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管錐編》讀書札記之十八 錢鐘書論“注疏亦用道家言——欲止于背” 文/周敏 《管錐編》之《周易正義》第十四則《艮》,,其副標題是《注疏亦用道家言——欲止于背》,。 此則通篇內(nèi)容如副標題所概括,講了“注疏亦用道家言”和“欲止于背”兩個問題,。 一,、注疏亦用道家言 注是指王弼的《周易注》,,簡稱《注》;疏是指孔穎達的《周易正義》,,簡稱《正義》,。“注疏亦用道家言”是指:注疏作為儒家經(jīng)典,其關于艮卦的注疏卻用了道家的思想,。 請看開篇: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此為艮卦卦辭,。 《注》:“凡物對面而不相通,,否之道也?!繜o患也,。……唯不相見乃可也,。施止于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背者無見之物也,,無見則自然靜止”;此為王弼《周易注》,,簡稱“注”,。 艮卦的“艮”,,意思是止,。 注疏以為,貪欲是因為人看見了可欲之物,,即財色,。對財色,眼不見則心不亂,。艮其背,,就是讓人們停留于可欲之物的背面。為什么要“施止于背”,?他們認為可欲之物或財色其面可欲,,其背可憎。為什么其背可憎,,因為財色之背面深藏著危機和虛妄,。 因此,王氏之“注”和孔氏之“疏”,,均主張閉塞視聽,,隔絕欲望。 如何隔絕,?王氏和孔氏均強調(diào)“施止于背”,。只見其背,不見其面,,不見可欲,,自然無欲;孔氏補充道,,倘“施止于面”,,強止其欲,則暫不可得而欲望更熾,,隱患潛伏,。 錢先生說“注疏亦用道家言”,是指王弼和孔穎達對《易經(jīng)》的注疏,,實際上襲用了道家的觀點,,因為老子在他們之前就說過:“常使民無知無欲”。 錢先生為什么要把這一事實特別指出來呢,?我以為,,這是為了印證他的一貫主張,,即文化是相通的,諸子各家往往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儒家唯我獨尊的門戶之見是站不住腳的。 錢先生進一步指出了王氏之“注”和孔氏之“疏”的異同:“王弼陰取其旨釋《艮》,,孔穎達則昌言不諱,,以閉塞視聽為靜心止欲之先務?!?/FONT> 錢先生為什么說王弼是“陰取其旨”,,而孔穎達是“昌言不諱”呢?因為王弼的“注”襲用老子時是暗用其意,,不易發(fā)現(xiàn),,而孔穎達的“疏”在文中直接引用了老子的“不可見欲,使心不亂”,,明確表明他的意思來源于道家,。但二者在止欲須“閉塞視聽”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不僅如此,。 錢先生說: 通觀孔穎達之《正義》,,到處征引了老子、莊子,、列子之言,。 針對這一點,陳澧在《東塾讀書記》中加以指責,,說孔穎達擯棄釋家而襲用道家,,且有違《易經(jīng)》本意。殊不知,,王弼,、韓康伯所做的《易經(jīng)》注解早就蘊含了老莊的學說,孔穎達承接王弼而疏通,,自難回避,。王弼、孔穎達的注疏通篇都援用道家思想,,《正義》之“艮”釋難道能背離一貫? 反觀陳澧,,他能破除漢學,、宋學的界限,對鄭玄,、朱熹兼收并蓄,,但未能破除儒學,、道學之藩籬,而是在《易經(jīng)》,、《老子》之間劃下了禁區(qū),。這些正是孔子所謂的“今汝畫”,即畫地為牢,,為自已畫一個圈,,把自已囚禁起來。 可見,,錢先生善于考訂傳統(tǒng)文化每一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斥責一切的狹隘偏執(zhí)、閉關自守,、故步自封,、門戶之見,強調(diào)文化是相通的,,“東海西海,,心理攸同”。 二,、欲止于背 “欲”即欲望,,背即可欲之物——財色的背面,止即停止,。 “艮”卦的艮字,,意思即是止。 “欲止于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將欲望停止在可欲之物——財色的背面,。 錢先生對王弼,、孔穎達艮卦注疏的主旨“欲止于背”有兩種解讀,一是不見可欲,,二是見不可欲,。同樣的四個字,詞序稍有錯落,,意思迥然不同,。 大凡人和事,正面和背面是大相徑庭的,。錢先生以其豐富的學識,,精選了一些文史資料,揭示不見可欲和見不可欲的區(qū)別,,看來饒有興味,。 1、不見可欲: 有能引起欲望的東西呈現(xiàn)在面前,,人害怕誘惑而轉過身去,,背對著它,,乃“不見可欲”也。然而,,分明是已見而回避,,欲望可能因強抑而更熾。錢先生表達得惟妙惟肖:“然雖言不見,,而實知其可欲,,動心忍性,適滋‘抑割’,、‘強止’之患,;故禪人‘忘心不除境’,所謂‘閉目不窺,,已是一重公案’,,亦所謂‘看的不妨,想的獨狠’,?!?/SPAN> 可見,正如孔穎達所強調(diào)的,,不見可欲,,“施止于背”比“施止于面”更有效。如財色,,根本就不讓人看見,,心自然不受攪擾。背過身去,,并不意味著一定無欲了,。心病還要心藥治。面見而“抑割”,、“強止”亦伏有隱患,。財色當前,看見了不回避,,和看見了轉過身去,,和看見了閉上眼睛,誰想的更狠些呢,?