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以上四句是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也是陽明思想的核心,。 王陽明作為一代大儒,,其人、其事,,在此便不多贅述,隨便一搜都能查得到,。但即使是一代大儒,,也并不代表他的思想沒有漏洞,沒有弊端,。本篇僅針對其“四句教”及“知行合一”,,闡述其思想上的弊病,。 一、 “四句教”的自相矛盾 王陽明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具備一切德行的優(yōu)點,。我們是凡人,,因為被個人私欲污染,,遮掩了良知,所以良知不能發(fā)揮作用,。于是作為凡夫,,我們要去“致良知”,。方法是什么呢,?為善去惡。 首先王陽明給出了一個前提:人都有良知,,是這個“良知”被私欲掩蓋了,我們的行為再多數時候是私欲所導致的,。OK,,這個沒問題,,但是接下來,問題出現(xiàn)了,?!拔覀円ブ铝贾?,方法是為善去惡”——我們怎樣能判斷具體的一件事,是善or惡,?這時候王陽明又說“用良知判斷,,良知自然知道”,。 所以,王陽明的“良知”,,既是被遮蓋的,,無法發(fā)揮作用,;又是可以發(fā)揮作用、去判斷善惡,。這是個非常大的矛盾,。如果按照他的說法去做,,會發(fā)生許多掛羊頭買狗肉的事情——說是用良知判斷,,實際上就是個人私欲,。大家完全可以隨心所欲干任何自己想干的事情,,然后告訴你“我這是良知判斷”,。 此外,,用良知來進行善惡的判斷,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甚至是不足信的,。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問題,,絕不是用“善惡”二字可以簡單分析的。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許多問題是有著多個角度,,并且需要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才可以進行分析判斷,。所以,“用良知判斷善惡”,,根本不靠譜,。而且,,王陽明雖然自己對此有一些反思,但是他并沒有進行完善,,那么他的弟子們學習了以后,就極易將“致良知”演變成功利主義——既然善惡不好判斷,,不如換個方式:“有用為善,,無用為惡”,。這已經和儒家的價值觀完全背道而馳,。 二,、概念不清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觀點,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給出明確的概念:什么是“知”,?什么是“行”?王陽明自己沒有進行概念界定,所以不夠清晰,。筆者嘗試給出以下三種解釋: 第一種:“知”側重理解,,是思維,;“行”側重實踐。這時的“知行合一”指的是思維和實踐并重,。強調的是知識對道德的內化作用——知識可以提升道德水準。 第二種:“知”是心理活動,;“行”是生理活動,。這時的“知行合一”,,“知”就包含在“行”之中。因為心理活動也是生理活動一部分,。“知”實際上就是“行”,,屬于“行”的其中一種,。 第三種:“知”是知道,;“行”是做到。這時候的“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就要做到,進一步變?yōu)椤靶袆痈匾?,“實踐更重要”等,。然而,,你連知道都不知道,即使去做,,又能做出什么呢,? 因為王陽明自己沒有明確概念,所以人們對于“知行合一”的誤解就會很大,。“知行合一”也并不適用于任何領域之中。胡亂推廣開來,,反而會得出很多愚蠢的結論。 以上是淺聊一下王陽明心學上的一些漏洞,。心學本來就是在去除程朱理學的弊端,然后自成一派,。雖然心學同樣存在一些不能自洽之處,,但仍不可忽視陽明先生為當時的時代,,為后人做出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