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當年程陽橋被特大洪水沖垮大半需要重建時,,外來的建筑大師們連設計圖紙都尚未畫出,,侗族的木匠師傅不用設計圖紙,僅憑一根香竿,、一把竹簽就將規(guī)模宏大,、建造工序復雜的程陽橋重建完畢!這著實令那些外來的建筑大師大跌眼鏡,、匪夷所思卻又佩服得五體投地,。 其實,結構如此復雜的建筑,,工匠們卻無需圖紙作指引,,全賴有一個知曉其中“奧妙”的侗族掌墨師。 掌墨師,,是侗族建筑工程的“最高統(tǒng)帥”,,在侗族人民眼里,,他們還是與神靈溝通的使者,給村子帶來福祉,,賦予這些侗族建筑以靈魂,。 曾經(jīng)有一個古建筑研究者不解如何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施工,便向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楊似玉詢問,,楊似玉也不避諱向外人講述“絕技”。 侗族 程陽橋 他說:“先用小圓木,、小竹片和小竹簽按比例建好模型,,再在每根小竹片上記下尺寸和數(shù)據(jù)。模型建好后,,拆掉,,把小竹片用繩子扎起來,交給建筑工匠,,工匠們按照小竹片上的數(shù)據(jù)就可以施工,。” 在拿到一個修建項目之后,,掌墨師需要先丈量地基,,根據(jù)地形確定建筑物的基本框架,再將竹子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筆和鑿刀,,把成百上千,、長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柱,、瓜,、梁、枋,、板,、眼等構件的尺寸和大小都一一準確刻寫在上面,制作成“香竿”(或稱“丈竿”),。 不論是再高大的鼓樓,,再長的風雨橋,只要有了這一根小小的香竿,,構件和榫眼就算再多,,下墨也會準確無誤、分毫不差,。因此只要通曉計算和刻畫香桿,,就等于掌握了這一近似奇門遁甲般的建筑妙術,,即使沒有圖紙,也能得心應手地豎屋建房了,。 掌墨師會將“香桿”交給建筑工匠們,,工匠們只需將刻畫好的各類零部件用手鋸、鑿子,、斧頭,、木刨及長頭控鎬在“木馬”上制作出來,最后將各種部件在現(xiàn)場巧妙精密地組合搭建起來,,一座令人折服的鼓樓或是風雨橋就建成了,。 侗家的漢子們,白天都是耕田種地的“泥腿子”,,建屋時就變成了能工巧匠,。他們根據(jù)環(huán)境、地勢,、氣候,、材源等實際情況,不僅發(fā)明了香桿,、竹簽,、天錘、錛等一套特殊的建筑工具,,還發(fā)明出一種有如天書一般的建筑符號:ㄋ(前),、∨(上)、井(梁)…… 這便是除掌墨師和工匠外無人能識的13個侗族建筑符號——“墨師文”,?!澳珟熚摹痹趲熗介g口口相傳,世世代代一直沿用至今,。 就是這樣,,百里侗鄉(xiāng)那些“工程無設計圖紙”“工程師無資質(zhì)認證”“工程竣工無驗收”的“三無產(chǎn)品”,卻創(chuàng)造出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讓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揚名千古,。 侗族同胞是天生的藝術家,侗族工匠精湛超群的建筑技藝使得侗族木構建筑作為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而蜚聲海內(nèi)外,。鼓樓的高聳和風雨橋的舒展,,共同構成了侗寨建筑的特殊藝術風貌,與侗鄉(xiāng)的淳樸民風渾然一體,,展現(xiàn)出侗族文化和歷史,,充溢著濃厚的民族性及地方性,是中華古典民族建筑中的一枝奇葩,。 侗族增沖鼓樓 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由于侗族建筑工匠后繼乏人,,木材來源匱乏,加之木構建筑防火能力極弱,,易損毀而難再生,,侗族木構建筑及相關技藝存在著延續(xù)的危機。無疑,,只有加強搶救和保護工作,,才能使絕妙的侗族木構建筑技藝世代傳承下去。 來源:當代廣西網(wǎng) |
|