那就真難說了,。 2、見不可欲: “物之可欲,,每由其面,,其背初不爾,倘睹背之無可欲乃至可憎可怖,,則庶幾勿為面所迷惑,。蓋我不“革面”,而物“革面”,,亦即我不背向物,,而使物背向我。等面,、背于表里,,別幻象于真相。” 十三世紀的德國詩歌描寫一個貴族病危,,忽然看見一個美貌婦人站立在榻前,,金冠寶帶,儀表恍如天人,,就吃驚地問她是誰,,那個婦人答道:“我乃人間世態(tài),您為何不看看我的后背呢”,;那個婦人就轉過身去,,后背全是白骨沒有肌肉,蛆蟲,、蛤蟆在其中蠕動,,臭味刺鼻如同狗尸。十三世紀的德國是封建割據(jù)的國家,,其詩人對社會就有如此見解,,十分難得。 同是十三世紀,,德國詩人撰文,,寫與魔鬼決裂,也把“俗世”稱做“婦人”:“你正面姣好,,背面卻污穢透頂”,;丹麥神話中有頑皮仙人現(xiàn)身為女人,看她的前面,,嬌艷動人,,觀察她的后面則空蕩蕩的一個空殼而已?!都t樓夢》“風月寶鑒”的正面使人沉迷反面使人警醒,,如出一轍! 《鏡花緣》寫兩面國人“和顏悅色,,滿面謙恭光景,,令人不覺可愛可親”,而唐敖揭起腦后浩然巾,只見“里面藏著一張惡臉,,鼠眼鷹鼻,,滿臉橫肉”,嚇得魂飛魄散趕緊下跪,,大叫“嚇死我了,!”第三十九回說兩面國王“浩然巾內(nèi)久已藏著一張壞臉”,“對著人是一張臉,,背著人又是一張臉”,。即前后都是臉,沒有后背,。莎士比亞劇中寫摩洛哥王子揭開黃金匣蓋,,里面乃是骷髏,比喻外表不值得相信和倚仗,;加爾德隆劇中寫術士看見意中美人面蒙紗幕,,從容安閑地走來,驚喜的上前擁抱,,解開面紗則是一具骷髏,,正驚嘆,枯骨發(fā)聲說:“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皆如此”,。 這里的舉例又深入一層。提醒人們注意,,財色欲望之虛妄,,不僅表現(xiàn)為面背不一,可能體現(xiàn)在表里有別,。 這些故事告訴人們,,世事往往正面光鮮亮麗,背面可能不堪,。人們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欺騙,。世象在前,倘人們不是自己轉過身去,,而是把世象反轉過來,,看看它的反面,即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就會看到真相,。當人們看到了背面的腐敗不堪,可憎可怖,,則欲念自滅,。 “等面、背于表里,別幻象于真相,?!卞X鐘書于此敘述中忽發(fā)議論,一針見血,表明他對世象的深刻體察和洞見,,深堪玩味,。這令人想起現(xiàn)實社會存在的一些“潛規(guī)則”,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面,、背兩面,,老百姓迫于求職、求學,、維權,、就醫(yī)、小孩教育等急需,,屈尊低頭,苦不堪言。社會之明面和暗面,、正面和背面,,歷千年而未滅,足堪警醒,。國家機器懲治腐敗,、整肅風氣當于此下力。 寒山的詩:“心真出語直,,直心無背面”,;《莊子·盜跖》:“我聽說,喜歡當面稱贊別人的,,也喜歡在背后詆毀別人”,;杜甫《莫相疑行》:“晚將末契托年少,當面輸心背面笑,!”當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耿直之人說話不大好聽,,但不繞彎子,,表里如一。世故之徒往往喜歡當面奉承,,背后攻擊,;當面違心迎合,背后恥笑。錢先生援引此類例子看似順手拈來,,實則是精心挑選,,說明其熟稔世態(tài)人情。智慧之人當感謝直言,,對阿諛取容當多加警惕,。背評吐真言,面譽多虛話,,去偽求真,,當信背面一致之辭。 《詩·大雅·桑柔》:“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涼曰不可,覆背善詈”,。意思是:百姓所以不守法紀,,因為做官的刻薄表里不一。我雖忠告你們,,卻又不被你們接受,,反而在背后詛咒我。《詩經(jīng)》斥官員兩面,,嘆直言蒙塵,,真入木三分。蓋風氣之衰,,源頭在官,。 世人熟知的《紅樓夢》第一十二回賈瑞照“風月寶鑒”,跛足道人叮囑曰:“專治邪思妄動之癥,?!f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緊,!要緊!”錢先生據(jù)此指出:“豈非‘艮其背’耶,?‘其背’可‘艮’,,‘妄動’能‘治’之謂也。”人們果能認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相終歸衰朽、猙獰,,就不會狂熱邪妄了,。這難道不是“艮其背”嗎,?艮就是止,能止于背,,則“妄動”可“治”也,。色鮮易衰,真情常駐,。 通觀“艮”之卦辭及其注疏可知:止欲,,“施止于面”不如“施止于背”,“施止于背”不如“施止于心”,?!笆┲褂谛摹保┙陶弋斝酒浔?,受教者當直視其背,,一個人能不被表面的寶華四射和光鮮亮麗所蒙蔽,時時警醒,,則邪欲妄念難以侵心,可保終身無虞,。
2018年7月9日原創(chuà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