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讀書 旋覆專欄 看古人以平等心,底子是人類的整體悲劇感 ……………… 冬夜 (美)吉爾伯特 柳向陽譯 今夜我從衛(wèi)兵那兒 提水回來,,看著月亮 在我桶里,,我醉心于 那些中國詩人 和他們無瑕的痛苦。 中國詩人,,和他們無瑕的痛苦1 吉爾伯特(1925—2012)這個美國詩人,,最中意王維,研究過李白杜甫,,他是這么說中國古詩對他的影響的:它有種非同尋常的能力,,讓我體驗到詩人正感覺著的感情,而做到這一點沒有任何憑借,,我對此著迷:以少少勝多多,。 作為“外人”,他好像講出了古詩的秘密,,這也是我們當(dāng)下依舊能夠迷戀那些詩句的原因了吧——“沒有任何憑借”,,因而具體、在場,、接近“存在的突然敞開”,。所以它們可以跨越東西文化、跨越一千多年,。 舉個耳熟能詳天下皆知的例子,,“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此詩原版,。據(jù)現(xiàn)存世最早的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以少少勝多多,,清妙感人,。難說“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沒有受它的影響,,卻比李清照要更自然,、含蓄,。 很大程度上,,吉爾伯特也是這么寫詩的: 真是見鬼你在那兒干什么? (他寫道)那個破敗的石頭山谷里 只有雞和驢子,,你又不耕種,。 你周圍的人都說希臘語。 唯一的新聞勉強依賴于 武裝部隊的網(wǎng)絡(luò),。我不知道該說什么,。 還有女人的事怎么辦?他問,。是啊,, 我自思自忖,女人的事怎么辦,? ——《來信》 《冬夜》和《來信》好像寫于同一個地方,,當(dāng)時他可能過著簡樸、沉思的隱居生活,。而《冬夜》也正是對“真見鬼你在那兒干什么”的回答,。回答的呢,,又類似于一個懸疑——外國當(dāng)代詩人從我們古詩里讀到的是“無瑕的痛苦”,,這是什么意思呢?而且他說的不是某個詩人,,而是總體的中國詩人,。鑒于吉爾伯特一輩子沉思默想的生活,我覺得他的看法應(yīng)該被大大重視一下才行,。 2 吉爾伯特這個人的一生被描述為:漫游和隱居,。從小窮苦,高中畢業(yè)后各種打工,,上門推銷刷子啦,,上門熏蟲啦等等,。后來一個大學(xué)搞錯了名字,把他錄取了,,他開始寫詩,。在舊金山,他和金斯堡等人一起經(jīng)歷了嬉皮運動,,轉(zhuǎn)向東方信仰,。有十年,他在希臘的某個島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其后在日本,,大概也有十年的田園生活。這兩段時間,,是和女人在一起,。晚年,有十年他甚至租住在一個朋友家里,。還有兩年,,他一個人生活在樹林里。2012年他死在一家護理院,,死前,,朋友們圍在他身邊,為他讀詩,。他的生活和他的詩一樣,,仿佛也都沒有任何憑借。 他有過三次戀愛,,都極其認真,,對此他說得磕磕絆絆又字斟句酌:“不是廉價地,不是心血來潮,,對我生命真正重要的,,是真正地戀愛”。他過的一直非常窮,,那無疑是有意的,,有幾次,他出版了詩集,,得到了極高的評價,,好像名利要來了,然后突然他不見了,。 在我們這個辛苦的時代,,漫游也好隱居也好,總是很夢幻,,有點紗和霧的輕浮色彩,。但他不是,,他全部的追求是——確定自己是清醒的。 3 《冬夜》這五行令人過目不忘,,剔透,、簡明、余韻之外,,最鮮明的就是他對中國詩人的描述“無瑕的痛苦”,。一千多年前,一個中國詩人也是半夜起來打水,,寫下了一首隨口吟哦的詩:
中夜忽自起, 汲此百尺泉,。 林木含白露, 星斗在青天。 ——賈島《口號》 賈島的詩,,通篇讀下來令人有點憋屈,,布滿了一個孤寒之士開合度很小的塊壘。但這首,,四面清透,,如在目前,,連那時的空氣仿佛都能呼吸到,。雖然比不上“松下問童子”的天然可愛、淡而有味,,但作為一首字條般的“口號詩”,,駐足片刻,從容寫下,,哪怕他和白居易井水不犯河水,,卻分外貼合了“歌詩合為事而作”。引用“無瑕的痛苦”這個說法,,賈島這首,,分明是無瑕的愉快。 吉爾伯特還有一首《超過六十》: 手頭拮據(jù),,所以我正坐在 農(nóng)舍的涼蔭里清洗 從柜櫥后面發(fā)現(xiàn)的小豆,。 一邊聆聽無花果樹上的蟬鳴 與屋頂上鴿子咕咕聲混雜在一起。 我抬起頭,,當(dāng)聽到一只山羊在遠處 下面山谷里受傷,,我發(fā)現(xiàn)大海 與我兒時用水彩畫它的時候 一模一樣地藍。 又能怎樣,,我快活地想,。又能怎樣! 吉爾伯特和賈島的詩里,,都有萬物各安其類的愉快,,只不過,,一是親切的人間,一是靜潔的山林,?!芭e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里的哀而不傷,,應(yīng)該就是無瑕的痛苦了,。——不過我們當(dāng)代的詞語真是悍然,,從“哀而不傷”到“痛苦”,,中間隔著兩千五百年的光陰。 雕塑家賈科梅蒂一輩子埋頭探索,,苦于自己和事物間總像是隔著重重簾幕,,讓他無法看清。他還曾經(jīng)垂頭喪氣地放棄了繪畫,,因為他發(fā)現(xiàn)不能夠通過畫畫,,確立除了自己之外的對象存在。是什么妨礙了他,?是文化,、知識、思想,、立場造成的主觀成見,,還是沉重、自閉的情緒,?它們應(yīng)該就是吉爾伯特說的“憑借”,,以為占了有所憑借的便宜,奈何重重簾幕密遮燈,。沒有了簾幕,,才能讓本然的清醒像燈一樣,照出生命和情感的真實樣子,。我想,,這也是唐詩為高的原因之一吧。 金斯堡也曾經(jīng)去找吉爾伯特,,說他想放棄寫詩,,因為詩歌說謊、語言失真。吉爾伯特說,,他贊同,,但還有什么能達到詩歌的程度。他以看到星星為例——我們看到的只是回憶,,是它們曾經(jīng)的樣子,,但這在吉爾伯特看來,已經(jīng)綽綽有余,。 我覺得他所說的綽綽有余,,是以他一生孤絕、不懈的追求為支撐的,。這就難怪吉爾伯特,、默溫、沃倫等很多當(dāng)代詩人,,喜歡中國詩,,并紛紛選擇了那樣的生活方式。從人生到美學(xué),,他們都在追求中國詩“沒有任何憑借”的境界,。 更多>>旋覆專欄文章 李白的哭,底子是人類的整體悲劇感 - 旋覆專欄 -
|
|
來自: 昵稱35641324 >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