃動著,觀眾享受影片的同時也飽受悶熱之苦,。因此一些老影迷對幾座電影院的吊扇位置了如指掌,,在售票處,這些吊扇下的位置自然成了寵兒,。 ▲七十年代的露天電影院 當時電影拷貝比較緊張,,一般是幾座影院同時放映一部影片,因此中途要“跑片”,。據(jù)時人回憶,,看電影時常出現(xiàn)中斷的情況,少則5—10分鐘,,多則半個小時,,這時影院里就會出現(xiàn)整齊的跺腳聲和噓聲,有些不耐煩的觀眾還會跑到大門口觀望跑片員到了沒有,。一旦看見氣喘吁吁的跑片員拎著帆布袋來了,,就大聲往里傳消息:“片來了,片來了……”這時放映廳便又恢復(fù)了寧靜,。 ▲五馬街口電影宣傳畫廊(1987年) 電影放映前,,影院門口會出現(xiàn)一幕奇特的景象:夜幕降臨,一盞盞灰暗的煤油燈前,小販們提著大大的籃子,,里頭擺著一排排玻璃匣子,,放著當時的零食——橄欖、瓜子,、五香豆,,小販們高聲吆喝著“橄欖兩頭尖,吃了還要添,,正宗的上海五香豆,!” “兩個輪子”跑片忙 那時,,由于一個拷貝經(jīng)常一天內(nèi)要在三四家影院輪流傳遞放映,,每家電影院幾乎都有一到兩名專業(yè)的“跑片員”。 ▲文成縣農(nóng)村放映隊奔赴山村放映途中(1975年) 曾先后在溫州地區(qū)藥廠電影俱樂部,、甌江電影院,、大眾電影院等從事了20多年跑片員工作的林建立回憶,當時影片用的都是小片盤,,一般一個拷貝至少有10來個片盤,,一個片盤只能放10分鐘左右,所以往往第一家影院剛剛放完第一,、二個片盤,,跑片員則已經(jīng)騎著自行車馬不停蹄地將第一、二個片盤送往下一家,。而這期間花在路上的時間最多只有20分鐘左右,。 ▲甌江電影院 由于當時的放映設(shè)備比較落后,既沒有自動交換機,,也沒有自動倒片機,,如果遇上停電,片子卡在機器里,,跑片員就更是叫苦連天,,甚至誤場。 文字來源:《溫州電影舊事》戴文龍,、《溫州老牌電影院》郭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