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幾個朋友聊天,說到小時候被家長揍的事情,。其中一個朋友已為人母,,她說到她媽小時候怎樣和她爸混合雙打的時候,還是一臉憤憤,,說著說著竟然掉下淚來,。被她的情緒的感染,朋友們各自說起被爸爸教訓的時候,,媽媽都在旁邊干什么,,大家越說越激動,,儼然變成了控訴大會。 媽媽們的反應看似不重要,,畢竟教訓孩子的是爸爸,。實際上,在被爸爸教訓的時候,,媽媽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之大遠勝于手執(zhí)棍棒的爸爸,! 打開百度App,看更多美圖 火上澆油型 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調侃說自己曾經遭受過“男女混合雙打”,其實很少有爸爸媽媽齊上陣教訓孩子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爸爸在說,,說著說著把媽媽說上火了;或者媽媽添油加醋地指責孩子,,導致自己也冒火;于是夫妻精誠合作,,一起教訓孩子。 美國情感創(chuàng)傷至于專家貝弗利·恩格爾認為,,如果母親在父親教育孩子的時候火上澆油,會讓孩子產生無力感,。這樣的無力感讓孩子對于母親的情感產生懷疑,,破壞親子關系,,給孩子帶來了莫大的傷害。 確實,,如果孩子心中最親近的媽媽在自己最難過害怕的時候不安慰自己,反而將自己推進更糟糕的境況,,是不是會很寒心呢,? 冷若冰霜型 小可3歲的時候覺得夏天洋娃娃會熱,就將娃娃的頭發(fā)剪了,。父親認為小可這樣的行為是不珍惜東西,,不僅嚴厲地批評了小可,還讓小可罰站。小可站了1個小時,,實在站不住了,,希望媽媽可以幫自己求求情,弱弱地喊了幾聲媽媽,??墒菋寢岊^都沒抬,自顧自在一旁拖地,、洗衣服,、洗菜做飯,寒著臉,,一句話都沒和小可說,。當時小可就覺得自己是個沒人愛的孩子,直到現(xiàn)在說起來,,還是會紅了眼眶。 如果說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教育,,是一種不完整,,那失去母親,對于孩子來說就是整個世界崩塌了,。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更敏感,、細膩,,希望被人理解。 和爸爸唱反調型 大熊是個真正的媽寶,,整天最愛說,我媽說,,我媽說......對自己的爸爸卻絕口不提,,回家也不愛和爸爸交流,整天陪著母親逛街吃飯,。 大熊說,,爸爸從小對他很嚴厲,有一次大熊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把別人的手臂弄破了,,別家家長找到家里來,爸爸把他一頓胖揍,。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一直護著大熊,攔下爸爸的雞毛撣子、指責爸爸虐待孩子,、還說大熊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甚至為了護著大熊,在爸爸的脖子上撓了三道血痕,。爸爸氣得再也不管大熊了,,而大熊和媽媽的關系也越發(fā)親近,母子倆經常聯(lián)合起來指責爸爸. 年幼的孩子沒有判斷力,,對于維護自己的人本能地會有親近感,,而排斥對自己嚴厲的大人,這就導致家中分成兩派,。父親喪失了權威性,,母親喪失了界限感,很容易孩子就變?yōu)榱藡寣毮小?/span> 背后指責型 阿力小時候喜歡搶別人的玩具,,有一次爸爸媽媽帶阿力出去玩,,在游樂場阿力又搶了別人的玩具,于是爸爸狠狠地教訓了阿力,,逼阿力向別的小朋友道歉,。到家后,媽媽悄悄跟阿力說:“你別理你爸爸,,他是要在外面樹立好形象,,阿力以后想玩什么媽媽給你買......” 阿力的媽媽看似對爸爸沒有意見,但是卻在背后說爸爸的壞話,,這樣說一套做一套的行為被孩子習得之后,,就會模仿家長,言行不一,。而且這樣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父母的感情并不好,會讓孩子與父親對立,,對未來的婚姻生活失望! 那么,,爸爸教訓孩子的時候,媽媽到底該怎樣做呢,?在我看來,席間一個朋友媽媽的做法值得所有媽媽們學習,,可以說是標準答案了,。 玲子因為撒謊被爸爸訓斥,嚴厲的爸爸還打了玲子手心,,手掌的疼痛讓玲子非常怨恨父親,。睡覺的時候,玲子媽媽給玲子的手涂藥,,告訴玲子:“你撒謊不應該,所以爸爸打你了,。爸爸只是害怕你學壞了,,自己也氣壞了,,才會這樣打你!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痛,,但這就是做錯事要付出的代價。如果以后你的孩子也這樣,,你會怎么教育她呢,?”玲子本來對爸爸充滿怨恨,,聽了母親的話就不生氣了,。 玲子的媽媽在這段對話中應用了最有效的情感—同理心,。心理學界有這樣的共識:當孩子遭遇成年人粗暴教育之后,可能就會用暴力來表達憤怒,,還會產生一些負面心理問題,這些負面影響可以通過激發(fā)孩子同理心消除,。所以玲子的媽媽問:“如果你的孩子也這樣,你會怎么教育呢,?” 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最好的方法就是互相溝通,,并提前確立好規(guī)矩原則。兩個人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以不同的方式告訴孩子:你確實錯了,,應該改正,但是爸爸媽媽仍然很愛你,。 所以當爸爸教訓孩子的時候,母親最好和父親有“統(tǒng)一思想”,,但以另外一種柔和的方式告訴孩子,,即使你錯了,,我們還愛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