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詩詞源于生活,,更是高于生活,它們像是在訴說,,也像是在展示自己的文學(xué)積淀,。詩詞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趙匡胤和朱元璋就有著因詩結(jié)緣的這么一段趣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后周的朝堂多為武將,大字不識一個那種,。因為他們經(jīng)常和南唐,、契丹打仗,從來沒有想過多讀書,,對自己的未來多多益善,。然而趙匡胤就和這些武夫的思想不同,。他就喜歡學(xué)習(xí),喜歡讀書,。公元951年,,郭威滅了后漢,建立后周朝,,那時候趙匡胤擔(dān)任禁軍的軍官,,負責(zé)周世宗柴榮記時官到大殿前的檢查。
一次,,趙匡胤參與對南唐及契丹的戰(zhàn)役,。當戰(zhàn)役結(jié)束后,班師回朝時,,有士兵看到趙匡胤指揮著手下的人搬著很多大箱子,,以為他中飽私囊。便悄悄地告訴了柴榮,,柴榮聽到這個消息后,,勃然大怒。待等到趙匡胤回到都城后,,便去他府上,,正好看到手下人在往屋內(nèi)搬箱子。柴榮便徑直走到跟前把箱子都打開,。
把所有箱子打開后,,眼前看到的一幕卻全是書籍,柴榮這才知道錯怪了趙匡胤,。此時,,趙匡胤和柴榮說道,我不識得多少字,卻能得到皇上厚愛,,所以我想多長點學(xué)問,,多讀書,更方便日后為您效力,。柴榮聽了不甚感動,。很快,趙匡胤把從戰(zhàn)場那邊拉回來的書都讀完了,。然而,,他覺得自己既然要做儒將,就不能光讀書,,也要學(xué)著那些文人墨客寫詩才行,。
公元960年,趙匡胤不滿七歲的周恭帝執(zhí)政,發(fā)動陳橋之變,,建立宋朝,,并且定都城在河南開封。他的出身是個武將,,本來就喜歡讀書,,在當上皇帝后深感自己的才學(xué)方面的不足,也意識到知識對于已經(jīng)是九五之尊的自己的重要性,,便變得更加勤奮起來,。
一次,中秋群臣宴上,,趙匡胤正在和臣子們一同賞月飲酒,。舉起酒杯,喝了幾口,,趙匡胤便來了興致,,于是張口吟了一句:“未離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萬國明”,??墒潜容^尷尬的是,有了前面一句,,后面的靈感就枯竭了,,大臣們夸這一句是極好的,一直在桌前等著趙匡胤的下一句的到來,。在座的眾位大臣多數(shù)也是為武將出身,,有些反應(yīng)不過來。幸好,,當時有位大臣機靈,,看著皇上下不來臺,便想出一計,,跪下夸贊趙匡胤這一句詩詞氣勢不凡,。文武百官聽后,也反應(yīng)了過來,,隨之也跪了下來,直呼萬歲,。這才讓趙匡胤有個臺階下,,此事后,再也沒人敢提起過,。
時間過了四百年,,還是沒有哪個皇帝,文人騷客敢接趙匡胤的這一句。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聽說趙匡胤當年在中秋賞月時候?qū)懸痪湓?,到現(xiàn)在也沒人敢接。于是,,朱元璋便產(chǎn)生了好奇心,,當時趙匡胤到底作了一句什么詩,就讓人找了出來,。
朱元璋把它放在桌案上,,看著這一句詩出神,不一會也來了興致,,便說到:“至今無人把你補齊,,那朕就把你補齊了?!毕肓擞窒?,琢磨了半天終于想出來了下句。提起毛筆在宣紙上寫到: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戰(zhàn)問鼎開太平,。
兩位皇帝都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打小識得千卷書的人,,能把一首詩寫成這樣也很是不易,。雖然比不得文人墨客的文采,但是詩中意境非凡,,已是傷春哀秋中的一些詩句難以比擬的了,。至此,這首跨越百年的佳作,,也算是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